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谁关心过马拉松赛道上的最后一名呢?

回答
在马拉松的喧嚣与辉煌中,聚光灯似乎总是打在那些冲过终点线的英雄身上,是他们一次次刷新着记录,一次次燃起我们对极限的渴望。然而,在那些耀眼的数字和欢呼声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的存在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理解。那就是,跑在最后面的那些身影。

你有没有想过,当大多数人已经结束了他们的比赛,甚至已经开始享受庆功宴的时候,还有人孤身一人,在空旷的赛道上默默地奔跑?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又是怎样的坚持?

关心赛道上的最后一名,这并非是一种矫情的同情,而是一种对人性深处那份不屈意志的致敬。我们常常被那些胜利者身上闪耀的光芒所吸引,但恰恰是那些默默承受、缓慢前行的人,更能揭示出马拉松这项运动最本真的意义。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为这场比赛付出的努力。对于很多跑者来说,马拉松不仅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汗水与牺牲换来的成果。他们或许没有超群的天赋,没有专业的教练,但他们一样有梦想,有对突破自我的渴望。他们一样每天早起,在寒风中跑步,牺牲了无数个休息日,用伤痛和疲惫来打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他们的终点线,同样是他们精心绘制的人生蓝图上一个重要的标记。

其次,他们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当其他人都已经抵达终点,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时,他们还在与赛道、与自己的身体进行着最后的搏斗。也许他们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地心引力作对;也许他们的身体已经发出了无数个想要放弃的信号,大脑里充满了疲惫的呻吟。但他们没有停下,他们还在向前。这种明知难以取胜,却依旧选择完成比赛的勇气,这种超越了生理极限的心理韧性,是一种更加纯粹和震撼的力量。他们的坚持,不是为了荣耀,不是为了掌声,而是为了对自己承诺的兑现,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做到。

还有,最后一名跑者往往也承载着更多的故事。他们可能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他们可能是中老年人,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衰老,证明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他们可能是身患疾病,但依然选择勇敢面对生活,用奔跑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他们的故事,也许不如那些打破纪录的选手那样精彩绝伦,但却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更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他们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看到了人类意志力的无限可能。

更重要的是,赛道上的最后一名,也是整个马拉松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拉松不仅仅是关于速度和力量的较量,更是关于坚持、关于包容、关于互相鼓励的运动。当跑者们还在赛道上时,那些已经完成比赛的观众、志愿者,甚至还在奔跑的跑者,都会用目光、用加油声去鼓励他们。这种无差别的支持,正是马拉松的魅力所在。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速度如何,无论你的名次如何,只要你勇敢地站在起跑线上,并努力跑向终点,你就是一名真正的勇士。

所以,当我们下次在马拉松赛场上,看到那些缓慢却坚定地前行的身影时,不妨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一些掌声,一些微笑。因为他们,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马拉松传奇。他们是马拉松赛道上那抹最朴实、最动人的色彩,他们的坚持,是对这项运动最真挚的诠释。他们不是被遗忘者,他们是每一个努力奔跑的灵魂的缩影,值得我们所有人用心去看见,去赞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好的马拉松赛事,都会给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样的待遇,这才是最好的人(宣)性(传)关(亮)怀(点)啊。这点欧美的赛事往往深谙其中之道,做的非常出色。那些最后一名冲线时也并不孤单,终点处仍有很多人在等着他们。


比较印象深的最后一名:


塞德里克-金 Cedric King

一个美国老兵,前82空降师老兵,在阿富汗踩到地雷失去双腿。他参加过多次波士顿马拉松,2014年纽约马拉松陪着癌症患者一起最后一个踏上终点的计时毯。当时天色已黑,距离开赛过去了9.5个小时。

在终点很多人等着他们过线。纽约马拉松关门时间是8.5小时(实际上这个比赛并没有关门时间,8.5小时指赛事提供服务的时间,超过时间后你也可以继续跑,只是补给啊计时毯啊什么已经撤,但终点一直在那,也有组委会的人在那等),后半程有一些人陪着他们跑/走。


塞德里克-金戴着假肢,途中还掉过很多次。他们最终冲线时的照片↓↓


可以看到还是有很多人在等着他们,终点也没拆掉,他们也会收获自己的一块完赛纪念奖牌。


塞德里克-金也参加过波士顿马拉松(不止一次),有一次成绩是7个半小时。不是最后一名,身后还有一些人。



也参加过迪斯尼马拉松,成绩显示差不多7.5小时。



迈克尔·梅拉梅德Maickel Melamed

这哥们要更出名一些,他患有先天性的肌肉萎缩,今年41岁。2011年Maickel开始跑马。11年纽约马拉松他用了15小时22分钟跑完,12年他又跑了柏林马拉松,后面还跑了波士顿马拉松,等等。

13年芝加哥马拉松用了16小时46分。


严格意义上不能说这哥们是“最后一名”,因为本来参赛也有点像外卡特殊选手,全程有团队陪着他。最初他报名参加的时候,纽约马拉松赛事组织者以身体原因拒绝了他的申请,后来在一个国际组织的帮助下才获得了参赛资格。

对一个肌肉萎缩者来说,走完也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今年采访布拉格马拉松组委会:zhuanlan.zhihu.com/p/22 问到赛事有什么亮点时,组委会说了件今年赛事最后一名的事,恰好这最后一名是个中国人,上海姑娘:



布拉格马拉松的关门时间设计成7小时,这可以让很多选手以很坦然的心态去完成比赛,但对一些人来说跑完马拉松仍是不小的挑战。终点前几百米,我们安排了一些旗手,他们每人扛着一面参赛国的国旗为选手加油,最后一个选手跑过来时。旗手们会跟在他身后一起跑过终点,现场DJ也会边陪跑边加油。
今年比赛的最后一名来自上海,小姑娘说她途中曾几次想放弃,最后这段全场的加油让她特别感动。

塞德里克-金 Cedric King 迈克尔·梅拉梅德Maickel Melamed 这样的“最后一名”在美国一些马拉松上并不少见,他们有些是身体有缺陷的人,有些患了绝症,有些是身体创伤的老兵,也有比如亲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之后的幸存者,他们一方面都代表了一些慈善基金/身后团体的形象和精神,一方面也确实很努力很艰辛的去跑/走完马拉松,组委会对这些人都很照顾,也给予很多人性关怀,事后大型的媒体报道也会很多。

而像布拉格马拉松这种就有点是赛事方的小巧思,我看过这段最后一名冲线的小视频,确实很感人也很振奋。布拉格马拉松的主席还会在终点与每个完赛者记账庆祝,这让人对赛事徒增了很多好感。


之后报道一些国内马拉松我也留在赛道上,6小时关门时间后多数比赛忙着收拾,志愿者也都差不多结束工作,那些跑在最后的人慌慌张张准备冲线完赛,有时候看到觉得挺遗憾。如果组委会的一些工作能再坚持半个小时,终点多安排一些人迎接那些跑在最后的人,不管情感层面还是赛事口碑上也许都不一样了。



——————————

跑步有故事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