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权利时,选择不去争取,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

一、心理和认知层面:

恐惧与焦虑: 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害怕冲突和对抗: 争取权利往往意味着与他人(甚至是权威人物)发生直接的冲突、争论或对抗。许多人天生不擅长处理冲突,会对此感到极度的不适和恐惧,担心激化矛盾,甚至招致报复。
害怕被拒绝或羞辱: 提出诉求,但最终被拒绝,这种体验会让人感到尴尬、沮丧,甚至羞辱。有些人为了避免这种负面情绪,宁愿不尝试。
害怕改变现状: 即使现状不理想,但至少是熟悉的。改变现状意味着进入未知领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对未知的恐惧也会让人选择安于现状。
担心后果失控: 一旦开始争取,事情的发展可能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围。这种失控感会带来巨大的焦虑,让人望而却步。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权力不平等或压迫的环境中,并且多次尝试争取权利却屡次失败,他可能会逐渐形成“我无法改变什么”的认知。这种无力感会让他以后即使有机会也选择放弃。

自我价值感低(Low SelfEsteem): 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待遇、不值得被尊重或不应该挑战权威,是导致不争取权利的重要原因。低自尊的人可能认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不重要,即使有权利,也不值得去捍卫。

合理化不公(Rationalization of Injustice): 为了应对不公平的待遇,人们会不自觉地为现状找借口,比如“别人都这样”,“这没办法”,“忍一忍就好了”。这种合理化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不满,但同时也剥夺了争取改变的动力。

对规则和权威的过度信服: 有些人从小被教育要“听话”、“遵守规则”、“尊重长辈/上司”,导致他们将现有的规则和权威视为不可撼动的真理。他们可能根本不认为自己有权利挑战这些规则,或者认为这样做是“大逆不道”的。

缺乏权利意识(Lack of Awareness of Rights): 在某些文化或教育环境中,公民权利、劳动权利、消费者权益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和教育。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拥有某些权利,或者不知道如何在必要时行使这些权利。

消极的过往经历: 曾经成功争取过权利,但结果非常糟糕(例如被解雇、被孤立、被污名化),这样的经历会让一个人对未来再次尝试产生深刻的恐惧和抵触。

二、社会和环境层面:

权力结构和不平等:
明显的权力差距: 在职场、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中,如果一方拥有远超另一方的权力(如老板与员工、父母与子女、政府与公民),被剥夺权利的一方会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不敢发声。
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如果争取权利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缺乏家人、朋友、同事或社区的支持,人们也更倾向于选择沉默。

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顾全大局”: 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利益有时会被置于集体利益之下。为了不“惹是生非”、“破坏和谐”,个人可能会选择牺牲自己的权利。
“忍耐”、“吃亏是福”的传统观念: 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提倡忍耐和退让,认为吃亏是美德。这可能导致人们将不争取权利视为一种成熟和善良的表现。
社会污名化: 在某些语境下,争取权利的行为可能被视为“好斗”、“挑剔”、“不合作”甚至“叛逆”,从而受到社会排斥或负面评价,这也会阻碍人们站出来。

资源和能力限制:
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争取权利往往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法律知识、证据收集能力等。如果缺乏这些,即使有心争取也可能因为能力不足而放弃。
缺乏时间和精力: 很多时候,争取权利是一个漫长且耗费心力的事情。对于生活已经非常忙碌、压力巨大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额外的资源去投入到这场“斗争”中。
经济压力: 尤其是在劳动权益、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如果争取权利的代价(如失去工作、支付律师费)过高,远超其承受能力,人们便会选择退缩。

信息不对称: 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如公司、政府、卖家)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限制或剥夺另一方的权利。如果另一方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或了解如何维护这些权利,他们就很难采取行动。

缺乏法律或机制保障: 即使有法律规定某些权利,但如果执行不力,或者缺乏有效的申诉和维权机制,人们会因为不信任制度而选择不争取。

三、具体情境下的表现:

职场: 担心丢掉工作、被同事孤立、被领导穿小鞋、背负“难相处”的名声。
家庭: 害怕打破家庭和谐、受到长辈的责骂或冷漠、担心亲情破裂。
社会: 害怕被贴上“闹事者”、“不守规矩者”的标签,担心遭受报复或被边缘化。
消费者: 觉得维权过程麻烦复杂、成本高、成功率低,不如直接接受损失。
公民: 对政府或制度不信任,认为个人力量微不足道,抗议或投诉无济于事。

总结来说,选择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并非仅仅是个人性格上的“软弱”或“懒惰”,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它反映了个人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对风险的评估、对社会环境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认知。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并在必要时为那些愿意争取权利的人提供支持,或者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支持人们行使权利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你去争取权利的时候,普遍认为你是刺头,会收拾你,处理你。

user avatar

这种在群体利益争取中最为明显,因为中国在处理这种事件中有个规则。

即使同意群体的要求,也要处理掉领头的人,甚至以此为交换条件(有点像议和杀岳飞)。

这一招很厉害,对于领头的人,如果与上面的人刚到底,群体结果好,自身结果最差。

那么他剩下两个选项:

其一,背叛群体与上面合作(鲁大海: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个人利益最大,群体利益最差,维权失败。


其二,不做出头鸟,等着别人去趟雷。

个人效果中上,风险几乎没有,这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没人出头,他就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或者鼓动别人出头。

有人出头的时候,他就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形势好人多跟着喊两声,风紧就扯呼。

你说他没出力吧,他也跟着喊了,事成有好处也得一份,好处远大于出的力。

你说他出力吧,也就那么一点点;

但一有风声比谁跑的都快,需要卖掉领头人交换“群体利益”的时候眼都不眨,立马同意。


这个是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不一致的地方,这种处理方式抓住这种矛盾要害,一击致命。

所以,群体利益诉求事件中,领头人中多出叛徒,群众多是不坚定的墙头草。

没有人出面领头,没有坚定的支持群体,这群人就是乌合之众。

即使人数众多,也如同羊群一样不堪一击,容易制之,此计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权利时,选择不去争取,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一、心理和认知层面: 恐惧与焦虑: 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害怕冲突和对抗: 争取权利往往意味着与他人(甚至是权威人物)发生直接的冲突、争论或对.............
  • 回答
    2016年,公务员考试的热度之高,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要说为什么那一年有那么多人都一窝蜂地挤进公务员这条赛道,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就业压力巨大,现实考量是根本。 你得知道,2016年那会儿,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总体向上发展,.............
  • 回答
    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其目的并非单一,而是多重且复杂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离那些表面的血腥和恐慌,去探究其深层的动机和驱动力。恐怖袭击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1. 制造恐惧与恐慌,瓦解社会稳定: 这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目的。通过制造大规模的伤亡和破坏,恐怖分子希望在目标社.............
  • 回答
    汪涵老师的选择,一直以来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汪涵式”风格。他博学多识,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好奇与探索。所以,当他选择与今日头条这样一个被很多人贴上“娱乐化”、“信息碎片化”标签的平台合作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丝意外,也会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要理解汪涵老师为何会选择今日头条,我.............
  • 回答
    《权力的游戏》里,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选择,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费解和扼腕。她身边不乏忠诚深厚、真心爱慕她的人,比如一心一意的乔拉·莫尔蒙,以及后来加入的,性格张扬但忠心耿耿的次子团团长达里奥·纳哈里斯。然而,丹妮莉丝最终却选择了琼恩·雪诺,一个最终会亲手杀死她的人。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实在是政治.............
  • 回答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甚至在很多时刻,遭遇不公正的对待。这可能来自家庭、工作、学校,甚至是我们日常接触的社会结构。然而,一个令人颇感无奈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不公时,选择了沉默。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盘根错节,牵涉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个体生存的考量。首先,恐.............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我真的是变种人,这绝对是我在生存和身份认同的洪流中,需要反复权衡、甚至可能痛苦抉择的问题。答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随着我作为变种人的经历、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内心深处的信念而不断演变。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倾向性的选择,我会更倾向于X教授的立场,并且原因会非常复杂和沉重。首先,让我们梳理一.............
  • 回答
    如果我能让金庸笔下的一个角色复活,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郭靖。为什么是他?这个问题一旦涌上心头,千言万语瞬间变得复杂又清晰。这不像是在挑选一件古董,或是决定一道菜的口味,而更像是在为一部宏大史诗的续写寻觅一个灵魂,一个核心。首先,郭靖这个人物,他身上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在我看来,是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蝙蝠在我们文化认知中的普遍印象和蝙蝠侠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首先,我们来聊聊蝙蝠在大众认知中的“邪恶”形象。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几个方面: 黑暗与神秘: 蝙蝠是夜行动物,这让它们与夜晚、黑暗、未知联系在一起。在很多文化中,黑暗本身就常常被赋予负面的含义,与邪恶、不祥、.............
  • 回答
    “最好的年纪”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的色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最好的年纪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是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青春年华,是事业有成、经验丰富的壮年时期,还是可以享受人生、回报社会的晚年生活?然而,当我们在讨论“最好的年纪就早早地选择了安逸”时,通常指的是一个 充满潜力和可能性,通常是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毕竟,在观众看来,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成败,演员的演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演员的表演似乎并没有那么令人信服,甚至遭到不少质疑,导演却依然会选择他们来出演重要的角色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比“演技不好”这个标签更复杂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导演.............
  • 回答
    韦鲁斯这个英雄,在英雄联盟玩家群体里,尤其是喜欢玩下路的玩家里,可以说是爱憎分明。有些人觉得他后期毁天灭地,是无解的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前期弱得一塌糊涂,是个典型的“废材”ADC。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觉得韦鲁斯这个ADC“废”。核心问题:.............
  • 回答
    关于毛利兰“不讨喜”的说法,其实并非普遍共识,很多观众对她是很喜爱的。但如果深入分析,确实会发现一些让部分观众产生负面观感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与角色自身的设定、剧情的安排,以及观众的期待产生碰撞有关。首先,我们得承认,毛利兰的角色定位本身就比较“典型”。在很多动漫作品中,女主角往.............
  • 回答
    让一些人感到在公共场合拿出卫生巾是一件羞愧或耻辱的事,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文化习俗和个人经历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月经和生理用品的态度。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月经长期以来都被笼罩在“污名化”的阴影之下。 在很多文化中,月经被.............
  • 回答
    有些人选择删除好友,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也会随着时间、经历而悄然改变。最直接的,可能是关系变淡了。想想看,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现在却只剩下寒暄,甚至连寒暄都显得有些勉强。你们的生活轨迹可能已经分道扬镳,共同的话题越.............
  • 回答
    人为什么会觉得世界名画“丑”,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我们思考艺术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复杂交织。首先,得承认,“美”和“丑”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面对那些“名画”时,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标准,而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和主观的体验。你觉得美到炸裂,我可能看着就皱眉头,这太正常了。.............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以及佛法后,本应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却反而出现了一些看似“执着”甚至“疏离世俗”的状态,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白,传统文化和佛法,其核心都是为了帮助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它们提.............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角落。咱们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纠结高铁二等座的座位不合理,也不干脆咬咬牙去买一等座呢?这背后可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念头在里面搅和。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不是所有人都能随随便便就买一等座。虽然听上去“努力赚钱买一等座”好像是句轻描淡写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文化认同、地域特色和个人口味这些复杂交织的领域。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为什么四川人会觉得川菜是人间至味,广府人对粤菜情有独钟。关于川菜:麻辣鲜香的江湖豪情与情感寄托首先,我们要明白,说川菜是“最好吃”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家乡情结和文化自信。川菜之所以能赢得这么多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