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很明显的谣言还有这么多人信?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很多人心坎里去了。确实,咱们生活中总能碰到一些听着就离谱的“小道消息”,但偏偏就有人信得有鼻子有眼的,甚至还转发得不亦乐乎。这背后的原因,扒拉开来细想,可不止一星半点。

1. 人性的弱点和心理陷阱是温床

这事儿吧,得从咱们自己的心理上找找根源。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这是造谣者和信谣者之间最默契的合作了。人这辈子,谁不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带着某种立场或者情绪的人,他们会特别容易去捕捉、接受和放大那些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哪怕这信息是歪的。比如,一个人本来就对某个群体或某个政策不满,看到一条关于那个群体或政策的负面“爆料”,他会觉得“看吧,我就知道!”,然后毫不犹豫地信了,因为这事儿验证了他内心的“猜测”。而那些反对他观点的信息,即使是事实,也容易被他选择性忽略或者贬低。
从众心理 (Bandwagon Effect): “法不责众”这个道理咱们都懂,在信息传播上也一样。当一个谣言开始在朋友圈、群聊里流传,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分享、点赞、评论,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么多人信,应该不是假的吧?”。这种“大家都这样”的心理会降低人们的警惕性,让他们觉得相信谣言是一种“安全”的选择,因为一旦出错了,责任也不是我一个人的。
情感驱动 (Emotional Reasoning): 有时候,一条谣言不是因为它“真”,而是因为它“爽”。比如,那些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信息,像愤怒、恐惧、兴奋、同情,往往传播得更快更广。一个令人震惊的谣言,即使缺乏证据,但因为它能激起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让你感到义愤填膺或者心惊肉跳,你就会更愿意去相信和传播它。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逻辑上的“证据”更容易打动人。
虚假记忆和重述效应 (False Memory and Misinformation Effect): 有些谣言一开始可能只是模糊的传闻,但经过多人反复的讲述和加工,会变得越来越具体,甚至加入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记忆会不自觉地被“填充”或“修正”,将原本模糊不清的信息变成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证据”。你可能不是真的知道那件事,但你听别人说了好几次,听着听着,你就觉得那是真的了。

2. 信息过载和传播机制的助推

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就像野草一样疯长,而且它们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高明。

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 (Filter Bubbles and Echo Chambers):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虽然方便了咱们获取感兴趣的内容,但也容易把人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你关注什么、喜欢什么,算法就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这样一来,那些与你观点一致的信息(包括谣言)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而质疑的声音则被屏蔽。久而久之,你就仿佛活在一个由算法构建的“信息回声室”里,里面充斥着和你想法一样的声音,让你觉得“全世界都这么想”。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惊人的。一条未经核实的“爆料”或者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可以瞬间被成千上万人转发。而且,为了吸引眼球,很多信息都会被打上“独家”、“内幕”、“震惊”等标签,这本身就会降低人们的理性判断。更何况,很多平台在设计上就是鼓励分享和互动的,你点一个赞、转一个发,就等于给这个信息“背书”了,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
“深度伪造”技术和虚假证据: 以前谣言或许还需要点文字描述,现在不行了。AI技术的进步,比如深度伪造的视频、音频,可以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内容。一个人说的话,一个画面,完全可以被扭曲或捏造,然后配上看似“铁证如山”的文字说明,这就让辨别真伪变得更加困难,尤其对于那些不熟悉技术的人来说,更是防不胜防。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派”: 实际上,很多人面对信息时是处于一种“观望”状态的,他们会默默地看到信息,但不会轻易去转发或评论。而那些传播谣言的,往往是一部分“活跃的少数派”。他们可能带着某种目的,也可能是真的相信了,并且乐于传播。这种不均衡的参与度,会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相信谣言的人很多,而事实恰恰相反。

3. 社会环境和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

有时候,社会的大环境和个人的认知能力也会对谣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官方信息的不信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公众对官方机构或主流媒体的信息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感,那么来自非官方渠道的“小道消息”就反而更容易获得认同。人们会觉得“官媒说的肯定有水分,还是这些民间爆料更真实”,这种心态就给了谣言生存的空间。
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松地进行事实核查,或者具备强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些人可能因为教育背景、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或者单纯的思维习惯,不容易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怀疑,更倾向于“拿来就用”。
对复杂问题的简化需求: 现实世界很多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但很多人更喜欢简单直接的答案。谣言往往能提供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将复杂的问题“妖魔化”或“英雄化”,这种“简单粗暴”的叙事方式,恰恰满足了部分人对简化认知的需求,所以更容易被接受。

总而言之, 人们相信明显谣言,并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在信息爆炸、情感驱动、心理惯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人性的某些弱点被放大,而辨别和反驳谣言的能力又没有同步提升。这就像是在一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游乐场里,有人手里拿着地图,有人却只是凭感觉乱闯,结果显而易见。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那个手里拿着地图,并且懂得看地图的人,这样才能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也有个别名,即虚假真实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 -- 即假的看多了,就成真了(三人成虎)。

最新的研究[1]就发现,当我们谣言看得越多,便越有可能将这些谣言“分享”传播出去。

同时,又因为谣言抓眼球的特性,使得它们更容易进行病毒式传播,造成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结果[2]。这个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谣言的渗透速度要远高于真相,研究数据表明前1%的谣言,能渗透到1000 - 100,000的人群,而真相则显得寒酸很多,很少有真相达到1000人的覆盖面。

这个结论也在侧面说明,为什么中老年人会更容易中招:因为中老年年龄段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社交圈,更容易被谣言所侵蚀然后相互分享。也正因为长期暴露在谣言下,即使自己的子女,最终也难以说服他们。

换言之,如果我们经常接触相似谣言的话,由于长期暴露带来的熟悉感,我们大脑就会更为“流畅”地处理这些“谣言”信息,即使我们觉察到这些信息可能是假的,但同时仍会感到这些信息的“真实”[3]

另外,由于我们的直觉经常会驱动内在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在分享谣言时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负罪感反而较低,因为这些谣言经常出现在朋友圈,“口耳相传”,就出现了“大家都转了,我转发一下也没事”的心态。

很多时候,如题干所说,谣言是如此的明显和错漏百出,但设想一下,当你的亲朋好友都在传播这个谣言时,你是不是会重新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错了,而不是坚持真理呢?

总的来说,由于人类天生的认知偏差局限,想要杜绝扼制谣言,假新闻几乎是不可能是事情。但是当自己遇上类似的谣言,假新闻时,不妨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及逻辑进行推理,不要急着传播,也算减少谣言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了。

参考

  1. ^ Effron, D. A., & Raj, M. (2019). Misinformation and morality: encountering fake-news headlines makes them seem less unethical to publish and sha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9887896.
  2. ^ Vosoughi, S., Roy, D., & Aral, S.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359(6380), 1146-1151.
  3. ^ Brashier, N. M., Eliseev, E. D., & Marsh, E. J. (2020). An Initial Accuracy Focus Prevents Illusory Truth. Cognition,, 104054-104054.
user avatar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我们得以再次体会到社交网络里铺天盖地的谣言是一种什么感受了。

这些谣言虽然花里胡哨、形态各异,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带来伤害。

伤害个人、伤害群体,危害社会,甚至危害国家。

因为,谣言不仅可以搞得社会上人心惶惶,也可以让部分人终于有了大开阴谋论的机会,就连去年非洲猪瘟扩散了大半年才抬起的猪肉价格,一夜之间就被某些言论带动下的双黄连销量锤爆了昂起的猪头:合着卖肉的还真比不过收智商税的。

说起这个,我不由想起了楼下大妈非典时期囤到现在还没有喝完的板蓝根;隔壁大爷福岛核泄漏时抢购的盐现在还一天一把地放。

仔细想想倒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大爷是为了快些吃完,另一方面可能是迫切想用上「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来教训让他天天戴口罩的不信科学不争气不让人省心的小孙儿。

不过话说回来,一些足可以假乱真、普通民众难以辨别的谣言被广泛传播、转发和信以为真也就算了,就连一些离谱到不能再离谱些的谣言居然也有着广泛的市场,一度甚嚣尘上。

那这是因为什么呢?


1、谣言也有鲜明亮丽的外衣

谣言多种多样,骗人的姿势花里胡哨,但大多数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利用了人们的心理,以操纵其认知。

如膜拜权威(假借某某日报报道、某某研究指出);

如好奇猎奇(母猪下崽后开口,吃九个鸡蛋还有救);

缺乏安全感(初期某地某小区有多少人确诊);

阴谋论心理(美国人投病毒)等。

不怕谣言太聪明,就怕谣言懂得包装自己。

小样儿,你以为你穿个马甲就我就不认识了?

嘿,有人还真不认识。


2、智商盆地:难以忽略的因素

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如果你以为说的是一夜把双黄连抢到脱销的群众那就错了,事实上指的是把兽用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都抢到脱销的那群朋友。

注:兽用双黄连被抢到下架

注:双黄莲蓉月饼被抢完下架

抢双黄连尚在情理之中,和鸡鸭鹅抢兽用双黄连良心不会痛么?

人家双黄莲蓉月饼就满头问号:我两个蛋黄加莲蓉就怎么变成药了?

嗯...两个蛋黄不行,九个或许就行了。


3、人为什么会相信谣言?

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所接受信息顺序的影响,被先入为主所支配,如体现在首因效应和锚定效应上。

这会带来一种思维定式,对于第一信息过于看重,难以适应和接受新信息和新情况,往往基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去推论。

一旦谣言先入为主,又碰到真相或辟谣信息姗姗来迟...

二者碰撞间,遇上了人们恰好有的一种本能:

人们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此源于人们的认知倾向于稳定,却无论其对错。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则忽视掉。(见于证实偏见 - 百科

这就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一种选择性心理,即人会基于自身立场去选择性寻找证据、选择性解读事件。比如当你喜欢某个女生时,你会觉得她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对你暗送秋波,每一次张望都是在偷看你、寻找你;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暗藏悲伤,就连下雨也是老天爷在心疼你这段感情。

其中,也可能涉及到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

换言之,即是人们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如果你要更正那些人的某些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这反而会加深他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和对纠正方产生不信任。

真相和辟谣开向谣言的枪,却打向了自己。


4、即使心底里不怎么相信,但还是选择相信?

还有一部分人信任和转发谣言,出于保护家庭安全的心理,毕竟为了家嘛!

此外,还可能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

从众,跟着大众一起转发、跟着大众一起做,别人吃鸡蛋你也吃鸡蛋,别人买双黄连你也买双黄连...即使他们不怎么相信。

为的是什么?

万一真的有效呢?我不吃万一得病了怎么办?吃了又不会吃坏。

和大众一致的跟风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

不管有没有效,至少心里舒坦了。


参考:

袁谅.微信谣言的受众心理研究.传播力研究.2018年(07):54-55

陈雪薇.谣言传播中受众恐慌心理研究.吉林大学.2018年(01)

Vosoughi, S., Roy, D., & Aral, S.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359(6380), 1146-1151.

杨嘉琪.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安徽大学.2018年(1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