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那么多人的排泄物去哪里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北京作为一座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每天产生的排泄物量是相当可观的。那么,这些“东西”究竟去了哪里,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日常说的排泄物,主要就是我们说的“大小便”。这些东西不会凭空消失,它们会经过一套相当复杂的系统,最终被处理干净,然后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或者被再利用。

1. “最前线”:马桶与化粪池/污水管道

咱们在家、在办公室,最直接接触到排泄物的就是马桶。冲水之后,这些东西就会进入城市的地下管网。

老旧小区和部分区域的化粪池: 在一些建设年代比较早的小区或者一些特殊区域,可能还保留着传统的化粪池系统。化粪池的作用是初步沉淀和发酵粪便,将固体物质截留下来,液体则渗透或通过管道排出。这些化粪池需要定期清掏,清掏出来的固体废物会被专门的车辆运往处理厂。
现代化的污水管道网: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造,北京大部分地区都接入了现代化的污水收集和排放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四通八达的地下管道网,将各个家庭、写字楼、公共场所的污水(包括大小便、洗涤废水等)统一收集起来,然后输送到专门的污水处理厂。

2. 统一“目的地”:污水处理厂

城市的污水管道最终会将所有的“东西”汇集到一座座庞大的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就是解决北京排泄物问题的核心“大本营”。它们可不是随便挖个坑就算了事,而是有非常科学、严谨的处理流程的。

污水处理厂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大环节:

初步处理(格栅、沉砂池): 污水进厂后,首先会经过格栅,把大的杂物,比如塑料袋、纸巾、菜叶等拦截下来。这些垃圾会被捞出来,然后进行填埋或者焚烧。接着是沉砂池,通过减缓水流速度,把比较重的沙子、石子等沉淀下来。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 这是污水处理的核心阶段。利用微生物的力量来“吃掉”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大小便中的各种病菌和污染物。常用的方法有:
活性污泥法: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一个充满氧气的池子里,培养大量的微生物(称为活性污泥),这些微生物就会附着在污泥上,像海绵一样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处理后的活性污泥也会有一部分被循环利用,大部分则会被收集起来进行后续处理。
厌氧消化: 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通过厌氧菌来分解有机物。这个过程会产生沼气,可以作为能源利用。
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对于一些要求更高的水质,可能会进行三级处理,比如过滤、消毒等,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等。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氯消毒等。

3. 处理后的“去向”

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层层“洗礼”,处理后的水质会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那么,这些“干净”的水去了哪里呢?

回馈自然: 大部分经过处理的污水会被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重新融入自然循环。当然,这并不是直接把处理过的水就随便倒进河里,而是要确保水质达标,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北京周边的河流,比如通惠河、北运河等,都会接收处理后的污水。
再生利用: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开始进行再生水利用。处理达标后的水可以作为工业用水、景观用水(比如给公园供水)、道路洒水、建筑工地用水等,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固体废物的处理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比如拦截下来的杂物、沉淀的泥沙以及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需要妥善处理。

污泥的处理: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本身含有一定的有机物和营养成分。
脱水: 首先需要将污泥脱水,减少其体积。
稳定化: 可以通过厌氧消化等方式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处理,减少其有害性。
资源化利用: 经过处理的污泥,有些可以作为肥料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确保无害化);有些可以进行焚烧发电,变废为宝;还有些则会被送到专门的场所进行填埋。

小结一下:

北京那么多人产生的排泄物,并不是直接排到某个地方就了事了。它们会通过一套庞大、精密的地下管道系统,汇集到各个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厂里,它们会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重处理过程,最终被净化到可以排放或再利用的程度。被处理后的水会回归自然或用于再生,而产生的固体废物则会经过进一步处理后进行填埋、焚烧或资源化利用。

整个过程就像是给城市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肾脏”,负责过滤和净化掉所有的“废弃物”,保证城市环境的健康运转。当然,这个系统也需要不断地维护、升级,以应对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可以说,我们每天看似平常的冲水动作,背后是无数的管道、庞大的处理厂以及辛勤的工作人员在默默地为城市的“清洁”付出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说在中国曾经有这么一个城市:垃圾粪便平时都被满街随意倾倒,并且这些垃圾每逢下雨积水便会四处漂流;夏天温度上来了更是难以言表,整座城市就好像发起酵来,城里的居民连大气儿都不敢喘……

听到这些,你会相信这座城市就是曾经的北京城吗?另外你们知不知道从前的北京城还有一个别名,叫粪城

前方“粪发涂墙”高能预警,正在进食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part.1 现在的胡同,曾经的粪场

要问什么最能代表老北京城的特色,老城区里一条条的胡同们绝对能排得上号。只不过尽管胡同里的四合院安静宽敞,条条幽深的街道京味十足,但它们仍旧逃不过“便便的支配”。 早些时候没有冲水马桶,下水道规划不完善,更没有抽粪机器,各种旱厕中堆积的排泄物只能靠人工掏出来。后来胡同里的旱厕被改的差不多了,可对于住在里面的人们来说,上厕所依然是件麻烦事儿。

胡同里除了那些住得起独门独院,早早就自己通了下水道的大户人家,住小院儿或者挤在大杂院中的居民不论贫富贵贱,都是要排队等公厕的。哪怕你是天后王菲,只要住进了胡同也一样得捏着鼻子,和街坊邻居们一起挤公厕。

公厕相比较曾经的旱厕,或者随地拉撒自然是要干净太多了,不过这数量上来了,就不可能没味儿。更何况很多老胡同里的公厕还都是不带门儿的…… 所以也就有不少人调侃:还是北京的胡同里最有“味道”

除此之外,北京城里更是有过这么一个专门收粪和晒粪的胡同,它的名字也很形象:粪场……虽然现在已经改名叫奋章了(原谅我还是无法直视它)。 至于这条胡同的改名也很有意思。 曾经京剧名角郝寿臣因常年在北京演出,就决定在北京置办个房子。他寻摸了一圈看中了粪场胡同这个地方,地方安静,去戏院子又方便,可唯独这个胡同的名字实在让人糟心

为了不住“粪场”里,老爷子便将自己把“粪场”二字改成“奋章”的想法呈报给了当时的北平市长,随后“粪场胡同”才变更为“奋章胡同”

如今坐落在奋章胡同53号的郝寿臣故居已作他用。这个曾经的大粪处理场中的房产均价也已经超过十三万。真应了那句“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叫你高攀不起。”

part.2 这片儿地界的便便被你承包了

别慌,我说的不是你,更何况你也没这手艺(我也没有)

之前旱厕的粪坑不管挖多深,容量总归有限,很快就会被填满影响居民使用,于是一个专门处理粪便的行业就应运而生了。他们的装备很简单,一个捞粪的粪勺,一个装粪的粪桶,有的还有一辆运粪的车。 过去北京管这些从业者叫“粪夫”,讲的难听的叫这些人“掏大粪的”“粪猴”,好听点儿的名字也有,叫“采蜜人”(咳咳咳)……

粪夫的主要工作是把收来的粪便晒干,卖给种地的农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粪夫数量就曾达到四五千人,由此可见行业规模。

早期粪夫群体虽不断壮大,可需要干的活儿却是有限的。能抢到活儿,就能把晒干的粪便卖给农户换钱。没抢到活儿就只能喝西北风。为了生存,粪夫间不免产生冲突。更有甚者,直接大打出手。 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到了康熙年间,为了解决争端,大家就开始商定出了解决办法,也就是对粪夫的劳动场地进行区域划分,在某个区域经常劳动的粪夫就可以承包这片区域的便便。粪夫行业的“粪道制度”也由此诞生了。

粪道可分为三种,“旱道”、“水道”“跟挑道”。 “旱道”的粪夫要到旱厕掏便便,“水道”提供的服务是专门为住户刷马桶,粪夫不用掏粪而是每月领取工资。“跟挑道”的粪夫就略惨,他们要随着水道粪夫,收取马桶内的残留物,“收成”(粪便)少又费劲。不少住户心里不落忍,会给“跟挑粪夫”一些小费。

粪夫中除了这些分好粪道的正式粪夫,还有一些散户,他们没有固定的粪道,大多在犄角旮旯拾粪,被称作“跑海粪夫”。 粪夫的年龄基本在三四十岁,吃的都是苦中苦,却没有成为人上人。他们的收入往往比人力车夫还低,生活相当贫苦。他们每天要在住户上厕所的早高峰前来到粪道,将旱厕打扫干净。再把掏来的粪便送到附近的粪厂。 运粪的工具十分简陋,木制单轮推车,两旁放着没有盖子的粪筐。没有推车的背木桶,上面也没有盖子。粪夫整日都要在臭气熏天的环境里穿街走巷。

为啥这么苦,还有这么多人当粪工? 北京的粪工大多来自山东。他们的老家人多地少,靠种地很难活不下去。总之一句话,都是为了恰饭。 尽管粪工的生活这么艰苦,可还是有人靠着压榨粪工活成了土豪。分到的粪道就属于粪道主的“资产”了,粪道主享有“粪道权”,可以将粪道倒卖给他人。一条粪道值多少钱?根据马桶有无、地区、户数、产粪量不同,粪道能卖的价钱就不同。“房产可以放手,粪道是绝对不能放手的。”这是粪霸们始终信奉的秘诀。

在清光绪年间,一般普通的粪道值几十两银子。到民国时期,行情看涨,粪道的价格更是涨得厉害,百户的粪道一度增至五六百元

有些粪道主更是开起了粪厂,掏粪、收粪、卖粪产业一条龙,肥水都流进了自己的口袋。而北京的“粪城”蜕变史,其实也就是一个消灭粪道主粪霸的过程。

part.3 摆脱“粪城”包袱,可真是太难了

北京的公共旱厕在被全部改为冲水厕所之前,粪便的处理基本只能全靠粪夫。粪夫行业的管理问题,不管是清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伤透了脑筋。 光绪三十二年,在前门、宣武门和崇文门外的范围内创立“肥业公会”民国十七年,“肥业工会” 更名为“北平特别市粪夫工会”,会内设监事、理事、常务理事,会外也设了六个支部; 民国七年,市政府意图改善粪夫行业,拟对全市粪夫发给号衣,粪车、粪桶上加盖。遭到粪夫反对,计划扑街; 1934 年,政府想把粪权收回归公。遭到粪夫集体反对,甚至罢工示威。计划扑街。 ……粪权之争几次三番,粪道占有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依然存在。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调查:当时北京市仍有粪道1857 股粪夫一千多名。 1951年11月3日,《关于改革粪道制度的布告》正式发布,宣布“废除封建的粪道占有制度,一切粪道厕所都归卫生局管理”。之前欺行霸市的粪霸这才被依法处置。之后随着粪便处理行业的不断改善,粪工人数也在减少。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所有的公共旱厕都改成冲水厕所,妈妈才再也不怕我一低头就看到便便了。 与此同时,真空吸粪车也开始被大力推广使用。到了七零年代中期,北京城区四合院的 8.5 万户公厕基本改造完毕,并且新建了2879座街坊厕所。大部分地区的厕所粪便也不用人力清理了。

八零年代,为了使公厕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和方便,北京市区的公厕进行了分类改造和建设。并且北京市政府于 1989 年公布了《北京市公共厕所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从法律的角度加以规范。 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经费不足,提高公厕硬件水平就成了难题。为了解决困境,1989 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公厕收费,以厕养厕”的政策。可当时老百姓免费上公厕都成了习惯,哪有上个厕所还交钱的道理。因此反对声很大,甚至有人为了省这块八毛,随地大小便

2000年12月23日,六名粪夫最后一次将东城区内务部街57号院的两个死坑旱厕清理干净,并将旱厕填埋,也亲手结束北京城“粪夫”的历史

虽说“粪夫”的历史结束了,可北京摆脱“粪城”包袱之路并未彻底终结。比如虽然不少新改造的四合院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洗手间,但要想在众人合住的大杂院里建个厕所也不那么容易。至于胡同里的公厕,数量少了早上不够用得排队,多了又会被靠近的住户嫌弃……

好在随着“公厕革命”的一轮轮地进行,北京老城区现存的公厕配置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最起码夏天有换气系统冬天有挡风门帘,出门在外上个厕所终于不再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了……

关于公厕 你有什么想吐槽的吗?

[1]金祥瑞.北京的粪夫与粪阀[J].武汉文史资料,2016(06):41-44. [2]王煦.清洁之战:民国时期北平的粪夫群体与清污体制改革(下)[J].文史天地,2015(05):7-11. [3]杨斯沫. 北京胡同旅游形象传播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5. [4]王煦.民国时期北京的粪夫群体与清污体制改革(上)[J].文史天地,2015(03):10-14. [5]白恩宇. 北京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胡源.“卫生”进京后的粪权之争[J].科技潮,2008(10):44-46. [7]马铁汉.郝寿臣故居[J].中国京剧,2007(03):64+70. [8]匡国良.北京名人故居困境调查[J].中国文化遗产,2006(02):10-29+6. [9]张清常.北京地名谐音改字试析[J].中国语文,1994(03):197-200. [10]北京青年报. 北京明年将改造提升800座公厕.2018.12.14.

user avatar

你萌够了!题主问的是排泄物,你们一直在那屎啊屎的,有考虑过尿的感受么!!

首先不管是屎也好,尿也好,进了下水道,就是一家人(生活污水)。从家庭成分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三种,有机物(COD)和氮、磷营养元素。其中粪便约贡献了50%左右的COD(主要是颗粒性的),10%的氮,以及30-40%的磷,尿液贡献了约10%的COD(主要是溶解性的),80%的氮,和50%的磷。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工程指标,主要是针对屎的,就是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 SS),包括颗粒性的有机物(COD)和无机物。

排泄物进入下水道之后,一般会经过化粪池,其实质是一个沉淀池+发酵池,会有50-60%的SS沉下来,其余的依然会进入下水道。所以即使只考虑屎,上面的答案也是不完全的,

@Dylan Li

@诸弦

的答案合起来就差不多了,即屎大约一半进入化粪池,一般进入污水厂。

@Dylan Li

对化粪池的讲述已经比较全面了,我讲一下进入污水厂的吧(包括屎和尿)。

有机物进入污水厂之后,主要有两大去向,一部分是沉下来(包括初沉池和二沉池),一部分是被细菌吃掉并变成CO2跑到空气中了(厌氧处理的话会变成甲烷),参看之前的一个答案

中国的污水处理水平处于世界的什么档次? - 唐文韬的回答

。就活性污泥法而言,细菌吃掉的有机物大约40%变成了CO2,60%用于自身成长。

沉淀下来的有机物(能降解的有机物变成了细菌胞体沉下来,不能降解的被细菌吸附沉下来)变成污泥,取出来之后进行污泥处理。首先不处理直接乱扔的大约20%。处理的话第一步是脱水浓缩,把含水率降到80%左右,到了这一步,大部分就直接填埋了,这样做是不安全的,因为污染物其实并没有被处理,只是换了个地方,而且80%的含水率会造成滑坡等土力学风险。然后会进行厌氧发酵堆肥的大约10-15%,自然风干的约3-5%,焚烧的约2%,这部分勉强算是安全处理。

除了一部分变成细菌胞体(如蛋白质),大部分会变成氮气跑出去,过程主要如下:有机氮(主要是尿素)氨氮() 硝酸盐(硝化菌) 氮气 (反硝化菌)。

除了一小部分变成细菌胞体(如DNA、RNA),大部分被聚磷菌吃掉变成聚磷化合物,随污泥一起处理,或者变成含磷沉淀物,成为磷肥。

以上是全中国的概况,北京的话就是处理的比较好而且相对比较精细,流程上相去不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