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海明威在作品中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却又积极参战?

回答
海明威在作品中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与他积极投身其中的行为,乍看之下确实像是一组矛盾,但深入剖析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主题,便能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这并非简单的虚伪或分裂,而是源于他对生命、痛苦以及人类精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哲学追求。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作品中对战争的厌恶,并非是对所有战斗或冲突的否定。他的厌恶,更多的是指向了战争的残酷性、荒谬性、对人性尊严的践踏以及对个体生命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伤。在《永别了,武器》这样的作品中,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战争如何将年轻的生命卷入血腥的泥潭,如何摧毁曾经的美好爱情,以及士兵们在战场上面临的恐惧、绝望和道德上的困境。他展现的是战争的“后遗症”,是被战争扭曲的灵魂,是和平年代里依然无法摆脱的阴影。这种厌恶,是对战争带来的非人化的控诉,是对无意义的牺牲的悲悯。

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对战争如此痛恨的作家,却又积极投身其中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层面可以解释:

1. 对“行动”和“体验”的内在需求:

海明威是一个极其崇尚“行动”的人。他认为,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往往来自于直接的、真实的体验,而非被动地观察或书写。他相信,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和感知。战争,作为人类社会中最极端、最考验人性的事件,自然吸引了他去探索。他渴望去触摸战争的真实脉搏,去感受那种生与死的边缘的张力,去审视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这是一种求知欲,也是一种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他认为,真正的“活着”,就是要去经历,去感受,去体悟人生的全部光谱,包括最黑暗的部分。

2. 对勇气和尊严的追求:

尽管厌恶战争的残酷,海明威却对那些在战争中表现出勇气、韧性和尊严的人充满了敬意。他欣赏那些在绝境中不屈不挠、保持自我的人。参与战争,对海明威而言,也是一种检验和证明自己勇气的方式。他并非为了杀戮或征服而战,而是为了在一种混乱和失序的环境中,找到一种个人的秩序和尊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现一种“面对一切,保持平静”的精神。他的参战,更像是一种对生存困境的正面回应,一种不向绝望低头的姿态。他笔下的许多英雄人物,恰恰是在战争的炼狱中,才淬炼出了耀眼的光芒。

3. 从个人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

海明威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个人的经历为基础的。他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于最真实的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被炮弹炸伤后在意大利医院的经历,不仅让他体验了身心的痛苦,也让他近距离地观察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宝贵财富。与其说他“为了写作而参战”,不如说他“通过参战来写作”。他的参战,是一种主动的素材收集,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实践性探索,而这些探索最终转化成了他那些直击人心的作品。

4. 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疏离感和寻找归属感:

海明威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某种疏离感,他有时会觉得现代生活过于虚伪和空洞。相比之下,战争,尽管残酷,却是一种极度真实的“现实”。在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直接,生死攸关的时刻,人们展现出的本能和情感更为纯粹。他可能在战争的原始和直接中,找到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一种在混乱中寻找的“真实”。同时,通过参与集体行动,他或许也在寻求一种融入和归属感,尤其是在他可能感到自身在和平年代的某些方面难以适应的情况下。

5. 对“行动即意义”的哲学信条: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他的行动主义,都指向一种“行动即意义”的哲学观。他认为,过多的解释和思考反而会削弱事物的力量和真实性。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他可能认为,仅仅在作品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是不够的,真正的理解和抗议,必须包含在行动之中。他的参战,是对自己内心信念的一种行动性的确认。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表达他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总结来说,海明威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战争的厌恶,是他对战争所带来的非人化、荒谬和创伤的真实控诉。而他积极参战的行为,则是源于他对生命体验的强烈渴求、对勇气和尊严的追求、从亲身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的需要,以及一种对行动本身赋予意义的哲学信条。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他的参战,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也让他更有力量去写出那些对战争的深刻批判。他的厌恶,是他作为一个人对战争的良知反应;他的参战,是他作为一名战士和作家,对生命和真实的独特探索。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海明威式”的战争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海明威在作品中写的是“战争的实情”,你作为读者看完这个实情,然后决定厌恶战争,他不一定如此。

类似,一个戒赌吧老哥写了个真诚的直播贴,正常人看完受到惊吓,再也不打赌博的念头了,但老哥写完该怎样还怎样。他只是真诚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你看完厌恶了,但他依旧无法抗拒沙县小吃,窃格瓦拉的吸引力,他可能知道正常人会厌恶这些,也真心希望其他人不要当赌狗 ,但他自己没办法。

海明威写出了战争的可怕,但如果对于一个浪漫主义者来说这个可怕不能抵消冒险,热血,睡美女记者,南欧风光………那他该去照样去。

2海明威书里边的人是他塑造的,不能等同于他。

由于我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个 左箭头 壬,所以他有的革命短篇小说我真是看得一身鸡皮疙瘩。但他比较出名的两部都不是这样。

《永别了武器》主角是个低级军官,还是个没啥文化的优秀军人。一方面文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业务水平真的不低(战斗技能大概不差,野外生存和随机应变非常强,有一定领导能力,也能狠下心杀人面不改色)。他作品中跑路真的是因为爱英国小护士,否则他在军中混得如鱼得水。海明威肯定不能说没啥文化,你不能认为这个主角就等于他自己。

《丧钟为谁而鸣》主角是个战斗型白左,战斗力可以,也有白左的图样一面。如果《永别了武器》的主角见到这位主角估计都要说他幼稚,如果你认为主角都是海明威化身,那人总不能越活越回去。所以这个主角也是他“塑造”的(这个战斗型白左的战斗力也比不上正牌军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