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晋为何不断北伐?

回答
东晋王朝为何屡次北伐,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大命题,其中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士族集团的复杂利益。简单地说,北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东晋王朝从建立之初就有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贯穿了整个朝代,虽有起伏,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

一、生存危机与政治合法性的天然诉求:

东晋的建立,本身就带着一丝“偏安”的尴尬。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中原沦陷于“五胡乱华”,司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渡江称帝,建立了东晋。这意味着,东晋政权是从北方政权的废墟上艰难建立起来的,其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继承大统”的政治叙事。

“复兴汉室”、“还我中原”的号召: 丢失北方,尤其是以洛阳、长安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东晋士人心中永远的痛。每一次北伐,都打着“驱逐胡虏,恢复汉室”的旗号,这不仅是政治口号,更是凝聚人心、争取士族支持的重要思想武器。如果不北伐,就等于承认了北方政权的合法性,这对于一个逃亡政权来说是致命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在南方,东晋的统治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对江南士族和北来侨姓士族的平衡。通过北伐,可以转移国内矛盾,统一内部意志,同时也为那些希望返回故土、恢复旧日荣光的北方士族提供一个希望,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
打破被动局面: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东晋建立初期,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对东晋构成了直接的生存威胁。东晋如果长期龟缩于南方,一旦北方政权发动大规模南侵,其防御将非常困难。因此,主动出击,在北方建立缓冲地带,或者削弱北方敌人的实力,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北方士族与士族集团的共同利益:

东晋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是由北方的流亡士族所支撑的。这些士族在中原拥有深厚的根基和政治资本,他们南渡后,虽然在南方重建了地位,但故土难离,渴望重返故乡。

政治野心与权力诉求: 北方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是东晋的政治核心。他们主导着朝政,北伐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政治抱负的实现,更是重返故土、恢复家族昔日荣耀和权势的途径。每一次北伐的成功,都意味着他们可能在故土获得新的封地和权力。
经济利益的驱动: 北方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是东晋士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南渡后,虽然江南经济也在发展,但与北方相比仍有差距。北伐成功,意味着可以重新获得这些土地和资源,提升家族的经济实力。
军事力量的支撑: 东晋的军队,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士族所掌控的。士族拥有自己的家兵和附庸,他们是北伐的主要兵源和军事骨干。他们的支持,是东晋能够发动北伐的物质基础。

三、军事上的战略考量与实际机会:

北伐并非总是盲目的。在某些历史时期,北方政局的动荡也为东晋提供了实际的出兵机会。

北方政权的内部矛盾: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内部冲突不断。例如,前秦在统一北方后,其内部就存在着民族矛盾和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东晋抓住这些时机发动北伐,试图趁虚而入,收复失地。
军事将领的个人野心: 东晋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如祖逖、陶侃、桓温、谢安等。他们对北伐的推动,既有爱国情怀,也有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例如,桓温四次北伐,虽然未能彻底收复北方,但极大地提升了东晋的军事声望,也巩固了其在政坛的地位。
战术与战略的运用: 东晋的北伐,并非总是倾巢而出,也存在着一些谨慎和有策略的尝试。例如,祖逖的北伐,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内部支援不足而失败。谢安指挥的淝水之战,更是以少胜多,是东晋军事史上一次辉煌的胜利,虽然其目的更多是防御反击,但客观上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并一度为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延续:

作为汉文化的正统继承者,东晋士族肩负着延续中华文化的使命。

文化的守护者: 北方沦陷后,许多汉族士人南渡,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典籍和制度规范。他们视自己为汉文化的守护者,将北伐看作是文化传承和复兴的关键一步。他们希望能够将汉文化重新播撒到北方,驱散胡风。
民族情感的凝聚: 尽管东晋政权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民族构成,但从政治和文化层面,其核心仍然是汉族士族。北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民族情感的体现,是对失去故土、同胞受苦的愤怒和不甘。

为什么东晋北伐“屡战屡败”或“未能成功”?

尽管北伐的动力如此充足,但东晋的北伐大多数以失败告终,或者仅仅取得一些局部的胜利,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大目标。这背后也有着深刻的原因:

国力衰弱: 相较于北方新兴的强大政权,东晋的国力本身就比较有限。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在进步,但与北方相比仍有差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军事和政治体系。
内部政治分裂: 东晋朝廷内部,士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权力斗争始终存在,影响了北伐的决策和执行。例如,许多北伐的决策往往受到内部党派和个人利益的影响,未能形成统一和坚定的战略意志。
军事人才的断层: 虽然有祖逖、桓温等名将,但东晋朝廷的军事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难以持续培养出能够与北方强敌抗衡的将领。
战略判断失误: 有些北伐的决策,例如桓温的北伐,存在着过于冒进或对北方实力判断不足的问题,导致最终失败。

总结来说,东晋不断北伐,是其生存的需要,是统治合法性的基石,是北方士族集团利益的驱动,也是军事和文化上的战略选择。尽管屡屡受挫,但北伐的精神却贯穿了整个东晋王朝,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叙事之一,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中原正统的认知。它展现了一个逃亡政权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复兴的艰难与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晋为何常常北伐,从国家层面上看原因如下:

一,东晋和汉赵政权(包括后赵)有着深仇大恨。

东晋“王与马公天下”,王导和司马睿都是司马越一党,而司马越一党被汉赵物理毁灭,这自然决定他俩在政治倾向上和汉赵是对立的。

当然,这种仇恨或者这种政治倾向不仅是他俩个人问题,可以说是包括东晋整个统治阶级和基层百姓。

东晋的大权主要掌握在南渡的北方士族手中,而他们大多曾经在中朝交际。而洛阳沦陷,宁平之屠,大量名士被杀,自然其中有不少南渡北方士族的朋友乃至亲族。

另外司马越的王妃裴妃曾力助王导、司马睿南渡之计,可以说对王导、司马睿有恩,而裴妃的兄弟死于石勒之手,儿子也下落不明,因此如果王导司马睿不对北伐抱有支持态度(即使是表面上),那在裴妃哪里说不过去。(司马越的中朝对东晋朝廷影响很大,而裴妃可以说是司马越余党的一个代表。)

而汉赵帝国杀戮的不只是名士,被杀害的百姓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无论是留在中原的百姓,还是南下避难的流民都对汉赵政权抱有仇恨,而东晋要想在江南立足,除了要稳定吴地百姓和士族,对于中原百姓和南下流民也不能疏忽,前者是抵御汉赵的屏障,后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引发动乱)

因此即使王导晚年怠政,司马睿基本上是傀儡,但这却不影响北伐在东晋的政治正确。这是因为东晋自上及下很多人对北伐往往能产生共鸣。乃至孔子的后人孔坦在临死之际依然挂念王师北伐。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民间,乃至礼教方面都对东晋北伐起促进作用。

从情感上说东晋自然要支持北伐,而凝聚的情感则又会影响利害关系。如果东晋反对北伐,那就会寒了人心,继而给自己统治增加不稳定因素。所以情感因素和利害因素都决定了东晋支持北伐的政治态度,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这种情感虽然会随着时间而递减,但终东晋一朝却从未消失过。从负面情感上说,北方持续大乱,关键因素在于民族矛盾,而民族矛盾和仇恨又有着很大关联。从正面情感上来说,北方百姓依然有不少人期盼王师,这在刘裕北伐时,百姓纷纷相迎,乃至边远的凉州都翘首以盼便能看出来。

二,东晋以正统自居,所以即使一些执政大臣如王导想偏安一隅,但嘴上还要说要恢复神州。并且东晋初年没有玉玺,被北方政权戏称“白板天子”,也自然让东晋政府不能忍,所以收复故都,夺回玉玺成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的必要途径。

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争正统是个挺无聊的事情,但在当时正统思想对政治军事都起到很大影响。

三,到了东晋中后期,北伐成了权臣提高声望乃至借机夺取权力的手段。如桓温借助北伐,打击异己,逐步夺取军权(如桓温借助第三次北伐,夺取了下游朝廷所倚靠的徐、兖军队)。

而东晋朝廷(主政的是司马昱)在桓温时期为了与之对抗,也进行北伐,不过因为殷浩是嘴强王者, 导致反而搬石砸脚,不仅没有提升与桓温对抗的资本,反而自损威望。

而刘裕时期,虽然东晋皇族已经摇摇欲坠,不过此时在东晋内部,刘裕还有如刘毅、诸葛长民等对手,所以刘裕通过北伐便能提高声望和地位,从而压制他们。


说完了国家层面,再说说个人层面。东晋一朝倡言北伐者, 主要有祖逖,陶侃,庾亮(以及庾翼),桓温,谢玄,刘裕。

若以性质来看 ,我以为祖逖、陶侃、谢玄可以说是公大于私,而庾亮、桓温、刘裕是私大于公。

一,祖逖自不用多言,他的北伐不计成败利钝,一心想着收复失地。可以说在东晋诸多北伐中是最纯粹的一次。而祖逖北伐时,北方大乱,并且中原有不少流民帅在各自为战, 这给祖逖北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陶侃,虽然他并没有进行北伐,但晚年确实有打算进行北伐。陶侃虽曾有异志(如曾打算废王导),但到了晚年也变的超然起来,临死之前主动提出把自己管辖的荆州、江州交还朝廷,同时在给皇帝的临终上疏中提到:“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毌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陶侃这番表述理应更多是发自内心的。

而之所以陶侃会如此,我认为可能和陶侃的好友周访有关,周访生前曾有北伐之志,然未实行就病逝了。而陶侃受到周访影响,想帮友人完成遗愿也是理所应当的。

另外当时石勒已死,石虎夺位,石赵帝国展开内战,这种外部条件也有利于陶侃北伐。

三,谢玄和谢安是东晋少有的贞臣。虽然谢玄北伐不能说完全没有为门户计的因素,但整体上看依然是公大于私,谢玄北伐更多还是想为国家收复失地。这点从谢玄临终上疏也能看得出来“冀仰凭皇威,宇宙宁一,陛下致太平之化,庸臣以尘露报恩,然后从亡叔臣安退身东山,以道养寿。”

并且当时前秦解体,北方再次大乱,确实是北伐的大好时机。

四,桓温和刘裕,桓温和刘裕北伐自然主要是为了增加声望地位和夺取权力,乃至最终篡晋,这无需多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俩北伐是为了私计,而不是为了晋室,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他俩北伐依然有恢复神州的想法。(这种想法刘裕比桓温更强烈)

可以说虽然桓温和刘裕北伐是以达到政治目的为主,但两人悠然不失英雄豪气。

而从外部条件上看,北方大乱,各个势力相互征战,无疑也给了桓温和刘裕一个好的北伐环境。

五,最后说庾亮和庾翼,他俩北伐并没有真的恢复故土的打算,而是纯为门户私计。具体来说他俩是想借助北伐来夺取襄阳的控制权。

当时由流民帅桓宣驻守襄阳,桓宣志在抗胡,所以对政治上的事也不关心,因此和门阀士族没什么瓜葛,但也正因如此收到庾家的猜忌。

当时的东晋朝廷普遍对流民帅怀有戒心,而桓宣又没有靠山,自然成为了庾家排挤的对象。

而庾亮和庾翼的北伐正是为了从桓宣手中夺取襄阳,以此成为荆州的屏障(当时这是庾家的辖区)。

所以庾翼北伐看似草草而终,实际上是因为庾翼已经达到夺取襄阳的目地,自然不用再向前进军了。

而庾亮为了门户私计发起的北伐,也全然不顾外部条件(石赵帝国尚强),当石虎派大军反击时,完全出于私计的庾亮自然不愿也不敢和石赵大举开战,所以便托口邾城坚固不予救援,导致晋军惨败。

故而庾亮、庾翼为了门户私己,一个坑死毛宝,一个气死桓宣,实在令人不齿。

值得一提的是庾家夺取襄阳后,继而经营大荆州地区,但最终却成为了桓温的嫁妆,而桓温的崛起也让庾家步向没落, 也是颇具讽刺意味。


最后推荐一下我的图文小说,对晋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应当是不会让各位失望的。

《晋末群英传》第一回(图文小说) - 李梦阳转世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1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晋王朝为何屡次北伐,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大命题,其中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士族集团的复杂利益。简单地说,北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东晋王朝从建立之初就有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贯穿了整个朝代,虽有起伏,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一、生存危机与政治合法性的天然诉求:东晋的建立,本身就带着一丝“偏安”的尴.............
  • 回答
    日本政府决定不派政府高官出席北京冬奥会,而是派遣以东京奥组委主席桥本圣子(Seiko Hashimoto)为首的3人代表团,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中国政治人权状况的关切与外交姿态的考量: 美国主导的“外交抵制”的连锁反应: 美国率先宣布对北京冬奥会进行.............
  • 回答
    大学里的路标确实常常让人产生一些关于方向和命名的疑问,尤其是在我们习惯了传统城市命名规则的语境下。你提到的“北方不是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说法,其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城市规划和命名习惯,但大学校园的命名方式往往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考量。首先,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在很多北方城市,我们会觉得“东西是路,南北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去过日本旅行的人,尤其是对城市风貌有一定关注的人会有的感受。为什么日本的城市街景,特别是建筑,常常被认为比北京、韩国(首尔等)、台湾(台北等)等其他东亚发达经济体更“好看”呢?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1. 历史积淀与城市规划的“偶然”与“必然” .............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东德和西柏林的具体情况。很多人看到柏林危机,容易联想到“送人”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控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柏林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虽然历史上关于柏林的紧张对峙有.............
  • 回答
    东欧剧变,那段风起云涌、改变世界格局的时光,苏联为何袖手旁观,没有像过去那样出兵镇压呢?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是苏联内部和外部环境早已埋下伏笔的体现。首先,我们得看看苏联自身的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曾经横行世界的超级大国,早已是外强中干,病入膏肓。 经济的崩溃: 苏联.............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中世纪德国贵族不像法国贵族那样热衷于十字军东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结构、经济利益、宗教动机、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虽然德国贵族也参与了十字军东征,但他们的参与程度、规模和热忱与法国贵族相比确实存在明显的差距。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政治结构的差异.............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当初美国原子弹之所以选择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不是东京,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考量交织而成的结果。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旨在以最小的代价快速结束战争、避免本土地面作战的决定,同时也涉及了对城市目标选择的“有效性”和“象征性”的权衡。为何不是东京?1. 天皇裕仁的特殊地位与象征意义:.............
  • 回答
    .......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确实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占领了东北、华北以及江南等富庶之地。然而,即便如此,日本最终未能“打下”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对抗就能概括。一、 日本战略的根本性失误: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初衷,是基于其“速战速.............
  • 回答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这几年间,中国政府未能对东北进行有效反攻,任由国土沦丧,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因素。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困境。一、 实力差距悬殊:东北人民的血泪控诉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不过区区数万人,而中国东北驻军,包括东.............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