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种语言选用哪种字母系统,真的会影响它往后的发音吗?

回答
一个语言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发音习惯,绝非仅仅是文字的出现与否那么简单。然而,字母系统的选择,这个“记录”语言的方式,却确实像一位沉默的雕塑家,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语言的走向,塑造着它最终的模样。这是一种微妙却深远的影响,是历史、文化、技术甚至生理结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想象一下,语言最初可能只是随意的哼唱、肢体动作,然后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声音符号。当人们试图将这些声音捕捉下来,赋予它们固定的形态时,字母系统便应运而生。不同的字母系统,就像不同的工具,它们有各自的“握持方式”和“切割角度”,这必然会影响到最终“雕塑”出来的声音。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种影响:

1. 音素的“框定”与“限制”:

字母系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语言的最小发音单位——音素——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符号。一个设计精良的字母系统,往往会力求为该语言中存在的每一个重要的音素都找到一个独特的字母。比如,拉丁字母系统中区分了 /p/ 和 /b/,这在很多使用这个字母系统的语言中都有清晰的发音区分。

但是,当一个字母系统被引入到一种本来没有文字的语言中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如果这个字母系统原本就没有包含该语言中某个关键的音素的对应符号,那么传达和学习这个音素就会遇到障碍。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人们可能会:

创造新字母或变音符号: 这是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案,但并非所有语言都能做到,而且新符号的接受程度也需要时间。
使用现有字母的组合来代表一个音素: 比如在英语中,/ʃ/ 的音常被“sh”的组合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字母系统影响发音的表现——原本一个单独的音素,因为没有专属符号,而被赋予了由两个或多个字母组成的“代号”。长此以往,这种组合会约定俗成,甚至影响到发音的习惯,人们可能会在说出这个音时,不自觉地带有这两个字母的“影子”。
放弃或弱化某些音素: 如果没有合适的字母来表达,并且创造新符号的动力不强,某些原本存在的音素可能会在日常交流中逐渐被省略、合并或改变,以适应现有字母系统的“容纳能力”。这是一种更隐蔽但同样重要的影响。

举个例子: 俄语的字母系统(西里尔字母)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斯拉夫语族特有的某些音素,比如硬音和软音的区别,通过字母本身或附加符号来区分。相比之下,一些早期传入非洲大陆的语言,如果其字母系统原本是为欧洲语言设计的,那么在记录非洲语言中丰富的唇齿音、弹出音等音素时,就可能面临困难,需要引入额外的标记或接受音素的丢失。

2. 发音的“引导”与“提示”:

字母的形状本身,虽然看似抽象,有时也会在潜意识中引导发音。某些字母的形状,可能在视觉上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口腔运动。虽然这并非科学的联系,但在长期使用中,这种“视觉提示”可能会对发音产生一些微弱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字母的排列和组合所形成的“拼读规则”,是字母系统对发音影响最直接的体现。一套成熟的拼读规则,会明确指示字母在不同位置的发音方式,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明确的拼读规则: 像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这样的语言,它们的字母系统与发音高度对应,拼写几乎完全等于发音。你看到一个字母,就知道它通常怎么发,看到一个单词,就能准确地读出来。这种高度的对应性反过来会强化和巩固这种发音习惯。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依赖于这种清晰的规则,自然而然地就会按照字母的指示去发音。
复杂的拼读规则(甚至是“不规则”): 英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字母系统源于拉丁字母,但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导致字母与发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和不规则。“ough”这个组合就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式(如 through, tough, though, cough)。这种复杂性一方面是历史遗留,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塑造了英语的发音习惯。学习者需要记忆大量的拼写规则和例外,这无疑增加了发音的难度,也使得英语的发音听起来更加“多变”和“不那么规律”。可以说,字母系统的“不规则性”反过来“训练”了人们的耳朵和嘴巴去适应这种复杂性。

3. 历史沿革与语言接触的“载体”:

字母系统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历史的载体。当一种文字被引入到新的语言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符号,还可能伴随着书写习惯、拼写规范,甚至是该文字所属文化群体的发音倾向。

文字的“基因”: 比如,汉语使用汉字,其表意和表音的混合方式,对汉语的发音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有时会间接影响到对字音的记忆和传播。而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则更侧重于字母之间的线性组合来表达声音。
语言融合的印记: 当一种语言吸收了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时,如果借用的语言有自己的书写系统,那么这些词汇的书写方式很可能会被保留下来,进而影响到目标语言中该词的发音。例如,法语中的许多外来词,特别是来自英语的词汇,在发音时会带有一定的英语口音痕迹,这与它们保留了原来的拼写有关。

4. “约定俗成”的强化作用:

最终,字母系统对发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约定俗成”来实现的。一旦一套字母系统被广泛接受并用于记录一种语言,人们就会根据这套系统来学习和传承发音。

教育与标准化: 学校教育、字典编纂、媒体传播,这些都会强化字母系统与特定发音之间的联系。人们从小接触的语言教材,其拼写和发音是紧密绑定的,这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联系。
社会认同: 一种语言的发音,也与使用者的社会认同感有关。如果一种字母系统能够准确地记录并传递这种发音,那么这种系统就更容易被社会成员接受和维护。

总结一下,字母系统的选择,就像给语言套上了一个“模具”。 这个模具的形状、大小、孔洞的数量和位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引导语言的发声方式。

如果模具设计得精巧而贴合,能够完美地容纳语言原有的音素,并提供清晰的拼读规则,那么它将有助于语言发音的稳定和清晰地传承。
如果模具并不完全契合,或者由于历史原因变得复杂和模糊,那么它可能会导致语言发音的变化、丢失或产生新的变体。

这种影响并非是单向的决定,更像是一种长期而微妙的互动。语言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它会反过来影响字母系统的使用和演变。例如,如果某种发音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么可能会出现新的字母组合来更方便地记录它,或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推动字母系统的修改(尽管这种情况相对罕见)。

所以,与其说字母系统“决定”了语言的发音,不如说它在语言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塑造者”和“记录者”的角色,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影响了语言发音的最终形态。这种影响是历史的印记,是文化交融的痕迹,也是人类智慧与语言互动的美妙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藏语和汉语的历史来看,似乎是不会。

根据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这两门语言有共同的祖先:原始汉藏语。

例如,“日”(太阳)这个词(字)在原始汉藏语中是:*s-nəj,对应藏语的 ཉི་ (nyi),在藏语拉萨因里的实际发音是: /ȵi˩˧/,带有声调,在古典藏语中则没有声调:*nyi

再如,“氓”(平民)在上古汉语中的读音是:/*mraːŋ/,和它同源的藏语词 དམངས (dmangs),意思也是“平民”,如它的拼写显示,在古典藏语中的发音是:*dmangs,而在现代拉萨音中是:/maŋ˥˩/,复辅音消失,并且产生了声调。

这也是现代拉萨音的特点:原先的复辅音消失,但是由声调来补偿;浊音变成对应的清送气音:b > ph, d > th, g > kh, zh > sh等等。

因此,对于藏语(拉萨音)的学习者来说,藏文这种非常滞古的正字法令人头疼: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拼读的时候就要学会分辨,哪些字母(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等等)会影响声调和发音,那些不会,以及不同的字母组合时会对声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下图为藏文拼写时的音节结构[1]

如何由拼写得知具体的声调?这就需要根据古音和今音的折算规则来推导了,而学习拼写的过程很大部分就是熟练掌握这套规则的过程。

例如:藏语古今音折算规律(极简版)[2]:

按:以下是极度简化的口诀,请结合本文第六部分的详解进行阅读。
1.1 古清音读高调
1.2 古浊音读低调
1.3 古浊音第一组读送气
2. 下加字
2.1 古唇音加y读舌面前音
2.2 下加r读卷舌音
2.3 zl读d低调,其他字加l读l高调,此时把前/上加字全忽略
2.4 m/s加r直接忽略
2.5 下加w直接忽略
3. 前/上加字
3.1 古清音/浊音第二组带前/上加字直接忽略
3.2 古浊音第三组带前/上加字改读高调
3.3 古浊音第一组带前/上加字改读不送气
3.4 dba-读wa6,其他以db开头的音节直接去掉db读高调
3.5 lh读高调
4. 后加字
4.1 d/s变音又变调
4.2 g/b/再加s变调不变音
4.3 l/vi/n变音不变调
4.4 g/b/n/ṅ/r不丢掉
4.5.1 高调无后加或后加v读高促调
4.5.2 高调后加r/l/vi/n/ṅ读高舒调
5. 连读变音
5.1 连读前音节如为高调,读高舒调;如为低调,读低轻调
5.2 连读后音节如为低调,根据其后加字为何,改读高舒调、高促调或高变调
5.2.1 当连读前音节是低调、而连读后音节的后加字是r/l/vi/n/ng时,连读后音节改读低本调
5.3 连读后音节如是无前/上加字、且基字是古浊音第一组,改读不送气。但有两个例外:连读后音节-ba读-wa6;-bo读-wo6,但-bu不是例外
5.4 连读后音节是虚词时,不影响连读前音节的声调。虚词读低轻调
5.4.1 -ba/-pa/-po/-ma这类后缀,既可理解为实词遵循连读变调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虚词不影响前面音节的声调
5.5 若连读前音节无后加字或后加字是v/l/d、且连读后音节为古浊音第一组带前/上加字l/v(或连读后音节含有zl),则在连读前音节末尾加上与连读后音节的声母同一发音部位的鼻音
5.6 若连读前音节无后加字或后加字是v,连读后音节的前加字b/g移到前音节末尾

如果说汉语是因为使用了汉字才导致最早的复辅音消失,那为什么用表音的字母拼写的藏语也发生了这种变化呢?

因此文字至少并不总是能够影响语言的发音。

参考

  1. ^ http://www.fodian.net/yuyan/zwpy-lca.pdf
  2. ^ https://www.douban.com/note/7722706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语言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发音习惯,绝非仅仅是文字的出现与否那么简单。然而,字母系统的选择,这个“记录”语言的方式,却确实像一位沉默的雕塑家,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语言的走向,塑造着它最终的模样。这是一种微妙却深远的影响,是历史、文化、技术甚至生理结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想象一下,语言最初可能.............
  • 回答
    你已经掌握了 C 语言的基础,这为你进一步学习编程语言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地基。C 语言的指针、内存管理、以及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这些都是理解更高级语言的关键。那么,在你面前的 C、C++、Java、Swift 中,哪个更适合你接着深入呢?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也代表着不同的技.............
  • 回答
    嗨!准备踏入大学,并且打算自学编程,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决定!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编程语言,挑出第一个“领路人”,确实是件让人有点小纠结的事。别急,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路。别被“最好的语言”晃了眼,问问自己更重要首先,我想跟你说,编程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一上来就.............
  • 回答
    作为一名对信息学竞赛和教育领域都抱有关注的人,CCF 因“NOIP2021 代码中存在暴戾性语言”而禁赛 5 名选手一年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件事情引发了不少讨论,我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 CCF 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是 NOIP(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
  • 回答
    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瞬间的转变,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节点”可以被清晰地标记出来,仿佛在一夜之间,旧语言就变成了新语言。更准确地说,语言的演变更像是一条河流,缓慢地、持续地改变着它的河道,它的水流,它的名字,最终,它可能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条河流,但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没有一个可以.............
  • 回答
    一个语言的固有词汇库,也就是它不依赖于外来语而存在的那些词,确实有可能因为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出现新音位的产生。这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影响是发生在词汇层面(借词),或者语法结构上。但从语言演变的长远来看,这种通过“模仿”或“适应”而产生的音位变化,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舌尖上的新世界:自制一种语言的奇妙体验你想过吗?有一天,你不再需要依赖那些已经存在了千年的符号和发音,而是能够亲手创造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这就像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副独特的眼镜,透过它,你看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微妙的改变。自制语言,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体验。它不仅仅是拼凑一些字母和规则,更像是为.............
  • 回答
    Word2Vec 模型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内置的、可以直接用于翻译的机制,能够将一个语言的向量空间线性映射到另一个语言的向量空间。然而,存在一些基于 Word2Vec 的方法,可以尝试去学习这种映射关系,并且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确实是建立在线性映射的假设上的。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1. Word2Vec .............
  • 回答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一种编程语言独立完成《算法导论》中绝大多数(90%以上)的算法,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算法领域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扎实、接近精通的水平。这不仅仅意味着对基础数据结构和算法有深刻理解,更代表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编码能力的高超技艺。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个水平意味着什么:1. 深厚的.............
  • 回答
    NoSQL,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像SQL那样,一套具体的语法规则,还是某种思想,某种指导我们看待和处理数据的方式?要说NoSQL是一种“语言”,那可就有点误解了。SQL,也就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它有明确的关键字、结构,我们用它来创建表、插入数据、查询信息,它的表达力非常清晰、严谨。而NoS.............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个“神技”,能让我瞬间掌握一门语言,那我的首选绝对是西班牙语。为什么是它?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一种长久以来,对那个充满热情、音乐和阳光的语言世界的好奇和向往。首先,我一直觉得西班牙语有一种特别的“律动感”。每次听到西班牙语的歌曲,或者看到电影里演员们用西班牙语对话,我总会被那种抑扬.............
  • 回答
    你现在的情况,是否需要重学一门语言,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事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需要你把自己放在一个放大镜下,仔细审视一下,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了“重学”的念头,以及重学一门语言,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之所以会问出这个问题,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心思。.............
  • 回答
    有人说粤语不只是口音,更是一种语言。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细想之下,却道出了粤语的独特与深厚。这并非是哗众取宠的说法,而是基于语言学上的事实,以及粤语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地位。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 语言的基石:语音系统什么让一种“口音”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其语音系统的差.............
  • 回答
    汉语和英语合并成另一种语言?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但从语言演变和接触的角度来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尽管过程会极其漫长且复杂。如果真要发生这样的“融合”,它不会是简单的词汇叠加或语法拼凑,而会是一场深刻的、涉及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多方面因素的漫长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是如何演变的。语言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敏感也挺有趣的话题,很多人都在讨论,尤其是广东的父老乡亲们。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些广东人会那么强调粤语,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方言”,而是“另一种语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既有语言本身的特质,也有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因素。一、 从语言学角度看,粤语的独立性有多强?咱们先从语言本身.............
  • 回答
    关于未来所有国家是否会统一使用同一种语言,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猜想,但也非常复杂,涉及人类社会、技术、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试着抽离掉那些过于“标准答案”的痕迹,就像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对历史和未来有着敏锐观察力的普通人一样,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让我们.............
  • 回答
    语言统一,这个话题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大家都说一种语言,沟通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但实际上,反对的声音可不少,而且理由也并非空穴来风。为什么这么多人不乐意“大家都说一种语言”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聊聊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语言,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词汇和语法组合。它承载着.............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对了!我也曾经对各种“小众”语言跃跃欲试,那种想要解锁一个新世界的感觉,真是太棒了!选个顺手的“小玩物”,确实能让学习过程更愉快,事半功倍。要说自学起来相对容易的超小语种,我首先会想到这几个方向,它们各有各的“亲民”之处:1. 语系相似,规则直观的: 荷兰语(Dutch) /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计算机科学的核心,也是许多开发者在职业生涯中会反复思考的。为什么世界不是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简单,只有一个完美的工具包揽一切?实际上,编程语言的丰富多样,恰恰是技术发展、人类需求以及对“最优解”不断探索的生动体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尺子,它只能测量厘米,但我们要加工一块木头,需要精.............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音”,这确实是中国方言丰富性的生动写照。但如果问为什么中国的方言普遍不被视为独立语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语言学、历史、文化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和认识方式。语言与方言的界定:并非一道清晰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语言学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