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酵母菌它也属于真核生物,它有染色体可以变异吗?

回答
酵母菌,这小小的单细胞真菌,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真核生物。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拥有和我们人类细胞一样,结构清晰、被膜包裹的细胞核,里面就藏着它们的遗传物质——染色体。

既然有染色体,那它们能发生变异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变化多端。酵母菌的染色体不仅存在,而且它们会经历我们熟悉的遗传学过程,并且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异。

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酵母菌的染色体是怎么变异的,以及这些变异是怎么发生的:

1. 染色体变异的“家常便饭”:

点突变(Point Mutations): 这是最基础也最常见的变异形式。想象一下,染色体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点突变就好比书中的某个字母被换成了另一个,或者某个字母被删掉了、或者多了一个。在DNA层面,这就对应着碱基的替换(如A变成T),插入(多一个碱基)或者缺失(少一个碱基)。这些小小的改变,可能发生在基因的任何一个位置,轻则不产生影响(因为密码子有简并性),重则可能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酵母菌在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准确性并非百分之百,出错率虽然很低,但累积起来,点突变是它们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插入和缺失(Insertions and Deletions,Indels): 这是一种更“大”一点的变异,一次可能改变不止一个碱基。就像在书中的某句话里,突然多出了一段话,或者删掉了一句话。在DNA上,就是多个碱基对被插入或删除。这很容易导致“移码突变”,即从插入/缺失点之后的所有遗传信息都被错误地解读,结果是产生完全不同的蛋白质,或者直接导致蛋白质功能丧失。

重复(Duplications): 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甚至整个基因,可能被复制一遍。就好比书里的某个章节被复制了,内容就翻倍了。基因重复在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一个基因的拷贝被保留下来维持原有功能,另一方面,新复制出来的拷贝可以“自由”地发生变异,如果没有害处,甚至可能发展出新的功能,为生物适应新环境提供了“原材料”。酵母菌中的许多基因重复事件已经被研究得很清楚,它们是酵母菌适应不同环境(比如利用不同碳源)的关键。

缺失(Deletions): 与插入相反,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可能丢失了。就像书里的某一页纸被撕掉了。这会直接导致该片段上的所有基因功能丧失,如果丢失的是关键基因,酵母菌可能就无法生存。

倒位(Inversions): 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发生180度的翻转。想象一下,书里的一段话被倒着写了。虽然基因本身的顺序颠倒了,但如果断裂点没有发生在基因内部,并且没有与其他染色体片段发生重组,那么理论上基因本身的功能可能不会立即受到影响。但它会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影响其表达调控,并且在与正常的染色体配对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异常,影响生殖能力(虽然酵母菌主要是无性繁殖,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有性生殖)。

易位(Translocations): 染色体上的片段断裂后,连接到另一条非同源的染色体上。就好比书中的某段文字被剪下来,粘到了另一本书上。这可能将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产生新的融合基因,或者将基因的表达调控区域改变。在酵母菌中,虽然染色体数量相对较少,但这种染色体片段的“大挪移”也会发生,同样会影响基因的功能和调控。

2. 变异是如何发生的?—— 变异的“引擎”

酵母菌的染色体变异并非无缘无故,它们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引擎”在驱动:

DNA复制错误: 这是最根本的变异来源。DNA聚合酶在复制DNA时,虽然错误率极低,但并非零。当错误的碱基被“固定”下来,就形成了点突变。酵母菌也拥有多种DNA修复机制来纠正这些错误,但如果修复机制本身发生故障,或者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变异就会显现。

DNA损伤: 就像书本会因为光照、潮湿等原因受损一样,酵母菌的DNA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损伤:
物理损伤: 紫外线辐射(UV)是DNA损伤的常见原因,它能引起DNA链上的嘧啶二聚体,阻碍DNA复制和转录。
化学损伤: 某些化学物质,如烷化剂、氧化剂等,会直接攻击DNA分子,改变其碱基结构。
生物因素: 尽管酵母菌是单细胞,但它们自身代谢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活性氧等损伤性物质。

重组(Recombination): 酵母菌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同源重组。这个过程本身是为了增加遗传多样性,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DNA链断裂和修复的时机、位置出现偏差,也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比如产生插入、缺失或倒位。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s)或“跳跃基因”: 就像一些句子自己会复制,然后粘贴到书的其他地方一样,转座子是可以自己在基因组内移动的DNA序列。它们可以插入到基因的中间,破坏基因的完整性,也可以插入到基因的调控区域,影响基因的表达。虽然酵母菌的转座子比细菌少,但它们的存在同样是基因组变异的驱动力。

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 当DNA双链断裂时,细胞会启动修复机制。NHEJ是一种快速但容易出错的修复方式,它倾向于直接将断裂的DNA末端连接起来,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碱基的插入或缺失,从而导致点突变或小片段的插入/缺失。HRR则更精确,但需要同源序列作为模板。尽管HRR出错率低,但如果修复过程中的信号识别或DNA链交换出现异常,也可能导致更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3. 变异的重要性:

这些看起来“随机”的变异,对于酵母菌这样的微生物来说,却至关重要。

适应环境: 快速变异的能力让酵母菌能够适应变化多端的生活环境。比如,当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改变时,能够快速产生利用新底物的酶的突变体,就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进化之基石: 所有生物的进化都离不开遗传变异。酵母菌作为模式生物,它们的变异研究为我们理解所有生物的进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模型。

生物技术应用: 许多工业发酵、医药生产都依赖于特定性能的酵母菌。通过诱导或筛选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如产酒量高、抗生素耐受性强等)的酵母菌突变株,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而言之,酵母菌的染色体不仅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们也是一个动态的、会发生各种变异的系统。从细小的碱基替换,到大段DNA片段的插入、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这些变异在DNA复制错误、DNA损伤、重组以及转座子的作用下不断发生,为酵母菌的适应、进化和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别小看这小小酵母菌,它的染色体里藏着一个充满变数的生命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酵母菌有染色体,其染色体可以发生变异,也可以出现各种染色体畸变。

酿酒酵母单倍体和二倍体都能成活,单倍体有8条染色体,二倍体有16条染色体。自然界也存在的辐射和一些生物合成的毒素可引起其染色体形态变化、重排、罗伯逊易位。其染色体可被人工合并精简为1~2条。

题目里的这段话在超出这本书的范围后需要修改:

  • 自然条件下,细菌、古菌的可遗传变异不止有基因突变,它们可以进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包括而不限于转化、转导、接合。
  • 病毒可以重组,还可以随机整合宿主的基因片段或残片、在多种生物间传递。在自然界,被一种以上的病毒株感染的细胞中,病毒基因组很容易发生重组,要么通过同源核酸链的交叉互换进行,要么通过基因组区段的重组进行。流感病毒的反复爆发与重组有很大关系。
  • 人们已经发现一些DNA病毒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转录产物(RNA)和宿主细胞的一部分转录产物(RNA)都包装到病毒衣壳里去。容易找到的例子还是巨细胞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1型包装到病毒衣壳里的RNA包括至少1种可以翻译的mRNA[2]
  • 酵母菌有质粒,其可遗传变异不止是核基因组的变动。
  • “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构造”是过去的表达方式。在最近几十年的学术论文中,你会经常看到学者将细菌·古菌·病毒的核酸称为染色体。

参考

  1. ^ https://dx.doi.org/10.1128%2FJVI.78.19.10390-10398.2004
  2. ^ https://doi.org/10.1128/jvi.75.17.8105-8116.200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