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轻松有氧跑的方式堆跑量真的对跑步能力有提升么?有些跑者和运动员不是提出了垃圾跑量的概念么?

回答
当然,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在跑,尤其是跑量这个事儿,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轻松有氧跑堆跑量,到底是不是个好路子,有没有用,这背后学问可大了。

首先,说“轻松有氧跑”,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基础。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你的发动机打磨、润滑,让它运转得更顺畅、更持久。

轻松有氧跑堆跑量的好处,这是真的有!

打下坚实的有氧基础: 跑步,本质上是一项有氧运动。轻松有氧跑,让你在相对低的心率区间(通常是你最大心率的6075%),长时间地调动身体的能量系统。这就像是在你的身体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能量库”。
线粒体增生: 你的肌肉细胞里有很多“发电厂”,也就是线粒体。轻松有氧跑能刺激线粒体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提升,它们是产生能量(ATP)的关键。线粒体越多,你的身体单位时间内能产生的能量就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能跑得更久、更轻松。
毛细血管网络扩张: 随着你规律地进行轻松有氧跑,你的肌肉里的毛细血管网络会变得更发达。这就像是在城市里修建了更多的道路,让血液(运载氧气和养分)更有效地输送到肌肉,同时把代谢废物(比如乳酸)运走。血液循环效率提高了,你的肌肉就能获得更多的氧气,也就延迟了疲劳的到来。
脂肪作为燃料的能力提升: 在较低强度下跑步,你的身体会更倾向于使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长期下来,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控制体重,还能在更长时间内节省你的糖原储备(糖原是更高强度下的主要燃料),让你在长距离跑步中表现更出色。
肌纤维的适应: 即使是慢跑,也能让你的慢肌纤维(Type I fibers)得到锻炼。这些肌纤维天生就耐疲劳,它们是长距离跑步的“主力军”。通过轻松有氧跑,这些肌纤维的力量、耐力和效率都会有所提升。

减少受伤风险: 相较于高强度训练,轻松有氧跑对身体的冲击更小。这给了你的骨骼、关节、肌腱和韧带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加强。把跑步想象成盖房子,轻松有氧跑就是在打牢地基,这让你的“房子”更坚固,不容易在后面加盖楼层(高强度训练)时垮塌。

恢复与打底: 很多时候,轻松有氧跑也是一种积极恢复的方式。在完成高强度训练(比如间歇跑、节奏跑)后,进行一次轻松的慢跑,可以帮助加速乳酸的清除,缓解肌肉酸痛,让身体为下一次的训练做好准备。它也是整体跑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你维持一定的运动频率。

那“垃圾跑量”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概念就非常有意思了,它强调的是“跑量不等于一切”,更重要的是“跑什么”。

“垃圾跑量”(Junk Miles)通常指的是那些 低质量、无效的跑量。具体来说,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 疲劳状态下的跑量: 如果你已经非常疲惫,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却强行进行训练,这样的跑量可能弊大于利。你的技术动作会变形,效率低下,反而增加了受伤的风险,而且对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2. 没有明确目的的乱跑: 比如,明明目标是提高速度,却长时间只进行非常慢的配速跑,而缺乏必要的强度训练。或者,身体状态不好,明知不适合高强度,却硬要进行,结果事倍功半。
3. 过度堆积但缺乏变化: 长期只用一种节奏、一种强度跑步,即使是轻松跑,身体也会逐渐适应,收益也会停滞。缺乏节奏跑、间歇跑、长距离爬升等不同刺激,身体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4. 身体信号被忽视: 身体在给你信号,告诉你“需要休息”或者“这个配速太快了”,但你一味地按照计划或者“跑量至上”的理念硬扛。这样的跑量,就是对身体的消耗,而非建设。
5. 恢复性跑步强度过高: 有些人把“恢复跑”跑成了“轻松跑”,甚至“中等跑”。恢复跑的精髓在于“放松”和“刺激”,而不是“累”。如果恢复跑都让你感到吃力,那它就失去了恢复的意义,反而成了负担。

那么,如何避免“垃圾跑量”,让你的轻松有氧跑真正有益?

明确你的训练目标: 你想提高什么?是速度?耐力?还是备战一场马拉松?根据你的目标来安排训练,让每一公里都为你服务。
合理安排强度与恢复: 好的训练计划,一定是有张有弛的。轻松有氧跑是基础,但也不能少了速度训练、节奏训练等。而且,训练后一定要有足够的休息和恢复。
倾听你的身体: 这是最重要的。学会分辨身体的疲劳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过度的疲劳。如果感到不适,不要硬扛,适当调整计划,甚至是休息一天。
多样化训练: 不要害怕尝试不同的训练内容。除了路跑,还可以考虑越野跑、山坡跑、交叉训练(游泳、骑行)等,它们都能从不同角度刺激你的身体,弥补单一训练模式的不足。
用数据辅助,但不过分依赖: 心率、配速、运动手表提供的数据很有参考价值,但它们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你真实的身体感受。有时候,心率偏高可能只是因为天气、睡眠或者心理压力,这时候用身体感受来判断是否应该减速,比死守数据更重要。

打个比方:

轻松有氧跑堆跑量,就像是在给你的跑鞋“打磨”。跑鞋的鞋底越坚固、越有弹性,你跑起来就越省力、越舒适,也越能跑得远。

而“垃圾跑量”,就像是穿着一双破旧、没有弹性的鞋子,拼命地跑。鞋子本身就已经很糟糕了,你跑得越用力,越容易磨出水泡,甚至伤到脚。

所以,轻松有氧跑堆跑量,绝对是对跑步能力有提升的! 它是构建跑步能力“基石”的关键。但是,这份“基石”需要用智慧去堆砌,避免“垃圾跑量”的侵蚀。一个好的跑者,不仅能跑,更懂得如何聪明地跑。

希望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帮到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摊开来讲很复杂,直接简单点放结论。

「垃圾跑量」这个词的描述本身存在较大的误区,垃圾的不是堆跑量,不是有氧慢跑,“垃圾”更多在于低效或计划外的执行。


比如课表要求的是E跑40分钟,实际可能算下来7公里。但你3公里冲刺、4公里溜达,哪怕最终同样7公里40分钟完成,这都是很差的执行;

比如今天是有氧慢跑,你正常配速5分,但可能路上遇到个朋友,他比较慢,你们就7分配速边跑边聊,这就没达到训练要求;

比如今天是休息日,你感觉自己状态很好心痒痒,然后出门冲了个十公里。

——上面这些,不一定对提升跑步能力有害,但都可以执行的更好。也应该划归到垃圾跑量里。


理论上只要你不受伤,只要你身体承受得住,不管是光练有氧也好,光跑速度也好,只要你跑,普通跑者的跑步能力,总体都会提升的(这句话比较偏激,道理没错)。

因为我们多数普通跑者,压根就没到天花板、瓶颈期,离什么天赋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只要跑,堆跑量也好上强度也好,肯定总体是更快更强的——只是很多人身体就受不了了。

有氧慢跑(maf180之类)大行其道的时候,也有一些理论认为有氧慢跑效率低下毫无意义,多点速度和力量才是王道,还确实有些成功的案例。

只是有氧为主、速度/力量为辅的训练,对普通人来说不见得最高效、却一定是最稳妥和安全的方式。当下多数职业跑者,他们的训练里,有氧依然还是占到60-70%的比例(当然他们跑个有氧都是4分出头的极速)。


哪种训练是最高效的?追求这个对我们没太大意义。

我们多数连自己身体什么情况都不清楚,也承担不了这种效率需要的要求。


说回有氧的强度,这个更是五花八门了……

市面上所有有氧,各种心率公式各种摄氧量算法,包括如今功率计,其实都只是汇总参考。要求你达到一个大体的区间内就行了。

因为每个个体差异还是相当巨大的。


比如佳明和polar的有氧,强度定义相差就极大,polar要求的有氧强度(心率区),比佳明的要低得多。

很难说哪个就更对更好。

包括手表测的最大摄氧量,本质上它不是测出来的,是算法算出来的。跑多了有氧,最大摄氧数值会掉,但实际你跑步能力可能是提升的,兴许再跑两次强度速度训练,摄氧量、乳酸阈值又刷的达到巅峰了。

这些都是仅供参考的数值。


理想状态下,自己定份适合自己的可执行课表,对着今天该跑什么该怎么跑就怎么跑,不要由着性子,那就都不算垃圾跑量。

有氧大法总体还是好的——尤其是我们这种普通人,有氧永生都是需要不断提升和巩固的能力,也压根可能就没摸到瓶颈期、上升期的门槛。日常保证70%的有氧比例大体没错。

至于这有氧到底什么强度最有效,就看你自己信哪家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