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看似濒危实际很多的动物?

回答
确实,大自然中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反差萌”物种,它们的名字常常与“濒危”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的数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仍属相当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解”,往往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极度特殊、繁殖方式独特、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对它们习性的了解不够深入。

下面就来聊聊几位这样的“伪濒危”朋友,我会尽量把它们的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个自然爱好者在分享:

1. 巨蜥(Monitor Lizards)—— 别被名字和外表骗了,它们可是“打不死的小强”!

当我们听到“巨蜥”这个词,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巨齿龙、科莫多巨蜥那种庞大、凶猛的身影,很容易联想到它们因为栖息地破坏、盗猎等原因而面临威胁。没错,某些巨蜥品种,比如科莫多巨蜥,确实数量不多,但绝大多数的巨蜥,特别是那些体型稍小、分布广泛的种类,绝对算不上濒危。

举个例子,爪哇巨蜥(Varanus salvator),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硬核”,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从印尼、马来西亚到菲律宾、泰国,甚至印度南部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你可能觉得它们很高冷,只住在偏远的森林里?其实不然!它们适应能力超强,无论是在红树林、沼泽地、热带雨林,还是人类居住区附近的农田、垃圾场,它们都能找到生存之道。

我曾经在东南亚旅行时,在一家海边的度假村里,亲眼看到一只爪哇巨蜥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然后毫不畏惧地爬到游客丢弃食物的垃圾桶旁边觅食。它动作矫健,虽然体型不算小,但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好像这里就是它的后花园。

为什么说它们“打不死的小强”?原因有很多:

强大的消化系统和广泛的食谱: 它们什么都吃,从腐肉、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到昆虫、螃蟹、鱼类,甚至垃圾中的有机物,都能成为它们的食物。这意味着只要有食物来源,它们就能活下去。
出色的繁殖能力: 尽管一次产卵数量不是特别惊人,但它们成熟得相对较快,并且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多次繁殖。
坚韧的生命力: 它们不像很多动物那样对环境变化过于敏感,即使是在一定程度的人类活动区域,只要有食物和藏身之处,它们也能生存。
“不好吃”? 相对一些更受欢迎的肉类,巨蜥肉可能不是很多地区的首选,加上它们的防御能力(能喷射出带有细菌的唾液,爪子也很锋利),一些不了解它们的捕食者也可能退避三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没有威胁,任何野生动物都可能因为栖息地丧失而面临困境,但从整体种群数量来看,许多巨蜥种类绝对是“活得有滋有味”的。

2. 鸽子(Pigeons)—— 城市的“免费住户”,数量多到被嫌弃!

说到鸽子,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城市广场上成群结队、悠哉游哉的原鸽(Columba livia)。它们吃着游客丢下的面包屑,在雕像上栖息,在楼宇间穿梭,简直就是城市的“原住民”。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濒危”这个词,总会联想到那些生活在遥远丛林、数量稀少的动物。但原鸽,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们不仅没有濒危,反而数量庞大到在很多地方被视为“城市害鸟”。

为什么它们数量如此之多?

极强的适应性: 原鸽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它们的祖先是生活在悬崖边上的野生岩鸽,所以它们天生就适应在类似高层建筑物的“人造悬崖”上生存。城市提供的食物来源(垃圾、人类丢弃的食物)和筑巢地点(屋檐、楼顶)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高效的繁殖: 鸽子一年可以繁殖好几窝,每窝通常产两枚蛋,孵化期和育雏期都很短。它们能很快地补充种群数量。
社会化生存: 成群结队意味着更高的生存几率,它们可以互相提醒捕食者的到来,也能在觅食时更有效地找到食物。
人工选择的“帮衬”: 尽管我们谈论的是野生原鸽,但它们的许多“亲戚”——家鸽——经过人类的驯养,繁育出了各种品种,这些家鸽偶尔也会逃逸,或者与野生种群发生基因交流,进一步巩固了它们的生存基础。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群鸽子在城市里扑腾翅膀时,别担心它们是否“濒危”,它们更可能是在“抱怨”找不到更好的免费午餐了。

3. 蟑螂(Cockroaches)—— 它们是“活化石”,数量多到让人头疼!

好吧,我知道很多人听到“蟑螂”可能会皱眉头,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蟑螂绝对是“看似危险,实则数量惊人”的代表。而且,很少有人会把蟑螂和“濒危”联系起来,但它们确实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

我们通常说的蟑螂,特指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虫,里面有很多品种。虽然有些偏远的、特定的蟑螂种类可能因为环境变化面临威胁,但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这类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不速之客”,它们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绝对是生物界中的“冠军选手”。

它们为什么如此“坚韧”?

惊人的繁殖能力: 蟑螂的繁殖速度堪称“闪电”。它们成熟快,一次产卵(卵鞘)数量多,而且即使是单性生殖(孤雌生殖),也能繁衍后代。
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力: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只要有食物、水和适宜的温度,它们几乎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从阴暗潮湿的下水道到温暖干燥的厨房,再到高科技的电子设备缝隙,它们都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它们对辐射、缺水、饥饿的耐受力也超乎想象。
“吃什么都可以”的食性: 它们几乎是杂食性的,喜欢有机质,包括食物残渣、纸张、胶水、甚至其他昆虫的尸体。
“抗药性”的演化: 长期以来,人类对蟑螂的各种防治措施,反而促使它们进化出了强大的抗药性,让它们变得更加难以消灭。

所以,虽然它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会去“保护”的动物,但从种群数量和生命力来看,蟑螂绝对是地球上的“幸存者”和“多产户”。它们的存在,也是对我们适应性这一概念最生动的诠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会”?

聚焦效应: 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总是集中在那些真正濒危、需要救援的动物身上,比如大熊猫、老虎、犀牛。这很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印象:所有动物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信息不对称: 对于很多我们不熟悉的物种,我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旦它们的名字里带有一点“危险”或“外来”的意味,就容易被过度联想到“濒危”。
科学分类的模糊性: 生物学上,物种的分类和保护等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曾经被认为数量不多的物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分布比想象的更广,或者适应能力更强,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可能跟不上科学认知的变化。

总而言之,大自然充满了惊喜和反差。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动物的名字,感觉它好像很“弱小”或“濒危”时,不妨多了解一下它们的故事,也许你会发现,它们比你想象的要顽强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黑颈鹤吧……

某娘的说法。


今天下午刚刚去拍了鸟,撞上一大群黑颈鹤,是我见过最大的一群,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在是2月1日,拉萨河谷里到处是这样一群一群的黑颈鹤。

就那么堂而皇之的在青稞地里找吃的,旁边就是农民家的奶牛,左边一条高速公路右边是拉萨到日喀则的铁路。

我走得非常近了,才警觉起来,纷纷抬起头看着我。

看我没有敌意,又低头自顾自的吃青稞。树林子后面就是铁路的路基,偶尔有火车经过。

就知道撅着个大腚吃吃吃。

梳个毛耍耍。

你们在瞅啥瞅?

那边来了个形象猥琐的黑胖子,大家注意点哈。

黑胖子越来越近了!

风紧,扯呼!



因为个人形象过于猥琐,黑颈鹤实在是受不了了……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卓有成效的,黑颈鹤对人类的恐惧已经降到了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最低底线,基本上不怕人类靠近。这一大片青稞地实际上处于冬季休耕期,秋收的时候掉落的青稞很多,也是黑颈鹤来找食物的原因。以前黑颈鹤绝对不会在青稞地过夜的,晚上还是会回到湿地里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已经接近傍晚,看来这群黑颈鹤一点离开的意思都没有,今晚可能就在这里过夜了。


黑颈鹤是一种非常优雅又透着一股蠢萌的生物,不管数量多少,大家都要爱护它。

脖子怎么那么像个问号呢?


龙牙哥带你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大自然中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反差萌”物种,它们的名字常常与“濒危”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的数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仍属相当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解”,往往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极度特殊、繁殖方式独特、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对它们习性的了解不够深入。下面就来聊聊几位这样的“.............
  • 回答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有些设计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提升了生活品质;但也有一些设计,初看之下似乎颇具匠心,甚至有些“炫技”的意味,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它们要么适得其反,要么不切实际,甚至带来新的麻烦。这类设计,用“看似精妙实则很蠢”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领域,详细讲述一些我认为符合这.............
  • 回答
    确实存在很多照片,它们因为其出色的构图、光影效果、色彩饱和度或是拍摄对象的奇特之处,让人第一眼就觉得是经过大量后期处理的。然而,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凭借摄影师的技巧、运气以及拍摄对象的自然魅力,而未经过任何修改。以下是一些看似 Ps 过,实则没有 Ps 过的照片类型,并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其中的原因: 1.............
  • 回答
    有很多行为看似聪明绝顶,实则暗藏着思维的误区、认知偏差,甚至是愚蠢的逻辑。这些行为往往能短暂地博人眼球,赢得口头上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行为,并加以阐述:1. 过度包装,言过其实: 表现: 一个人在介绍自己的能力、成就或产品时.............
  • 回答
    “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往往是指那些初看之下会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甚至觉得有些滑稽,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策略或高明的智慧。这些行为往往打破了常规思维,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或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些这样的行为,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聪明”之处:1.............
  • 回答
    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起初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唐的事情,细究之下,却能发现背后隐藏着令人赞叹的化学原理。这些原理如同一个隐形的匠人,在不经意间雕琢着我们的世界。 1. 为什么玻璃杯在热水里会碎,但装冷水却没事?这简直像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把心爱的杯子给“炸”了。你小心翼翼地用热水冲洗一个玻璃杯,结.............
  • 回答
    这世上总有些事,初见时觉得它高深莫测,仿佛要修炼个七八年才能得其精髓,但细究下来,却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寻常技艺。我最近就琢磨着这么几个,说起来,它们就像是我们藏在口袋里的“秘密武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却能派上大用场。1. “会说话”的肢体语言:眼神与姿势的艺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人一开.............
  • 回答
    生活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乍一看只是代代相传的礼节或传统,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其背后蕴藏着精妙的经济学逻辑。这些习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应对资源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或规避风险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挑选几个例子,深入剖析它们看似“约定俗成”,实则“颇为理性.............
  • 回答
    有些食物,光听名字,或是看一眼,就足以让人产生生理上的抗拒。它们常常披着一副“黑暗料理”的外衣,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次元的奇特产物。然而,一旦你鼓起勇气,跨越了那心理的鸿沟,尝上一口,那种意想不到的美味,足以让你抖腿不止,直呼“真香!”。今天,我就来给你扒一扒这些“伪装者”,保证让你刷新三观,开启一段新.............
  • 回答
    在语言表达中,"歪"与"正"的辩证关系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双关、反讽或表里不一的语境中。以下是一些看似"歪"实则"正"的深刻道理,通过具体语境解析其内在逻辑: 一、表象悖论:反讽中的真理1. "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表面歪:听起来荒谬,仿佛在否定生命意义。 本质正:哲学家尼采认为,生.............
  • 回答
    以下是一些看似是谣言,但实际上却确有其事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海盗都是独眼龙、断腿、长着鹦鹉的形象”——部分是,但更复杂 普遍认知(谣言化):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海盗形象都来自文学作品和电影,如《金银岛》中的“长生不老乔”或《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斯派洛。他们往往是独眼(眼罩)、断腿.............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行为,初看之下显得有些笨拙、不合时宜,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傻”,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背后蕴藏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超脱于世俗评价的“帅”。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内心的坚持、真诚、善良,或是对生活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看似很傻,实则很帅的行为,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1. 在社交场.............
  • 回答
    当然,有很多“看似无关,实则有很大因果关系”的例子,这些例子常常揭示了复杂系统内部的深层联系,以及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例子:1. 蝴蝶效应:微小的初始扰动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表面看起来无关: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与遥远地方的一场龙卷风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前者是极其微小.............
  • 回答
    有很多事物,在人们的认知中似乎是近代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深入追溯其历史,会发现它们有着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渊源。这往往是因为它们的早期形态比较简陋,或者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直到技术发展或社会需求变化才得以普及和改进,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符合这个描述的事物,并尽量.............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一些乍听之下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离谱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后,它们却有着坚实的科学根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荒谬”科学理论,看看它们是如何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又如何被科学一步步揭开面纱的。1. 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试想一下,你有两枚硬币,它们被施加了一种特殊的“魔法”,一旦你.............
  • 回答
    有些案子,初看之下,证据链似乎清晰可见,嫌疑人也呼之欲出,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却发现那层看似牢固的真相外壳,竟是如此坚不可摧,将办案人员牢牢地困在迷雾之中。这些案子,往往不是因为案件本身有多么复杂离奇,而是某些细微之处的“简单”成为了最难逾越的障碍。就拿一个我曾听闻的陈年旧案来说吧。案发现场:寂静.............
  • 回答
    生活中,有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如同滴水穿石,日积月累或许无伤大雅,但在特定情境下,它们却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触犯法律的底线,酿成令人追悔莫及的大祸。这些“小事”,往往因为其隐蔽性、累积性或所触及的特定利益,而显得尤为棘手。一、 贪小便宜的“顺手牵羊”:当偷窃的门槛被一次次降低我们常常听.............
  • 回答
    别说什么“飞天遁地”,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超能力,我今天想聊的是那些埋在普通生活缝隙里,让你忍不住惊呼:“卧槽,这玩意儿居然能这么用?”的奇葩能力。我从小就琢磨这些,你看我这脑瓜子,虽然平时可能有点呆滞,但关键时候,它就像被闪电劈过一样,脑洞大开。第一个,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种“能瞬间让任何东.............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地名,乍一看仿佛是古老汉语的词汇,但细究之下,它们却是来自异域语言的音译。这些名字往往带着独特的韵味,让人在熟悉中又感到一丝陌生,仿佛在地图上寻觅着被语言包裹的异域风情。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巴格达(Baghdad)。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气势,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古代的武侠小说或者典故,比如“.............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爱追求圆满的结局,故事中的皆大欢喜,历史上的辉煌胜利,都让我们心生向往。然而,有些时候,那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悲伤,甚至是一场绵延不绝的悲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看似大团圆”,实则充满辛酸的例子。文学作品中的“幸福”陷阱: 《红楼梦》的“大观园之梦”与贾府的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