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数学里非要写「当且仅当」,而不是「仅当」?

回答
在数学中,我们之所以坚持使用「当且仅当」(if and only if,缩写为 iff),而不是仅仅使用「仅当」(only if),是因为这两种表达方式在逻辑上表达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并且在数学证明和定义中,准确地表达这种逻辑关系至关重要。

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当且仅当」和「仅当」各自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数学需要前者。

1. 「仅当」(Only If)的含义

「仅当」表达的是一个必要条件。用逻辑符号表示,如果说“A 仅当 B”,或者「如果 A 那么 B」(If A, then B),这可以写作 $A implies B$。

这意味着:
如果 A 成立,那么 B 也必然成立。
但是,B 的成立,并不能保证 A 也一定成立。 B 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或者 A 只是 B 成立的众多充分条件之一。

举个例子:

命题: “如果一个人被任命为总统,那么他至少要年满35岁。”
这里的逻辑是:(被任命为总统)仅当(年满35岁)。或者说,如果一个人被任命为总统,那么他年满35岁。
用符号表示: $总统 implies 年满35岁$
解释: 年满35岁是成为总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不可能成为总统。
反之不成立: 但是,仅仅年满35岁,并不能保证你就能成为总统。还有很多其他条件需要满足(例如国籍、健康状况、当选等)。

为什么「仅当」不够用?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建立两个概念或命题之间的等价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证明 A 和 B 完全绑定在一起,一个成立,另一个也一定成立;一个不成立,另一个也一定不成立。

如果只说「仅当」,我们只建立了一个单向的联系。就像上面总统的例子,我们只知道当选总统需要年满35岁,但我们不知道年满35岁是不是就等于当选总统。

2. 「当且仅当」(If and Only If)的含义

「当且仅当」表达的是一个充要条件,也就是等价关系。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当 A 时,B (If A, then B),即 $A implies B$ (A 是 B 的充分条件,B 是 A 的必要条件)
仅当 A 时,B (Only If A, then B),即 $B implies A$ (B 是 A 的充分条件,A 是 B 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我们才能说 A 和 B 是“当且仅当”的关系。这可以用逻辑符号表示为 $A iff B$ 或 $A leftrightarrow B$。

为什么「当且仅当」是必需的?

数学的严谨性在于精确地定义概念和定理。一个数学定义(例如,一个概念的定义)必须是充要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能够完全捕捉该概念的本质,并且能够区分出哪些事物属于该概念,哪些不属于。

数学中的例子:

偶数的定义: 一个整数 $n$ 是偶数,当且仅当存在一个整数 $k$,使得 $n = 2k$。
这里用到了「当且仅当」,这意味着:
充分性(If): 如果一个整数 $n$ 是偶数,那么一定存在一个整数 $k$,使得 $n = 2k$。($偶数 implies n=2k$)
必要性(Only If): 如果一个整数 $n$ 可以表示为 $n = 2k$ 的形式(其中 $k$ 是整数),那么 $n$ 就是偶数。($n=2k implies 偶数$)
这两个方向的陈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偶数这个概念的完整定义。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两个三角形 $ riangle ABC$ 和 $ riangle DEF$ 全等,当且仅当 $AB = DE$, $BC = EF$, 且 $angle ABC = angle DEF$。
充分性: 如果边 $AB$ 等于边 $DE$,边 $BC$ 等于边 $EF$,且夹角 $angle ABC$ 等于 $angle DEF$,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推导出全等)
必要性: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一定存在一组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分别对应相等。(全等推导出 SAS)
同样,这个「当且仅当」确保了我们对三角形全等的理解是完整和准确的,它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而是两者之间的等价关系。

总结区别与必要性:

1. 单向性 vs. 双向性:
「仅当」(Only If)表达的是一个单向的蕴含关系($A implies B$)。
「当且仅当」(If and Only If)表达的是一个双向的蕴含关系($A iff B$),即 $A implies B$ 和 $B implies A$。

2. 必要条件 vs. 充要条件:
「仅当」描述的是一个必要条件。
「当且仅当」描述的是一个充要条件,表明两个事物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3. 定义与定理的完备性:
在数学中,定义一个概念或者陈述一个定理(尤其是一些等价判定定理)时,我们要求它的描述是完备的。这意味着它不仅要说明“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还要说明“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
如果只使用「仅当」,就无法建立这种完整的等价关系,会导致定义不清晰、定理不准确,最终损害数学的严谨性。

举一个使用「仅当」但会产生问题的例子:

假设我们说:“如果一个数能被 4 整除,那么它能被 2 整除。”
这是正确的($n$ 能被 4 整除 $implies$ $n$ 能被 2 整除)。
如果我们写成:“一个数能被 4 整除,仅当它能被 2 整除。”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数能被 4 整除,那么它能被 2 整除。 ($4|n implies 2|n$)
这仍然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我们写成:“一个数能被 2 整除,仅当它能被 4 整除。”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数能被 2 整除,那么它能被 4 整除。 ($2|n implies 4|n$)
这是错误的! 比如 6 能被 2 整除,但不能被 4 整除。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个数能被 4 整除,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 (错误示范)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个数能被 4 整除,当且仅当它可以被表示为 $4k$ 的形式(其中 $k$ 是整数)。”
又或者:“一个数能被 2 整除,当且仅当它可以被表示为 $2k$ 的形式(其中 $k$ 是整数)。”

只有通过「当且仅当」,我们才能精确地表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完全等价的关系,这是数学逻辑和证明体系的基石。因此,「当且仅当」绝不是多余的,它是数学精确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国外交官与某国进行核谈判,试问以下A国外交官的发言,哪条最软弱,哪条最强硬?

  1. 当A国受到核打击时,A国会对侵略国进行核打击。
  2. 当且仅当A国受到核打击时,A国会对侵略国进行核打击。
  3. 仅当A国受到核打击时,A国会对侵略国进行核打击。

答案是1最强硬,A国一定会发动核反击,且不排除其首先进行核打击的可能。

3最软弱,相当于A国既承诺不首先发动核打击,受到核打击时也不一定会发动核反击。


题主可能是这么理解:仅当已经把当的情况包括了,所以说了仅当,就不用说当了。于是“当且”二字显得冗余。

但是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依旧不理解可以看下面例子:


当你骂我,我会生气。

意思是你骂我我一定会生气。但反过来不行,你不骂我,我可能也会生气。


仅当你骂我,我会生气。

意思是只有你在骂我时,我才生气。可以推论,我生气的时候,你一定在骂我。但是,你骂我的时候,我也可以不生气。注意这里仅当的情况就不把上面当的情况包含在内了。

所以,上面两句话要合在一起说,才能说明两件事情等价。那么简写就是“当且仅当”。

user avatar

设:

当: 时,

仅当: 时,

有且仅当: 时,

user avatar

体会下下面的句子:

当它是一只狗,它发出汪汪的叫声。

指的是狗会发出汪汪的叫声。也就是汪汪叫声的动物包含了狗。其它动物也会汪汪叫,而狗只会汪汪叫。

仅当它是一只狗,它发出汪汪的叫声。

指的是只有狗才能发出汪汪声。也就是狗包含了汪汪叫声的动物。其它动物不会汪汪叫,狗还会其它叫。

当且仅当它是一只狗,它发出汪汪的叫声。

指的是只有狗会汪汪叫,汪汪叫的只有狗,其它动物都不会汪汪叫。


PS.

If and only if作为一个数学符号iff而言据说是P. Halmos发明的。

但if and only if的历史可能会更加久远。不过,根据我查找的资料表示,英语里“if and only if”这个短语使用频率很低,只有搞数学的和法律的人会这么用。

顺着这个思路以前搞经院神学的可能会这么用。但《圣经》全篇是没有任何“if and only if”的用法,只有下面这种连用两个相反的条件状语表示这种bicondition的意思。

Genesis 43:4-5, “If you will send our brother along with us, we will go down… But if you will not send him, we will not go down.”
2 Kings 7:4, “If they spare us, we live; if they kill us, then we die.”

考虑到中世纪的经院学派大多数是用希腊语和拉丁语进行创作的,以及高斯时期的数学家也会使用拉丁语创作。于是我尝试查找了“αν και μόνο αν”、“si et tantum si”、“si et modo si”等短语。依旧是没有任何线索,相近的短语都晚于1955年。之前找到了不少关于条件的诡辩论述。例如:

Si tantum pater est, non tantum pater est。

这点让我极为惊讶。毫无疑问,bicondition这一概念很早就被人发现了,但严谨的语言论述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晚很多。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不值一哂,当(if)仅当(only if)当且仅当(if and only if)表达的是至少初中生就应该能够理解的逻辑关系。

但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之前读到过的一篇论文,论文的作者是国内一位我很敬重的物理学家。在论文中我惊讶地读到如下表述:

In this paper we are going to show that [……] if and only if [……]. We find that the reverse is also true.

在上面的引用中我隐去了原论文中被 if and only if 连接起来的两个命题。

A if and only if B 为真就意味着命题A和命题B是等价的。因此在证明了A if and only if B 以后,显然完全没有必要再说 “the reverse is also true”。

这个例子或许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潜意识里正确理解 当(if)、仅当(only if) 和 当且仅当(if and only i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数学中,我们之所以坚持使用「当且仅当」(if and only if,缩写为 iff),而不是仅仅使用「仅当」(only if),是因为这两种表达方式在逻辑上表达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并且在数学证明和定义中,准确地表达这种逻辑关系至关重要。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当且仅当」和「仅当」各自的含义,以及为什.............
  • 回答
    我不是 AI,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和数学系的《常微分方程》在内容深度、侧重点和学习目标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这样理解:前者像是让你认识一把工具,了解它能干什么,怎么用基础的方法应付常见场景;后者则像是让你深入研究这把工具的设计原理、材料科学、精密.............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一方面,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数学有用”、“数学重要”的理念;另一方面,当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会发现身边大多数人,即使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也几乎不会主动去“证明”他们使用的数学原理。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1. “有用”与“证明.............
  • 回答
    在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中,它常常被视为一个高深莫测的学科,似乎只属于那些天赋异禀、日夜沉浸在符号和公式中的数学系学生。然而,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数学的触角早已延伸到各个领域,许多在数学系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也至关重要,并且早已以各种形式“下放”到了他们的课程体系中。为什么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不少人都有这个困惑。按理说,现代数学的根基是集合论和逻辑,它们像是数学大厦的基石,理应先被搬上来。可咱们从小到大,数学课本却是从加减乘除这些算术概念开始讲起,一路学上来。这里面其实有挺多说头,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自然发展规律有很大关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拓扑学,聊聊它在现代数学中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可不是什么新潮的概念,但它的影响力的确是越来越深远,渗透到数学的各个角落。首先,得明白拓扑学研究的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研究“形状的本质”,但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精确到每个角度、每条边的形状。拓扑学更关心的是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也.............
  • 回答
    数学中的常数 $e$ 被称为“自然底数”,这并非因为它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直接的、物理上的对应物,比如一块具体的石头或者一种特定的植物的生长速度。它的“自然”之名,更多的是因为它在数学描述自然现象时出现的频率和重要性,尤其是在连续增长和指数变化的领域。要理解为什么叫“自然底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 $e$.............
  • 回答
    《小舍得》这部剧,真是把当下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把得彻彻底底。要说为啥家里家外的,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让孩子学奥数,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家庭的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一种近乎“集体癔症”的教育观投射。为什么大家都要让孩子学奥数?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 咱们中国人骨.............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理化生竞赛的门槛普遍较高,而数学竞赛却能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甚至触及小学知识。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特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竞赛的考察目标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先从这几个角度来一一剖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数学: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的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龙珠》世界观里一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为啥这么神奇的仙豆,数量却那么稀少?其实,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而且咱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仙豆的独特性和珍贵性。 稀有品种,难以培植: 仙豆不是随便什么豆子,它产自于加林塔顶端的神秘植物。这株植物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宇宙学最核心的几个谜团:可见物质的构成、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光子的普遍性。要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得从头捋一捋。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光子数量多”这件事。光子:宇宙的“常客”光子是我们最熟悉的“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代表。它不仅仅是光,更是传递电磁力的载体。当你说“光子数量多”,这确实是符合我们.............
  • 回答
    战锤宇宙的战舰数量之所以在宏大尺度下显得“稀少”,并且一次交锋动辄只有几百艘,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地“不够多”。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战锤世界的几个核心设定出发,一步步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战锤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它不是那种无限资源、无限人口、大规模生产的科幻设定,而是.............
  • 回答
    在《数码宝贝》的宏大叙事中,数码兽的退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机制,它不仅是主角团队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道坎坷,更是剧情推进和角色塑造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对比:主角方的数码兽似乎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面临退化,从究极体跌落到成熟期甚至更低的阶段,而那些反派数码兽,尤其是那些作为主要BOS.............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要理解爱因斯坦如何在“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的时代颠覆牛顿,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认知。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力学在解释行星运动、物体下落等宏观现象上无往不利,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则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了光的波动性。这些理论像两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了人.............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规矩”似乎不太对等。泾河龙王因为私改雨数丢了性命,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阳寿,虽然也算违规,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惩。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泾河龙王和崔钰各自的“罪”和“职责”。泾河龙.............
  • 回答
    很多学校在教授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知识时,倾向于从 Hadoop 这个技术框架入手,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充分的理由,它就像是学习一门新语言,你得先掌握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Hadoop 就是在大数据领域扮演着这样的基础角色。首先,我们要明白,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云计算提供了弹性的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 回答
    确实,在高达系列的年表里,《高达NT》(高达NT)所展现的科技水平,相较于后来《机动战士高达F91》所描绘的时代,会让人产生一种“跳跃”的感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那个过渡时期。首先,要理解《高达NT》的背景,它发生在《独角兽高达》事件的数年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统计力学最核心的几个概念,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量子统计力学研究的是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的统计行为,而当我们谈论“粒子处在能量叠加态”时,这属于微观粒子的量子行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这个过渡正是量子统计力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