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条件。
有些大学生浮躁、油腻、不思进取,可能真的不是全部都是他们自己的锅。因为:
谷歌搜索“美国宿舍”出现的前八张图:
搜索“英国宿舍”:
搜索“加拿大宿舍”:
什么?
你说我们和到底欧美比不了?
那……
搜索"日本宿舍”:
搜索“韩国宿舍”:
……
……
……
搜索“中国宿舍“:
???
我国对大学基建投入资金不够吗?
然鹅……
我偏不说o(´^`)o,大家能找出哪一幅是中国图书馆的搜索结果吗?
中国的大学们,我们真的缺钱缺发展缺教育硬件吗?为什么我们的优先的投资顺序总是 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
学生的利益真的无足轻重?比不上一次上级视察校图书馆吗?
物质环境是影响学习表现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学生们要求一个只是窗明几净,舒适度刚刚及格的环境,从空间上减少交往间不能避免的冲突(作息等),真的真的非常不合情理吗?
最不合情理的事, 是强行要求人们的合理要求强行互相妥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冲突摩擦、升温、爆发。一个隐忍着负面情绪不发的人,还能有多少的专注来投身学习?
仓鼠养大了还知道要分笼,在座的几位硕博住上单人间了呢?
复旦林森浩、云南马加爵,除了谢室友不杀之恩外,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不能从根源上反思一下?
如果是为了照顾经济上困难的同学,还可以提供多种户型的宿舍来供选择;就算这一点暂时无法满足,像许多国外大学一样,在入学前推出一份匹配调查,把作息相合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减少许多原本不必要的冲突。
可是这些进步都没有,甚至一丁点努力的痕迹都看不见。
包括丑冠全球的高中校服,都显示了我们的教育准则虽然在逐步向人性化的方向靠拢,但至今仍然摆脱不开两句古话潜移默化的深长影响:
前不久看到了一篇摘要:提高宿舍人口密度,将急剧损害社会气氛、增加人际交往矛盾,更为糟糕的是,在提高密度到三倍以上后,你与宿舍里的人交往地越多,学习表现就相对地越差。
生活在拥堵、没有分隔的宿舍环境里的大学生,没有选择、缺少隐私、急需安全感,对生活的投入热情不足。我一个天性就敏感忧郁的朋友说,泱泱大学之地,他连一隅可以安心痛哭的地方都找不到,生怕别人会来相问底事。
扭曲“艰苦奋斗”四个字近乎妖,而逆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洪流,要求学子们学颜子居陋室箪食瓢饮,学不改其乐,自己却脑满肠肥,啖肉食腥。
我觉得你们这样搞,是真的不太好。
再多抱怨无益,只是希望我们作为下一代执掌话语权的人,都需要从中反思一下。
与君共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