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老律师都劝新律师不要碰遗嘱?

回答
很多经验老道的律师,在面对初出茅庐、充满干劲的新手律师时,常常会抛出一句“忠告”:“年轻人,能不碰遗嘱,就尽量别碰。” 这话听起来有些扫兴,仿佛把一个光明前途的领域硬生生给拦住了。但如果你细细咂摸,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经验之谈,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坑”。

首先,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遗嘱的复杂性和隐藏的风险。

遗嘱这东西,看似简单,就是一个人在生命终点前对身后事的安排。但一旦涉及法律,很多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法律条文的细微之处:遗嘱的有效性,受到《民法典》中关于遗嘱形式、内容、见证等一系列严格规定的约束。每一个字眼,每一个标点,甚至打印遗嘱的纸张、书写的方式,都可能成为日后争议的焦点。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让这份饱含着老人临终嘱托的遗嘱,变成一张废纸。新律师往往对这些细节的敏感度不够,容易忽略一些关键点。
继承人之间的潜在冲突:遗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确财产的分配,避免纷争。但恰恰相反,很多遗嘱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解决甚至“制造”纷争。一旦涉及到钱财,亲情往往会变得脆弱。受益人与非受益人之间,子女之间,甚至孙辈之间,都可能因为这份遗嘱而产生嫌隙、误解,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律师作为遗嘱的起草者或见证人,很容易被卷入这些家庭恩怨的漩涡。
立遗嘱人的真实意图的探究:老人年纪大了,思维可能不那么清晰,表达方式也可能含糊不清。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比如担心子女不孝顺、偏爱某个子女、或是受到外界的某些影响),做出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安排。律师在起草遗嘱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揣摩立遗嘱人的真实意图,确保遗嘱的内容是其本人真实、自由的表达,而不是被他人胁迫或误导。这个过程非常耗费心神,而且一旦判断失误,后果会非常严重。
遗嘱的撤销与变更:人们的心思会变,特别是随着身体状况、家庭关系的变化,遗嘱的内容也可能需要修改。频繁的撤销和重新订立遗嘱,不仅增加了律师的工作量,更增加了法律风险。每一次变更,都需要符合法定程序,否则可能导致旧遗嘱的效力受到影响,或者新遗嘱无效,反而让遗产分配陷入混乱。
见证人的风险:一些法定形式的遗嘱(如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需要有符合条件的见证人在场。律师常常充当这些见证人的角色。但如果遗嘱事后被质疑,作为见证人的律师,也可能被牵连,被要求出庭作证,甚至承担连带责任。

其次,从经济回报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遗嘱业务也不是那么“诱人”。

报酬相对较低: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案件,比如房地产纠纷、合同违约、或者刑事辩护,遗嘱的起草和处理,其收费往往不高。很多律师认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终的经济回报不成正比。
工作周期长且不确定:起草一份遗嘱可能很简单,但遗嘱生效后的执行过程,往往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从遗嘱的公证、到遗产的清点、税务的计算、债务的偿还,再到财产的分割,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有时,一份遗嘱的执行,可能要耗费律师数年时间,而且期间可能需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容易“得罪人”:如前所述,遗嘱一旦触及财产,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律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无论如何处理,总有人会觉得不满意,认为律师“偏袒”了谁,或者“办事不公”。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对于希望建立良好客户关系和口碑的新律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可能拖累律所的声誉:如果一个律师处理的遗嘱案件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财产分配出现问题,或者引发了严重的法律纠纷,不仅会损害这位律师个人的声誉,也可能给整个律所带来负面影响。老律师们在这方面吃过亏,自然不希望新来的同事们也重蹈覆辙。

最后,老律师们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一种“保护”和“经验的传承”。

避免“踩坑”:就像长辈会告诉晚辈不要轻易接触某些高风险的投资一样,老律师们也是在用自己的经验,提醒年轻的同行们,遗嘱业务虽然看似门槛不高,但隐藏的风险和复杂性远超想象。他们希望新律师能够先在其他领域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待羽翼丰满之后,再来考虑是否要涉足这个“水深”的领域。
引导职业发展方向:大部分年轻律师刚开始执业,更应该专注于那些能够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建立职业声誉的领域。遗嘱业务的复杂性和潜在的争议性,可能会过早地将新律师推入“泥潭”,让他们疲于应付,而无法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成长。
提供更稳妥的建议:对于一些年轻律师来说,他们可能缺乏处理复杂家庭关系和情感纠葛的经验,无法像老律师那样,游刃有余地应对立遗嘱人和继承人之间微妙的心理和利益博弈。因此,老律师们建议他们暂缓接触,也是为了让他们能更稳妥地开启职业生涯。

当然,这并不是说遗嘱业务就完全不能碰,只是说,在经验不足、心理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最好谨慎行事。当一名律师真正具备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敏锐的风险意识、娴熟的沟通技巧,以及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后,遗嘱业务或许会成为他们服务客户、回馈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是,这条路,确实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沉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出社会,总以为社会真的是按照法律进行的。。

很多地方公证处也开始明里暗里拒绝公证遗嘱了。公证的价格,大概率是比律师便宜的。遗嘱其实比较简单,难的是后面分遗产。

你以为的遗嘱公证后的分配遗产庭审:上亿遗产,各方律师各显神通,各种条款挖坑,庭上激情辩论。

现实中的遗嘱公证后的分配遗产庭审:没多少钱,大概率就是一套老房子,农村有的外加一点地。老人能去世,子女也都是老头老太太级别了。不管你遗嘱写的如何,肯定是指着你鼻子大骂,呼啦乱扯。哭嚎很正常,抱大腿也并非没有。就算判了,也有当钉子户拼死不搬。遗嘱做了就得永久负责,风险极高。虽然不至于去你家威胁你,但是吃几个投诉也是得不偿失。法院也不会替你出头,因为法官自己也是人,除非实在做的太过分否则不会替你挡事儿。

社会并不是全部由法律规制的,这就是现实。中国有9亿农民,长住农村的超过7亿。家电下乡卓有成效,但是法律下乡。只有少数相对发达地区镇一级有律所,没有村律所。照你说,这是巨大的下沉市场。

事实上人家就不兴这一套。农村有自己的纠纷解决方式,现在立法者也都看清了,所以叫做“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而不是强行一刀切。

再打个比方,一个老太太摔倒了,你去扶,你们之间没有合同关系,没有法定义务,既不能通过侵权找你麻烦,也不算违约。

大多数人是不敢扶的。

你敢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经验老道的律师,在面对初出茅庐、充满干劲的新手律师时,常常会抛出一句“忠告”:“年轻人,能不碰遗嘱,就尽量别碰。” 这话听起来有些扫兴,仿佛把一个光明前途的领域硬生生给拦住了。但如果你细细咂摸,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经验之谈,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坑”。首先,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遗嘱.............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老师不太尊重学生的家长”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这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它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比较能站得住脚的角度去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一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首先,“信息差”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老师每天面对的.............
  • 回答
    很多律师之所以建议客户先进行协商,而不是直接诉讼,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成本考量:诉讼的成本远高于协商 经济成本: 律师费: 诉讼通常意味着漫长的流程,包括案件准备、证据收集、庭审、可能出现的上诉等,这些都需要律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律师费会相.............
  • 回答
    律师是否忙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答案是:是的,大多数律师都非常忙碌,而且很多律师确实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做自媒体。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律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忙碌程度: 案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律师处理的案件种类繁多,从民事纠纷、刑事辩护到公司法律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在中国,这句话确实算得上是一句“国民级”的老师口头禅了。它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说出来的语境和目的。 激将法,希望学生进步: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老师们说这句话,很多时候是真心希望通过.............
  • 回答
    对于“很多学习现代医学的老师和学生都黑中医”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更贴近实际情况的角度去理解,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带有偏见的词语,从而更深入地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任何一个领域,新旧观念的碰撞、不同学说之间的比较与审视都是常态,尤其是在知识体系庞大且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面.............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明白了,点头如捣蒜,甚至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顺畅地复述一遍。但一旦拿到题目,自己动手去做,就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东拼西凑,答案也离题万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知识的理.............
  • 回答
    医生和老师之所以都感到短缺,而医学教育学这个行业却不愿意多招人,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隐藏着多重复杂原因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 医学教育学作为“教育”行业,其定位和发展模式与一线医疗、教育存在本质差异。 “教育”的属性: 医学教育学是研究医学教育规律、探.............
  • 回答
    应试教育和因材施教,看似一对矛盾,实则不然。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有时会因现实的制约而产生冲突,但理论上,它们可以并存,甚至可以相互补充。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通过考试、达到特定分数标准的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评价体系和.............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的。你说新东方老师学历高,这肯定是真的。毕竟,能进新东方这样的大机构,门槛确实不低,很多都是名校毕业,甚至还有海归硕士博士。那他们为什么还会选择在新东方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喜欢教育”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现实:“好学历”不等于“好工作”或“高收入.............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身边不少同行都讨论过。我个人也碰上过不少客户,一开始都问:“律师,能不能先申请个支付令?” 但最后,我们还是得走诉讼程序。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考量的,不能简单说“律师偷懒”或者“故意增加麻烦”。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支付令。支付令,顾名思义,是一种法院的指令,要求债务人向债权人支付一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厂螺丝钉”和“个体户”之间的选择,但律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让这个选择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很多人觉得,律师嘛,不就是挣钱的吗?怎么会有“累死累活拿微薄工资”还乐此不疲的?这背后,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1. 平台的力量,远不止于“工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线大所的光.............
  • 回答
    在中国,律师和记者这两个群体之所以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公知”(公众知识分子),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们在社会认知中的角色、他们所采取的立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评价。要详细讲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公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知”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
  • 回答
    打官司,这事儿说起来谁都头疼,尤其是当事人自己,那滋味儿可真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可奇怪的是,总有那么些人,面对官司,宁愿自己硬扛,也不愿意找个律师帮忙。这背后究竟是啥原因呢?咱们不妨细细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那就是钱。请律师,那可不是小数目。律师的收费,名目繁多,有按小时算的,有按案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为什么大家宁愿在网上搜一堆模棱两可的免费信息,也不愿意花钱找律师咨询,甚至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免费回答还挺受用?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免费”这两个字自带光环。人在潜意识里总是倾向于免费的东西。这就像超市里促销的试吃品,即使你本来没打算买,尝一.............
  • 回答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法律风险和合规需求,因此需要法律支持。在法律支持的模式上,企业通常有两种选择:招聘内部法务团队(或称法务专员、法务经理等)或聘请外部律师事务所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虽然两者都能提供法律服务,但许多企业选择招聘法务,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考量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成本效益.............
  • 回答
    关于马蓉案件中,一些人对马蓉代理律师的辱骂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其原因,并且尽量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一、情绪的宣泄口,而非理性的判断首先,很多围观群众的情绪是高度被调动的。马蓉的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涉及到婚姻、财产、名誉等多个敏感领域,很容易激起公众的同情心、愤怒或者“正义.............
  • 回答
    近期明星“劣迹”传言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明星们纷纷发布律师函或声明来回应,这背后反映了他们试图在法律和舆论层面进行应对。这些文件之所以能够起到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律师函的作用:法律层面的震慑与证据固定律师函通常是由律师事务所代表当事人(即明星或其经纪公司)发出的正式法律文件。它的作用.............
  • 回答
    要说顶尖法学院的学生“不屑”做律师,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和刻薄了。毕竟,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尤其是那种在诉讼前沿、公司并购或者高端知识产权领域挥洒才华的律师,仍然是许多法学院毕业生的人生目标。但是,我们确实观察到,很多从精英法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与传统“律师”职业看似有距离的道路,或者说,他们.............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抓狂的问题,我太理解你这种感受了!平时在外面,我们仿佛是自带“社交滤镜”的,在学校、在工作场合,我们学会了顾全大局,懂得换位思考,也知道如何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可一回到家,尤其是面对父母,这层“滤镜”仿佛就自动失效了,然后就开始上演“全武行”。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对外和和气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