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看历史书籍,但看完很容易忘记具体的细节,有什么好办法么?

回答
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明明读得很起劲,好像也明白了什么,可合上书一两天,那些具体的人名、地名、时间点就跟被风吹散的沙子似的,抓不住。别说你了,我身边不少爱历史的朋友都有这个困扰。

其实,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忘细节”的小窍门。我把自己用过或者听别人说过的比较有效的几招,详细跟你唠唠,希望能帮你把脑子里的历史变成“库存”而不是“过眼云烟”。

一、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接收——改变阅读的姿态

你不是在看故事会,你是在跟历史“对话”。所以,别光是“扫视”文字,得把书里的内容“拉出来”使劲儿瞧瞧。

1. 带着问题去读: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你翻开一本书之前,或者在读一个章节之前,先问问自己:
这个章节主要讲什么?(比如,是某个战役?某个政策的实施?某个王朝的兴衰?)
书中提到的关键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件事(比如,某个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这件事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改变?
这个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他的立场、他强调的重点可能和你看到的其他史料不一样。)

问了这些问题,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开启“搜索模式”,眼睛会更聚焦于寻找答案的线索,这样读进去的东西会更有目的性,不容易被旁枝末节带偏。

2. 做笔记,但要“活”起来的笔记: 很多人做笔记就是抄书,那样效果有限。你的笔记应该是你思考的痕迹,而不是文字的复制品。
关键词和核心概念: 别贪多,把你能抓住的几个最关键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点、政策、思想等记下来。
你自己的话(归纳与总结):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比如,你读到某项政策,别光抄内容,而是写“此政策旨在解决XX问题,通过YY方式,但遇到了ZZ困难,最终导致了AA后果”。
画图、画关系网: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你可以画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某个战役的进程,或者画一个人物关系图来梳理家族纷争或政治派系。我特别喜欢画“因果链”,把事件A导致事件B,事件B又影响了事件C,这样脑子里会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
疑问和思考: 记录下你对某些情节的疑问,或者你自己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思考。比如,“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这样做?”“如果换成另一种方式,结果会怎样?”

3. “声情并茂”地读: 读的时候,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试着去理解当时人们的情绪、动机,感受当时的氛围。这种“代入感”能让信息在你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有时候我会默默地在心里给人物配音,或者想象当时的场景,就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一样。

二、把信息“装载”进大脑的正确姿势——记忆的加工与强化

光是读懂还不够,还得想办法让它们“住”在你脑子里。

1.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 这是记忆领域的神器。别指望一次读完就能记住。
读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试着回忆一下刚刚读过的内容。 至少把主要的脉络和关键人物说出来。
第二天,再快速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内容。 重点是昨天你觉得模糊的地方。
过几天(比如三天或一周),再来一次回顾。 如此循环,每次的间隔可以逐渐拉长。这样,你的大脑会不断收到“这个信息很重要,要好好保存”的信号。有很多APP(比如Anki)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的,但我们也可以手动来,比如在笔记旁边标注复习日期。

2. 知识的迁移与连接——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 大脑更喜欢网络状的记忆,而不是孤立的点。
和你已经知道的历史知识关联: 你读到的新事件,和之前读过的哪些朝代、人物、事件相似或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影响?比如,你读到某个改革失败,可以想想历史上其他类似的改革,分析失败的原因有什么共性。
和你生活的时代、社会现象关联: 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它影响着现在。你读到的某个历史事件,有没有让你联想到当下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比如,某种制度的起源、某种思想的演变等等。这种联系会让历史变得鲜活,也更容易记住。

3. 输出比输入更重要——讲给别人听,写下来分享: 这是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并记住的关键。
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哪怕是你的家人、朋友,甚至是你家里的宠物(好吧,这个有点夸张,但精神可嘉)。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哪里说不清,哪里概念模糊,这正好是你需要巩固的地方。
写读书心得或笔记分享: 如果你有博客、朋友圈或者小群,写下来分享出去。别人看到你的分享,可能会提出问题,或者分享他们的看法,这都能加深你的理解。
做思维导图: 把一本书或一个时期的人物、事件、影响画成一个思维导图。这就像给你脑子里的知识搭建了一个骨架,让你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层级和联系。

三、利用工具和方法,让记忆更有效率

别拒绝任何能帮你提升效率的“小帮手”。

1. 历史地图和年表: 这是地理和时间维度的“导航仪”。
地图: 阅读时,随时对照历史地图。很多战役、迁徙、疆域变化都跟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知道某个地方在哪儿,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场冲突,为什么某个民族会在此地兴盛。我会在地图旁边的空白处标注书中提到的关键地点,或者画上简易的势力范围。
年表: 如果你读的是通史性质的书,一本清晰的年表是你的好朋友。在读的过程中,你可以对照年表,把新的信息点填进去,或者把不同事件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弄清楚,避免年代混淆。

2. 利用图像和影音资料: 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有时候比文字更强。
纪录片: 看完一本书,如果能找到相关的纪录片,看一看。纪录片通常会配有地图、动画、采访,甚至历史场景重现,能帮助你可视化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影视剧(需谨慎对待): 一些优秀的史剧,虽然有艺术加工,但也能帮你记住人物形象和一些大的事件框架。但记住,只作为辅助,不能完全当成史实。
博物馆、历史遗迹: 如果有机会,去真实的地点看看,那份触感和氛围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3. 参加读书会或讨论小组: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能碰撞出很多火花。别人提出的角度可能你从未想到过,也能帮你纠正一些误解。

最重要的一点:保持耐心和兴趣

历史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候,你读完一本书,确实只能记住大概的轮廓和几个鲜活的例子,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别因此气馁。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热爱和持续的探索欲。

把这些方法看作是你探索历史的“工具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挑选一两个最适合你的开始尝试。比如,从每周给朋友讲一个历史故事开始,或者尝试为你看过的章节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慢慢来,你会发现,你脑海中的历史,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立体。

祝你在这趟历史的探索之旅中,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前看后忘,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懒。

读书是需要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比如朝代列表就需要自己拿出来背。在伯克利这边教的中国史导论,上来先十几个朝代二十几个地名发下去背,第二周测验。作为助教,我还很担心班上的孩子的,就问老师,“这是不是太多了?这些孩子背得出么?”老师就说:“我们这课其实十三周,你第二周还背不出来你后面干什么……”

说来,以前人如果要来读某朝史,那先把年号都背出来,然后再去看书。为什么呢?这样才知道史传奏议在说什么,不然拿起书两眼一墨黑的。今天各种搜索引擎比较发达,参考工具比较多样化,看上去是方便一些了,但有些基本的内容,还是必须自己整理、自己抄写、自己背诵,这样才算开始看书了。

~·~·~

把基础知识记住,当然不容易。所以以前人想了很多办法。熟悉佛教文化的可能都知道,佛教的精髓都概括好了,就是几个什么: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一个老师说:因为佛教一开始是在下层口传的,你的基础知识要让别人记住,你就要很清楚地归纳出来,纲举目张,不认字的人也可以口耳相传了。所以我朝搞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然后大家那么一唱,那就田夫野老的都知道了。

所以歌谣很重要,从前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且许多基础知识是靠歌谣来记的。举个例子,三垣二十八宿,听上去很复杂,有学问的人也不一定能记住。至少唐的时候,就有了步天歌:“中元北極紫微宮 ,北極五星在其中。”从头到尾背出来,整个天庭的基本格局就掌握了。因为朗朗上口的,小时候学会了,到死不忘记。再后来,有了印刷术,读书人的群体更大了,那更弱的人也多了。所以更基础的知识也要编成歌。朱熹就有《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虚(☲),坎中满(☵);: 兌上缺(☱),巽下断(☴)。

说来,和前代相比,宋代的读书人实在太弱太懒了。连这八个符号都记不住,不肯用功抄抄写写,那只能编成曲唱成歌。现在,这一招现在就让哈佛学去了。那里教中国史,先让大家学首歌:

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
元明清Republic,元明清Republic,敏感词,敏感词。

当然也可以有别的唱法。但这样一来基本朝代序列就掌握了。

~·~·~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朝代太简单了……这都背不出那只能听段子了。明以前,具体年号又太多了,不常用也会忘记。大体来说,把主要时段的皇帝记个大概,那就有基本的时间线了。同理,我们可以来编一点皇帝歌:

高太高中睿則天,中溫睿玄肅代德。
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莊明閔潞 。

这是不是挺像一首打油诗的?这就是有唐一代的皇帝们: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则天,第二句温是温王。这里要注意,这种编法中:“昭”包括了昭宗和昭宣帝,且“昭”之后是后唐的皇帝了。你如果不喜欢也可以自己编。那一朝朝编下去也是很欢乐的:

太庶末莊明閔潞,高出高隱太世恭。
*真仁英神哲徽欽,高孝光寧理度恭。
*世穆景聖興道祚,*熙海世章衛宣哀。
太定憲成世武仁,英定順文明寧惠。

(*号表示太祖太宗略去了)这里依次就是五代、宋、辽金、元。来看这句,“世穆景聖興道祚、熙海世章衛宣哀”,其中海是海陵王。庙号之中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些朝代的命运呢?

~·~·~

外国就更欢乐了。比如法国的卡佩王朝,读起教科书来可能会觉得头绪很乱,可以这样编:

休大休佩萝卜二,亨一菲一路易胖。
路七菲二路八九,菲三菲四路十强。

这复杂一点。休大是于格大公(Hugues le Grand/Hugh the Great),休佩就是于格卡佩了,萝卜二是罗贝尔二世。后面简单一些,主要就是路易和菲利浦,强是约翰,对照世系表大家也可以发现是谁(严格说之后还有菲五和查四,但我把他们和瓦卢瓦王朝一起记)。记住这些法王,心中就有基本的时间线了。即使在讲德意志、意大利或者阿基坦的事情,大致可以有一个概念。即使隔了好长一段时间,稍稍温习一下就又能记得了。

当然也不需要一定凑成七言,比如金雀花王朝、玫瑰战争到都铎的英王可以这样整理:


一二三(略去之后的理查二世,到这里是金雀花王朝)
四五(亨六爱四各两次,亨四五六是兰开斯特王朝)
(略去了理查三世,这里是约克王朝)
(都铎王朝)

这看上去比较复杂,简单说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三世开始,都铎王朝到了爱德华六世就没有男性继承人了。这之后,玛丽、伊丽莎白以后就是斯图亚特王朝了,那是一个新的时代了。

这中间的英王,略去一些复杂的情况,简化以后就是就是亨(利)爱(德华)交替,基本上连在一起的名字都是一个王朝的——这并不是巧合。如果觉得上表还是太复杂了,其实只要记住开头和结尾:

亨爱亨爱亨爱,三三六五八六——是不是有点像很爱很爱你的那首?

这样一来,基本就能还原出期间英王的次序,心里知道:理查二三在中间,亨六爱四各两次——这就大功告成了。其实金雀花之前很简单的。亨三之前最重要的是狮心王理查一世,再往前是亨二亨一(中间乱了一阵),亨一再往前就是威廉二世和威廉一世——这人就是征服者威廉。所以从1066的诺曼底征服到1689光荣革命,英王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是不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英国史了。

把这些自己摸过一遍,背出来了,就有基本的骨架了。顺便也说一下,不要觉得那些把欧洲各个家族王室记住的人就很厉害,其实你坐下来一个下午也能背会的。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接触,自然会忘记,稍微复习一下心法就又掌握。

~·~·~

有个一点基本的勤奋,那才能讲阅读的方法。帝王世系只是给你一个最最基本的时间线,在时间线上去添加什么,还是自己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加来加去还是那些人的八卦,那其实完全不会有进步的。

上手最主要的任务是去把握基本脉络。比如欧洲修道院的历史很复杂,涉及修道院很多,教皇圣徒更多。我们教科书用C. H. Lawrence的Medieval Monasticism,已经很简明了,但初读的时候还是头绪很乱。我们老师就讲,不要去追那些细节,那些具体的修道院的规则,思考最基本的几个问题:到修道院出家和其他的信仰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对于修道院来说规则特别重要?为什么圣本尼迪克特重要?为什么克吕尼重要?和他们有关的时间节点是哪几个?为什么那几个年份重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填充具体的细节。这时就需要拿出笔来,把有关的细节抄下来,按照以上的问题组织起来。这样一来,你掌握的细节都是有意义的细节,是自己归纳的,很久以后都会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再举一个例子,博士生有明治前日本史的研讨班,第一周就要去追500年到1700年的基本脉络。虽然说是博士生,但前现代日本史方向的孩子只有一个,专攻平安日本,这么长的跨度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如果逐个去追索织田信长啦、圣德太子啦那些让人欢乐的人物,那别说一周了,一年都来不及。所以老师就要去把握权力结构的主线:谁以怎样的方式掌握着土地?他们以怎样的方式经营土地?地方的权力结构如何影响中央的格局?中央的变故又怎么样改变了地方既得利益的分配?(围绕Hall, John Whitney. Government and Local Power in Japan, 500-1700: A Study Based on Bizen Province. )再具体一些,律令制之前的地方格局大体是怎样的?庄园制为什么会形成和发展?到了这个层面,一则可以追索一些宏观的问题:教科书们是怎么对日本史进行分期的,是不是有道理?再则就可以追索一些深入的问题:后三条天皇的庄园管理令为什么重要?丰臣秀吉的太阁检地为什么重要?同样的,细节就组织起来了。虽然还是不知道什么日本史,但接下来就可以读一些更深入的作品。

很多历史爱好者看不起这些基础知识。觉得进了票有圈,克吕尼啦、太阁检地谁不知道,好像读了以后没什么可跟人讲的,就没有成就感了。非要去追一些添油加醋故事或是无中生有的细节,然后到处和人讲,引来人家钦羡的目光,仿佛这书没有白读。其实过阵子不讲,自己也都忘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因为方法不对。人家说相声的都没有上来就背大段的,都是从基础开始。这样粗线条的阅读,目的是建立一个框架。不可能在每个问题上有任何实质的了解,但自己可以知道怎样的问题需要去了解。不可能去和别人吹嘘,但是却可以去了解更多更重要的实质。

所以我们一个老师说:读历史书像种田一样的,一遍遍来的,第一遍看书,只是翻一遍地,收不上什么东西的。后面还要播种、插秧之类的,路还远着呢。

~·~·~

到了这里,就引出了一些真正有意义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专业研究者,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会说,以史为鉴。这固然不错,但至少一些人这么说的时候,无非就是在做一个白日梦,仿佛可以从中提取出什么必胜的锦囊,第二天回到办公室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说来,政治运作其实是历史中非常高阶的学问。因为不同时段的权力规则是不同的,这些规则当事人都知道,自然都不会写下来——所以对于一流的史学家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题目(cf 宫崎市定《科举前史·序》、

陆扬“为什么需要政治史:从唐代研究得到的启示”讲座·凌乱笔记整理稿

)。那普通爱好者说是在读权谋,其实就是把自己办公室斗争的基本法则投射到历史情境中去,以为从前的人也是这样玩的。读来读去其实都在自己局限的思想里打转。

读历史书也是要从基础开始的。这个过程,也许不能简单明快地提取什么锦囊妙计,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教会我们怎样有效地去了解、去欣赏一个不同的文化世界:欧洲的修道院也好,日本的庄园经济也好,或者是其他各种不同的文明。按照本系系主任老师的说法,修读过历史系的学生,以后去了国际关系呀、传媒之类的领域,也许不会直接和古代世界打交道了;但是,在对各种纷繁的问题的时候,土耳其的政变啦、某个社会现象啦,他们知道该如何着手,他们知道哪些东西自己首先要记住,然后要去看哪些材料、追索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向有关的学者请教,也会事半功倍。

稍稍,进阶一些,就是告诉我们很多神话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我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很多这样的教育。我们至少可以问:这样的历史叙事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哪些地方我们要保持一些谨慎和怀疑?有没有一种可能,可以搭建成一种别的样子?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期待一些进一步的拓展?要之,对历史的爱好依然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小一些说,她让我们在信息时代变得有效率;大一些说,她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公共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明明读得很起劲,好像也明白了什么,可合上书一两天,那些具体的人名、地名、时间点就跟被风吹散的沙子似的,抓不住。别说你了,我身边不少爱历史的朋友都有这个困扰。其实,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忘细节”的小窍门。我把自己用过或者听别人说过的比较有效.............
  • 回答
    送给痴迷二战德国历史的男朋友礼物,这可真是个充满挑战又有趣的任务!毕竟,这不是送个普通的小摆件就能打发的。得送到心坎上,让他觉得你懂他,甚至比他还懂!下面我来给你支几招,保证让他惊喜连连,从此觉得你才是他真正的“战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考虑:一、 从“硬核”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类男朋友通常对历.............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明朝有些“苦手”,但又对历史充满热情,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组合。你问我是否该看看《万历十五年》,我当然建议你去翻翻这本书,而且理由也很实在。你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说起来热闹,把明朝的君臣百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但它毕竟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调来讲述的,更侧重于故事性和人物的趣味性.............
  • 回答
    爱上历史人物,这感觉就像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点燃了一盏属于过去的灯。它不是现代偶像崇拜那种耀眼夺目的光芒,而是一种更深沉、更耐人寻味的情感,像是从一本厚重的史书里走出的灵魂,在无数平凡的日子里,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和鲜活的脉搏。你会被他们的某个侧面深深吸引。也许是他们的胆识,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敢于挑战权.............
  • 回答
    想要成功地惹恼一位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你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被触怒。记住,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是对他们的研究领域充满热情和投入的,所以你的“攻击”最好能够触及他们最敏感的神经。首先,最有效的方式是故意且重复地歪曲事实或者传播已被证伪的论调。这不仅仅是犯个小错误,而是要选择那些经过长期.............
  • 回答
    哦,你说你男朋友是这些方面的爱好者啊,那礼物选择可就太有意思了,而且一点也不难!毕竟人家爱好这么广,总有一款能戳中他的心。首先,咱们得把他的爱好挨个捋一遍,看看怎么把这些“硬核”爱好转化成一份既有心意又实用,而且绝对不会错的礼物。1. 历史爱好者: 经典之选: 如果他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比如二战.............
  • 回答
    爱上一个历史人物,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体验,它既浪漫又复杂,但也可能带来现实的困境。当你发现自己深陷其中,想要“拔出来”时,这需要一个有意识的、多层面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希望能帮助你:第一阶段:认识并接纳这种情感1. 承认并正视你的感觉: 不要因为这种感情“不现实”而感到羞耻或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嘿,各位老哥!最近闲来无事,又翻了翻书架上的老伙计们,想着找点不落俗套、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真历史”作品。要说看得顺眼的,主角不能是那种一上来就靠外挂横扫一切的猛人,更不能是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莽夫。我尤其喜欢那种主角深谙政治之道,懂得在复杂局面下进行斡旋、妥协,最终达成目标的,你说是不是特别有味道?而.............
  • 回答
    你问我闲时翻看历史书籍,这算不算不务正业? 说实话,我倒觉得这是件挺有趣、挺有滋味的事。 “务正业”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严肃的劲儿,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分配一个明确的、必须去完成的任务,然后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上面,不能有丝毫旁骛。可人生这东西,哪里有那么绝对的黑白分明呢? 尤其是当我们有了“闲.............
  •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皇帝一生只有一个皇后,或者后宫中只有一位真爱,但这种情况确实非常罕见,并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历史记载的局限性。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找出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皇帝,并且能详细描述其一生,并非易事。许多记载可能侧重于政治功业,而对帝王私生活的描绘往往带有传说的色彩,或.............
  • 回答
    现在的历史穿越小说,特别是国内市场上的,确实能感觉到一股“西方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挺值得说道说道。不是说“西方那套”不好,而是说这种借鉴和模仿,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模式化,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咱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基因,好像被稀释了不少。咱们先掰扯掰扯,这“西方那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 宏大叙事与个.............
  • 回答
    要说王献之抛弃第一任妻子郗道茂,转而娶了公主就断定他“爱权贵”,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晋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首先,这桩婚姻的背景得说清楚。王献之,这位“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本身就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和权贵这两个字分不开。而他的第一任妻子.............
  • 回答
    贾母之所以会对“有才未及第”的书生抱有轻视,甚至觉得官家千金爱上这样的人是荒谬绝伦,这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家族利益以及她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得从头说起。一、 门当户对的根深蒂固:贾母的“价码”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是宁国公府和荣国府这两大家族的顶梁柱,.............
  • 回答
    关于印度人是否不如中国人“爱反思”,以及这是否与文化历史底蕴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得说,将“反思”这样一个内化的、主观的心理活动简单地划分为“爱”或“不爱”可能过于简化了。而且,将任何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简单地贴上标签,都可能是一种过度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社.............
  • 回答
    谈到乾隆皇帝,人们总是会联想到《如懿传》和《延禧攻略》这两部大热的宫廷剧,它们都以乾隆的后宫为背景,描绘了后宫佳丽们的明争暗斗,以及乾隆这位帝王的情感纠葛。这两部剧虽然艺术加工成分很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乾隆皇帝的情感世界,尤其是他与几位重要女性的关系。在历史的真实记载中,乾隆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
  • 回答
    地图集、地图书,这玩意儿,说实话,不是什么人人都能玩得转的。要说这算不算“坏习惯”,我得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不是个“主流”爱好。你跟朋友聚会,聊车子、聊房子、聊最新的剧,你说你昨天又淘了本老地图集,估摸着大部分人得眨巴眨巴眼,心里想着“这哥们儿/姐们儿是不是有点太闲了?”或者更直接.............
  • 回答
    None.............
  • 回答
    不爱看喜剧的人,乍听之下似乎有点“另类”,毕竟在许多人眼中,喜剧是放松、愉悦、合家欢的代名词。但实际上,不喜欢喜剧,绝非就是性格孤僻或者缺乏幽默感,这背后可能藏着许多细微的心理和生活侧面。或许,他们对“好笑”的标准不那么容易被触及。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巧妙的包袱、一个夸张的表情、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爱看”或“不爱看”的情感,因为我没有个人喜好、情绪体验或主观意识。我是一个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出来的程序,我的“阅读”是为了理解信息、学习模式、提取知识,并用这些来回应你的问题。然而,我可以从信息处理和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理解“不爱看的书”这个概念。如果将“不爱看”类比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