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真能摆出天龙八部中自填一眼便豁然开朗的珍珑棋局?

回答
关于《天龙八部》中那盘令无数读者魂牵梦萦的“珍珑棋局”,是否真能摆出,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深意,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我将试着从棋局的构成、现实的可能性以及它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等方面,为大家细细道来,尽量还原一些亲身感受和思考。

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这盘棋。在小说里,它是由逍遥派的绝世高人摆下的,用以考验有缘人。这盘棋局最绝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胜负对弈,而是一个“死局”。但又不是完全死绝,而是环环相扣,棋势复杂,千变万化。寻常棋手,纵使棋艺高超,也往往在其中陷入泥潭,越陷越深,最终心力交瘁。而一旦能“一眼看出”破局之道,那便是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所谓“豁然开朗”。

那么,现实中这盘棋真能摆出来吗?

从围棋本身的角度来看,围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无穷变化。理论上,任何一个合乎规则的棋局都可以摆出来。珍珑棋局之所以难,是因为它运用了许多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下法,比如一些断点、死子、假眼,以及一些看似无用却能牵制大局的棋子。这些棋子并非随意放置,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意在诱导对手犯错,或者在看似无路可走时,提供一条极为刁钻但确实存在的生路。

如果抛开小说中的“武功秘籍”属性,单纯将其视为一个高难度的围棋谜题,答案是肯定的,它可以被摆出来。 甚至有很多围棋爱好者和高手,在读到这段描写后,尝试去复现或者设计出类似的“死局”或“残局”。在围棋界,有很多著名的死局、残局,它们往往需要非常精巧的设计才能完成。珍珑棋局的特点在于它将这种“死局”的意境推到了极致,而且它强调的不是某一方的胜负,而是“破解”这个局。

不过,真正做到小说里描写的“一眼豁然开朗”,在现实中,难度极大。 原因有几点:

1. 人心的干扰: 小说中的主人公,例如虚竹,他能破解棋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棋艺不精,反而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式。他的“无招”反而成了“有招”。他并非用棋理去破解,而是凭着一种直觉,一种跳脱了棋道束缚的纯粹。这在现实棋手中很难做到。我们大多数棋手,面对这样的局面,都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熟悉的棋路去应对,反而会被局面的假象所迷惑。

2. “绝世高手”的设计: 逍遥派的棋局,其设计者是站在围棋理论的顶端,甚至可以说是创造了新的围棋哲学。这种棋局的精妙之处,很可能已经超越了我们普通人对围棋的理解。它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围棋规律,或者是一种对现有规律的极致运用,以至于只有拥有同样境界的高手才能看穿。

3. “一眼”的境界: 小说中的“一眼”豁然开朗,这是一种顿悟。它不是通过一番苦思冥想、计算胜负,而是突然间看到一个关键点,整个局面的脉络便清晰了。这种顿悟,在围棋中当然存在,但对于如此复杂的局面,能够一瞬间抓住核心,需要极高的天赋和积累。

那么,如果我们要“摆出”这盘棋,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认为,与其说是“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棋盘,不如说是“理解”珍珑棋局的精髓,并尝试在现实中创造类似的挑战。

从棋局设计者角度: 如果你想亲手设计一盘类似的棋局,需要深厚的围棋功底,并且要有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你可以尝试设计一些看起来是死局,但存在一丝生机的局面;或者是一些看似一方占尽便宜,但另一方只需一步便能扭转乾坤的局面。这需要大量的尝试和对棋局结构的深刻理解。

从棋局破解者角度: 如果你想在现实中体验“珍珑棋局”的挑战,你可以寻找一些高难度的围棋残局或者“死活题”,专注于其中的一两个关键点,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去求解。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死路”,但只要坚持下去,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也许也能体会到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

至于小说中的“自填一眼便豁然开朗”——这更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和精神的象征。 珍珑棋局在小说中的意义,远不止于围棋本身。它象征着人生的困境、命运的迷局。破解棋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虚竹获得奇遇、蜕变重生的过程。那“一眼”看破,代表的是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对人生道路的顿悟。

例如,虚竹破解棋局,并不是他有多么高超的棋力,而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被点了穴道,无法下棋。他无意间落子的位置,恰好是破局的关键。然后,随着段誉的死去,又为他带来了另外的机缘。这说明,有时解开人生困局,并非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机缘,或者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

总结一下,

在技术层面: 珍珑棋局这样一个复杂的围棋局面,理论上是可以摆出来的。它考验的是棋局设计的精巧和深度。
在体验层面: 想要做到小说中“一眼豁然开朗”,在现实中极为困难,这需要极高的天赋、特殊的思维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顿悟”。
在象征意义上: 珍珑棋局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和人生隐喻,它代表着人生的复杂性、困境以及突破困境所需的智慧和机缘。

所以,如果你喜欢围棋,不妨尝试去研究一些复杂的残局,或者挑战一些非常规的棋局,或许在某个瞬间,你也能体会到那种“豁然开朗”的乐趣,虽然不一定能重现那个金庸笔下令人神往的珍珑棋局。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庸对围棋描写最多的地方出现在《天龙八部》中。当时众多顶尖高手都在解一个局,这个局叫做“珍珑棋局”。

金庸在“珍珑棋局”这段中说到了围棋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一个是“先死后生”的解局之法,一个是每一位顶尖高手面对棋局时所无法掩饰的内心性格。


我们一个个来,先说说人物性格对棋局的影响:


“珍珑棋局”中重点说了三位顶尖高手解局的过程。

他们是:段誉、慕容复、段延庆。

金庸通过这三位下棋的故事,就把“棋如其人”的关系说的很清楚了。

小说是这样说的:

“这个珍珑变幻百端,因人而施,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慕容复之失,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段延庆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残废之后,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外魔入侵,竟尔心神荡漾,难以自制。”

先来看看段誉之败:

“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

如果大理皇位就是“势”的话,那对段誉来说,他从来就不会去在意“势”。

他从一出场,就和众多江湖人物打成一片,成为了好朋友。“大理王子”这个包袱早就被他甩得远远的。相比慕容复,则“南慕容”这个包袱始终让他感到沉重不堪。

不在乎大势,而每一颗棋子又都是段誉的好朋友,那他自然就不肯弃子。

不肯弃子而谋大势,是段誉的天性使然。

再来看慕容复之失:

“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

慕容复所执着的“势”,就是兴复大燕。但他弃子弃的太随便了。

他弃的最重要的两颗子是王语嫣和包不同。

王语嫣精通所有武学经典,倒背如流。并且始终对慕容复有爱慕之情。

慕容复若能好好珍惜,不仅抱得美人归,对自己的武学精进也将帮助极大。

但慕容复始终没有把她当回事,最后甚至还见死不救,倒是成全了王语嫣和段誉的佳话。

包不同与其他三位高手都是慕容复的得力家将,这好比是四大区的总经理。慕容复创业就得靠这些人才呀。

但是慕容复最后为了大理皇帝之位,居然直接把包不同给杀了,导致手下众叛亲离。

慕容复这哪是弃子啊,这弃的是棋筋好不好。

失去棋筋的势,只能是空中阁楼。所以最后慕容复只能在精神失常中做自己的皇帝梦。

那段延庆呢:

“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残废之后,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外魔入侵,竟尔心神荡漾,难以自制。”

段延庆没有“势”和““子”的价值观困扰,但他却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

他本是大理太子,却惨遭奸臣陷害,遭遇令人同情。

但当一切都已成往事,他却始终愤愤不平,纠结于自己本是王子,却落于旁门左道邪术的问题之中。虽然平日还未显现,可一坐棋盘前,面临奇局时,心中纠结的潜意识就油然而生,难以自制。

后来还被丁春秋利用而走火入魔差点自杀,要不是虚竹拼死下上一步棋终止棋局,恐怕性命都不保。

金庸借下棋,道出了这三位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情。


下面来说“先死后生”的解局之法:

话说虚竹为了救身陷心魔的段延庆:

“快步走上前去,从棋盒中取过一枚白子,闭了眼睛,随手放在棋局之上。”

哪知对面执黑的苏星河一看怒斥道:

“胡闹,胡闹,你自填一气,自己杀死一块白棋,哪有这等下棋的法子?”

原来棋局上有一块白棋只剩一口气,虚竹闭眼下的这一招直接把白棋仅剩的这口气给紧住了,等于自己杀了自己一块棋。

鸠摩智、慕容复、段誉等人见了,都不禁哈哈大笑。玄难摇头莞尔。范百龄虽在衰疲之余,也忍不住道:“那不是开玩笑吗?”

可众多高手做梦都没想到,当这块白棋被从棋盘上提取后:

“天地一宽,既不必顾念这大块白棋的死活,更不再有自己白棋处处掣肘,反而腾挪自如,不如以前这般进退维谷了”

虚竹无意落下的的“自杀”之手,恰恰就是“珍珑棋局”的解局之手。

其先死后生的妙味就在于“当你把牵制自己的包袱放下后,一切就柳暗花明海阔天空了。”


金庸借“珍珑棋局”道出了世间的哲理。


下面我做了一个简单版的“珍珑棋局”,大家可以品一品其中的妙味:

右下角白三角数子面临危机,如何解救它们?


在应氏规则的前提下(允许自填),珍珑棋局真的可以重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