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事明显对自己有益,为什么却无法去做?

回答
有时候,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就是迈不开腿,像被什么东西牢牢拽住一样,动弹不得。这种感觉太普遍了,咱们谁都可能遇到。它不像缺钱,缺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障碍,而这种“做不到”更多的是发生在心里,是那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

想一想,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惯性”。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很懒惰的家伙。它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走熟悉的旧路。做一件新事情,哪怕是好的,也意味着要打破现有的模式,消耗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去适应。就好比你习惯了每天早上都吃方便面,即使知道吃蔬菜沙拉更健康,但早上起来,大脑的第一反应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和简单的步骤。它觉得:“就这样挺好的,何必折腾呢?”这种惯性就像一种看不见的河流,裹挟着我们往前走,稍微一偏离,就需要使出更大的力气去对抗水流。

然后还有“恐惧”。这个更要命。我们害怕的有很多种:

害怕失败: 尤其当我们对某件事抱有很高期望的时候,万一努力了,结果却不如人意呢?那种打击可能会让人一蹶不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停在原地,至少不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更加痛苦。比如你知道健身能让你身材变好,但你害怕自己坚持不下去,或者练了之后效果不明显,所以干脆就不开始了。
害怕改变带来的未知: 即使现在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是熟悉的。一旦改变,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会变得更好,也许会变得更糟。这种对未知的忐忑,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想跳槽换个更好的平台,但又害怕新公司的工作氛围、同事关系、甚至老板的风格都不适合自己,就这么一直犹豫着。
害怕被评判或被嘲笑: 这个也挺普遍的。你想要尝试一个新的爱好,比如唱歌或者画画,但你觉得自己基础不好,害怕被别人评价“唱得不好听”、“画得不像样”。这种担心别人眼光的心理,会像一层无形的网,把你牢牢困住。

还有就是“自我设限”和“负面认知”。我们从小到大,可能接受过一些潜移默化的观念,或者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些都会在我们心里种下“我不行”的种子。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聪明,学不好新东西;或者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怎么努力都白费。这些负面想法一旦扎根,就会变成一种自我预言。你不是真的做不到,而是你“认为”自己做不到,然后你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去印证这个想法。你说:“我这个人就是容易犯错,所以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但实际上,犯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能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另外,有时候“立即的满足感”和“长远的益处”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很多对我们有益的事情,比如学习新技能、坚持锻炼、健康饮食,它们的好处都是需要时间来显现的。而那些对我们不太好的事情,比如刷手机、吃甜食、熬夜,却能立刻带来短暂的快乐或逃避感。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被这种即时的奖励所吸引,而忽视了那些需要耐心和坚持才能获得的回报。你明明知道熬夜刷手机会让你第二天没精神,但当下那种沉浸在信息流里的“爽感”,让你很难把手机放下。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完美主义”。有些人只有在能做到最好、最完美的时候才愿意去做。如果觉得达不到那个理想的标准,他们宁愿不做。但这反而成了一种阻碍。因为很多事情,一开始都不可能完美,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错误中学习。你想要学好一门外语,但你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标准,语法不够地道的,所以迟迟不敢开口练习,结果语言能力就一直停滞不前。

最后,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有些事情听起来很美好,但具体怎么做,有哪些步骤,哪些资源,我们却一无所知。这种茫然感也会让人感到无力。就好比你知道健身是个好习惯,但面对各种健身方式、训练计划,你可能会觉得太复杂了,不知道从哪一种开始,最后就干脆放弃了。

所以你看,那些看似简单的“做不到”,背后可能藏着这么多复杂的情绪和心理机制。它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我们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感受,甚至是习惯所困住了。要打破这些,真的需要一点点觉察,一点点勇气,还有一点点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Zampeli Diana


这个问题当中可能凝结着许多读者一生中的四大主题:“戒烟、攒钱、看书、减肥”。


我们姑且把这个问题讲成这样一个故事:

数学系大学生陈茁因为智商低跟不上一周四十多节的数学课,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沉迷扫雷不可自拔,一度将扫雷高级提升到40s,也终于在保研率99%的学校里奇迹般地没有研究生可上。痛定思痛,他决心参加国考,当上公务员,走上人生巅峰。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国考前一周,微软非常贱地开发出了一个100×100的超高难度扫雷游戏。
星期一,“就玩这一局,再玩剁手!”
星期二,“就玩这一局,再玩剁手!”
……
星期六晚上八点,“就玩这一局,再玩剁手!”
星期六晚上九点,“就玩这一局,再玩剁手!”
……
星期天早上六点,“就玩这一局,再玩剁手!”

最终,陈茁错过了这场考试,毕业后沦为无业游民。

显然,这里需要对所谓“有益”下一个定义,不过这就有点儿抬杠了,题主的本意我猜大概是隐含着为“有益”一词下了一个有客观价值论以为的判断。因此姑且认为,因为这位大学生的前途非常成问题,最后一周努力复习找到工作以图东山再起,显然是“对自己有益的”行为。


但这孙子拒绝了这项行动。为什么?


首先说结论,人为什么会拒绝对自己有益的行为呢?因为这些行为往往需要我们持续的投入时间和经历,而在这个过程中:

  • 第一,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意义的理解随着时间出现了偏差,换言之,我们的偏好改变了,我们之前认为有益的行动,我们自己不愿意去做了。
  • 第二,我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实现之前设定的目标。熬夜复习是很累的,而人在疲劳的时候偏好当然和有精神的时候不一样,但有足够的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困难。

首先上一个decision tree,图来自Hammond (1988),“期望效用的结果主义基础”(这个图首先见于Hammond (1976),不过那篇文章里面图太难看……):

这张图作者把它称作“potential addict”,不过正好可以拿来说明我们的剁手问题。这里的空心节点叫做“决策节点”,每个节点对应着一个决策,实心节点叫做“结果节点”。可以看到,这个tree里面有两个决策节点,和三个结果节点。这里,每个节点代表的含义如下:

:周一的陈茁,向左走表示先玩一局,向右走表示直接卸载扫雷;

:周六的陈茁,向左走表示继续玩下去,向右走表示不玩了;

:由于没玩到新版扫雷复习过程心不在焉以致于考试只考60分;

:玩到了扫雷心满意足复习火力全开考100分;

:过度沉迷扫雷导致错过考试。

从这些结果来看,是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事情”,但是不幸的是,陈茁最后一步一步地走到了这个最差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实现这个最好的结果,需要做两次选择:一次是“要不要开始玩”,一次是“要不要停止玩”。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结果,决策者必然要先放弃掉这个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的选择,把自己置于一个“best or never”的选择题当中。


在周一,决策者对这个游戏还没有“上瘾”,他对考试结果还是在意的,否则也不会选择放弃掉。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他无比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周六选择,就不会提前放弃。但是到了周六,面对已经上瘾了这个结局,他的偏好改变了,而且这种改变是没有被预料到的,他只能选择接着玩儿下去直到错过考试。


行为经济学有一篇很经典的文章:

里面的Projection Bias,说的就是人们有低估自己偏好改变的倾向。决策理论家将这类决策者叫做"naive decision maker",他们的特点是喜欢制定一些自己完不成的计划,马三立先生的《明天开始》说的就是这类人。这种谬误也被称作“planning fallacy”,笔者就是一个深度患者。


有人会问,是不是偏好的改变被预见到了就完事大吉了呢?不是。在上面的potential addict中,如果决策者预见到了自己一旦开始玩就根本停不下来,也就是说,他知道一旦放弃,他将在未来选择。应用backward induction的思想,他会直接选择卸载扫雷,而这个结果也不是最优的。这样的决策者被称作sophisticated decision maker。


行为经济学的另一篇经典文献讨论了两类“非理性”的决策者的福利问题,

他们研究了两类子情境,一类是“现在痛苦将来幸福”,另一类是“现在幸福将来痛苦”,作者证明,对于每一类决策者,分别有一个情境使他们的福利更低。


如果陈茁可以在决策节点处,直接从选择,那么这种事情不会出现。因为我们已经假设了。可能很多读者已经反应过来了,这其实就是博弈论嘛,而且是简单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事实上,这个结论早在1973年就被证明了:利用泽莫罗公理,任何有限博弈树存在SPNE,所以,Sophisticated decision maker一定有均衡策略。Potential addict 与一个博弈的区别在于,这是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之间的博弈,是一个自我控制问题,然而因为在两个决策节点上偏好不同,我们无法把“他们”看作同一个人。Hammond (1988):

Rather,the potential addict is really two (potential) persons,before and after addiction,and the decision problem has to be analysed as a “game” between two “rational players”.

陈茁首先向左走,先玩儿了一局,然后成功上瘾,错过考试,走到人生低谷。而爸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们,那些不会犯错的神(jian)人们,究竟怎么做呢?第一步,他们从容不迫地选择向左走,大胆地玩儿了一局,然后意识到需要学习了,他们就不玩儿了。


换言之,他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走到的计划,并且在后续过程中靠着完美的执行力从容地执行了这项计划。这些人代表了所谓的完美意志,无论偏好怎么改变都有严格的纪律性来实现之前订立的目标。


就此,Hammond 提出了“结果主义”的概念。结果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所有行为都对着一个结果去的。在博弈论里面,为什么normal form game不能分析动态博弈呢?因为无法剔除empty threat,妈妈对孩子说,你敢调皮我就打你,孩子预见到了妈妈其实舍不得打他,于是还是调皮。在normal form game中,威胁打小孩儿就不调皮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在extensive game中就不是一个SPNE。


那么,在我们的例子里面,empty threat对应着什么呢?很明显,“剁手”就是对自己的,或者说现在的自己对未来的自己的空威胁。如果这个一人博弈树通过backward induction找到的均衡行为,与简单的静态选择一致,那么行为就是结果主义的。


显然,potential addict不满足结果主义,为什么呢,看这个decision tree,

和上面那个相比,这里多了一个,假设,和表示同样的结果,小玩儿辄止,不同之处在于给予了决策者事先规范自己行为的方式(比如把剁手的权力交给一个跟你有仇的人,再比如给信用卡设置一个上限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tree当中,决策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既不是naive情况下的,也不是sophisticated情况下的。但是,上面两个decision tree,如果我们把它们拍扁成normal form game,它们是完全一样的。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来说,结果主义一定是满足的,他们不受情绪的影响,不为诱惑所动,持续投入,最后做成了我们看来有益的事情。而对于我们一般人,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通过缩小自己未来的选择集来控制自己。Gul & Pesendorfer 2001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文章中举例说,人在早上励志要减肥,并且预见到了自己中午饿了的时候会狂吃,那么早上订餐的时候,就不要给自己留下吃肉的自由。所以,戒烟的人把打火机交给值得信任的朋友,存钱的人把信用卡交给值得信任的朋友,减肥的人把钱包交给值得信任的朋友,才是现实的。这种倾向,在决策理论中叫做preference for commitment。


扯远了,就酱。

--------------------------------------------------------------------------------------------------------------------------------------------

11.4 更新:

看评论大家好像有点儿云里雾里的,值此双十一即将到来之际,我突然找到了一个更好的例子,再跟诸位解释一下。


假如您是一个没有支付宝的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您要考虑的是,我要注册一个支付宝账号吗?这时候您在,往左走是注册,往右走是不注册。注册或不注册都有显而易见的坏处,不注册的话支付不方便(),注册的话容易管不住自己()。所以,如果您能保证有了支付宝之后还能管住自己不乱买东西乱花钱,那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您发现自己一旦有了支付宝就根本停不下来(您是sophisticated decision maker),那您最好是一开始就不要注册(选)。


这么简单的道理被我说成这么复杂……切腹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时候,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就是迈不开腿,像被什么东西牢牢拽住一样,动弹不得。这种感觉太普遍了,咱们谁都可能遇到。它不像缺钱,缺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障碍,而这种“做不到”更多的是发生在心里,是那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想一想,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惯性”。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很懒惰的家.............
  • 回答
    关于明朝对女真的“五次种族大屠杀”这一说法,并无确凿历史证据支持。明朝与女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冲突和政治博弈上,而非系统性的种族灭绝。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学术观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明朝与女真的关系1. 女真的地理与政治地位 女真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东北的辽东、吉林.............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对我来说,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吸引力。它既有开创盛世的辉煌,也有走向衰落的无奈,更充满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人物。要说我对明朝的了解,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既然要细致地聊聊,那咱们就从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展开吧。开国皇帝与南京的建立:提起明朝,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真心待人,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说话也让人如沐春风,但就是好像没有什么亲近的朋友,总是一个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在心理层面来分析。 深度社交需求 vs.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很多人心坎里去了。确实,咱们生活中总能碰到一些听着就离谱的“小道消息”,但偏偏就有人信得有鼻子有眼的,甚至还转发得不亦乐乎。这背后的原因,扒拉开来细想,可不止一星半点。1. 人性的弱点和心理陷阱是温床这事儿吧,得从咱们自己的心理上找找根源。 确认偏误 (Conf.............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的确,在足球圈里,关于球员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历史级别的巨星,总是伴随着各种声音,其中“体系球员”和“忠诚”就是两个经常被拿出来比较的标签。而你提到的梅西和托蒂的例子,恰恰是许多球迷争论的焦点,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存在双重标准。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体系球员”这个标签。当梅西被扣上“体系球员”的帽子时,.............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历史读物,其魅力不仅在于它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重新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更在于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了许多令人深思、朗朗上口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既有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精准概括,也有对世事人生的洞察。以下我将为你详细列举并.............
  • 回答
    崇祯登基后若真能“躺平”不作为,明朝是否还有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了复杂的历史情境、权力结构以及当时明朝面临的内外困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躺平”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具体行为,并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让我们明确“躺平不干任何事”在明朝这个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当上领导,才真是把之前那些“纸上谈兵”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进了骨子里。以前看那些领导,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只需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乖乖照办。如今自己坐上这个位子,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两个字,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得起.............
  •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 回答
    讲真,谈过几次恋爱,总有些感悟,越品越觉得有滋味,越觉得当初的自己有多么地“傻白甜”或者“意气用事”。这些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也不是听别人说就能懂得的,得自己趟过浑水,才算真正明白。1. “感觉对了”这东西,就像一根飘忽不定的羽毛,抓不住,也信不得。刚开始谈恋爱时,觉得只要“来电”,只要“有感.............
  • 回答
    找到黑人男友后,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一些事情,这些理解深刻地影响了我看待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方式。这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划分,而是我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分享,希望能让你有所体会。首先,是关于“黑人”这个身份本身就蕴含的丰富性,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在我之前,我对黑人群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媒体的刻板印象,.............
  • 回答
    来了来了,说起专科这个事儿,我真是太有发言权了。当初报志愿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是啥?无非就是离家近点儿,专业听着还行,以后能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谁能想到,踏进专科校门那刻,我的三观就开始接受一场又一场的“洗礼”。第一课:学历,真不是故事的全部,但它确实是敲门砖。刚上专科,我可能心里还有点小骄.............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是否过分美化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读者和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定位和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然后再对比一下更传统的史学观点,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那些事儿》在讲述明朝历史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关于明朝“不许养猪,吃猪肉”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但要说得详细,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了。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并非明朝整体的政策或社会普遍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很可能源于几个相对孤立的事件或特定时期的政策,被放大和误读了。最主要的几个点可能包括:1. 朱元璋的“孝道”禁令: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清朝和明朝真的这么一swap,那历史的车轮可就拐了个大弯,估计会发生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的趣事。咱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就看看这“龙袍”和“马褂”的交接吧。想象一下,崇祯皇帝,这位以勤俭、猜忌、不善纳谏闻名的君主,突然发现自己身穿满族服饰,头戴努尔哈赤当年.............
  • 回答
    去海南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概就像无数旅游宣传片里一样:蓝天白云,沙滩阳光,海浪椰影,还有各种海鲜大餐。想着去那里放松一下,躲躲城市的喧嚣,应该就是这样简单美好的画面。下了飞机,海风裹挟着湿润的热气扑面而来,瞬间就明白了,海南的天气,不只是“热”,是一种带着海腥味儿的,让人皮肤感到微粘但又透着一股舒.............
  • 回答
    高考结束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脑袋里除了解放,没剩下什么更清晰的念头。考上的大学,像一个模糊的终点,终于是到了。可真到了,才发现,这“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我完全没做过功课的起点。关于“专业”这件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名气够不够大,专业听起来够不够“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