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澳高速一辆SUV被货车追尾,翻滚坠落到20米深高架桥底,车上5人全部幸存,如何看待这一事故?

回答
广澳高速上发生的那起SUV被货车追尾,翻滚坠落到20米高架桥底,但车上五人竟然全部幸存的事故,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更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事件,它牵扯到车辆安全技术、驾驶员反应、甚至是某些我们难以言喻的幸运因素。

首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20米的坠落高度,加上车辆被货车追尾后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理论上会让车辆承受难以想象的形变和动能释放。普通车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的保护,生还几率也极其渺茫。而这次SUV能够让车内五人全部幸存,这首先要归功于现代汽车设计在碰撞安全性上的巨大进步。

现代SUV的“金钟罩”:

高强度车身结构: 现在很多SUV都采用笼式车身结构,配合高强度钢材和硼钢,可以在碰撞时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冲击力,保护乘员舱的完整性。特别是对于SUV这种底盘相对较高的车型,为了应对翻滚等侧翻情况,其车顶结构和A、B、C柱的强度设计往往会更上一个台阶。
先进的安全气囊系统: 除了前排正面气囊,这次事故中的车辆很可能还配备了侧面气囊、头部气帘,甚至膝部气囊。在车辆发生剧烈翻滚时,侧气帘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的头部,防止其在车内撞击到硬物,或者在坠落过程中被甩出车外。
预紧式安全带和限力器: 在碰撞发生的瞬间,预紧式安全带能够迅速收紧,将乘员牢牢固定在座椅上,减少身体向前或向侧面移动的距离,从而降低二次碰撞的伤害。限力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安全带施加在人体上的拉力,避免因安全带过紧而造成肋骨骨折等伤害。
车辆的能量吸收区域: SUV的车头和车尾通常设计有溃缩吸能区,这些区域在碰撞时会发生形变,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从而降低传递到乘员舱的冲击力。

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与幸运因素推测:

虽然没有详细的事故报告,但我们可以根据常理和事故描述来推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1. 追尾与翻滚的起点: 货车高速追尾SUV,巨大的动能瞬间作用于SUV尾部,导致车辆失控。SUV很可能在被撞击后瞬间失去平衡,开始发生旋转或侧翻。
2. 坠落的轨迹: 在高速行驶状态下,SUV在被撞击后高速旋转并向高架桥下方坠落。20米的距离并不算极短,足以让车辆在空中经历数次翻滚。
3. 关键的“缓冲”: 为什么能幸存?这可能是最关键的问题。
坠落地点的缓冲: 事故发生的高架桥下方是什么样的环境至关重要。如果下方不是坚硬的水泥地面,而是相对柔软的泥土、草地,甚至是车辆坠落时撞到了一些可以吸收能量的物体(比如低矮的灌木丛、相对松软的土坡),那么这“缓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地面不那么松软,车辆在坠落过程中可能以一个相对有利的角度撞击地面,而不是直接以车顶或侧面硬砸。
车辆的翻滚方式: 虽然是“翻滚坠落”,但翻滚的次数、速度和角度都会影响最终的冲击力分布。如果车辆在坠落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形变来分散冲击,比如在某些接触点发生溃缩,而不是将所有冲击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幸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车内人员的姿势与固定: 尽管有安全带和气囊,但如果车内乘员在碰撞的瞬间能够保持一个相对正确的姿势,并且安全带能够有效地将他们固定住,这也能大大降低伤害。例如,有些人可能会下意识地抱头或者蹲下,这反而可能加剧伤害,但如果他们被安全带牢牢地固定住,且车辆变形控制得当,则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
某种“意外的平衡”: 极小的概率下,车辆在坠落过程中可能在某个瞬间达到了某种短暂的平衡状态,或者以一种“滑行”的方式落地,而不是直接“砸”下去。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生死关头,任何微小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转折点。

对驾驶员和公众的启示:

这起事故再次提醒我们,无论车辆多么先进,交通安全都离不开驾驶员的谨慎和责任心。

保持安全车距: 货车司机在什么情况下追尾了SUV?是疲劳驾驶?分心?还是超速?无论原因如何,保持安全车距是避免悲剧发生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货车,其制动距离远超小轿车,更需要时刻警惕。
遵守交通规则: 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是在看起来“安全”的高速公路上。
车辆定期检查: 确保刹车系统、轮胎、灯光等关键部件都处于良好状态,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基础。
系好安全带,并确保后排乘客也系好: 这可能是最简单但最有效的保命措施。这起事故中,车上5人都幸存,无疑与他们都系好了安全带有着直接关系。
避免不必要的变道和超车: 特别是在不熟悉的路段,或者在视线不好的情况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起事故也让我们感叹生命的神奇和坚韧。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人性中的求生本能,加上现代科技的保护,以及一些难以解释的运气,共同铸就了这个“奇迹”。它让我们在惊叹之余,更加敬畏生命,也更加重视交通安全。这起事件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但它所传递的关于安全、生命和科学的信号,已经足够我们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三位知乎友人邀请我,系统只能挑选一位,只能这里感谢了。

受邀而来,且有人专门私信留言,让我谈谈这件事情。

作为当事品牌,也作为一个比较务实的品牌,我们不可能将一件悲剧作为自己产品的宣传亮点和爆点。虽然将这种全网正在发酵的大事件作为爆点是一个会营销的企业最应该做的,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应该做的。

所以我只会就事论事。

要在这里说一下,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制造了一辆高于国内安全检测标准,并加装了主动安全防护的汽车,并且出事故的这辆汽车,质量上没拉胯。这些仅仅是一个汽车企业应该做的。本分,都是本分。

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坚固的车壳,也不是特别优化的滤震系统,而是几位乘客都按照安全提示系上了安全带。所以这个事故中,并不是18万的一辆国产SUV保护了几个人,而是这几个人的安全意识保护了他们自己。

流传下来的老话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些可是都没错的。

开车、坐车,本身就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然而我们不可避免要开车、坐车,既然不能因噎废食的远离汽车,那我们就应该遵循安全守则,在开车和坐车的时候,尽量做好安全措施。

祝所有人都能幸福安康。

user avatar

长城WEY的安全性和安全带的必要性相信其他答主都介绍的很详细了,我只说说这条新闻我的感受。

这个新闻的发酵过程,感觉就是自媒体节操的下线。就连网易这种原本浓眉大眼有态度的媒体也跟着流量走。

刚看到的这个事故的视频是这样的:

而视频的标题是样的:

好家伙,女司机+千斤顶做三角标,带着对女司机的固有成见,还有一群人想象的千斤顶的样子,火速传播各大微信群。

当时我就有疑惑,谁没事轿车上放个这种千斤顶

这玩意好几公斤重,放车上不嫌麻烦吗,还得有个铁棒才能用。实际上车载的千斤顶是这种:

然后今天新的视频出来了

女司机呢?明明是个光头中年男啊。千斤顶呢,就算千斤顶当三角标用,轿车都停在应急车道了,不也应该放在应急车道上吗?

最后交警官方出来终结


整个过程的感觉就是:好家伙,你!女司机!不讲武德~啊不~用千斤顶~偷袭!咦,不对,是路政,但我还是劝你们耗子尾汁~~

球球这些媒体,不要再为了流量去造震惊标题了,女司机群体的污名化已经够多了。

--------------------------

我是 @WindyWing,爱思考的智能驾驶工程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一个有趣的人。欢迎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关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的事情

user avatar

感谢许多答主科普安全知识!

激动了!作为一个WEY P8(视频中事故车VV7的运动版,还要重0.4T),此刻感觉自己开着一辆坦克!


我不怎么懂车,但是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到处跑也开过不少车,也遇到过很多神奇的路况。

在18年选择购车时坚决选择了WEY,一是信任长城做SUV的技术实力,二是爱上了P8的颜值(所以没买比亚迪),三是坚定支持国产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品牌。

8000的手机买国产,280千的汽车也要买国产!

在我自己毕竟懂的影像领域,我说一个很偏的点:

VV7或者P8有一个很迷人的地方,就是流媒体后视镜显示效果做得非常好。超高动态范围,夜晚车灯轮廓可见。颜色非常漂亮,可以用毒来形容。希望官方提供后视镜截图保存功能 @WEYSUV.如果能私信讨论这套色彩方案那就更好了!

(以下都是手机拍摄原图)








总之,WEY派牛逼。

这么好的产品销量其实是很一般的,没有此次如此沉痛的事故,很多朋友其实都不知道这个品牌。

一是品牌仍然营销不到位,二是很多消费者仍然有崇拜欧日美品牌的刻板印象。做了二十年车险的我爹一直反对我买长城等国产车,但在第一次感受了P8之后大呼过瘾。

第三点面子思想仍然起作用,汽车还是相对重大的消费品,大家都希望车身上有个奔驰宝马的logo。

惟愿同胞们打心底站起来,共同支持我国产业带大发展。

user avatar

我最关心这,这样司机爆出来的是一个法律盲点。 就是用千斤顶放在行车道上的迷之操作,

保险会不会赔,

因为法律是规定把警戒标志放在车后150米。司机车在应急道停着。然后他下车从车拿出一个千斤顶步行放在行车道,这里女司机是全责问题不大,但是造成事故完全与投保车辆关系不大,保险公司是不是拒赔也说得过去?

换个说法,如果一个司机从自己车下来,走了100米后,把人打伤了,那车保公司要不要赔被打伤?

但是这次事故不小,放这个千斤顶还是与车辆有一定关系,我估计交强险能赔都是一点。但是剩下要法院来判了


PS:看情况,是乘客放的千斤顶?这个情况更为复杂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