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化学老师对法兰琳卡广告「我们恨化学」感到很迷惑,如何教育孩子化学的真面目?

回答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看到“我们恨化学”这样的广告词,心里确实是五味杂陈。这句广告语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误解,甚至是对科学的误导。我特别理解您作为家长,面对这种信息时感到困惑和担忧,想要让孩子真正了解化学的真面目。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广告语出现,以及它可能触及了哪些点。

为什么会有“我们恨化学”这样的广告?

1. 营销策略的“反常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吸引眼球,一些广告会采取出人意料的、甚至是对立的姿态。“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讨论。它试图颠覆大家对化学的固有印象,比如认为化学产品都是“不好”的。
2. 指向某些具体的化学品或概念: 这个广告可能是在针对某些引起争议的化学物质(比如某些合成香料、防腐剂)或者一些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化学概念。它可能想传达的是“我们(这个品牌)不使用那些让人生厌的化学成分,我们追求更自然、更安全的产品”。
3. 迎合消费者的“天然”、“有机”偏好: 近年来,消费者对天然、有机、无添加的产品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人会把“化学”等同于“人工合成”、“不安全”、“有害”。所以,打出“我们恨化学”的旗号,就是在迎合这种情绪,暗示自己的产品是天然的、不含那些“坏”化学成分的。

作为家长,您的困惑是完全合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拨开迷雾,看到化学更广阔、更真实的一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教育孩子认识化学的真面目呢?

第一步:区分“化学”与“化学品”——科学的定义和日常的误解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很多时候,广告语的误导就在于混淆了“化学”这门科学本身和某些由化学合成的“化学品”。

化学是什么?
科学的定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怎么样,以及它们会变成什么样”。
举例说明: 就像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学习数学,是为了计算;学习物理,是为了理解力、光、热等现象一样,学习化学,是为了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变化。
从大自然里寻找化学: 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不是化学的吗?” 看看孩子的回答。然后引导他:“你看,你喝的水,它有化学成分(H₂O);你吃的米饭,里面有碳水化合物,是复杂的化学物质;你呼吸的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都是化学元素;你身上流淌的血液,更是由无数种化学物质构成的。”
化学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走到厨房,看看盐(氯化钠)、糖(蔗糖)、醋(醋酸)、面粉等等,这些都是化学物质,都是化学的研究对象。甚至,当我们生火做饭,食物发生变化,这就是化学反应。

“化学品”的误解:
所有物质都是化学品: 从严格的科学定义上说,组成我们世界的任何物质,无论它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都可以称之为“化学品”。水是化学品,氧气是化学品,蛋白质是化学品。
广告语中的“化学品”: 很多时候,广告语中的“我们恨化学”或者“不含化学成分”是指“不含人工合成的、有争议的、或者消费者不熟悉的化学添加剂”,比如某些特定的防腐剂、色素、香精等。
区分“有害”和“化学”: 关键不在于它是否是“化学品”,而在于它是否“安全”、“健康”、“有益”。一些天然物质是有毒的(比如某些蘑菇),而很多合成的化学物质却是无害甚至有益的(比如胰岛素是化学合成的,它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第二步:化解对“化学”的恐惧——认识化学的积极面和重要性

广告的负面定性,往往会让人对化学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我们需要正面引导,让孩子看到化学的贡献。

化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医药: 现代医学的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化学的功劳。抗生素、疫苗、麻醉剂、止痛药……哪一样不是化学家们辛勤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说:“如果不是化学,很多人生病后就很难被治愈。”
农业: 化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我们的食物来源;杀虫剂可以保护庄稼免受病虫害的侵扰。虽然这些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但它们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饥饿问题。
材料科学: 我们穿的衣服(合成纤维)、用的塑料制品、建造的房屋使用的水泥和钢材,这些新材料的研发都离不开化学。想想那些轻便又结实的材料,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能源: 电池、汽油、天然气,这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背后都有化学的支撑。科学家们还在研究更清洁的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板,它们的制造也涉及复杂的化学过程。
环境保护: 净化水源的净水剂、治理污染的化学方法,很多环保技术也需要化学来解决。

化学的创造力:
新物质的创造: 化学家就像是物质世界的魔术师,他们可以设计和合成出自然界不存在,但却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比如,能够阻挡紫外线的防晒霜成分,能够抗菌的面料,甚至是一些能够模拟天然香味的人工香料。
“天然”不等于“完美”: 很多天然物质虽然好,但可能不稳定、不易获取、或者有副作用。化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或者优化天然物质的性能。

第三步: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验证

与其告诉孩子化学是什么,不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家庭小实验:
小苏打和醋的反应: 这是最经典也最安全的实验之一。让孩子亲眼看到气泡的产生,体会到物质混合会发生变化。
制作晶体: 用糖水或盐水,慢慢蒸发水分,观察晶体的形成。这能让孩子理解溶解、结晶这些化学概念。
色素分离(纸层析法): 在纸上用不同颜色的水性笔画一条线,然后用手指沾一点水,让水沿着纸向下渗透,看看不同颜料的分离过程。这能让孩子初步了解混合物的分离。
自制肥皂水: 用食用油和氢氧化钠(需要家长严格指导和监护!)混合加热,观察反应过程,理解皂化反应。
观察生锈: 为什么铁会生锈?这其实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带着孩子观察家里的铁器,或者故意做个小实验。

参观和体验:
科技馆的化学展区: 很多科技馆都有互动式的化学展区,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
参观化工厂(如果可能):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现代化的化工生产过程,让他们看到化学是如何为社会服务的。
逛超市: 可以让孩子关注食品标签上的成分表,讨论这些化学成分的作用,比如维生素C(抗氧化剂)、磷酸盐(防腐、稳定剂)等。

引导提问和思考:
当孩子看到“无化学添加”的广告时,可以问他:“你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它真的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吗?你认为水里有化学成分吗?那么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
当孩子接触到对某些化学品(比如塑料、农药)的负面信息时,可以引导他:“有没有人对这些东西的研究是积极的?有没有人在合理使用它们的时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享受它们的好处,又减少坏处?”

第四步:认识“度”和“情境”——化学的科学应用与滥用

化学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 任何科学技术,包括化学,本身是中性的。它们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工具,也可能因为不当使用而带来灾难。原子能可以发电,也可以制造原子弹;药物可以治病,过量也会中毒。
平衡与适度: 就像吃盐,适量有益健康,过多则有害。化学品的使用也一样,需要在安全和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且要遵守科学的使用规范。
辨别信息的能力: 帮助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广告信息中的夸大、片面甚至误导。不是所有听起来“好”的东西都是绝对好,也不是所有被打上“化学”标签的东西都是绝对坏。

总结一下,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化学的真面目,我们需要做的是:

1. 普及科学的定义: 让孩子明白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无处不在,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2. 强调积极贡献: 展示化学在医药、农业、材料、能源等领域带来的巨大进步和便利。
3. 鼓励动手实践: 通过安全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亲身体验化学的神奇。
4. 培养理性思维: 教导孩子辨别信息真伪,理解“度”和“情境”的重要性。

下次再看到“我们恨化学”这样的广告,您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看,这句话很有趣,它好像在说,他们不用那些让人不舒服的化学成分。但化学本身呢?它就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语言,比如我们知道水是H₂O,这让我们知道怎么净化水;我们知道植物是怎么光合作用的,这让我们知道怎么种出更多的粮食。如果连这些都‘恨’,那我们怎么知道怎么让自己吃得更好、病得更少、生活更方便呢?所以,我们不恨化学这门学问,我们更要学会怎么用好它,是不是?”

教育孩子认识化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让他们成为一个既能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便利,又能理性看待和辨别信息的小小科学家,这才是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最终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下化学能理解转基因的痛苦了吧!

-------------分割线------------


感觉挺对不住大家这么多赞的!其实这种广告我很早的时候就遇到过,当时刚在初中学了化学,我转身告诉我妈:以后看见广告里说是不含任何化学成份的都不要买!

那会儿是在我们地方级的电视台看到的,影响力不大,我也没有太多感触。可是如今差不多过了十年,竟然还有一个受众那么多的电视台在播这样的广告!!!!我不禁想问:这么多年新闻传播,广告业到底是怎么发展的?从业者都揣着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来制作,审批,播出这样的广告的?难道参与这种广告的人自然科学的水平连初中生的程度都达不到吗?

请不要告诉地那么直接,我怕心脏疼 (。•́︿•̀。)


~~~~~~~~~~分割线~~~~~~



如果说我们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在传媒行业里的矛盾可以说成是人民日益增长的认知力和某些从业者依旧把人民当成傻逼的矛盾。我们用电脑随便打开一个软件,推送的内容满是一些明星的矫情或做作,分手或出轨,床照或小三,当爹或当妈,我又不是他们的七姑八爷,街坊邻居,这些都关我什么事啊摔!不然你们就搞一个分级,谁爱看就给推送给谁嘛!

还有一些大家可能也都忍了很久了,什么挖山挖出大蛇了,人面蛇身女了,抓到真龙了什么的,不是说点开链接就是各种遮天蔽日的增大增粗小黄图,而是这些从来都不更新好嘛!

不是说我们低俗,你们就喂我们吃低俗的东西,而是我们天天吃低俗的东西,怎么可能变得不低俗呢?

依靠各种终端展示信息的,已经不再是人微言轻,受众也不仅仅是三村五店父老乡亲了,因此你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不负责任,受众那么多,每个人又都千差万别,说不定某个人听完之后会做出什么事呢?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文理分科嘛,高中毕业会考又可以随便胡弄,文科生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解有限,但是报道这方面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可以夹杂主观感受或臆想误导民众,让自己成了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对于无意的“骗子”,我们当然可以坐下来谈谈,摆事实,讲道理,但千万不要玩文字辩论游戏,我们理科生可是很容易被玩坏的…

对于有意的骗子,明知谬误却又肆意践踏观众智商的真是让人感到了满满的恶意。但玩弄观众的,迟早都会被观众掀翻到沟里去。

媒体人一定要认认真真,你们对民众的认知可是影响巨大的啊!


(叹气)乱七八糟写了半天,把HPLC测样的进度都耽误了!=_=

user avatar

承蒙这么多知友点赞,受宠若惊呵。正如后记所言,当时看了这则广告,一气之下写成此文,现在平心静气下来看,文章言辞确实有些激烈,要作为题主解决教育孩子认识化学的答案颇不合适。而想要凭此一文呼吁大家抵制广告,更是如同唐吉可德对阵风车。但不管怎样,此文所表达的是我内心的第一反应与直接感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分割线================================

来无事,打开电视,无意中看到这则广告,整个人都不好了——

画面中,那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著名女歌手眼含热泪、表情夸张、手舞足蹈、歇斯底里地尖叫着:“我们恨化学”、“我们恨化学”、“我们恨化学”!(还TM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得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当下就为这个品牌的化妆品想好了新的广告语:

法兰琳卡·真TM傻!

法兰琳卡·真TM傻!!

法兰琳卡·真TM傻!!!



“法兰琳卡·真TM傻!”——傻就傻在对于科学的无知与浅薄。真想请教这则广告的创作者几个问题:

·您平时吃饭吗?

要知道,“如果没有化学工业的化肥和农药,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半,即地球上的人要饿死一半”,哪轮得上您这样吃饱撑的一样诋毁化学;


·您经常不穿衣服裸奔吗?

要知道,“如果没有各种化学合成纤维,地球上将有一半人穿不上衣服”,哪轮得上您这样衣冠楚楚地抹黑化学;



·您记得吃药了吗?

要知道,“如果没有医药为人们和细菌、病毒、疾病作斗争,人们的寿命只有现在的一半”,哪轮得上您这样疯言疯语地诟病化学。



·您的日子还过吗?

要知道,“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不断制造和发明对人类更有用的物质的科学”。生活中所有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和化学息息相关。


顺便说一句,上面那些引号中划线的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的名言。您要是不相信的话,不妨去找徐老当面求教。


另外,还想请教一下:您是爹妈生的吗?

要知道,生命本身也是化学反应的产物啊。正如北大前校长,化学家周其凤教授《化学之歌》中所唱到的:“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



“法兰琳卡·真TM傻!”——傻就傻在不仅自己傻,还想把观众也当傻子。说实话,推出这样的广告,目的无非是想通过哗众取宠的出位言论,博取眼球、炒作话题、引发关注,继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从这点上来看,此条广告效果的确达到了——无论是在论坛、微博、还是微信上,都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不过,千万别以为广大网友的智商低到和你们一样的水平。好歹我们也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哦,对于什么是科学常识、什么是胡说八道有着起码的鉴别力。再说,见识过了那么多的网络炒作,对于这样拙劣的手法,我们也早已有了免疫力。所以,关注度不等于好感度,知名度也不等于美誉度。看看评论与留言中,广大网友呈现出近乎一边倒的鄙夷与嘲讽——



“法兰琳卡·真TM傻!”——傻就傻在自己挖坑自己跳的愚蠢行为。打开百度随便一搜,就能查到“化妆品”的定义:“是指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精细化工产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化学,就没有化妆品。没有任何一种化妆品是纯天然的。就以法兰琳卡自家随便一款产品为例——

天哪!这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的“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二氧化钛、C12-15醇苯甲酸酯、双乙基己氧基羟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三嗪、环聚二甲基硅氧烷……”都是些什么鬼东西啊。说好的“十年专注自然护肤”呢?说好的“我们恨化学”呢?太可恨了呵。55555~~~

——我仿佛隐约听到了啪啪啪的打脸声……



“法兰琳卡·真TM傻!”——但还得分清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我不相信这么大一家化妆品企业里的所有人,都真傻到觉察不出这句广告词的荒谬与无知。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这家企业没有任何一名掌握化学知识的研发人员,甚至连一名具备基本化学常识的初中毕业生都没有。试问,这样的企业是如何通过ISO等各项认证的?所生产出的产品又如何能让消费者放心?

而如果法兰琳卡公司真如其所标榜的:拥有“亚洲最大的化妆品研发中心”、“已取得58项国家专利”、“建起中国首家化妆品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那就说明他们明知道化学的重要价值,明知道自己的工作与化学息息相关,明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可能没有化学成分,但却为了营销炒作、为了哗众取宠、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睁着眼睛说瞎话,诋毁和诽谤化学这门为人类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重要学科,也出卖和背叛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真可谓是:吃着化学的饭、砸着化学的锅,谋着化学的利、撒着化学的气。对于这样的行为,我只想说——


更为恶劣的是,这样蓄意将化学“妖魔化”、“污名化”的广告语,无疑是对公众的误导和恐吓。试想,电视机前的小孩子看了这样的广告,会对化学产生怎样的印象,还能好好学化学么?




而且,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化学已经屡遭误解和歪曲。远的不提,就拿此次天津爆炸事故来说,多少误传和谣言,都是源自于人们对化学化工知识缺乏了解。而在如此危急、紧迫的时刻,却仍然通过这样铺天盖地、广而告之的形式,大肆挑起公众对于化学的恐慌与恨意,无异于火上浇油。这种行径,就不能仅仅归结为傻,而更近乎阴险与无耻了。


最后,还想奉劝“法兰琳卡”一句:毕竟贵司生产的化妆品是往脸上抹的,若是连脸都不要了,那还要啥的化妆品呢?



后记

一气之下,写成此文,言辞不免有些激愤尖刻。但实在是无法容忍自己所从事和热爱的专业被如此无端地侮辱和抹黑;无法坐视科学与真知被如此肆意地扭曲和践踏。也恳请大家帮忙转起,共同抵制这样愚蠢和恶俗的广告,还化学一份公正与尊严,给社会一片祥和与安宁。

~~~~~~~~~~~~~~~~~~~~~~~~~~~~~~~~~~~~~~~~~~~~~~~~~~~~~~~~~~~~~~~~~~

也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化学人生(ChemistryLife)

人生如化学 化学悟人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看到“我们恨化学”这样的广告词,心里确实是五味杂陈。这句广告语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误解,甚至是对科学的误导。我特别理解您作为家长,面对这种信息时感到困惑和担忧,想要让孩子真正了解化学的真面目。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广告语出现,以及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又有点微妙的体验。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我那位古代亲戚被画成“娘化二次元形象”,还被一群人激动地喊“老婆”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首先是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怪异。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历史书里描绘的形象:严肃、有气度,甚至是威严的。突然看到一个Q版可爱的小人儿,而且还是女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主意!物理学和化学虽然是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很多概念在更深层次上是相通的。从物理的角度切入化学,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考虑到你希望从简到繁,我为你梳理了几本不同层次的读本,希望能帮助你平稳过渡,并且逐渐深入理解化学的魅力。 第一阶段:建立基本概念,触碰化学的“感官.............
  • 回答
    关于《中国化学》(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的封面文章,将通讯作者的照片“P”成女娲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为什么”和“怎么看”。事件概述:简单来说,就是一篇发表在《中国化学》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通常是该项目的主要.............
  • 回答
    关于以残缺化石作为灭绝生物分类依据可能存在的谬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谬误”,不如说是在现有证据基础上进行推断时,天然存在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解读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化石记录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地壳运动、侵蚀风化等等,都在不断地“筛选”和“销毁”着过去的生命痕.............
  • 回答
    作为一位无神论者,你对世界去宗教化的关注,是一种对基于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社会秩序的追求。这种追求并非是要压制或消灭信仰本身,而是希望减少宗教对公共领域、科学探究、个人自主以及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并促进一个更开放、包容和进步的世界。那么,作为无神论者,你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
  • 回答
    刚学化学那会儿,那股子好奇劲儿啊,别提多冲了。现在回想起来,不少行为真是往“作死”的边缘试探,幸好当年也没什么事,不然谁还在这儿跟你唠嗑。1. 实验室的“炼金术士”初体验——不看说明书,瞎混呗!刚进化学实验室,那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鲜。试剂瓶摆得整整齐齐,各种仪器闪闪发光,恨不得一样一.............
  • 回答
    物联网、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技术驱动的变革时代,大家都在关注核心的数字计算能力,特别是CPU、GPU以及AI芯片的飞速发展。然而,在这股汹涌的浪潮之下,模拟IC(集成电路)领域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模拟IC不仅会有所作.............
  • 回答
    嘿,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意思的。你这个漂亮的女同事,她这么说,其实是挺直接的表达。咱们作为男生,得好好琢磨琢磨她话里的意思,别光听表面。首先,得承认,她这话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公司这些男同事身上。 是被“吓”到了? 咱们不排除,公司里可能有些男同事,比如油腻的、.............
  • 回答
    .......
  • 回答
    叙事性诡计在影视化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值得探讨的挑战。简单来说,它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巧妙地将其精神内核呈现在影像语言中,才是成功的关键。想象一下,一部以“叙事性诡计”为核心的电影或电视剧,它不会直接给你一个简单的“凶手是谁”的谜题,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不断颠覆观众的认知,直到最后.............
  • 回答
    看待当代文艺作者喜欢“苦情化”公务员群体,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玩味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这背后既有社会现实的投射,也有文艺创作的逻辑,更牵扯到创作者的视角和读者的期待。一、 社会现实的投射:公务员并非铁板一块的“光鲜”首先,我们要承认,将公务员群体“苦情化”,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过去,我们的确习.............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几年,如果你是一个《精灵宝可梦》的老玩家,或者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这个系列,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曾经充满奇幻与童趣的世界,好像悄悄地“长大了”,内容上变得更加“现实”了。这种“现实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贯穿了近几代游戏、动画,乃至一些周边作品,并且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1. 宝可梦自身设定的深度与.............
  • 回答
    从《大江大河》到《山海情》,现实题材网文的影视化改编,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这两部剧算是把现实题材网文的潜力给彻底点燃了,让大家看到了这类作品不止是能吸引一群对历史、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更能变成一部部引人入胜、口碑炸裂的电视剧,甚至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大江大河》:启蒙者的角色,奠定了标.............
  • 回答
    在科幻作品的广阔宇宙中,机体造型设计无疑是最能直观抓住读者眼球、塑造作品世界观的重要元素之一。从早期蒸汽朋克的机械巨兽到如今赛博朋克光怪陆离的仿生体,机体设计早已不是单纯的“画得好看”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叙事、功能、文化甚至哲学层面的考量。那么,科幻作品中的机体造型设计,是否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理论体.............
  • 回答
    说到“没被影视化,太遗憾了”,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一定是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说:“《三体》已经影视化了啊!有电视剧,还有电影(虽然那个电影延期了很多次,但理论上是计划了的)。”但问题就在这里。在我看来,现有的影视化,尤其是电视剧,都没能完全抓住《三体》那种磅礴的气势、.............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毕竟《星球大战》的旧正史(Legends)浩如烟海,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太多了。但如果要我选一部最想看到的,那绝对是 《绝地武士》(Jedi Knight)系列,尤其是《绝地武士II:绝地武士》和《绝地武士III:绝地学院》。别误会,我不是说《星球大战》的电影不够好,毕竟《新希.............
  • 回答
    歼16D:人民空军的电子战新利器,与歼20的完美搭档歼16D的投入实战化训练,标志着人民空军在信息化、体系化作战能力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一款先进的电子战飞机,歼16D拥有诸多鲜明的特点,其与歼20的联合作战,更是为提升人民空军的整体战斗力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下面将详细阐述歼16D的特点及其在提升空.............
  • 回答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17 级部分学生在多场考试中作弊一事,无疑是近年来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起重大负面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行为性质、对涉事学生的影响、对学校的挑战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反思。一、 事件性质的严重性与恶劣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