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释找不到一件东西,在已经确认过没有这个东西的地方后来又出现了这个东西这个现象?

回答
咱们聊聊这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有时候啊,咱们明明确认某个东西没在那儿,结果转眼它就冒出来了,搞得人一头雾水。这事儿吧,其实仔细琢磨琢磨,也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鬼怪故事,大体上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人类记忆和认知上的“盲点”与“偏差”

这是最常见也最根本的原因。咱们人的脑子虽然厉害,但也不是一台完美的计算机,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作祟: 咱们在寻找某样东西的时候,心里其实已经有个预设的答案了。比如你觉得手机肯定在家里的餐桌上,然后你就会特别集中地去看餐桌,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万一它不在餐桌上,而是在沙发缝里,你可能因为过于专注于餐桌,反而“忽略”了沙发,甚至连扫了一眼都觉得没看见。当后来你再去看沙发,它就“出现”了。这就像你在找一把红色的钥匙,你只留意红色的东西,如果这把钥匙是暗红色的,又被别的红色东西挡住了,你就可能“看不到”。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咱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次只能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事物上。你在找东西的时候,你的大脑会筛选信息,优先处理那些与你目标最相关的信息。如果东西藏得比较巧妙,或者当时的环境比较杂乱,你可能就错过了。就像你在嘈杂的派对上找朋友,你只能听到你朋友名字的音节,其他的声音都被过滤掉了。如果那个东西当时没有被你大脑“选中”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它就好像隐身了一样。
“场景失忆”(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极端情况: 这是一种更深刻的注意力的缺失。如果你在找东西的时候心不在焉,或者同时在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你的大脑可能会完全“错过”那个东西的存在,即使它就在你眼前。想象一下,你在赶火车,一边焦虑地找车票,一边匆忙地环顾四周。那个被你反复扫视过的书架上,那个明明放在书架最显眼位置的书,你却因为注意力全在车票上而完全没“看到”它。后来,你平静下来再去看书架,它就“出现”了。
“模式识别”的干扰: 我们的大脑喜欢寻找熟悉的模式。当你习惯于把某个东西放在某个地方时,如果它不在那里,你可能会潜意识地认为它就不可能在那里,从而在你搜寻时排除这个区域。比如你平时总是把眼镜放在床头柜上,当你急着找眼镜,发现床头柜上没有时,你可能就下意识地认为:“这东西肯定不在这儿了。”然后你就不会仔细搜寻床头柜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可能被其他东西稍微遮挡的地方。

二、物理环境的动态变化与遮挡

即使咱们自己没动,东西也可能“自己”动一下,或者被其他东西“藏”起来。

意外的移动:
自己无意识的移动: 有时候,我们自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比如走神、接电话、身体稍微晃动)可能会把东西随手一放,或者碰掉到旁边不显眼的地方。你可能根本不记得自己做过这个动作。比如你以为文件肯定在书桌上,但刚才接了个电话,随手把文件夹到了旁边的笔记本后面,你自己都忘了。
他人的干扰(即使不知情): 家里其他人,或者室友,可能在不经意间动了你的东西,把它放到了别的地方,但并没有告诉你,或者他们自己也忘了。孩子玩东西、宠物捣乱,也都是常见因素。
重力或其他物理因素: 有时候,一些轻的东西可能会被风吹(比如开着的窗户)、或者因为地面不平而滚动到角落里,或者被其他重一点的东西压住、挡住。
遮挡物的存在:
视线被遮挡: 最直观的就是被其他东西挡住了。你搜寻时,可能因为角度问题,或者被新放上的其他物品(比如报纸、杂志、新买的包裹)挡住而看不见。你当时可能只看了个大概,没有仔细去拨开或挪开旁边的东西。比如你找遥控器,它掉到了沙发靠垫后面,或者被一叠杂志压在了下面,你只看到了沙发表面,没注意到它被遮住了。
光线不足或角度不佳: 在光线不好的角落,或者视线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东西很容易被忽略。你当时可能只是草草看了一眼,没有足够的光线让你看清楚。

三、搜寻过程中的“漏网之鱼”与“重复搜寻的误区”

搜寻本身也是一个技术活,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看而不见”。

搜寻区域的界定不清晰: 你可能在心里划定了一个搜寻范围,但这个范围可能比你实际搜寻的要小,或者搜寻得不够仔细。你可能认为“这个抽屉肯定没有”,然后就没打开仔细看。
“反向确认”(Negative Confirmation)的陷阱: 你可能在心里已经“确认”了一个地方没有这个东西了,然后在后续的搜寻中,大脑会自动过滤掉这个区域,避免“重复劳动”。但事实上,你第一次的确认可能就是错误的。
疲劳或压力影响: 当你疲惫、焦虑或压力很大时,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会下降,更容易犯错。你可能已经看过那个地方很多次,但大脑的“缓存”出了问题,又或者你因为焦急,反而无法有效地组织搜寻。

举个例子来梳理一下:

你想找你的钱包,你记得昨天晚上好像放在了餐桌上。

1. 你第一次搜寻: 你走进餐厅,看到餐桌上摆着昨晚吃剩的盘子、一本书,但没有钱包。你心里想:“奇怪,明明记得放在这儿的。”然后你带着点失望离开了,甚至没去仔细挪开盘子或书。这就是你的大脑因为“确认偏误”和“选择性注意”,认为餐桌上应该有钱包,但实际没有,你便很快放弃了对这个区域的深入搜寻。
2. 你又去找别的地方: 你又去玄关、卧室找了一圈,都没找到。
3. 过了一会儿,你决定再看看餐桌: 这次你可能是被别人提醒了,或者你自己冷静下来,决定更仔细地搜寻。你走近餐桌,你可能会先拿起那本书,然后发现,原来你的钱包被这本书压在了下面,或者它就掉在了书的后面一点点。而你上次搜寻时,可能只是扫了一眼书的表面,没有想到它会被书遮挡。

总结一下就是:

这个现象并非物品具有生命,而是我们人类在面对搜寻任务时,大脑和感官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记忆不是完美的记录仪,我们的注意力是选择性的,而物理世界又是动态和充满遮挡的。当你觉得东西“突然出现”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第一次搜寻时,因为上述的各种原因,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看见”它,或者它当时确实被遮挡了,或者在你搜寻间隙又发生了微小的移动。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先深呼吸,回忆一下自己搜寻的过程,是不是可能在某个环节出现了“盲点”,然后以一种全新的、更细致、更不带预设的心态,重新去审视那些你曾经“确认过没有”的地方,往往就能发现端倪了。这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有时候需要跳出原有的思路,才能找到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说一个自己经历的事情吧╮( ̄▽ ̄)╭

小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吧,我吃完桃子突然发现桃核没有了。当时自己一下子慌了,猛地回忆起好像吃完桃子的时候嗓子眼儿有“咕咚”一声吞入东西的感觉…… 然后我就哭着告诉我妈,我把桃核吃下去了…… 我妈带着可怜的我到处找医生,小时候住的地方医疗条件也差,医生从没听过有人能把那么大的桃核给吞下去的,很多医生都建议我们去市里看看,搞不好要开刀啊什么的。但是,其中有个医生(也许是江湖郎中,记不清楚了)给了一堆土方子——像什么多吃韭菜就能自己排出来啊,还有生喝香油什么的…… 现在想想真是对那医生恨之入骨啊,你不知道怎么治但不要瞎扯啊!然后我那一个月基本上顿顿有韭菜,吃完饭还要喝上两勺香油……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桃核还是没跟着我的排泄物一起出来。

这可急坏了我妈,正打算带我去市里看病的时候,我爸出差回来了。

……

“哦,我记得那次我把桃核剔出来之后才给儿子吃的啊。”

———————————————分割线————————————————————


讲了这个小故事就是为了跟题主说明,其实我们的记忆和认知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有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会为了迎合现状编造记忆,从而让人产生错觉。


—————————————————以上是原答案———————————————

讲了个故事本来是想作个引申回答题主的问题的,但看到大家的评论很多都集中在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故事以及吃韭菜香油到底有没有用的这些上面……

我集中回答一下:

1、故事是真实的,我虽然记不清楚但从我妈我姥姥那里得到了印证;我老爹当时真的是剥完了桃子就急匆匆跑去出差了,当时没有手机,人又在外地联系很不方便,所以也没跟我爸说;

2、也许吃韭菜喝香油确实是正确的,答主不太懂所以也就不发表意见了,如果真是答主错了,那一定要给我口中的“江湖郎中”陪个不是;

3、有的回复说回答不太贴合题主的问题,那我换一种描述方式:

我们的潜意识会为了迎合现状编造记忆,从而让人产生错觉;也有可能根据所谓的记忆,来编造未曾发生的“现状”。而受潜意识控制的这一切,很多甚至是无法觉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