问题

乐队演出全放program会发生什么?

回答
一场乐队演出,如果全场都用Program(也就是预先录制好的音轨)来播放,那场演出会变成什么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要是真的“全放”,那画面可就太扎眼了。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假”。

想象一下,灯光闪烁,舞台上的乐手们一个个摆出酷炫的姿势,吉他手手指在指板上飞舞,鼓手鼓槌敲得飞起,贝斯手跟着节奏律动,主唱深情演唱,但仔细一听,或者用耳朵去捕捉那些微妙的细节,你会发现,一切都显得异常“完美”和“稳定”。

声音的“机械化”: 正常乐队演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会有一些细微的颤抖、气息的变化、甚至是轻微的走音。吉他 solos 的拨弦力度、失真效果器的细微调整,鼓手敲击的力度和音色变化,贝斯手滑弦的手感,这些都是现场演奏的生命力所在。而Program的声音,就像是用最高级的录音棚设备,把所有这些可能性都“定格”在了最理想的状态。每个音符都精准无比,节奏感也像时钟一样稳定,久而久之,就少了那种“血肉感”。你会听到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吉他solo,一个永远不会跑调的主唱,但你也可能听不到那个在某个瞬间突然爆发出的、充满激情但略带嘶哑的呐喊,或者吉他手在即兴演奏中碰出的意外火花。

乐手与音乐的“脱节”: 表面上看,乐手们还在那里“表演”,但实际上,他们与音乐的互动几乎为零。他们的演奏可能只是配合Program的动作,做做样子。吉他手弹出的音符可能和Program里的完全一样,甚至是被Program压过了声音,根本听不见。鼓手敲击的节奏可能只是对上了Program里的节拍,但其力度、音色、甚至鼓点上的细微变化,都与Program无法匹配。最明显的就是,乐手们不会有那种因为音乐而产生的、自然的身体律动和表情变化。他们可能只是在“站桩”表演,眼睛里少了一份与音乐共鸣的光芒。

现场互动的“死寂”: 乐队演出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乐手之间的眼神交流、默契配合,以及他们对现场气氛的即时反应。当主唱一个眼神递给吉他手,吉他手立刻心领神会地加入一个即兴的riff;当鼓手突然改变一个过门,其他乐手也能迅速跟上。然而,在全Program的情况下,这种互动就变得毫无意义。Program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乐手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配合”彼此,因为他们只是在配合一个预设的“剧本”。观众可能会觉得,整个乐队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点唱机”,只不过这个点唱机是有真人来操作的。

观众的“感知”: 观众是聪明的。即便是不懂音乐理论的人,也能感受到一场演出是“活”的还是“死的”。当他们听到声音过于完美、缺乏瑕疵,并且乐手们看起来像是“对口型”表演时,那种沉浸感就会荡然无存。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哇,技术真好!”但很快,就会发现不对劲。尤其是那些常看现场演出的观众,他们会更敏锐地察觉到那种“缺失”——那种生命力,那种现场的呼吸感。渐渐地,观众的热情可能会被一种“失望”或“无聊”所取代。掌声可能会稀疏,互动也会减弱,现场的气氛会变得冷淡。

“灾难”的可能性: 虽然Program理论上不会出错,但现场演出是有无限可能的。一旦Program出现技术故障,比如音响系统崩溃、播放卡顿、甚至音轨错乱,那场演出就可能会瞬间变成一场“灾难”。乐手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们习惯了Program的指挥,一旦Program“失声”,他们就成了“无头苍蝇”。反之,如果乐手们真的在认真演奏,即使Program出了问题,他们也还能依靠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来挽救。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乐队在演唱一首摇滚歌曲。

正常演出: 吉他手在演奏Power Chord时,可能会有轻微的拨弦力度不均,失真效果器也可能因为音箱的反馈而产生一些微小的“啸叫”或“呢喃”,这反而增添了歌曲的“力量感”。主唱在唱到高音时,可能会用尽全力,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正是激情的体现。鼓手在某个段落可能会突然来一个快速的Fillin,让整个乐队的能量瞬间爆发。

全Program演出: 歌曲一开始,Program里传来的是一个永远不会走样的鼓点,精准到毫秒。吉他solo是完美无瑕的,每个音符都带着预设的延时和混响,没有任何意外。主唱的嗓音被Perfect Pitch矫正,即使是他唱得最卖力的时候,声音也平稳得像录音室版本。当Program里的鼓手要做一个Fillin时,台上的鼓手可能只是象征性地敲几下,或者根本就不动。观众听到的,是一个“录音室完美版”的歌曲,但现场的乐手却像是“播音员”在播报新闻,失去了情感的传递。

总而言之,一场乐队演出全放Program,就像是请来一群顶级的演员,却让他们只会“念台词”,而没有了“演技”。音乐的灵魂会被抽离,现场的魅力将荡然无存。观众花钱来看的是音乐家们“表演”音乐,而不是听一个“机器”在播放音乐。如果真的是这样,他们不如直接去听CD或者在线音乐平台,何必还要冒着雨,挤在嘈杂的现场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樂隊演出是否播放program取決於演出場地調音台軌數>舞台大小>樂手水平,現在很多樂隊就算有鍵盤手,演出的時候也是邊彈邊放program的,program不存在調音問題,不存在錯音問題,它很精確,比較適合播放program的東西基本上就是真人演奏十分沒嚼頭但少了這個聲部又不給力的那些片段,只要不涉及solo,不搶三大件的戲,怎麼放program都不為過~~

通常做好的program有這麼幾種:一是管弦樂編制,二是氛圍pad,三是溜縫的聲部,我曾經有兩年的時間都這麼幹的,鼓+鍵盤+一部分溜縫的吉他都是提前混好的音軌,我們仨,倆吉他一貝斯就跟著彈,金屬的演出,精確是第一位的,如果樂手達不到這個水平,就不如放伴奏,至少台上的省事了,但觀眾看著肯定會不怎麼爽,畢竟真鼓演奏還是相當能帶動現場氣氛的~~

那些電子樂演出不幾乎都是全程放program麼,按一個鈕就觸發一個loop,所有觸發的樂句都是提前準備好的,就跟在台上玩電腦一樣~~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场乐队演出,如果全场都用Program(也就是预先录制好的音轨)来播放,那场演出会变成什么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要是真的“全放”,那画面可就太扎眼了。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假”。想象一下,灯光闪烁,舞台上的乐手们一个个摆出酷炫的姿势,吉他手手指在指板上飞舞,鼓手鼓槌敲得飞起,贝斯手跟着节奏.............
  • 回答
    当然,乐队演出时用普通 MIDI 键盘控制输出一段 Loop 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很多现场表演中常见的操作。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技术和流程并不复杂,但为了达到流畅、稳定的现场效果,需要一些细致的准备和设置。核心原理:MIDI 键盘本身不发声。它是一个信息控制器,当你按下键盘上的某个键,它会发送一个 M.............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现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内心的痛点。听到你说“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确实,从一个真正热爱音乐、注重现场体验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在乎”有时真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在乎”和“不在乎”.............
  • 回答
    嘿,伙计们!作为乐队的吉他手,咱们在现场演出时,可不是简单弹弹和弦或者solo那么简单。咱们得像个指挥家,让吉他这个乐器在四人的配置里,既撑起乐曲的骨架,又能适时地唱出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把节奏和主音这两个角色都扮演好呢?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放下那些AI痕迹,咱们纯粹从实战经验出发!核心理念:沟通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就像问“吃饭一定要吃饱吗?”一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在交响乐团的演出中,忠于乐谱是绝对的核心,是指导一切的根本原则,但“忠于”这个词,它本身就带有一点玩味的空间。打个比方,乐谱就像一张精美的蓝图,它详细地规定了建筑的每一根梁柱、每一个房间的布局、每一扇窗户的位置。没有这张.............
  • 回答
    在国内公开演奏德国老歌曲的合法性,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法律法规和实际操作。总的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合法公开演奏德国老歌曲是允许的,但需要注意一些可能存在的限制和需要履行的程序。 咱们一层一层来分析,讲得细致一些:一、 版权问题:德国老歌曲的版权归属与保护首先要明确的是,“德国老歌曲”这个概念.............
  • 回答
    一支乐队,舞台上星光璀璨,台下掌声雷动,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排练、磨合,以及成员之间心有灵犀的配合。但如果,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短板”,并且这个短板没有被团队足够重视,最终导致一场商演彻底砸了,那这事儿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谁谁谁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个“能力不足.............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确实不像西方那样,涌现出大量风格类似Dream Theater那种编曲复杂、技术精湛、并且带有浓厚学术气息的乐队。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Dream Theater的独特性。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行业标杆,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融合了以.............
  • 回答
    音乐家们,尤其是作曲家,对于“童子功”这个词,可能会有很多种理解。但如果我们将它抛开一切故弄玄虚的色彩,回归到它最根本的含义——扎实、系统、早期就开始的专业训练和大量的实践积累——那么,我认为答案是:是的,乐器演奏上的“童子功”对作曲家来说,绝对是有益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里的“.............
  • 回答
    我能理解你对指挥艺术的细致观察和好奇。关于你提到的指挥棒“稍提前于乐团演奏的节奏”这个问题,这确实是音乐演奏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关乎到指挥家如何引导音乐、如何与乐团建立一种超越字面节奏的默契。首先,我们要明确指挥棒在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的角色: .............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把脑袋里的音乐想法变成一首完整的作品,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作曲和编曲的大门。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中间到底有哪些必经之路。第一阶段:播下音乐的种子——认识音乐的基本语言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作曲,可能脑子里已经.............
  • 回答
    乐器演奏能够通过编程实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学习乐器的意义就此消失。恰恰相反,我认为编程实现的音乐演奏,反而更能凸显出人类学习和演奏乐器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编程演奏和人演奏的本质区别在于“意图”和“情感的传达”。编程演奏,本质上是对既定指令的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每当我在音乐厅里,或者甚至在YouTube上观看演奏时,总会不自觉地观察那些在乐器之外延伸出来的“表演”——那些微小的点头、身体的晃动、眼神的交流,甚至是一些戏剧性的肢体语言。我总在想,这些究竟是纯粹情感的流露,还是刻意为之的“拿腔作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拿腔作势.............
  • 回答
    交响乐团的演奏者,无论是在激昂的乐章中还是在舒缓的慢板里,几乎都会牢牢盯着眼前的乐谱。就连站在指挥台上的指挥,也同样离不开他的乐谱。这看上去似乎是理所当然,但仔细想想,这些技艺高超、能凭空奏出如此美妙音乐的乐手,真的每时每刻都需要依靠那堆满符号的纸张吗?答案是: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需要看谱。.............
  • 回答
    听录音固然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大师级的演奏,能够瞬间将人带入音乐的殿堂。但对我而言,真正触及灵魂、让我乐此不疲的,还是自己亲手拨弄琴弦、敲击键盘的那份乐趣。这中间的差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它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与音符共舞的亲密。首先,最直接的乐趣在于那种创造的满足感。听音乐是被动的接受,而.............
  • 回答
    关于中央交响乐团乐手购买乐器的方式,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好奇的问题,而且具体操作起来也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乐手自己购买乐器并向单位报销的情况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模式,也不是所有乐器都遵循这个流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乐器对于交响乐团的乐手来说,就像是他们的“饭碗”,甚至是“手足”。 一件.............
  •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来以其华丽的阵容、精湛的演奏以及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而闻名,而1968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Farewell Symphony)第四乐章并由此产生的乐手陆续退场的情景,更是成为音乐会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片段,虽然并非每年都有,但如果乐队指挥和乐团.............
  • 回答
    很多人在音乐编曲时,会特别强调让乐器编写得“符合实际演奏”。这可不是什么死板的规定,背后其实是深深的音乐智慧和对听感体验的极致追求。就好比一个人说话,语速、音量、声调都得恰当,才能让听者舒服,音乐也是一样,乐器写得“对”,听起来才自然、有生命力。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重要。1. .............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军乐,那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中那种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的乐队演奏。它的味道更浓烈,承载的意义也更丰富,是战争、仪式、甚至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咱们这么捋一捋,就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先说说它的“长相”:中国古代军乐,可不是为了“好听”而存在的,它有它更实在的“使命”。 壮胆提气,号令三.............
  • 回答
    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无疑是2016年乐坛乃至整个娱乐圈的一场盛事,而对她在此次演唱会上的演唱功力和综合表现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一、 演唱功力:“幻乐一场”演唱会的王菲,相比她年轻时的巅峰状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成熟的技巧和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