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g如何解放四川的?蜀地不是易守难攻的吗?详细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
国民党在解放四川的战争中确实遇到了一些独特的挑战,而“易守难攻”的蜀地也确实给解放军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但最终解放军还是成功解放了四川,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的综合作用。

首先,我们得明白“易守难攻”这个概念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如秦岭、大巴山、横断山脉等,这些天然屏障使得外来的军队很难直接大举进攻。例如,从东面进入四川,主要有几条通道,如川陕公路(如今的G210国道)穿越秦岭,川渝公路(G75国道)横跨大巴山,但这些通道要么崎岖难行,要么扼守要道的地方易于设防。

国民党在抗战结束后,在四川部署了大量兵力,特别是以胡宗南的部队为核心,再加上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地方实力派的军队,兵力一度占据优势。他们将四川视为其最后的根据地之一,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防御部署。

那么,解放军是如何突破这些“易守难攻”的防线的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1. 战略选择和时机: 解放战争进行到后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处于战略劣势。解放军并没有选择在四川的最艰难的几个主要通道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正面决战,而是采用了更具战略性的方式。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补充,也积累了丰富的攻坚经验。这个时候,解放军的目标是逐步瓦解国民党在西南的防御体系,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强攻四川。

2. 从外部逐步蚕食: 解放军首先通过其他战线,例如进攻西北方向的胡宗南主力,迫使其回援,或者通过侧翼的进攻来削弱其在四川的实力。例如,解放军在攻占西北后,向南推进,威胁到了国民党在四川的侧翼。同样,对西南地区的其他战役,如成都战役前期的准备,也包括了对贵州、云南的解放,这就形成了对四川的战略包围态势。

3. 政治攻势与策反: 相比于纯粹的军事攻坚,政治攻势在解放四川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四川的地方实力派,如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虽然表面上是国民党政府的部下,但他们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并不高,更注重自身的利益和地方势力范围。解放军深谙此道,通过政治谈判、争取和策反,成功地分化瓦解了国民党在四川的统治基础。

“两刘一邓”的起义: 这是解放四川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这三位在四川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军政长官,最终选择了起义。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军队和地方政权,他们的起义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在四川的军事实力和统治合法性,也为解放军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策反细节: 解放军在四川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进行了大量的策反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向国民党军队中的进步人士和倾向和平解放的将领传递信息,晓以利害,争取他们倒戈或保持中立。这些工作往往是秘密进行的,但效果显著。例如,在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在四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很多实力派领导人看到了大势所趋,选择了与解放军合作,以求保全自身利益和四川的和平。

4. 成都战役的精心策划: 在解放军基本控制了四川周边地区后,发动了成都战役。这一次,解放军避免了在山地进行大规模的消耗战。
兵力部署: 解放军集结了优势兵力,从多个方向对四川盆地展开了攻击,但主要的进攻方向并非是直接硬啃最险峻的山地要隘。例如,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部队也参与了对川北的进攻,而其他部队则从东、南等方向推进。
快速推进和包围: 解放军的战略是快速推进,利用其军事上的优势,迅速穿插、分割国民党军队。在四川盆地内部,国民党军队虽然兵力不少,但由于指挥不统一、士气低落以及部分部队已经决定起义,使得其防御体系很快就被突破。
空中优势的利用: 尽管四川地形复杂,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也逐步获得了相对的制空权。虽然不像其他战场那样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对一些关键的军事目标进行空中侦察和支援也是可以做到的。
情报的运用: 解放军在战前就掌握了国民党在四川的兵力部署、指挥系统以及一些关键人物的态度,这为他们的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5. 国民党自身的瓦解: 除了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国民党自身的腐败、内政不稳、士气低落也是导致其在四川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士兵们普遍厌战,很多基层指挥官并不忠诚于蒋介石的统治。

总而言之,解放四川并非仅仅依靠“硬打硬拼”或者“血战到底”。解放军的胜利,是集政治、军事、情报等多种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胜利。通过战略上的迂回、政治上的争取、对地方实力派的策反,以及最后在恰当的时机发动军事行动,解放军成功地在国民党军队因内部瓦解而力量空虚之际,迅速完成了对四川的解放,避免了在险峻地带与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的消耗战。

与其说解放军“攻克”了易守难攻的蜀地,不如说他们是在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的背景下,通过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方式,顺势而为地“解放”了四川。特别是“两刘一邓”的起义,极大地改变了四川的军事和政治格局,使得解放军的军事行动更加顺利,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牺牲。这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智慧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军事力量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如果给西南战役起个代号的话,其实可以叫重走长征路。

总体的部署是这样:四野从广西打到昆明,二野从湘西经贵州打到宜宾,一野沿陈仓道南下。完成合围后歼敌于四川盆地。由于十五年前走过一次,对一路的地形民情,TG很熟悉。

至于易守难攻的问题。

十五年前都挡不住,还指望十五年后能挡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民党在解放四川的战争中确实遇到了一些独特的挑战,而“易守难攻”的蜀地也确实给解放军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但最终解放军还是成功解放了四川,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易守难攻”这个概念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如秦岭、大巴山、横断山脉等,.............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和TG(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孰高孰低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网上流传的“国军贡献比TG高的多”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其历史依据,但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辩驳的地方。要反驳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首先.............
  • 回答
    关于“TG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的说法,这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理解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环境,并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审慎的解读。“游而不击”的论点与反驳持“游而不击”观点的论者,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简单来说,TG(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装备相对落后,但通过艰苦奋斗、缴获敌人、学习苏联经验、以及后期国际援助等多种方式,在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巨大提升。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抗日战争时期TG为何“穷”?抗日战争时期(193.............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来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在当地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战争是对所有人的巨大考验,包括参战的军队和战争波及的平民。解放军作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在进入越南境内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一些应对策略。总的指导思想与原.............
  • 回答
    明末李定国拥护南明与中共(tg)联合国民党,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更详细地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相似之处:1. “挟持”与“合作”的政治策略: 李定国拥护南明: 李定国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朝政权基本倾覆的情况下,他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