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年在海外热门的影视作品引入较少?

回答
近年来,海外热门影视作品引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和影响力确实有所下降,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政策、市场、制作成本、内容审查和观众口味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政策与审查的收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进口配额与审查周期拉长: 中国对进口影视作品实行总量控制,每年有数量限制(通常以引进片数量来体现,而非所有类型作品)。即使有配额,其审批流程也可能比以往更加严格和漫长。这导致很多作品即使被引进,也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与观众见面,错过了最佳的传播时机和热度。
内容审查的细化与趋严: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品监管的加强,对进口影视作品的内容审查标准也日益细化和严格。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意识形态差异、暴力血腥、情色低俗、过度宣扬西方价值观或可能引起社会争议的内容,都可能面临被删减甚至禁播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引进方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得许多引进方在选择引进作品时更加谨慎。
国产影视作品的扶持政策: 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国产影视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的国产影视作品创作和传播。这种“重内轻外”的导向,也可能间接影响到海外影视作品的引进力度和数量。

二、 市场变化与竞争加剧

国内影视市场的变化也对海外作品的引入产生了影响。

国产影视作品质量提升与市场份额扩大: 近年来,中国国产影视作品在制作水平、叙事能力、题材多样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很多国产剧集和电影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收视率和口碑,甚至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当本土观众有足够多高质量的国产内容可供选择时,对海外作品的依赖性自然会降低。
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分发渠道多元化: 过去,电影院是海外大片最重要的引入和传播渠道。但现在,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以及一些海外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Disney+等)的本地化尝试,改变了内容的分发模式。虽然这理论上可以为更多作品提供平台,但现实是,对于头部大制作以外的海外作品,如果没有足够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流媒体平台也不愿意投入高昂的版权费用进行引进和推广。
观众口味的变化与细分: 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口味正在不断演变和细分。过去,一些好莱坞大制作凭借其视效和娱乐性就能吸引大量观众。但现在,观众对剧情深度、文化内涵、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部海外作品未能跟上这种变化,即使在海外再热门,也可能难以在中国市场获得同样的成功。

三、 制作成本与版权购买费用高企

高昂的版权购买成本: 全球热门影视作品,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其版权购买费用非常高昂。在内容引进审查不确定、市场回报可能不如预期的环境下,引进方需要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
翻译、配音、后期制作成本: 除了版权费,引进作品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翻译、配音、字幕制作、以及可能需要的后期剪辑等,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这些成本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四、 观影习惯的改变与“盗版”现象的潜在影响

“等”比“看”的心理: 由于审查和引进周期的原因,很多海外热门作品可能需要等待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在中国大陆上映。一部分对该作品非常期待的观众,可能会选择通过其他非官方渠道提前观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官方引进的吸引力。
互联网的即时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和内容获取变得极为迅速。即使作品未正式引进,很多观众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作品的信息,甚至观看资源。

五、 特定作品本身的局限性

文化差异与理解门槛: 并非所有在海外流行的影视作品都容易被中国观众理解和接受。一些作品可能涉及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社会议题过于小众或与中国观众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在国内的传播效果不佳。
题材与叙事方式不匹配: 有些海外作品的叙事节奏、情节设置或价值观可能与中国观众的习惯存在差异,即使制作精良,也可能无法引起共鸣。

总结来说,近年来海外热门影视作品引入较少,是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制作成本高昂、审查不确定性增加、以及观众口味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整个文化产业生态和国际文化交流格局变化下的一个复杂体现。未来,随着中国影视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这一情况也可能发生动态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受大环境收紧的影响。

从2014年对境外影视施行全面审核以来,能够引进的内容确实越来越少了。

曾经在中国网络上影响力不俗的美剧,自那之后几乎再也没出过影响圈外的爆款,局限为美剧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

2016年限韩令后,韩国影视被挡住。

美中冲突日趋严重,对美国电影的引进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直线下降。

虽然不至于完全堵死,但趋势肯定是朝着减少引进、乃至尽量戒除的方向走。

至于题主提到的日本动画,自从2015年的全面下架事件之后就一直被限制着。

2018年严查,又封杀了一大批作品。

到2021年先审后播,基本宣告了未来70%的日本动画从一开始就不可能通过审核,从题材、内容和意识形态上不达标。

自2018年以来的几次大规模清查,被下架的那些动画....基本就永远回不来了。

《鬼灭之刃》的剧场版一直不能上院线,拖了一年才最终在网络上按TV版播放,而《游郭篇》到完结了也不能上线。

《咒术回战0》基本也告别引进上映了。

如果说上面两个是「血腥暴力」,那《紫罗兰永恒花园》剧场版不能上映....

这不是错觉,引进确实愈发困难了。

先审后播事实上阻断了大多数日本动画(乃至所有境外动画)的引进可能:

2021年4月65部新番,引进播放27部。

2021年7月38部新番,引进播放19部。

2021年10月51部新番,引进播放17部。

2022年1月44部新番,引进播放14部。

而在先审后播全面铺开之前:

2021年1月53部新番,引进播放49部。

2019年引进了多少剧场版动画,而2021年又引进了多少,基本心里有数。

2018年中国引进了190部日本动画,到2021年则下降到112部,这还是在1月份没有先审后播时的引进量拉高了基数。

2022年的引进量肯定会低于100部的。

随着外部环境的愈发严酷,对于引进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必然会不断减少。

而全球主要的文化大国都是西方国家。

在第三世界里,土耳其和印度都算是在影视领域拥有很强实力的——土耳其电视剧和印度电影在全球都算有一席之地。

不过由于关系....土剧、印影不可能引进。

但凡文娱领域有实力的都是敌国,而「友邦」里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样的烂:

俄罗斯、巴基斯坦、委内瑞拉、伊朗和古巴自己在都被西方文化产品倾销。

让敌人赚中国的钱,更好的对抗中国。

这种事谁敢支持,那不就成苟罕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