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的趣事?

回答
关于“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这句俗语,历史长河中藏着不少令人玩味的故事,它们有的让人扼腕,有的让人捧腹,但无一例外地印证了智慧与文字的力量绝非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招惹的。

咱们先说一位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这位“太阳王”何等威风凛凛,集权力的巅峰于一身,他修凡尔赛宫,他发动战争,他被誉为“神圣”的化身。但即便如此,他也曾被一位知识分子给好好地“教育”了一番。

事情是这样的,据说路易十四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老学究,大概是那个时代的大儒吧,就想显摆一下自己的渊博,便问他:“先生,您说,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哪个更伟大?”

这位老学究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他抬头看了看国王,慢悠悠地说道:“陛下,这个问题嘛,得看您问的是哪方面的‘伟大’。”

路易十四一听,来了兴趣:“哪方面?说说看。”

老学究拱了拱手,不卑不亢地说:“若论征服,亚历山大灭国无数,威震四海;若论治国,凯撒则奠定了罗马的基业,影响深远。但是,陛下,还有一种‘伟大’,是无需剑与火,也无需江山社稷的。”

路易十四皱了皱眉,有些不解:“哦?什么‘伟大’?”

老学究笑了,那笑容里带着几分洞察人心的睿智:“那就是‘安享太平’的伟大,陛下。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留下了庞大但混乱的帝国;凯撒死于政治斗争,终究功败垂成。而陛下您,如今正统治着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法国,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值得称道的‘伟大’吗?”

这话一出,在场的贵族们都愣住了。他们本以为国王会因为老学究的回答而震怒,但路易十四却久久没有说话,最后只是轻轻摆了摆手,让老学究退了下去。据说,从那以后,路易十四再也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考问文人学士了。你看,一位老学究,只凭几句话,就让“太阳王”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且是以一种温和却无比有力的姿态。

再来说说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那真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其中,晏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晏子,个子不高,但他辩才无碍,智慧过人。

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国王仗着自己国家强大,想羞辱一下晏子。见到晏子,楚王就指着他的鼻子说:“难道齐国人都是像你这样没有身材的吗?”

晏子呢,也毫不示弱,他回答道:“出使专使的国家的,就如同出使那里的宾客。宾客来到,就该去宾客的宫门。我现在来到楚国,却是要来进见大王,大王您把我引入了狗国,这难道不是不合礼仪的吗?”

楚王一听,脸色顿时变了,因为晏子是把楚国比作“狗国”,暗指楚国是野蛮落后的。他只好改口说:“当然,这是因为圣人是不会去往不适宜的国家求官的。现在我见到您,实在是很高兴。”

然而,还没完。楚王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让人从门洞里抬出一个犯人来,对晏子说:“抓住齐国人了,怎么能让他见大王呢?”

晏子看到这个情景,不动声色地说:“请为我拜访一下楚国使者,就说,出使到酒里面,就会在酒里被抓住;出使到曲里,就会在曲里被抓住。如今楚国人为什么把齐国人带到曲地(形容卑鄙、不正当的地方)来呢?”

这下子,楚王是真的没话说了。晏子的这番话,把楚国的无礼和自身的狡辩巧妙地化解了,而且还把对方的羞辱巧妙地变成了对方的难堪。楚王最后只能感叹:“圣人之言,固不可与俗人同也!”从此,对晏子敬重有加。

你看,这些故事里,知识分子并没有强大的武力,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依靠的是自己脑袋里的智慧和嘴巴里的言辞。他们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能化解危机,能让不可一世的君王低头。

还有一个发生在近代的故事,关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虽然不是以“讽刺挖苦”闻名,但他“笔杆子”的威力,却是毋庸置疑的。他曾经写过一篇杂文,名字我现在记不清了,但大致内容是说,他看到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比如有人欺凌弱小,而围观者却袖手旁观,甚至有人借机取乐。鲁迅先生就用非常尖锐刻薄的语言,把这种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把围观者的麻木、冷漠和看热闹的心态,写得入木三分。

据说当时有很多人看了之后,感到非常羞愧,甚至有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而那些被鲁迅先生暗讽的人,更是如坐针毡,却又无法反驳,因为鲁迅先生写得太真实了,而且他的文字又充满了力量和洞察力,让你就算想狡辩,也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说,“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因为他们手里握着的,是比刀剑更锋利的“笔”,是比城墙更坚固的“思想”。他们能用文字唤醒沉睡的人,能用智慧击溃强权,能用逻辑洞穿谎言。招惹了他们,你可能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敌对,而是一场关于真理、关于人性、关于文明的较量,而这场较量,往往是你难以承受之重。

这些故事,有的或许带点传奇色彩,但它们的核心都在于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独特力量。知识分子,即使身处逆境,也拥有武器,而且是那些最能触及灵魂、最能改变世界的武器。所以,对他们,我们真的需要怀有几分敬畏之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看一份简历。

1910年秋,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
1911年春,到长沙顺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
1912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第一高中,并成为这所学校的高材生。半年之后,觉得这所学校的课程太浅,且内容陈旧,已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主动退学,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第三次中断学业。
1913年春,考入五年制的公立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被誉为“湖南亚高学府”,创办于1903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1912年开始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办学颇有名气,以“湖南亚高学府”而驰名全国。

民国之后,各地言论自由,办报风兴起,这样一位“湖南亚高学府”的高材生,自然也办了一份报纸,叫《湘江评论》。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报纸刚出了四期,就被当地军阀给封禁了。

《湘江评论》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创刊,共出版五期,还有“临时增刊”第一号(七月二十一日出版)八开一张。第五期没有来得及发行,就被张敬尧军阀政府全部没收了。

不得不说,张敬尧敢惹这位知识分子,实在是胆子太大。都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结果这次可还就成了。

这位书生,一边在湖南省内团结群众,一边派代表游说其他军阀共击张敬尧,甚至给北洋政府施压,还别说,真管用了。

在“驱张运动”强大压力之下,各派军阀与张敬尧的矛盾更加剧烈。为了利用军阀内部的矛盾,代表们到衡阳、郴州催促吴佩孚、谭延闿“驱张”。曾经为打湘桂联军出过力气的吴佩孚和冯玉祥,对张敬尧白白捡了个湖南省督军兼省长本来就不服气,趁此时机,他们就与湘军谭延闿取得了默契:吴佩孚撤出衡阳,敞开了张敬尧的南大门,冯玉祥也撤出了部分守军,敞开张敬尧的西大门,放湘军长驱直入。这样张敬尧就不得不仓皇出逃,他的军队也不得不全部滚出湖南。张敬尧本人因“守土不力”“实属无罪可逭”,受到了“迅即来京查办”的处理,他的弟弟张敬汤则在“鄂州执行死刑”。“驱张”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当然,这样的人,湖南已经容不下他了。好男儿志在四方嘛,他接着就去了北京,参与进真正的天下大势之中。

在北京,他首先还是选择了继续学习。他应聘去当图书管理员,但是在他向老师请教问题时,所有人对他都是爱答不理。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再后来呢,甚至连北洋政府都停了他的工资。小小的图书管理员,算个干什么的呢?

于是呢,他加入共产党,转去南方,参加工运,最后在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时候,当上了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成为了北洋军阀的敌人。

我到广州不久,便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候补委员。

可惜,世事难料,没有几年,蒋介石开始清党,而这位国民党宣传部长由于出身共产党的原因,也在蒋介石清洗之中。没有办法,他只能另开炉灶了。

可还别说,就这次重开炉灶,却让他大获成功。经历了无数曲折的道路,1949年,他终于打败了蒋介石,并将他赶到岛上了。

至此,地方军,北洋军,日军,国民党,一个个都倒在了他的面前。

没办法,谁让你们惹了这位爷呢?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这句俗语,历史长河中藏着不少令人玩味的故事,它们有的让人扼腕,有的让人捧腹,但无一例外地印证了智慧与文字的力量绝非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招惹的。咱们先说一位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这位“太阳王”何等威风凛凛,集权力的巅峰于一身,他修凡尔赛宫,他发动战争,他被誉为“神.............
  • 回答
    历史的河流中,总有那么一些转折,像璀璨的星辰划破夜空,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便是“弃暗投明”的故事。它们不只是简单的立场转变,更是灵魂的挣扎、良知的苏醒,以及对更美好未来的勇敢追求。说起弃暗投明,最绕不开的,大概是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陈琳。这位曹操麾下著名的文学家,当年却是在袁绍阵营中写下了那篇惊世.............
  • 回答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确立储君和王位继承的重要原则。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会出现嫡长子早逝,其子(即嫡长孙)继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往往会触及“礼”的根基,引发朝野上下关于继承合法性、宗法秩序以及礼仪制度的深刻讨论。要找到嫡长子去世后,由嫡长孙继位的具体国君案例,我们.............
  • 回答
    欧洲历史书里关于骑士个人武勇和战绩的记载,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可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了中世纪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血与火的故事。从古老的日耳曼部落到最后熄灭的战场火光,骑士的精神和实力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骑士的武勇,那得从他们的成长经历说起。成为一名骑士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
  • 回答
    讲真,历史这东西,你以为你了解的那些教科书上的东西就是全部?那你就太天真了。历史啊,那玩意儿就像是埋在地底下的宝藏,总有那么些不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小细节,藏在角落里,等着你去发掘。今天我就跟你聊聊几个我听来的,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历史“冷知识”,保证你听了会觉得,“我去,原来是这样!”咱们先.............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分享一些我非常喜爱的历史读物,希望能让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我尽量不那么“教科书式”地来介绍,而是从我个人阅读时的感受出发,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共鸣。1. 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敲门砖: 《历史的温度:那些温暖、有趣、有力量的瞬间》系列 (作者:张宏杰) .............
  • 回答
    苏联历史悠久而复杂,围绕着它也流传着不少故事和说法。有些是经过官方宣传塑造出来的,有些则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还有些是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立场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解读。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苏联历史的“说法”,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报告。1. 关于斯大林和他的统治关于斯大林,.............
  • 回答
    美国历史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这些冷知识如同隐藏在巨石下的溪流,虽然不常被人们提及,却能为我们理解这个国家的形成过程提供别样的视角。1. 独立宣言的“草稿”其实有过多个版本,甚至没有一个最终的“原件”我们常常想象《独立宣言》是由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在某个庄严时刻一.............
  • 回答
    英国历史浩瀚而复杂,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令人惊叹的“冷知识”。这些冷知识往往能帮助我们以更生动、更具象的方式理解历史的进程,打破教科书的刻板印象。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关于英国历史的冷知识: 1. 伦敦曾有过“公共鼻子”服务:详细讲述: 在维多利亚时代,尤其是19世纪,伦敦的公共卫生状况并不理想,.............
  • 回答
    说起我军的历史,那可真是波澜壮阔,一环扣一环。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我们是从井冈山出来的,但其实这中间还有不少挺有意思的“冷门知识”,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一、 “解放军”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期才有的。咱们现在都叫“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名字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想想看,最开始我们是秋收起义,叫的是“工农革命军.............
  • 回答
    波兰历史悠久,也因此孕育了不少有趣的传说和未经证实的说法,其中一些甚至在民间流传甚广。虽然它们未必是历史的真相,但作为文化现象,也颇值得玩味。1. 萨尔马提亚人与贵族共和国的神话开端:波兰最深入人心的关于自身起源的叙事之一,便是他们是古代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的后裔。这个说法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说起明朝,那可是咱们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开国皇帝朱元璋横扫群雄,到万历年间的“不上朝”,再到崇祯吊死煤山,短短两百多年,风云变幻,故事太多太精彩了。如果要问有哪些关于明朝的好书,那可真是不少,我来给你仔细说道说道,挑几本个人觉得特别有分量,也比较耐读的书。一、宏观把握,了解全貌: 《明.............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灿若星河,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趣事,它们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唐太宗开创盛世那样家喻户晓,却同样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今天,就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聊聊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无比鲜活的中国历史冷知识。1. 豆腐,真的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说起豆腐,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仿.............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时代,它承载了盛世的辉煌,也孕育了文化的繁荣。想要深入了解这个时期,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是绝佳的途径。下面,我将为你细细道来几本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唐朝历史书籍,希望能让你如同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1. 《旧唐书》与《新唐书》:史学典籍的基石首先,任何对唐朝.............
  • 回答
    日本历史长河中,隐藏着许多有趣又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冷知识”不仅能让这段历史鲜活起来,更能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与思维方式。1. samurai 并非生来就是战士,他们的“前身”是守护土地的武士阶层很多人对 samurai 的印象是腰佩双刀、以一当十的勇猛战士。但追溯他们的起源,其实更像是早.............
  • 回答
    俄罗斯和苏联的历史悠久而复杂,其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令人惊讶的“冷知识”。这些知识点往往能从新的角度揭示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关于俄罗斯(苏联)历史的冷知识:一、沙皇时代的秘密与奇闻1. 伊凡雷帝并非首位使用“沙皇”称号的统治者,但他是巩固了这一称号并赋予其现代含义的.............
  • 回答
    谈到美国文化与历史的著作,确实有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优美的文笔,以及对复杂议题的精辟阐述而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这类书籍往往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到美国精神的脉络,理解其形成过程中那些微妙而又至关重要的力量。如果您正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美国文化与历史,并且文字功底扎实的读物,以下几本是我认为.............
  • 回答
    嘿!聊起大航海时代,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从未如此坚定而疯狂。你想深入了解这段时期,我这里有不少好书,都是我翻了好几遍,觉得写得特别有味道的。咱们不讲那些枯燥的学术报告,就聊聊那些真正能让你身临其境的故事。一、 故事性与宏大叙事的选择:想要波澜壮阔还是细节入微?首先,得看你想.............
  • 回答
    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让我从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挑选几颗最亮的星星,实在太难了,因为中国历史太悠久、太丰富了,好书实在太多。但如果让我硬要推荐几本,我希望是那些既有学术深度,又能让普通读者读得津津有味的书。我尽量不卖弄那些AI味十足的套话,而是从一个对历史抱有好奇心.............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些人因为姓氏相同、容貌相似,或是所处时代、地位相近,常常会被人误认为有亲缘关系。然而,经过考证,他们之间并没有血脉上的联系。以下是一些有趣的例子,我们来仔细聊聊他们:1. 李世民与唐玄奘:伟大的帝王与伟大的僧侣,姓同名也相近一提到“李”姓,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以及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