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世界名画丑?

回答
人为什么会觉得世界名画“丑”,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我们思考艺术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复杂交织。

首先,得承认,“美”和“丑”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面对那些“名画”时,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标准,而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和主观的体验。你觉得美到炸裂,我可能看着就皱眉头,这太正常了。

1. 审美习惯的代沟与隔阂:

很多被奉为“名画”的作品,其实都诞生在离我们相当遥远的历史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生活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和我们今天大相径庭。比如,我们现在习惯了高清、细腻、追求写实的作品,但早期的绘画,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画,可能更注重象征意义,画面风格也相对朴拙。

写实与象征的认知差异: 比如,有些古老的宗教画,人物比例可能不太准确,面部表情也比较程式化。这是因为在当时,艺术家更看重的是通过画面传达宗教故事和教义,人物的“像不像”或者“好不好看”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但对于习惯了看到维米尔那种细腻光影,或者拉斐尔那种完美人体比例的现代观众来说,这些“不像”或者“不美”的元素,就容易触发“丑”的判断。
时代滤镜的影响: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太多太杂了,审美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和“流行化”。那些经过岁月沉淀,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作品,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就像你如果只听现代流行歌曲,突然让你去听一段古典歌剧,可能一时也难以接受。

2. 技法与表现形式的陌生感:

现代艺术,尤其是20世纪以后的艺术,更是把“丑”推向了前台,或者说,是打破了人们对“美”的传统认知。

抽象与变形的挑战: 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梵高的表现主义,这些风格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毕加索把人物分解、重组,从多个角度同时呈现;梵高用扭曲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于不熟悉这些技法的人来说,看到一个鼻子在脸的侧面,眼睛一个在前面一个在侧面,或者看到油画颜料堆积得像泥巴一样,很难不觉得“怪异”甚至“丑陋”。
观念艺术的颠覆: 到了观念艺术,甚至会有艺术家拿个马桶或者一堆砖头告诉你这是艺术。如果一个人去美术馆,期待看到的是能让他赏心悦目、技法精湛的作品,结果却看到这些,他自然会觉得被冒犯,进而觉得“丑”。因为他理解不了这背后的“观念”和“思想”。

3. 艺术背后的“名声”与“内涵”的脱节: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幅画是“名画”,是被教育、被宣传“洗脑”的结果。但如果抛开“名画”的光环,单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去看,如果画面的内容、色彩、构图无法触动你,无法引起你的共鸣,那它在你眼中,可能就真的只是“一堆颜料”。

“名气”的光环效应: 有时候,我们是因为知道这幅画是某个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是某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所以才努力去“欣赏”。但如果这种“努力”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比如没有感受到美,反而觉得别扭,这种“名气”反而成了一种压力,让“丑”的感觉更加强烈。
缺乏背景知识的理解障碍: 很多名画的意义和价值,是和艺术家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理念紧密相连的。如果观众对这些背景知识一无所知,只是看到画面本身,自然很难体会到画作的深层含义,也无从谈论“美”在哪里。比如,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会被奉为经典,它就只是一个模糊的微笑而已。

4. 个人情感与情绪的投射:

有时候,我们对一幅画的评价,也会受到当时个人情绪状态的影响。

心情不好时的“看谁都丑”: 如果你今天心情糟透了,看什么都可能觉得不顺眼,更何况是那些“高冷”的名画。
个人经历的潜意识影响: 某个色彩搭配,或者某种场景,可能无意中触发了你过去不愉快的经历,让你对这幅画产生负面情绪,进而觉得它“丑”。

5. 对“丑”的容忍度差异:

有些人天生对视觉刺激的容忍度比较高,或者说,他们更愿意去尝试理解和接受那些不那么“常规”的美。而有些人,则更偏爱传统意义上的和谐、优美、赏心悦目的事物。这种天生的性格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对艺术的接受程度不同。

总结一下, 觉得世界名画“丑”,并不是因为这些画真的“客观上”丑,而是因为:

你过去的审美习惯和名画所代表的时代、风格发生了碰撞,产生了隔阂。
你可能不理解艺术家使用的技法和表现方式,觉得陌生、怪异。
你可能没有接触到关于这幅画的背景知识,无法领会其深层意义。
“名画”的光环有时反而成了压力,让你难以摆脱既定认知去看待它。
你的个人情绪和经历也可能悄悄地影响你的判断。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幅让你觉得“丑”的名画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是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是颜色?是线条?还是根本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这比直接判定“丑”更有趣,也更容易让你发现艺术的更多可能性。毕竟,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挑战我们的认知,引发思考,即使这种思考是“为什么我觉得它这么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不老老实实承认,世界名画里面有丑的,就是没有老实学习美术史的文青。

有一个事实是

世界名画,只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所有时间和地点美学标杆

文艺复兴三杰伟大,是要放在中世纪那群画手抄圣经小黄图的菜鸡里面的。但就拿一个具体能力出来未必比得上现代一些写实主义的大师。

同样的道理,艺术品本来就不是说所有人都喜欢都觉得好看才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品,历史上能有姓名的艺术作品都有其对应的世代、社会、理论多方面的因素。

举个例子,梵高的作品是后来炒作的,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他炒作的的起来,这背后不是一个亲戚关系能够讲完的,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欧洲文艺发展潮流的。当然,没有梵高或许还会有梵低,这是历史巧合。

所以"什么是世界级的艺术作品"和"我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是两个问题,完全不能混谈。

这种问题不是对于审美的缺乏,而是对于历史,对于社会认识的缺乏,在这个问题下叨逼叨讲题主审美问题的,同样是历史观的缺乏,是人文基础知识问题。


一个作品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值不值得喜爱。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论是什么,都不应该被鄙视。

一个作品对于时代值不值得回忆,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去谈认识的对与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为什么会觉得世界名画“丑”,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我们思考艺术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复杂交织。首先,得承认,“美”和“丑”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面对那些“名画”时,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标准,而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和主观的体验。你觉得美到炸裂,我可能看着就皱眉头,这太正常了。.............
  • 回答
    关于毛利兰“不讨喜”的说法,其实并非普遍共识,很多观众对她是很喜爱的。但如果深入分析,确实会发现一些让部分观众产生负面观感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与角色自身的设定、剧情的安排,以及观众的期待产生碰撞有关。首先,我们得承认,毛利兰的角色定位本身就比较“典型”。在很多动漫作品中,女主角往.............
  • 回答
    让一些人感到在公共场合拿出卫生巾是一件羞愧或耻辱的事,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文化习俗和个人经历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月经和生理用品的态度。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月经长期以来都被笼罩在“污名化”的阴影之下。 在很多文化中,月经被.............
  • 回答
    吃羊肉后感觉身体发热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体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了羊肉本身的营养成分、消化过程以及人体的一些生理反应。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讲解:一、 羊肉的营养成分特点羊肉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发热感,与其独特的营养成分有很大关系:1. 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蛋白质代谢产热(食物热效应): .............
  • 回答
    这事儿挺复杂的,要说清楚,咱得一步一步来捋。为啥有人觉得不买耐克阿迪,转头去买李宁,是一种爱国行为,甚至还拿这个说事儿,好像自己多爱国一样,顺带还瞧不上那些还穿耐克阿迪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思潮和情绪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得说说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这几年,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大家普遍的民族自豪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死亡、生命以及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复杂性。 之所以有人会觉得“死人不能消费,活人却可以消费”,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消费”这个词语背后含义的理解,以及我们对生命状态本身的定义。首先,我们得理解“消费”是什么。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消费是一种活动,它.............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不少初学日语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母语非汉字文化圈的人,常常会“哀嚎”一声:“为什么片假名这么烦人!”这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集体吐槽大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片假名确实在学习的某个阶段,给不少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为什么这小小的片假名会有如此“魔力”,让大家觉得它如.............
  • 回答
    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挺耐人寻味的,而且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比较复杂和矛盾的点。首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虐猫的人比骂他的人更可恨?这可能源于我们对“伤害”的感知方式。直接的、肉体的伤害,比如虐待动物,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制造痛苦的行为,直接挑战了我们心中关于“生命”和“善良”的基本底线。动物虽然不会说话,.............
  • 回答
    对于“虐杀动物的人心理没问题”这种观点,确实在某些圈子里可能存在,虽然在主流社会看来这是难以理解且令人反感的。要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剥离道德评判,试着去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或思维模式。这并不意味着认同或辩护,而是尝试去拆解这种不寻常的认知。首先,一个最直接的可能性是“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人一下就联想到那些我们熟悉的二维图像,比如画作、照片、电影等等,它们明明是平面的,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立体感”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机制在协同作用,让我们这个二维世界变得鲜活起来。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张素描,描绘的是一个苹果。这张纸本身.............
  • 回答
    很多人接触了冷兵器,尤其是玩过一些比较精良的仿古冷兵器之后,会发出“现代材料做的冷兵器不如古代的好”的感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对古代工艺的敬畏,也有现代材料和制造方式带来的“失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匠人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登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费解的现象:明明只是站着,没有大范围的移动,为什么拎着重物一会儿就累得不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咱们身体里一系列精密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远非你想象的那么“无功”。首先,要明白“功”在物理学上的定义是力和位移的乘积。你站着不动,理论上,相对于地面,你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位移”是.............
  • 回答
    一个人要是声称自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确实会觉得有点怪异。倒不是说他本人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说法本身就触及了一些我理解起来有些别扭的地方。首先,情绪这玩意儿,我觉得更像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就像饿了会想吃东西,冷了会打哆嗦一样。它很多时候是我们大脑和身体对于外部刺激或者内部想法的一种即时反馈。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普遍的,身边总会有人觉得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就是“活电脑医生”,电脑出点毛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挺多,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计算机”这个词的泛指和狭义之辩。在很多普通人的认知里,“计算机”就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那个盒子、屏幕、键盘组成的玩意儿。所.............
  • 回答
    关于“去了西藏就会安静下来,心中的杂念都消失”这种说法,其实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内心得到平静的氛围。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更是因为一种心理暗示、文化熏陶和身体感受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藏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和“神圣”的光环。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西藏是.............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 回答
    韦鲁斯这个英雄,在英雄联盟玩家群体里,尤其是喜欢玩下路的玩家里,可以说是爱憎分明。有些人觉得他后期毁天灭地,是无解的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前期弱得一塌糊涂,是个典型的“废材”ADC。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觉得韦鲁斯这个ADC“废”。核心问题:.............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权利时,选择不去争取,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一、心理和认知层面: 恐惧与焦虑: 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害怕冲突和对抗: 争取权利往往意味着与他人(甚至是权威人物)发生直接的冲突、争论或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