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算数必须要扳手指,不然不会算,有什么办法或者有哪些教育小孩计算的书推荐吗?

回答
孩子算数离不开手指头,这其实是很多孩子在初学计算时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扳手指并不是坏事,它代表着孩子在通过具体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这是非常自然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他们脱离对手指的依赖,掌握更灵活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强行阻止。

为什么孩子会“扳手指”?

具象思维: 孩子对数字的理解是从“有多少”开始的,手指是最直接、最方便的计数工具,就像一个活生生的计数器。
不熟悉或不熟练: 当遇到新的运算或数字较大的时候,孩子大脑中的运算机制还没有形成,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手指)来辅助。
缺乏数感: 数感指的是对数的大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规律的直观感受。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孩子在计算时就没有“感觉”,只能一步步地去“搬”算式。

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脱离“扳手指”?

1. 肯定和接纳: 首先,不要觉得孩子“依赖”手指是件丢人的事,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可以对孩子说:“哇,你用手指算得真快!手指就像你的好帮手一样。” 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2. 逐步过渡:
从具体到半具体: 在孩子习惯用手指算数时,可以引入一些小道具,比如小积木、纽扣、豆子等。让孩子用积木数数、加减。当他们熟练后,再鼓励他们尝试在脑子里想象这些积木的样子来计算。
从手指到“脑子里的手指”: 引导孩子在脑海里想象手指在动。可以这样说:“我们来试试不用真手指,在脑子里数一数,就像你用手指一样,但这次是在心里!” 可以先从比较小的数字开始。
借助视觉辅助: 利用数轴、点子图、图形等工具,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当孩子看到“3 + 2”在数轴上从3向右移动2格到达5,这个过程会比单纯扳手指更有画面感,也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表征。

3. 强化“数感”培养:
估算练习: 在生活中多让孩子估算数量。比如,“这里大概有多少个苹果?”“这杯水大概能倒几杯?” 鼓励孩子大胆猜测,然后一起数一数,比较估算和实际结果的差距。
凑十法、拆十法: 这两种方法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凑数策略,能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可以多用卡片或小道具演示,让孩子理解“10”这个数字在凑数中的核心作用。例如,计算8+5,可以引导孩子想“8+2=10,还剩3,10+3=13”。
逆向思维: 鼓励孩子思考反向过程。例如,如果5+3=8,那么83等于多少?这有助于孩子建立加减法的联系。
数字游戏: 很多桌游或在线游戏都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反应速度和计算能力,而且过程有趣,孩子更容易接受。

4. 建立口算能力:
每天练习: 每天花一点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可以从简单的加减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可以是一两分钟的快速反应练习。
重复与巩固: 重复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反复练习,让孩子熟练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
鼓励与奖励: 当孩子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小小的奖励,但切忌过度物质化。

5. 理解算理,而非死记硬背: 强迫孩子背公式、背口诀,如果孩子不理解其背后的道理,计算过程仍然是机械的。要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为什么凑十法有效,这样才能真正内化计算能力。

推荐的儿童计算教育书籍:

在选择书籍时,可以关注那些 以游戏化、故事化、可视化 的方式来讲解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书籍。这类书籍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1. 《蒙特梭利数学游戏》(系列):
特点: 蒙特梭利教育法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操作性。这套书通常会提供一系列的数学游戏和教具,引导孩子通过触摸、操作来理解数字、数量、加减法等概念。例如,用珠串学习十进位制和加减法。
为何推荐: 它的方法非常符合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规律,能帮助孩子建立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感,自然而然地减少对“外部工具”的依赖,因为他们已经把数学概念“内化”了。
具体内容: 可能会有介绍如何用数棒、串珠、运算板等工具进行加减法练习,以及一些关于“加法蛇形”、“减法蛇形”等经典蒙氏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

2. 《数学游戏》(比如一些引进的国外数学游戏书):
特点: 这类书籍通常会集合各种有趣的数学小游戏、谜题、挑战,涵盖了基础的计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方面。游戏形式多样,有的是绘本故事穿插数学知识,有的是纯粹的游戏卡片或挑战题。
为何推荐: 将枯燥的计算变成有趣的挑战,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一个个数学谜题,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巩固计算技能,并学会灵活运用。
如何选择: 可以关注那些插图精美、游戏设计巧妙,并且难度循序渐进的书籍。例如,一些包含“找规律”、“数一数”、“比一比”、“做加减法挑战”等内容的书籍。可以找一些有明确年龄段推荐的书籍。

3. 《陪孩子玩数学》(作者:[你可以搜一些知名的、专注儿童数学教育的国内或国外专家/作家]):
特点: 这类书籍通常不是直接提供练习题,而是给家长提供指导,教会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数学教育,如何通过游戏和活动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它们会讲解很多关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原理。
为何推荐: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如何引导比单纯给孩子买书更重要。这类书能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知道如何“陪”孩子一起探索数学世界,而不是仅仅“教”。
具体内容: 可能会介绍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玩具、钱币)来教授数学,如何设计亲子数学游戏,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调“凑十法”、“拆十法”的专门练习册或读物:
特点: 市面上有很多专门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难点(如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设计的练习册,其中很多会重点讲解和强化“凑十法”、“拆十法”等策略。
为何推荐: 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遇到困难,一本好的练习册能提供系统性的训练。关键是要选择那些讲解清晰、题型多样、循序渐进的练习册,并且家长要指导孩子理解方法,而不是让他们机械地做题。
如何选择: 可以查看书籍的目录和前言,看看是否清晰地介绍了“凑十法”、“拆十法”的原理和练习。最好是选择那种有详细解题步骤和思路引导的。

给家长的建议:

耐心是关键: 孩子学习需要时间,尤其是在建立数学思维和技能的过程中。请保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积极鼓励: 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多进行生活数学: 将数学融入日常生活,比如购物时让孩子算算价钱,分配零食时让孩子数数,让孩子觉得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观察和沟通: 观察孩子在计算时遇到的具体困难,并尝试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总而言之,孩子扳手指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更强的数感和计算能力,让他们爱上数学,而不是对计算产生畏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妨把孩子送进蒙特梭利幼儿园。

蒙特梭利教育(Montessori Education),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兼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发展起来的教育方法。据统计,全球有2万多所的蒙台梭利学校实行该教育方法,服务于从出生至18岁的孩子。

俺孩子就在正文府提供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学习。




作为家长, 要有耐心, 允许孩子犯错误。 这是过去的两年俺体会最深刻的。


** 京东这些东西有点小贵, 俺刷出来供您参考, 别急着买, 看看就算了


工具来说, 俺觉得算盘可以算一个。

另外, 玻璃围棋也可以算一个。

*** 备注: 上世纪 80 年代这种跳棋只要几块钱一副, 现在几十块钱了


如果围棋太呆板, 玻璃珠的跳棋可以算一个。最关键是要寓教于乐, 而不是一开始就搞抽象的加减法, 让孩子压力山大,对算数心生厌恶。

玻璃珠跳棋可以帮孩子学数学的心算, 同时也可以锻炼 dexterity 或者说得好听一些, Fine motor skill , hand-eye coordination。


另外,家长自己也要做出表率, 装也要装出爱学习的样子。不然孩子回到家里就没有了榜样。


俺半截入土了还每天刷知乎, 就是给孩子逼的。

人都是逼出来的。

。。。。。。


蒙氏教育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人类发展模型和一个建立在那个模型之上的教育方法。

模型有两个基本元素。

第一,儿童和待成年者通过与环境互动而参与心理的自制。

第二,儿童,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子,拥有天生的心理发展之路。以她的观察为基础,蒙台梭利相信在一个根据她的模型而准备的环境里,并在自由状态下选择并自由地行动的儿童将会自发地达到最佳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算数离不开手指头,这其实是很多孩子在初学计算时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扳手指并不是坏事,它代表着孩子在通过具体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这是非常自然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他们脱离对手指的依赖,掌握更灵活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强行阻止。为什么孩子会“扳手指”? 具象思维: 孩子对数.............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咱们身边,真实得让人心疼又好笑。一个爸爸,怎么也教不好自家闺女算数,教到最后,直接在马路中间躺下了,哭喊着求民警把他拘留。为啥呢?因为他闺女算术题能算得稀奇古怪,比如“800减700等于900”。这要是搁谁身上,估计都得疯。这事儿一出来,大家伙儿都在议论:现在教孩子到底有多难?想想咱们.............
  • 回答
    要说年入一百万左右的家庭,孩子能不能算“富二代”,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富二代”这个词儿,大家心里头都有个模糊的尺子,但具体到每个人头上,感受可能差得十万八千里。首先,咱得明确一下,这“富二代”到底是个啥意思?要我说,这词儿,从字面上看,就是父母有钱,然后这钱就“二代”传下来了。但这背后.............
  • 回答
    “见过世面”这四个字,对于咱们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天天鲍鱼鱼翅堆着,而是更实在、更接地气的一些体验。我认为,让孩子真正“见过世面”,是让他们开阔眼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懂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玩意儿可没啥高大上的公式,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1. 生活的广度:让孩子知道“世.............
  • 回答
    你家孩子一年级数学,列的算式错了,这事儿其实很常见,家长们都遇到过。别着急,咱俩好好聊聊,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一年级孩子学的是最基础的加减法,他们接触的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小红有几颗糖,小明又给了几颗。所以,他们列算式,实际上是在把脑子里想到的“过程”变成.............
  • 回答
    衡量高龄产妇的标准,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认知的变化,其实是有些动态调整的。但普遍来说,年龄在35岁以后怀孕的女性,就被定义为高龄产妇了。所以,37岁的你,从医学定义的角度来看,确实属于高龄产妇的范畴。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生孩子,37岁,甚至更晚的年纪,依然有很多人成功孕育健康宝宝。只是,相较于年轻女性.............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堵心的。你今年17岁,钱是你自己的,父母在你不知情、没同意的情况下拿走了你的五百块钱,这事儿从法律上来说,是有一些说法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财产权。虽然你才17岁,但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你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的钱,你.............
  • 回答
    这事儿嘛,得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晚上九点,对于一个在家独自带孩子的老人来说,确实可能不算最晚,但也绝对不算早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家庭的作息时间都比较灵活。让我给你捋一捋,为什么说“得看具体情况”:首先,我们要考虑孩子的情况。 孩子的年龄: 如果孩子还很小,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晚上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纠结。你离婚带两个孩子,想找一个不孕不育的伴侣,这背后一定有很多考量和情绪。我们不妨一点点来拆解,看看这背后是什么样的逻辑,以及为什么它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自私”。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你这么做的可能原因。从你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种避免重复伤害和减轻压力的.............
  • 回答
    关于“穷人不能生孩子”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的观念。首先,我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经济状况的人都有生育的权利和能力,生育与贫困之间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 很多人在经济不那么宽裕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养育孩子,并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你提到“年入多少算穷人”,这是一个很难有一个精确数字.............
  • 回答
    五岁的孩子,能弹到什么程度算是有天赋,而且能往专业方向考虑?这绝对是个好问题,也是不少家长在孩子初学钢琴时会反复琢磨的事儿。与其说有一个硬性标准,不如说更像是在观察孩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否足够突出,能够支撑起未来更长远、更深入的学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五岁的孩子学钢琴,最重要的不是“.............
  • 回答
    生孩子这件事,很多人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经济基础”,这话说得一点没错,但“经济基础”这个词,却像一个模糊的标签,没人能给它一个确切的数字,说“月入X万才能生”。这玩意儿就像一个会动的目标,你以为够了,转眼又觉得不够了。我理解这种焦虑。在如今这个时代,养一个孩子,从奶粉尿布,到衣食住行,再到教育投入,哪.............
  • 回答
    孩子聪明又有心机的朋友,这确实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一方面,你希望孩子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中学习和成长,更别说对方要是聪明有才华,那更是难得的资源;另一方面,你又担心孩子被影响,或者在人际交往中吃亏。所以,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咱们再考虑怎么引导。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从几个方面来看待你购买化妆品的花销:1. 月度家庭开销占比: 总月收入: 30,000元 家庭月开销(含孩子): 10,000元 化妆品月均开销: (10,000元/套 2套) / 12个月 = 20,000元 / 12个月 ≈ 1,667元分析: 家庭开销占比: 你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观念、婚姻习俗以及法律层面的考量,简单地说,女方要求生的第一个孩子跟女方姓,在现代社会通常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入赘”。但为了说得更明白,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从几个角度细细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入赘”。传统观念里的“入赘”:在过去,尤其是农耕社会.............
  • 回答
    “奖励一个好行为,就可能扼杀掉另一个。”我们常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尤其是关于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影响。这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推着孩子前进;用不好,却可能让他失去内在的驱动力。那么,物质奖励究竟对孩子是好是坏?它真的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模糊最原始的学习目的吗?这究竟算不算教育的失败?咱们得掰开了揉.............
  • 回答
    给家里的这群小豆丁们挑科普读物,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幸福的差事。他们好奇心旺盛,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探索家,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而在这个年纪,能让他们捧在手里,看得津津有味的科普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咱们先说说关于大自然的。很多孩子对动物和植物都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奇形怪状、有着有趣习性的。.............
  • 回答
    您好,听到您现在的处境,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崩溃和困惑。三岁才得知丈夫的身高是依靠生长激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且婆婆的催促更是增加了您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您现在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被骗婚”这个概念。“被骗婚”通常指的是一方在婚前或婚姻过程中,.............
  • 回答
    孩子觉得历史与自己无关而抗拒学习,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并热爱历史,需要从认知心理、兴趣激发、现实联系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的解决方案: 一、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他们觉得“历史不重要”?1. 时间距离感 孩子可能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和自己没有直接关联,尤其是当学习内容以.............
  • 回答
    孩子生日这天,你打算装扮成奥特曼去接他放学,这个想法真是太棒了!对于一个热爱奥特曼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惊喜和难忘的生日礼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准备工作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让你能顺利实现这个充满爱意的计划。 一、 可行性分析:非常靠谱,而且是绝佳的惊喜!为什么说非常靠谱?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