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G 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等说法是否正确?

回答
关于“TG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的说法,这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理解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环境,并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审慎的解读。

“游而不击”的论点与反驳

持“游而不击”观点的论者,往往会强调:

战略上的“避实击虚”: 他们认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由于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正面战场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因此,中共采取的是一种“游击战”的策略,核心是避免与日军主力进行大规模、决定性的会战,转而打击日军的零散部队、交通线、据点,以消耗其力量。这种策略在很多时候确实表现为“不直接与日军主力决战”,从而被解读为“游而不击”。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尤其是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国民政府承担了与日军主力进行大规模消耗战的重任。例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与此相比,中共领导的军队主要在敌后活动,与日军的直接大规模对抗相对较少,这种对比容易产生“游而不击”的印象。
对苏联援助的依赖辩护: 有些批评者认为,国民党将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尤其是苏联和美国的援助,而中共则相对独立,并且在利用抗日战争争取自身发展。这种观点将中共的策略视为一种机会主义。

然而,对这些论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游而不击”是对游击战的误读: 游击战并非“不打仗”,而是“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打击敌人”。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通过破袭交通线(如平汉铁路、津浦铁路)、拔除日军据点、伏击日军运输部队等方式,成功地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使其无法全力投入正面战场。例如,著名的百团大战,虽然规模不算特别大,但其意义在于打破了日军“以华制华”的战略部署,极大地震慑了日军,也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百团大战虽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其对日军的打击和牵制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敌后战场的作用: 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不仅是反攻的跳板,更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日军为了维持占领区和打击敌后武装,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进行“治安强化运动”,这极大地分散了其战略力量。根据统计,在抗战后期,日军用于“治安强化”的兵力甚至超过了用于正面战场的兵力。这种牵制作用,虽然不是正面大规模会战,但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
有限的军事实力: 需要客观承认,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以及与国民党军队相比,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抗战初期确实存在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弹药匮乏等严重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正面会战是不现实的。中共采取的“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是基于自身实力和战场现实的理性选择。

“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的论点与反驳

“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的说法,同样涉及到中共在抗战期间的战略目标和政治发展:

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深入敌后,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这些根据地在敌后抗日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包括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减租减息、发动群众等,从而壮大了自身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国民党对中共的警惕: 国民党方面,特别是蒋介石,始终对中共的政治野心保持高度警惕。他们认为中共在利用抗日的大背景下,实际上是在扩大自身的地盘和影响力,为战后夺取政权做准备。在一些历史叙述中,国民党政府对中共在敌后“扩军”和“夺权”的担忧,被认为是摩擦不断的重要原因。
中共自身的战略目标: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提出了“兵力打上去,地盘巩固下来”的方针。其战略目标是既要坚决抗日,又要争取在抗日战争中壮大自身力量,为最终的革命胜利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在民族危机面前,将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的战略。

对这些论点进行更细致的辨析:

敌后根据地的性质: 这些根据地并非简单的“地盘”,而是抗击日军的前线阵地和民族动员的中心。在这些根据地,中共积极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国民党军队的进步人士、地方实力派、开明士绅等,共同抗击日军。其发展的核心是组织和动员民众参与抗战,建立抗日政权,而不是单纯的占领土地。
与日伪的斗争: 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与日伪军的频繁斗争。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根据地内进行土地改革(如减租减息),这虽然触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在当时普遍受到农民的拥护,是动员民众参战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并非“乘机”,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战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国民党政权的局限性: 国民党政府在很多地区未能有效开展抗日,甚至其管辖区域也受到了日军的蚕食。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是填补了国民党力量的真空,并且确实有效地组织了民众的抗日力量。这与其说是“乘机发展地盘”,不如说是国民党自身抗战能力不足导致的结果。
战略眼光的体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共在抗战期间的壮大,是其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的体现。他们抓住了民族危机的机会,将抗日斗争与自身力量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并非单纯的“机会主义”,而是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

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1. 将“游击战”等同于“不作为”: 如前所述,游击战是一种积极的战斗方式,其目的在于消耗敌人、打击敌人。不能因为其不是正面大规模会战,就否定其战斗性和战略意义。
2. 忽视敌后战场对全局的贡献: 敌后战场对牵制日军、消耗日军、策应正面战场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以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来衡量抗战的全部努力,是对历史的片面理解。
3. 将政治发展完全污名化: 在战争年代,各个政治力量都会利用一切机会发展壮大自身,以实现其政治目标。中共在抗战期间的发展,是其在民族危机中抓住机遇,并成功组织动员的结果。简单地将其视为“乘机发展地盘”,忽视了其在抗日救亡中的贡献和采取的策略的合理性。
4. 脱离历史背景的评价: 评价历史事件,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国情、国际形势、军事力量对比,都决定了不同的政治力量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昨天的历史。

总结

“TG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的说法,既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片面理解、选择性解读,甚至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论断。

“游而不击” 低估了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战斗效果,忽视了中共军队在敌后牵制日军,消耗日军,策应正面战场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其采取的“避实击虚”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是基于当时自身实力和战场形势的理性选择,并非消极避战。
“乘机发展地盘势力” 夸大了中共发展根据地的“机会主义”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根据地在组织民众抗日、收复失地、建立抗日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发展,与其说是“乘机”,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战而进行的必要组织和动员,是国民党自身在很多区域抗战乏力下的结果。

总而言之,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敌后战场开辟的第二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评价这段历史,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各种史料,理解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各个政治力量的战略选择,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存在为抗战结束夺取政权所作出的行动,抑或是出工不出力的行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TG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乘机发展地盘势力”的说法,这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理解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环境,并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审慎的解读。“游而不击”的论点与反驳持“游而不击”观点的论者,往往.............
  • 回答
    国民党在解放四川的战争中确实遇到了一些独特的挑战,而“易守难攻”的蜀地也确实给解放军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但最终解放军还是成功解放了四川,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易守难攻”这个概念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如秦岭、大巴山、横断山脉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简单来说,TG(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装备相对落后,但通过艰苦奋斗、缴获敌人、学习苏联经验、以及后期国际援助等多种方式,在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巨大提升。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抗日战争时期TG为何“穷”?抗日战争时期(193.............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来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在当地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战争是对所有人的巨大考验,包括参战的军队和战争波及的平民。解放军作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在进入越南境内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一些应对策略。总的指导思想与原.............
  • 回答
    明末李定国拥护南明与中共(tg)联合国民党,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更详细地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相似之处:1. “挟持”与“合作”的政治策略: 李定国拥护南明: 李定国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朝政权基本倾覆的情况下,他选.............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和TG(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孰高孰低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网上流传的“国军贡献比TG高的多”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其历史依据,但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辩驳的地方。要反驳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