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志愿军和美军装备一样,可以全歼联合国军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朝鲜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讨论点。如果假设志愿军和美军在装备上完全对等,比如双方都拥有同等数量和性能的坦克、火炮、飞机、轻武器等等,那么志愿军能否“全歼”联合国军,这实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要明白“全歼”这个词的分量。在战争中,尤其是大规模的现代战争,实现“全歼”是极为困难的,通常意味着彻底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缴械投降,或者使其丧失一切战斗能力。

如果真的达到装备均等,那么以下几个因素会变得尤为重要,它们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一、战术和战略的博弈:

志愿军的优势: 长期以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即使在装备劣势下,也展现了极其出色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和战场智慧。例如:
运动战和穿插迂回: 志愿军擅长利用地形和夜色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通过穿插迂回打乱敌人的部署,将战线拉长,制造分割包围的机会。即使装备相同,这种战术依然能发挥巨大作用,能够迫使敌人分散兵力,降低其火力密度和集中优势的可能。
强大的政治思想和士气: 志愿军的核心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高昂的士气。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拥有极强的牺牲精神和战斗意志。在装备均等的情况下,这种精神力量可能会转化为更强的韧性和更勇猛的进攻,抵消部分技术上的劣势(如果存在细微差别的话)。
熟悉战场环境: 志愿军对于朝鲜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防御工事的构筑,也更容易在复杂地形中进行机动和隐蔽。
坑道工事的运用: 即使装备均等,志愿军在防御战中大规模修建的坑道工事依然是巨大的优势。这些坑道能提供有效的掩护,抵御敌人的空袭和炮击,保证部队的生存和集结,并且能成为发动反击的坚固平台。

美军的优势: 即使装备均等,美军依然拥有:
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美军的后勤体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更稳定地为前线部队提供弹药、补给和人员补充。在装备均等的情况下,后勤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更先进的通信和指挥系统: 尽管装备均等,但指挥和通信的效率依然是制胜的关键。美军在这方面通常更为高效,能够更快速地协调各兵种作战。
空中优势的延续(即使装备相同): 即使双方飞机性能一致,但美军在飞行员训练、战术协同以及指挥控制系统上可能依然占有一定优势。大规模的空地协同打击依然是联合国军的看家本领。
独立作战能力和科技附加值: 美军士兵的个人作战技能和对复杂装备的操控能力,以及一些可能难以完全复制的科技附加值(比如对雷达、电子战等概念的早期运用和理解),也可能是潜在的优势。

二、实力的对比与消耗:

人口和兵源: 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这意味着在兵员补充上具有天然优势。即使装备均等,如果战争陷入消耗战,中国的人口优势将是一个巨大的筹码。
生产能力: 即使装备均等,这往往是战役开始时的设定。随着战争的进行,双方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获得外部援助(苏联对中国),都会影响装备的持续补充和更新。
战争的长期性: 如果战争持续下去,联合国军的政治意愿和国内民众的支持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志愿军则承受着巨大的民族责任感。

三、关键因素——是否能够弥补装备均等下的差距?

即便装备均等,志愿军要“全歼”联合国军依然困难重重,原因在于:

1. “全歼”的定义: 即使志愿军在某些战役中重创甚至消灭了联合国军的建制部队,但要做到将所有联合国军部队(包括美军、英军、韩军以及其他参战国部队)完全消灭,在当时的技术和战略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联合国军的防线非常宽,且有海上撤退的可能性。
2. 空地协同的威力: 即使飞机性能一样,联合国军先进的通信和指挥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地支援。志愿军在装备均等下,如何有效抵御大规模的空中打击,依然是巨大的挑战。虽然志愿军的防空能力在战争后期有显著提升,但要完全压制拥有先进飞机的敌人仍然很难。
3. 炮火的消耗: 即使炮火性能均等,联合国军庞大的炮兵数量和灵活的炮火支援依然能对志愿军造成巨大杀伤,尤其是在进攻受阻时。志愿军要承受同样的炮火密度,其伤亡也将是惊人的。
4. 后勤与运输: 联合国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意味着他们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的持续作战和高强度的火力输出。志愿军即使装备均等,其后勤运输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保证充足的弹药和补给,是决定能否进行大规模、长时间进攻的关键。

结论:

如果志愿军和美军装备完全一样,志愿军能否“全歼”联合国军? 答案非常难以肯定,大概率不能。

装备均等确实能极大地提升志愿军的战斗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与联合国军正面抗衡,甚至在战术层面取得更多辉煌的胜利,比如包围并歼灭更多的建制部队。志愿军的战术智慧、高昂士气和人民战争的理念,在这种前提下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甚至可能迫使联合国军付出比历史上更惨重的代价。

然而,要达到“全歼”的程度,需要克服联合国军在后勤、指挥、通信、以及对战争的政治支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而且,战争的进程受太多变量影响,包括国际政治因素、苏联的援助、联合国军的指挥官更替等等。

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已经以落后的装备打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战绩,展现了极强的战斗意志和战术水平。如果装备均等,他们的成就无疑会更加辉煌,战争的结局也可能更倾向于志愿军一方,但要实现完全的“全歼”,即便在最理想的装备均等假设下,也仍然是一项极其艰巨,甚至可以说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只由装备来决定的,但装备的差距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挥的潜力和战略的成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顶多赶下海。因为无法像改造国民党战俘一样改造美军士兵,有了武器没人会用。

其实第二次战役缴获了很多重装备和车辆,由于没几个人会开车,开不走,结果被美国飞机炸掉了。

user avatar

先烈用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不是尬吹的资本

吹也得讲究个基本法啊,

首先说志愿军装备:

海军就算给TGBB和CV,TG连人都配不齐;

空军虽然对于毛子什么时候来,处于什么原因有争议,但是11月初基本就位了,国内自己的飞行员形成战斗力是51年1月的事,MIG15和F86比不仅不差代还小有优势,而且TG靠着打完可以撤到东北基地这个比较鸡贼的战术,打出的交换比不说了,一句话:差在人。

陆军入朝初期有大量日械,但是不至于小米加步枪那么惨。其中39军号称“美械军”,可以说50年TG最好的东西基本在这了。

炮兵也不算少,可惜第一次战役被炸的七七八八

有人说制空权的问题,有这个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战术思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第二大点

第二次战役穿插是个亮点,不过围住了吃不掉。这里有个悖论:如果给连排加强火箭筒、给团营加强75-105毫米火炮,火力是够了可惜跑不起来。总之跑得过吃不掉,能吃掉就追不上。

51年陆续换装全套苏械,就不展开了,结果装备差距最小的第五次战役近乎军事灾难

后期改消耗战,耗着耗着互相都耗不赢,这就是和谈的基础。

可见在朝鲜TG遇到的问题不是枪不如人炮不如人那么简单。

其次说说战术问题:

根据《第一次较量》的说法,朝战是TG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战争”到“现代战争”转变的开始。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支古典时代过来的军队学着怎么打机械化战争。

举个例子,第一次战役,各部队按照国内战争的思路等着各部队都到预定位置再统一开战,结果包围口没有完全封死,歼灭打成击溃。

整个朝战步炮、步坦协同都是问题,举个例子:美军坦克基本当高级步兵和自走炮,自愿军坦克更多的时候在当振奋己方士气的大宝贝。

T34至少50年年底就到国内,初次使用是51年3月。技术兵种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套用一句论持久战中的金句吧: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决定战争的是人而不是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