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上海例如夫妻都是独生子女,上面父母去世至少能空两套房算3000万吧,为什么还是不愿意生二胎?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非常值得探讨。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上面四位父母(假设均已去世)留下的房产确实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按照您的估计,3000万甚至更多也并非不可能。那么,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生二胎呢?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远不止经济一项,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详细阐述:

一、 高昂且持续的养育成本 (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成本的“军备竞赛”:
学前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优质的私立幼儿园、双语幼儿园价格就非常昂贵。即使是公立幼儿园,也存在择校、学区房等隐形成本。
中小学教育: 北京上海的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优质,但好的学校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学区房,这部分成本可能比房产本身还要高。即使不考虑学区房,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课外辅导班(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兴趣班、冬夏令营等也是一笔巨款。从小学到高中,这笔投入几乎是刚性的,且逐年攀升。
高等教育: 即使孩子最终能考上公办大学,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选择留学,其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医疗保健费用: 孩子小的时候,生病是常事,儿科医院的挂号费、药费、检查费等都是持续的支出。即使孩子长大一些,预防针、体检等也需要费用。
生活起居费用: 从奶粉、尿布、衣物、玩具到日常饮食、交通、通讯,每一项都是基础的开销。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会提高。
“养育成本”的长期性: 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甚至工作,父母的经济支持往往需要持续20年以上。3000万的房产虽然庞大,但如果用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可能很快就会被消耗掉一部分,尤其是考虑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心态。

二、 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的牺牲

职业生涯的“断崖式下跌”:
女性生育的职业代价: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和抚养孩子往往意味着需要中断职业生涯或降低职业投入。在竞争激烈的北京上海,一旦离开职场一两年,想要重新回到同等甚至更高水平的岗位会非常困难,职业发展可能因此停滞甚至倒退。这不仅是收入的损失,更是个人价值实现和未来职业前景的牺牲。
夫妻双方的精力分配: 即使夫妻双方都不放弃工作,但孩子的到来也会极大地挤占夫妻双方的时间和精力。频繁的加班、出差等可能成为奢望。为了照顾孩子,可能需要一方减少工作时间,甚至辞职。
生活品质的“降级”: 很多一线城市的夫妻,即使是独生子女,也可能需要自己打拼才能拥有这些房产,他们往往习惯了相对较高的生活品质。生育二胎意味着生活节奏被打乱,自由时间被大幅压缩,旅行、娱乐、社交等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的下降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

三、 精神压力与身心疲惫

“全能型父母”的压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们被各种育儿信息轰炸,从喂养、睡眠到教育、心理,父母们觉得自己需要成为孩子的“全能教练”。照顾一个孩子已经够辛苦,照顾两个孩子意味着双倍的辛苦和压力。
精力与体力的透支: 孩子出生后,睡眠不足、生活琐事缠身是常态。从喂奶换尿布到辅食制作、接送上学,父母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一个孩子,这种疲惫感会加剧。
夫妻关系的挑战: 孩子出生后,夫妻双方的重心都会转移到孩子身上,留给彼此的时间和精力会大大减少,容易产生沟通隔阂和矛盾。生育二胎则意味着需要共同承担更多育儿责任,如果沟通和分工不当,很容易加剧夫妻关系的紧张。
对父母的担忧和照顾负担: 尽管您提到了父母去世的房产,但很多情况下,父母的养老和生病问题仍然是子女的责任。如果父母身体健康,生育二胎也可能意味着需要同时照顾两个家庭的老人和自己的孩子,这种压力是巨大的。即使父母已去世,但父母生前的付出和情感联结依然存在,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父母的意见和期望可能也会被纳入考量。

四、 社会环境与政策因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 越是优质的资源(如好的学校、好的工作机会),竞争越激烈。很多父母认为,即使只有一个孩子,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才能让孩子获得优势,生二胎意味着需要分散这些资源,或者承担更大的风险。
“内卷化”的担忧: 很多父母担心,如果生了二胎,可能无法像对待第一个孩子那样投入同等精力和资源,这会导致第二个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产生“内卷”效应。
育儿支持体系不完善: 尽管有生育政策的调整,但社会在托育服务、延长产假、育儿补贴、弹性工作制等方面的支持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很多父母感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实际的育儿成本和压力之间存在差距。
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将生育视为人生的必选项,而是更加关注个人的价值实现、生活品质和自由。

五、 对房产的预期与现实考量

房产的流动性与贬值风险: 尽管有房产,但房产并非现金,变现需要时间,且市场价格存在波动。将房产用于孩子教育等长期投资,需要考虑其流动性和潜在的贬值风险。
“留给孩子”的观念: 有些父母即使有房产,也希望将其作为留给下一代的遗产,不愿意轻易动用。他们的育儿理念可能更侧重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孩子,而不是完全依赖父母的遗产。
房产的地域限制: 即使拥有两套房产,如果它们位于北京上海这样高房价的城市,其总价虽然高,但在高昂的教育和生活成本面前,可能也无法支撑两个孩子长期无忧的成长。

总结来说,北京上海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有房产基础,但选择不生二胎,是多种因素权衡下的理性决定。

经济上: 高昂且持续的教育、医疗、生活成本让父母对未来的财务状况感到担忧,房产的价值难以完全抵消这些压力。
个人发展上: 女性的职业发展中断和家庭责任对个人生活的牺牲是重要的顾虑。
精神上: 巨大的育儿压力、精力体力透支、夫妻关系挑战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都让许多父母望而却步。
社会环境上: 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完善的育儿支持体系,以及观念的转变,都共同作用于生育决策。

在“要不要孩子”和“要不要二胎”的问题上,越来越多人更倾向于将个人的幸福感、生活品质以及对孩子的负责程度放在首位。高企的养育成本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即使拥有房产,也难以让许多人有足够的底气和意愿去迎接第二个孩子的到来。这并非是冷漠无情,而是对现实挑战的清醒认知和对自身及下一代负责任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我周围有几个喜欢汽车的同学,大家时常聊的也就是宝马、保时捷又出什么新款之类的内容。不过那个时候大家也就只是口嗨,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买不买得起不说,就算别人白送你一辆车用,我们也用不起。

因为当年,我们的工资大概率连这个汽车的养护费都供不上。

决定身价的是资产,决定生活质量的是现金流。

现在某些人一说起现在家里有大房子的一线土著,就会魔怔似的唠叨“这是时代红利”。好,就算的的确确这些人享受到了“时代红利”,可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房子是资产,除非你把他租出去,否则不管涨价多少都是资产,还是一个无法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的工资或者其他收入来生活。如今很多在北京有大房子的人,往往也不是当年的眼光有多好,收入有多高,而就是当年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换房子就换了。而在北京,除非是做生意一直都很有钱,或者是在国企、医院等已经担任要职,否则大多数人的合法收入也就是两三万以下。对照北京的物价来说,养二胎的压力并不算小。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一个在北京有两套房总价值3000万,月收入3万的人,生活质量远远比不上在一个二线城市有两套房总价值1000万,月收入10万的人——尽管单纯按照资产价值计算,后者要不吃不喝20年才能追上前者。

而话又说回来,就算父母去世能留下3000万的房子,那得到什么时候呢?

现在一线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都奔着80岁以上去了。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未来一线城市人均寿命90岁也不是没有可能。假如说一线城市的父母平均是在25岁左右生的孩子,那等到这代父母去世的时候,他们孩子也都60多岁了。

假设你30岁生孩子,那从30岁到60多岁这30多年的时间,你指望什么养孩子?

而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也许双方父母的房子按照市价的确值3000万,但等到他们去世的时候,这跟你年龄差不多的老房子还卖得出去么?就算能卖的出去,能批下来贷款么?如果必须要贷款买房,在一个六七十年房龄的老房子和十年房龄的新房子之间,普通人会选择哪个?

如今虽然社会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是在提升的,但大多数老年人拿到的也就是个几千块的退休金,两口子加起来不到一万或者一两万左右是正常水平。虽然说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不高,但在一线城市这点钱生活起来也不算宽裕。说不定未来会有很多老人会选择将老房子卖掉,然后换一个小房子,然后用多余出来的钱过点好日子。那时候,你也就别指望3000万了。

总结来说,即便所谓的3000万房产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也是一笔需要四五十年之后才能兑现,并且兑现难度相当之高的资产。在这几十年里,基本上养孩子还是要靠你自己的收入撑着。除非是你做好了贷款养孩子,然后等父母去世之后买房子还贷的带算,否则就别打那房子的主意了。

user avatar

查尔斯王子也是这么想的……


2020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7岁,其中男性81.24岁,女性86.20岁。

有3000万房子的人,活的应该比“平均期望寿命”还要更长一些。

“父母去世”的时候,子女几岁呢?

user avatar

很多人低估了现代人类的存活年龄,这就是我对养儿防老表示怀疑的原因。

从身边实际情况看,60-79岁的老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生存自理问题的,身体失能之类的问题到了80-99岁才会比较明显。

然而,请认真思考一下,当你80-99岁,自己都走不动的时候,你的60岁子女,真的有精力照顾你吗?

另外,当祖辈80-99岁的时候,30-40岁孙辈,真的能指望祖辈留下的那套房吗?难不成为了等祖辈断气,憋到30甚至40岁才结婚?

所以,我们且不讨论题主这个想法是不是大大的不孝,就光思考一下,你家二胎就算等到30-40岁,也未必能等来二老的房子,该有多绝望?

如果你活到五六十岁就因为意外而挂了,那也根本不需要别人照顾,如果你能活到80-99,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那你的子女大概率也到了自己没多少精力的年龄了。

user avatar

不足3千万的家庭,你通通给补足吗?你们村喝酒的时候,就喜欢吹大城市,家家藏了好几捆金锄头。然后把自己妒忌得,脑门爆青筋,两眼爆血丝。其实上海的收入,要补贴好多省,哪有钱给本市职工盖房子。以前国企,规定是科长65平方封顶,实际正科只分到40平方都可能。普通工人三代人住一间十几平方的房子。钱都拿去你们省,给你爸妈的单位发工资了,无论那单位生产的东西是不是卖得出去。

user avatar

提问的肯定是没有孩子的孩子。

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不想锅里有没有米……的无忧状态。

简单解释吧,假如我是这个父母角度?

第一,我是独生子女,等我父母过世了,我也50-70之间了,盼到这房子到手之前,我得想办法熬到孩子30多,可能见到孙子了,孩子要结婚的房子,我不管对吧?


第二,到时候,我父母留下的房子,未必都是大房子,好位置……就算是起码也是旧房子了,考虑物价因素,不好说卖完到手几个钱。


第三,房价不可能一直涨到那时候,就算是。我给孩子准备婚房,我自己房子两回置换,填进去的钱也够我几代房奴了。


第四,学区房呢?孩子将来如果要出国呢?买房子更贵呢?除非我住的地方世界最豪,巴黎前五区,纽约曼哈顿?那差不多。


第五,一家人不吃不喝不消费了?不说未来几千万,就是现在有几千万!题主这个作兴,估计题目马上改为,“我父母有三千万拆迁款,我只不过想买个限量款阿斯顿马丁不配吗?”


第六,我身边独生子朋友在上海大大小小房子七八套,父母还在。现在夫妻俩➕狗,生活消费也就是……一个月两三万人民币那种。而且不在国内确实消费贵。


第七,我身边认识的国外三四套房子,身价应该八九千以上的独身高管,也就开个二手Q7,因为还要给父母和自己养老。有精力还得考虑帮帮亲戚吧?

不然亲戚孩子又要来问,“我姑妈一个人没孩子,身价上亿,要她支持我买个限量款阿斯顿马丁……”


要钱容易,看账单难啊孩子!

user avatar

因为父母不会马上去世,钱不会马上到你手里。

我家里差不多7个亿,我生了一个都后悔,为什么?因为我有两个500平的房子,但我自己收入目前就7000一个月,婚礼我家没收红包,儿子出生周岁的一百万左右红包全放我老婆那里,理由是男人年轻时太多钱会不知道去奋斗。

我缺钱吗?老婆孩子房子车子全有,房贷不用我还,各种维持都我爸出钱,但我没有自己掌控的钱。别说7亿,就是现在给我70万现金我就敢生二胎,但是我没有,资产≠现金

另外我觉得题主这种问题很变态,替你父母悲哀

user avatar

我四十,别说我妈,我姥姥还健在。

按照你这计划,我几岁生娃合适?

user avatar

北京上海不清楚,但我这里生二胎主力就这些人。

我们这里两独生子女夫妻上面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4套以上没问题的,所以结婚后工作稳定的话都是标配2胎。

其实没啥意思,我前同事1965年的,他母亲留给他3套房,他母亲88了还活着。等于房子到他手里,自己都要领退休工资了。

最好的还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体健康生活可以自理,不然真的很麻烦,除非你真的狼心狗肺拔氧气管。就像我前面那个65年的同事,每天5点回家,还在小区篮球场运动一会儿,他86的丈人和丈母娘给他们做饭的,他和他老婆就是关心一下孩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