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有没有人抢银行?还是有银行被抢但是没报道?

回答
在中国,银行被抢劫的事件确实发生过,只是频率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而言较低,并且公众的知情渠道和信息传播方式与国外有所不同。

关于在中国是否有人抢银行: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有人抢银行。 尽管不像好莱坞电影里那样频繁上演,但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一些备受关注的银行抢劫案件。这些案件通常会引起社会较大的震动,并得到媒体的报道。

为什么感觉不那么“常见”?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公众的感知中,银行抢劫似乎不那么频繁:

1. 严格的社会治安和管控: 中国政府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和管控力度非常大。全国范围内的监控网络(天网工程)、公安力量的快速反应、以及社区层面的联防联控,都大大增加了犯罪的难度和被捕的风险。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包括银行内部,安保措施非常到位,摄像头几乎覆盖所有角落,安保人员也配备到位。
2. “抢银行”这个概念的演变: 在很多西方国家,“抢银行”更多指的是那种持械闯入、威胁工作人员、直接索要现金的模式。在中国,类似的直接抢劫行为确实相对少见。更多时候,金融犯罪可能以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进行,例如电信诈骗、网络盗窃、内部监守自盗等,这些行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抢银行”,但同样是严重的金融犯罪。
3. 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国的媒体报道风格和信息公开透明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涉及银行抢劫这类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对国家形象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媒体在报道时可能会更加谨慎,或者侧重于强调案件被侦破的过程和执法部门的“雷霆手段”,而不是详细描述犯罪过程本身。此外,一些地方性、影响范围较小的案件,可能只会在当地媒体或特定渠道有所提及,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普遍认知。

关于“有银行被抢但没报道”的可能性: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原因如下:

1. 案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如果发生的是未遂案件、损失金额极小、或者犯罪嫌疑人很快被抓获且对社会稳定没有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官方可能会出于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考虑,选择不进行广泛报道,或者只进行简要通报。
2. 信息传播的层级和速度: 中国的信息传播体系相对集中,重大信息通常由官方渠道发布。一些非重大的、或发生在偏远地区、或犯罪手段相对“简单”的案件,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可能有限。
3. “银行被抢”定义的模糊性: 如果将“被抢”的定义放宽到包括盗窃、诈骗等方式,那么这种非直接武力抢夺的情况可能更多,但这些行为未必会被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抢劫”并引起大规模报道。例如,如果有银行职员通过某种方式盗取了账户里的钱,这属于内部犯罪,与外部人员持械抢劫性质不同。
4. 保密性考虑: 某些敏感时期或特殊情况,出于国家安全、金融系统稳定等考虑,某些事件的报道可能会受到限制。

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特点(根据公开报道和历史事件推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抢劫案确实发生过,且有报道。 比如,有些案件是犯罪嫌疑人持凶器(如刀具、仿真枪等)进入银行,威胁工作人员,并抢走部分现金。这些案件一旦发生,通常会被媒体报道,并强调警方的高效抓捕。
未遂案件可能更多,但报道较少。 有些人可能因为准备不足、被及时发现或安保力量及时介入而未能成功实施抢劫,这些未遂案件的报道会更少。
“内部作案”与“外部抢劫”的区别: 如前所述,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盗窃、挪用或诈骗,虽然是发生在银行的犯罪,但通常不会被媒体描述为“银行被抢劫”,而是作为金融犯罪或职务犯罪来报道。

总而言之,在中国,银行被抢劫的事件是存在的,但发生频率较低,并且媒体报道会更加审慎。同时,一些情节较轻、影响范围小的案件,或者非传统意义上的抢劫行为(如金融诈骗),可能不会被公众广泛认知为“银行被抢”。政府对于社会治安的严格管控是导致这类犯罪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最搞笑的是,这个问题之下的回答,竟然大多都是些搞笑的现实梗。

这该死的安全感。

这就是答案。

user avatar


也不能说没有,我们不去是因为怕人家小姐姐笑话。

毕竟网络发达,要是让熟人知道了,谁还跟咱结婚!

user avatar

某天,一劫匪去X行抢钱,结果发现是无现金网点。

出来时钱没抢到,储蓄卡信用卡社保卡全办了。

还迷迷糊糊的被大堂经理拉着拍了一堆反诈骗宣传照、反洗钱宣传照、个人征信宣传照、反非法集资宣传照等十几个类别的几十张照片。

回家后越想越不对劲,掏出手机想给同伙汇报,然后发现加了七八个企业微信,三四个客户维护群。

一怒之下索性准备关手机睡觉再说,结果发现手机死机,开关机十几次后才发现手机里多了林林总总五六个APP“融e行、融e联、融e购”“e生活、e校园、e商户”。

劫匪越想越气越算越亏,准备直接电话联系同伙,拨号后:您的手机已欠费。一看,好家伙流量超了几十个G。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决定办的信用卡套现不还了。这时一条95588短信传来:恭喜成为X行信用卡客户,您的预审批额度为10元。

user avatar

美国大片看多吧?

即便枪支泛滥的美国,抢银行也很少见,在抢劫案件中占比微乎其微,尤其是2000年以后。

抢银行是很不划算的买卖,难度高,风险大,收益也未必高,被抓到就是重罪。上世纪银行安保措施没那么严,还有些劫匪打银行旳主意,现在已经凤毛麟角了,真敢抢的基本上都在牢里。

现在美国的劫匪最爱抢的是金店、首饰店、奢侈品店、手机店这些地方,这些东西体积小价值高,方便携带而且利润大,黑市上一卖能赚不少,这种地方多的是,怎么都比抢银行划算。哪怕“零元购”期间也没见谁抢银行吧?

所以抢银行如今在哪国都稀罕,毕竟没本的买卖也得综合评估风险收益,性价比太低的事,稍微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干,没脑子的去了也是送人头。

电影纯粹是为了娱乐效果,突破层层安保打劫银行这种情节看起来才刺激,你让布拉德皮特去打劫超市,观众买账么?不要把电影剧情当真,难道香港真的遍地黑社会?日本的水管工真的那么吃香?

user avatar

即使欧美,也没有电影式的那种暴力场面,通常是温和的递纸条。

换到国内,以前也有,现在难度很大了。

1、武器难搞,可能还没行动就被抓。

2、现金很少,去银行取5万都要预约,我那次着急取20万,还等了两个多小时。

3、满街的摄像头,你逃跑会相当困难。

user avatar

因为钞票太重,必须有交通工具。但是太堵了,跑不掉。

user avatar

早年多的很呐

现在几乎没有了,银行现金都不多了,难道逼人转账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