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若明朝建立后发动类似蒙古人的西征并取得相近战果会如何?

回答
明朝初年,若朱元璋或其子孙们能够效仿蒙古西征的辉煌成就,开启一场规模宏大、深入西域乃至更远征程的军事行动,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足以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对明朝自身的历史走向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 历史背景与动机推演

明朝建立之初,正值蒙元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但其威胁并未完全消除。北方边境的防御始终是明朝统治者心头一块重石。与此同时,明朝继承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传统关注,虽然元朝时期曾设立宣慰使等机构,但明初由于内部巩固和北方防御的需要,对西域的实际控制力相对减弱。

若要发动一场“类似蒙古人的西征”,其动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彻底消除北方边患: 通过主动出击,深入漠北、河套地区,彻底削弱或消灭残余的蒙古部落,将边境线向北推进,确保国土安宁。
重塑丝绸之路的控制权: 控制西域,意味着对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拥有主导权。这将为明朝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彰显大明国威与军事实力: 在刚刚建立、根基尚不稳固的时期,一场辉煌的军事胜利能够极大地提升朝廷的威望,巩固统治合法性,并吸引周边国家的归附。
寻找新的战略纵深和资源: 广袤的西域以及更远的地区,可能隐藏着明朝急需的资源,例如良马、矿产,或是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
受到蒙古西征成功的启发: 蒙古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其西征的成功无疑是古代军事史上的壮举。明朝统治者如果能够借鉴其战略和战术经验,并结合自身优势,或许能复制其辉煌。

二、 军事行动的设想与可能面临的挑战

明朝的“西征”并非简单的北伐,它更可能是一场多条战线、跨越广阔地域的战略性军事行动。

初期目标:收复河套与漠北。 首先,明朝的军队需要稳固对北方草原的控制,收复失地,将其边界推至更远。这可能涉及与北元残余、瓦剌、鞑靼等部落的多次大规模交锋。
进军西域: 稳定北方后,明军将向西推进,目标是收服或建立对西域各政权的控制。这可能包括对哈密、吐鲁番、叶尔羌等地的争夺,以及与帖木儿帝国(虽然帖木儿帝国在明朝建立时已开始衰落,但其影响仍在)等中亚强权的潜在冲突。
更远征程: 如果战果斐然,明朝甚至可能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波斯、阿拉伯半岛,甚至是欧洲东部。这与蒙古西征的战略深度类似,旨在建立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巨大势力范围。

然而,这样的征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后勤保障: 广阔的沙漠、高原和草原地带,对明朝的后勤补给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粮草、军械、马匹的输送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地形与气候: 西域及更远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沙漠、高山、严寒等自然条件将严重阻碍军队的行动和作战效率。
对手实力: 虽然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但其继承者们依然强大,中亚地区也存在着其他具有一定实力的政权,与他们作战需要高超的军事智慧和实力。
文化与宗教差异: 深入异域,将面临与当地文化、宗教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治理和统治这些地区将是长期的挑战。
国内稳定: 长时间的对外征伐,必然会消耗巨大的国力,如果国内政局不稳或出现变故,将可能导致前线崩溃,国家动荡。

三、 战果模拟与对明朝的影响

假设明朝军队能够以惊人的毅力、卓越的指挥和先进的武器(如火器)取得与蒙古西征相近的战果,那么其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疆域的极大拓展: 明朝的疆域将远远超出其历史上的实际范围,可能覆盖中亚大部分地区,甚至延伸到西亚、东欧的边缘。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明帝国”。
东西方交流的重塑: 明朝将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绝对核心和主导者。丝绸之路的贸易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繁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将源源不断地涌向西方,而西方的香料、宝石、技术也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极大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技术和思想可能更早地传播到欧洲。
军事与政治格局的改变:
对欧洲的影响: 强大的大明帝国在中亚的存在,将可能改变欧洲各国与东方接触的方式。或许会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人就开始通过陆路接触到更东方的强大文明,甚至可能因为惧怕明朝的军事力量而改变其殖民扩张的模式。拜占庭帝国或许不会被奥斯曼帝国轻易攻陷,或者明朝的军事干预会延缓或改变这一进程。
对俄罗斯的影响: 如果明朝的势力到达东欧,将可能直接与 nascent 的莫斯科公国发生碰撞,改变东斯拉夫民族的发展轨迹。
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明朝的军事力量深入中亚和波斯,将极大地削弱或改变当地伊斯兰政权的独立性,可能导致该地区出现类似元朝统治下的状况,或者引发更激烈的文化和宗教对抗。
明朝内部的改变:
经济繁荣与压力: 巨额的海外贸易利润和对新土地资源的开发,可能会为明朝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但同时,管理如此庞大的疆域,进行持续的军事存在,以及应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挑战,将给明朝的财政和行政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文化与社会变革: 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可能会促使明朝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汉族文化可能需要与波斯文化、突厥文化、甚至欧洲的某些文化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科举制度、官僚体系是否能适应如此广阔的帝国统治,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民族政策的考验: 如何对待占领区内众多的非汉民族,将是明朝统治者面临的严峻考验。是采取蒙古式的分而治之,还是更融合的政策?这直接关系到帝国的稳定。
科技与军事发展: 为了维持在如此广阔地域的军事优势和统治地位,明朝必然需要不断投入资源发展军事科技,包括火器、造船技术、通讯技术等。这可能会加速明朝的科技进步,使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世界。
长远的历史影响:
是否存在“明帝国”? 一个疆域横跨欧亚的“明帝国”将是历史上一个极其独特的现象。它的存在将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的书写方式。我们今天熟知的近代欧洲崛起,可能就不会按原样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东方为中心的全新世界秩序。
统治的持续性: 蒙古人对西征的大规模领土最终未能有效统治和整合,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帝国的衰落。明朝能否克服这些挑战,建立起一个真正稳固、持久的跨大陆帝国,是其能否获得“相近战果”的关键。一旦统治不力,可能也会重蹈蒙古帝国覆辙,但即使是短暂的辉煌,其留下的文化和政治印记也将是深刻的。
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这样的“西征”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的扩张,更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文明交汇与碰撞。中华文明将有机会以一种更为强势和主动的方式影响世界,但同时也需要承受被其他文明冲击和改造的可能。

总而言之,明朝若发动一次类似蒙古人的西征并取得成功,其结果将是一场史诗般的地理大发现与文明重塑。明朝将不再仅仅是东亚的强权,而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帝国,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让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认知完全颠覆。这会是一个充满荣耀但也伴随着巨大挑战的全新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次子西征(1391年~1393年),是大明王朝组织的西征。以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任统帅,晋王朱棡、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从征,诸公、侯、伯、驸马、都督也派次子率军从征,所以被称为“次子西征”。实际指挥掌握在右柱国、开国公常昇手中。

洪武二十四年,明朝检定精锐七万,云集陕西西安府,诏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负责总后勤及西北前线战事指挥。秦王朱樉挂征西大将军印,常遇春次子开国公常昇挂征西左副将军印,徐达次子徐膺绪挂征西右将军印,晋王朱棡、楚王朱桢、齐王朱榑、年仅十一岁的高阳郡王朱高煦四位宗室分别为前后左右四军主将,沐英次子沐晟任中军主将,李文忠次子李增枝、邓愈次子邓铭、汤和次子汤恩,王弼次子王政等任副将从征。

三月,大军出肃州,哈密、火州等开城请降,并派士卒随同出征。东察合台汗国汗试图据亦力把里城迎战,为部下杀死,开城投降,明军兵不血刃收复了游离中原数百年的西域故土,朱元璋设置西域都司及哈密行都司。

在亦力把里稍事休整,七月,大军出伊犁河谷攻入河中。当时帖木儿正在征服波斯,晋王朱棡率偏师横越天山攻占哈实哈儿,穿瓦罕走廊袭取可不里(今阿富汗喀布尔),帖木儿得知明军进犯后立即回师加兹尼,迎战明军,而此时明军主力则分兵奔袭撒马尔罕和玉龙杰赤,并于九月会师赫拉特。帖木儿在可不里城下攻城受阻,闻知腹地被明军袭占,遂领部队西进,试图在野战中取胜,朱棡趁夜劫营,杀戮甚重,帖木儿大怒,下令全军不惜代价攻城,结果被明军火炮所伤,退往坎大哈的路上又遭波斯人袭击,最后在一座不知名的山上观察地形的时候,被结寨自保的农夫砍死。

消除了最大对手帖木儿之后,先前被帖木儿征服的中亚及西亚各地迅速恢复到群雄割据的时代,他的几个儿子也纷纷自立为汗,互相征伐不休。明军则赶羊一般各个击破,其中高阳郡王朱高煦在追击米兰沙的时候攻入印度河流域,签发当地归附的土邦组建了象军卫,这支象兵部队在后来的征战中功勋卓著。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明军主力强渡底格里斯河,攻入巴格达。因为明军中多有蒙古人士卒及将领,故当地伊儿汗国时代孑遗于此的豪强大族迅速接纳了明军,并纷纷组织仆从军协助西征,大军此时不减反增至九万余人,于是全军西进格鲁吉亚,奥斯曼帝国出于对这支完败帖木儿军队的恐惧,表示臣服,并愿意协助明军。六月,明军北逾太和岭(今大高加索山),同先前从玉龙杰赤沿里海北缘西进的李增枝部在萨莱会师,横扫钦察。

十月,明军攻占基辅,欧洲诸国组建十六国联合部队,在的涅斯特河会战中,联军溃败,明军俘虏十六国13107人。明军主帅秦王朱樉对这些俘虏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不仅组织战俘营运动会,还在当年春节的时候挑选善歌舞者组团献艺,这就是今天欧洲著名乐团“弃儿乐团”的起源——因为当初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弃儿,所以败给了这些无信仰者。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初六,明军南北两路进军,北路破卢布林,元宵节当夜攻破华沙城,开始欢度元宵节。因为这个事,现在的华沙府将元宵节改在正月十四,因为正月十五是纪念死难亲人的日子。南路在越过喀儿巴阡山脉后攻入匈牙利,抵达布达佩斯。教皇遣使讲和,明军为表诚意,南北大军全部退回克拉科夫,双方暂时休战。

三月,明军大营遭到渡海而来的瑞典人的攻击。瑞典人以明军窥伺他们为由,袭破一处营寨,劫走战马一百多匹。明军认定欧洲败盟,再次开战,全军南下,二破布达佩斯,进抵维也纳。教皇遣使来解释说北欧那帮蛮子不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所作所为与罗马无关,明军退兵,北上打瑞典,瑞典解释说“我寻思这马没人要呢”,道歉归还并赔偿了明军损失,双方罢兵。

四月,南京来使,言太子朱标逝世,朱元璋立燕王朱棣为太子。另划阿姆河以北、伊犁河谷以西、兀剌山(乌拉尔山)以东之地,为秦王封国;兀剌山以西、太和岭以北为晋王封国;阿姆河以南、扎罗斯山以东为楚王封国;太和岭以南、扎罗斯山以西为齐王封国。各公、侯、伯、都督留诸藩部下,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次子西征所征服的土地为其所有。高阳郡王朱高煦不愿回国,于是上表希望继续征战,然后率部前往当初到达的印度河苏姆拉地区。五大王朝正式形成。

在五大王朝第一代国君的时期,因为与大明皇帝有父子关系,后来朱棣即位之后互为兄弟,所以一直相安无事。1426年朱棣之孙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已加封为汉王的印度西汉王朝开国君主朱高煦因不满侄子的坐享其成,而发动了靖难之役,攻击了明朝的云南地区。宣宗当时传旨让秦、楚两藩夹击汉藩,两藩虽然表示服从,但是并未出兵,大明与五大藩国的臣属关系名存实亡。

正统十四年,靖远伯王骥在英帕尔击败了汉王朱高煦,不久朱高煦伤重去世,其子朱瞻坦即位,上表明英宗表示臣服,双方罢兵。持续二十余年的南道诸王叛乱结束。

占据河中的秦藩后来在第二任秦国王朱尚炳去世后,继承国王之位的朱尚烈自称可汗,秦藩转变为汗国,史称大秦汗国,1643年为准噶尔汗国所灭。

占据东欧的晋藩依照当地风俗建立了大晋大王国,在第二任晋国大王朱济熺的时候,因为其弟朱济熿不满他哥哥仍然效忠明宣宗而率部西进,在克拉科夫建立了另一个大晋大王国,后世为区分二者,称之为东晋王国和西晋王国。1547年,东晋王国大王朱新㙉加冕为沙皇,沙皇晋国诞生。1505年,西晋王国中书省通过宪法,规定未经中书省同意,晋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东晋王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西晋王国和新化王大公国(注:从东晋王国分裂出的一个小国,首任国王朱表槏。)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西晋第一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西晋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制联邦国家。1772年5月,东晋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国瓜分西晋。二战后,西晋复国,建立共和国,称大晋人民共和国。西晋是欧洲唯一的汉文化地区。

楚藩不久就皈依了当地的伊斯兰文明,但是因为军队以及地方的蒙古势力影响,史称大楚苏丹兀鲁思(Dai-Cu Sudan Uls)。1722年,晋国的朱慕床大帝联合奥斯曼帝国入侵大楚苏丹兀鲁思,之后大楚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大楚苏丹兀鲁思灭亡。

齐藩依靠肥沃的两河流域,建立了封建的君主集权国家,史称西齐帝国。齐王朱榑颇为自负,明成祖刚去世他便称帝。不过,因为两河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齐国一直被周边国家敌视,尤其以西南的马穆鲁克王朝为甚,二者连年累月的战争,拖垮了齐国。1473年,末代齐国皇帝朱庆榛在马穆鲁克大军攻破都城奉天府(今巴格达)之后,自焚身亡,齐王立国不足百年,宣告灭亡。

朱高煦的印度西汉王朝在1525年被大秦汗国的叛乱王子兴平汗朱惟燫南下灭掉,朱惟燫在西汉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国家,因为其自称大明可汗(Dai-Ming qahan),故史称呆迷儿帝国(Dai-Minger Empire),又称印度东汉王朝。

user avatar

「顺帝以降,蒙元残存西北诸王,初不于顾,燕王曰,须将除根,天下可不复鞑靼之寇,逐起西征之事【略】金张汗,斡罗思诸蛮魂魄俱丧,再不复与天兵抗衡,开萨莱而降。」

《西征事迹》

「时与我圣祖争锋,固非一人,而当时称劲敌多为腹心胁腋害者,惟铁木儿可虑哉【略】铁木儿之势虽未及太祖,然其心狠手辣,残暴成性,铁木儿本察合台之臣,尚察合台王女,然心窥神器,以驸马之身夺位,鸠占鹊巢,豺狼成性,屠城掠财,秽不可言,实为篡贼也。贼安能成大业乎?盖天生此辈,为我皇明作蕴。【略】药杀水一役,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铁木儿诸子争位,帝命西讨波斯,平铁木儿诸子。」

《明史.铁木儿传》

「蓝玉居功自傲,诣请赐波斯万里。帝不许之,蓝玉暗通突厥,事泄,夷其三族,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十六日,王师渡迪格礼思河,科雍鲁王降,遣使报捷于帝,并呈珍宝,帝大喜。洪武二十八年秋十月,征叙利亚,渡幼发拉底河,王师所过风闻而降,士民惧,献礼以表忠顺【略】前元乞忒不花侵密思儿,密思儿人拒战,乞忒不花死阵中,朱能敬慎,与密思儿人数战,不得胜,死伤甚众,逐还军叙利亚」

《西征事迹》

「洪武三十年,科雍鲁、岙思莽、嘎勒莽、哀思勒等突厥蛮入贡」

《明史.太祖实录》

「斡罗思虽然在此时脱离了鞑靼枷锁,但是一个新的更强大的征服者抵达了莫斯科,这个逐步突厥化和游牧化的明帝国分支王朝将要继续统治着斡罗思」

《斡罗思通史》

user avatar

朱元璋西征。

1368年,元顺帝北逃。同年,朱元璋决定北伐。

在“击毙王保保,活捉元顺帝”的口号下,明军展开了一系列作战。

北路由蓝玉领导,突破漠北之后一路攻入钦察草原,彼时的金帐汗国正在高烈度的内卷之中,面对蓝玉毫无招架之力,其蒙古-罗斯联军也大败于明军。金帐汗国国号取消,罗斯诸国转向明朝称臣纳贡,蓝玉随后着手改土归流,设立各郡县,罗斯王公们逐渐被圈养。后朱元璋将朱棣封王,前往萨莱就藩。

此时在别失八里的东察合台僭位者哈马尔丁扣杀明国使臣,朱元璋大怒,亲自带兵西征,哈马尔丁不得民心,察合台人箪食壶浆喜迎明军。最终哈马尔丁被捕,灌以银水处死。

西路在朱元璋亲自指挥下裹挟着瓦剌人和东察合台人,席卷河中,河中地区涌现出了一名极度优秀的带路党——残疾人帖木儿。拖着一条瘸腿的帖木儿主动请缨担当攻灭波斯诸国的先锋,最终兵锋止于叙利亚。帖木儿第二子乌马尔在阿勒颇战役中死于马穆鲁克-札剌亦儿联军之手,朱棣所带明军与帖木儿的仆从军最终会师于高加索,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据称南亚诸国收留逃亡元室后裔,徐达在带兵南下攻打印度时中了瘴毒,最终背部生脓疮而死,明军止步于旁遮普。

朱元璋百年之后,留守南京的朱允炆继位。在原萨莱,今新北平驻守的朱棣,立刻点起兵马南下夺位,并且凭借自己当年北上单刷蒙古草原的功绩成功地招揽了蒙古和瓦剌诸部跟随他一同南下,最终夺得帝位。

而之后在北平登基的朱棣后裔逐渐丧失了对遥远罗斯诸国的控制,钦察草原也被游牧化的明国残部所占据。罗斯诸郡县遂宣布自立,推举出曾跟随朱棣共同打击金帐汗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后代为帝,是为莫京王朝,之后该王朝在皇帝伊凡四世的带领下,一路攻克了喀山明国、阿斯特拉罕明国,并立朱元璋一后裔为帝,后又让其禅位,以宣布对中原的统治权。

留守中亚和波斯的明军同样开始分批回国,最终让突厥人帖木儿钻了空子,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率领三子米兰沙和四子沙哈鲁夺取了波斯和河中,不久后死去,“回回之地”再次陷入内乱。河中地区后被突厥化的明部攻占,其后裔巴布尔被迫南下。

留守呼罗珊的明军在守将李哈桑的带领下驻守原地,早年仍用建文年号,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小王朝,被称为“李明”。李明的突厥部将库特布丁在李明王朝内乱过程中夺位称帝,南下攻印,终建立了德里明王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初年,若朱元璋或其子孙们能够效仿蒙古西征的辉煌成就,开启一场规模宏大、深入西域乃至更远征程的军事行动,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足以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对明朝自身的历史走向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一、 历史背景与动机推演明朝建立之初,正值蒙元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但其威胁并未完全消除。北方边境的防御.............
  • 回答
    假设明朝没有灭亡,而是持续至今,清朝也未曾入主中原,那么中国如今的面貌,必将与我们所熟知的一切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一种彻底的历史走向的偏移,其影响深远,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格局:首先,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将是核心。明朝末年,虽然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 回答
    明朝若始终将南京作为首都,北京作为陪都,是否更妥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探讨价值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一、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越与经济腹地广阔: 水陆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长.............
  • 回答
    明朝若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能否保住华夏命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简单回答“能”或“不能”都过于片面,因为历史的走向是无数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政策的执行都受到时代背景、执行力度、领导者能力、社会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内涵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明朝未能延续下去,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我们不禁要猜想,一个继续存在的明朝,能否真正意义上与世界接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与世界接轨”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进行贸易往来,更包括了思想的交流、科技的引.............
  • 回答
    魏忠贤如果在,明朝会不会灭亡?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很多人一提到魏忠贤,脑子里就蹦出“阉党专权”、“严刑酷法”、“党同伐异”这些词,觉得他就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如果他还在,事情就一定这么发展吗?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不高,早年浪荡江湖,后来净身入.............
  • 回答
    若朱元璋迁都西安,明朝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汉唐雄风能否重现?明朝,一个承载着汉唐荣光,又历经沧桑的王朝。它的建立者,那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朱元璋,其政治远见和雄心壮志毋庸置疑。然而,他最终选择将都城定在南京,这个决定对明朝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另一个方向,朱元璋当初选择了将都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的空间。如果清朝在入关前就这么“凭空消失”了,明朝的命运确实会大不相同,而俄罗斯是否会因此灭亡明朝,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入关之前,也就是满洲崛起时期,明朝自身的情况。明朝末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几乎.............
  • 回答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若穿越时空,呈现在明朝皇帝(姑且以明朝末年,如崇祯皇帝时期来设想)的案头,能否被接受?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历史想象的问题,但若要细致分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马嘎尔尼使团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他们是为了打破清朝.............
  • 回答
    话说,那朝鲜的乱局,就像一道泼天的污水,越过鴨綠江,直奔大明的边境而来。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平日里斗得不可开交的文臣武将,这会儿倒难得一致地拧着眉头,脸上写满了惊恐与不安。“陛下!朝鲜已是地狱!那丧尸之祸,闻所未闻!若不早做打算,我大明恐将万劫不复!” 首辅大臣涕泪俱下,嗓门都带上了.............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如果中国明天就掌握了《流浪地球》里那种能烧一切的聚变反应堆,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会从根本上改写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涅槃重生首先,我们自己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的绝对自由与廉价: 想象一下,家里电器随便开,夏天空调.............
  • 回答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如果”点。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明朝的内阁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让中国跳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君主立宪或共和,这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国际环境进行细致的推演。明朝的内阁制度:僵化与权力制衡的矛盾明.............
  • 回答
    苏明哲这摊子事儿,确实让不少人看得心里捏把汗,也替他捏把汗。你说,好不容易拿个海归博士的光环,结果回国没多久就因为那一股子“苏氏”执拗,把饭碗给弄丢了。这下好了,钱袋子空了,面子也挂不住了,关键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反而成了他继续“守株待兔”的枷锁。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认怂,先找.............
  • 回答
    曹化淳,这位身处风雨飘摇的明末的宦官,在王朝即将倾覆的绝望时刻,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慨叹。这句话,虽然出自一位在历史上评价颇为复杂的太监之口,却折射出明末政治生态中一种令人心酸的现实,也勾勒出当时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曹化淳指的是哪位“忠贤”。在明末.............
  • 回答
    《明史》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以其宏大的篇幅、严谨的态度和精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明代历史资料。然而,即便如《明史》这般重要的典籍,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史实上的差错。《明史》存在史实错误吗?答案是肯定的。《明史》虽然在编撰时力求严谨,但由于其编纂历时漫长(.............
  • 回答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可以归结为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身份、观察的角度以及中国自身的变化等几个方面。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认识到明清两朝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上司,面对一个野心勃勃、欲望明显且主动表忠诚的新人,我的反应会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绝非简单的“忌惮”或“栽培”就能概括,而是需要细致的观察、判断和策略性的应对。首先,我会对这种新人的出现感到一丝审慎。野心,尤其是外露的野心,本身就意味着这个人不甘平庸,渴望上位,这是好事,但也需要警惕。我会思.............
  • 回答
    关于方孝儒、铁铉(铁弦)是否会在知道朱棣日后成就非凡功绩后仍选择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道德逻辑及历史评价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为详细论述: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动机1. 方孝儒与铁铉的身份 方孝儒(1369–1444)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以忠诚著称,曾主持编纂《洪武正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