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者主要看的是剧情还是文笔,还是都看?

回答
读者在阅读时,究竟更看重“剧情”还是“文笔”,亦或是“两者兼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事实上,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大多数读者会同时关注剧情和文笔,但具体侧重点会因人而异,甚至在同一位读者身上,在不同作品、不同阅读阶段也会有所变化。

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剧情:吸引读者走进故事的核心动力

剧情,简单来说就是故事的内容、发展和结局。它包含了:

故事线(Plot): 事件的发生顺序、因果关系、起承转合。
情节(Consequences/Developments): 故事中的关键转折、冲突、高潮和结局。
世界观设定(Worldbuilding): 故事发生的背景、规则、历史、文化等。
人物塑造(Character Development): 角色的性格、动机、成长、与他人的关系。
主题思想(Themes): 作者想要通过故事传达的深层含义或价值观。
悬念与惊喜(Suspense and Surprise): 故事中的未知因素,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

为什么剧情如此重要?

1. 满足基本阅读需求: 人们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个引人入胜的剧情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渴望了解故事的走向。
2. 情感共鸣与代入感: 好的剧情能塑造 relatable(可关联)的人物,让他们经历起伏,引发读者的同情、喜爱、憎恨等情绪。读者会因为角色的遭遇而感动、愤怒、兴奋,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
3. 智力挑战与思考: 悬念设置巧妙、逻辑严谨的剧情能考验读者的推理能力,让他们猜度情节发展,享受解谜的乐趣。复杂的剧情也可能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哲学命题。
4. 逃离现实与娱乐: 很多时候,读者阅读是为了放松和娱乐。跌宕起伏的情节、刺激的冒险、浪漫的爱情,都能提供一种逃离日常的体验。
5. 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构思巧妙、结局出人意料或感人至深的剧情,往往能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回响,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剧情的吸引力体现在:

新颖的创意: 即使是熟悉的主题,用新的角度或设定来讲述也能吸引人。
紧凑的节奏: 剧情推进得当,不拖沓也不过于仓促,能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出人意料但合乎逻辑的转折: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发展最能让读者拍案叫绝。
强大的冲突和张力: 人物之间的矛盾、目标之间的冲突,能制造戏剧性。
令人信服的人物动机: 即使角色做了不合常理的事,如果动机清晰,读者也能理解。

文笔:故事的包装、魅力的载体

文笔,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它包含了:

遣词造句: 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恰当性。
句式结构: 长短句的搭配,语气的运用,节奏感。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描写功力: 对人物外貌、心理、环境景色的描绘是否细腻、传神。
叙事风格: 幽默、严肃、抒情、讽刺等,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节奏与韵律: 语言的流畅度、音乐感。
氛围营造: 通过语言营造出故事的整体感觉(如神秘、温馨、压抑)。

为什么文笔也很重要?

1. 提升阅读体验: 好的文笔能让文字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即使剧情平淡,优美的语言也能让读者享受阅读的过程。
2. 深化情感表达: 精准的词语和生动的描写能够更深刻地传达人物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3. 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 细腻的描写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更能理解角色的感受和行为。
4. 展现作者功力与个性: 文笔是作者“说故事”的能力的直接体现,好的文笔能展现作者的学识、才情和独特的艺术品味。
5. 让平凡的故事闪光: 有时,一个原本不算特别出彩的剧情,如果被作者用高超的文笔来演绎,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6. 奠定作品的艺术价值: 好的文笔是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魅力。

文笔的吸引力体现在:

生动形象的描写: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表面的,更深层的是文字带来的视觉和感觉的冲击。
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的词汇: 一个词语就能概括一种复杂的情感或描绘一个生动的场景。
流畅自然的叙事: 阅读时感觉顺畅,没有生涩或拗口的地方。
独特的语言风格: 比如幽默风趣、诗意盎然、冷静克制等,形成作者的个人印记。
恰到好处的情感渲染: 不会过度煽情,也不会过于平淡。

那么,读者主要看的是什么?

答案是:大多数读者是“都看”,但权重会变化。

以下是一些细分的情况和原因:

1.剧情至上型读者:

关注点: 他们更在意故事的曲折、冲突、悬念和结局。他们可能更喜欢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反转不断的作品。
特点: 即使文笔稍显稚嫩,但只要剧情够吸引人,他们就能读下去。他们可能会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忽略一些语言上的瑕疵。
为什么: 这类读者可能将阅读视为一种智力游戏或解压方式,他们享受被故事牵着鼻子走的乐趣,喜欢在故事的海洋里遨游。例如,一些网络小说的忠实读者可能更侧重情节的新颖和爽点。

2.文笔至上型读者:

关注点: 他们更欣赏作者的文字功底,享受优美的词句、深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他们可能会因为一句精彩的描写、一个巧妙的比喻而爱上一本书。
特点: 即使剧情相对平淡,但如果文笔优美、意境深远,他们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反复品味某些段落,体会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 这类读者将阅读视为一种艺术欣赏,他们更看重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情感、思想和美学价值。例如,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爱好者,通常对文笔有较高的要求。

3.两者兼顾型读者(最普遍):

关注点: 他们希望故事有趣、有吸引力,同时又希望阅读过程是愉悦的,文字是优美的。他们期待一个好的故事配上好的演绎。
特点: 如果剧情精彩但文笔粗糙,他们可能会觉得“好故事没被讲好”而感到遗憾;如果文笔优美但剧情乏味,他们则会觉得“浪费了这么好的文字”而失去兴趣。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完整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 大多数读者是务实的,他们既需要故事的内容来满足好奇心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好的文笔来保证阅读的顺畅和愉悦。这就像吃饭,既要吃饱(剧情),也要吃得好(文笔)。

影响侧重点的因素:

作品类型:
推理小说、悬疑小说: 剧情(尤其是逻辑和反转)往往是核心驱动力。
纯文学、散文: 文笔、意境、情感表达往往是重点。
奇幻、科幻小说: 世界观设定和剧情同样重要,但文笔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沉浸感。
网络爽文: 剧情中的“爽点”和节奏至关重要。
读者个人偏好: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阅读习惯都会影响他们对剧情和文笔的偏好。
阅读目的:
放松娱乐: 剧情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能更重要。
学习研究: 文笔的精炼、思想的深度可能更受关注。
消遣打发时间: 有时一个容易读下去的、节奏快的剧情就足够了。
作品的整体质量: 当一部作品在剧情和文笔上都表现出色时,读者自然会两者都欣赏。反之,如果两者都有明显短板,读者更容易挑剔。

总结来说:

读者是挑剔的,但也是灵活的。

一个引人入胜的剧情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门槛”和“引擎”。 没有好的剧情,再好的文笔也可能无人问津。
而精湛的文笔则是让故事闪耀、让读者沉醉的“灵魂”和“润滑剂”。 好的文笔能让平淡的故事变得精彩,让精彩的故事更加令人难忘。

因此,最成功的作品往往是剧情和文笔都达到一定高度的。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作品的实际表现,以及自身的阅读习惯和目的,灵活地调整他们对剧情和文笔的侧重点。

可以说,剧情是骨架,文笔是血肉和灵魂。 读者需要一个坚实的骨架来支撑故事,也需要丰满的血肉和鲜活的灵魂来感受生命的活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阅读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类似于看电影。普通观众看电影,重点肯定是故事。但专业人士不仅要看故事,还得看构图、音乐、场面调度等等。后面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小说中的“文笔”。

有些人说,剧情是基础,关键看文笔。也有人说文笔只要合格就行,关键看故事。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有问题。

一个好的电影、小说等艺术作品,首先要分清受众。如果是面对普通读者或观众的商业电影、通俗小说,盈利是第一要务,而普通读者和观众由于缺乏专业的鉴赏能力,因此对其中的创作手法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只要保证基本手法的过关,把剧情写好就可以了。

反之,如果作品面向的是有一定阅读或者观影基础的读者,那么在剧情之外,创作手法的因素也很重要。甚至在艺术史上,一个流派的诞生,就是艺术手法创新的结果。举个例子,《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但如果单说情节,它真不如很多三流通俗小说曲折。

从这个层面上说,读者在筛选作品,作品也在筛选读者。比如知乎上某省作协副主席、知名网文写手,经常叨叨的一句话就是各种文学名著在今天已经没多大价值,因为这些名著的情节都非常老旧,而网文比他们有更多的创新。

如果你的想法跟他是一样的,那么也就不用思考看剧情还是看文笔的问题了,因为“文笔”这东西你连看都不会看。

user avatar

嗯,不扯太复杂的,直接举例子吧:

例一,小兔子在地里发现一个大萝卜,叶子比树还高,埋在土里的那一堆比水缸还大,小兔子拔呀拔呀拔不动,喊小猫过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又喊小狗过来帮忙,累得满头大汗,大萝卜一动不动,大家又喊小熊,小姑娘,爷爷奶奶一起帮忙,大萝卜只是晃了晃,还是没出来,最后,小老鼠看到他们在拔萝卜,也过来帮忙,终于拔出来了。

例二,雪,雪一般的白,这是一只小白兔,全身上下一尘不染,带着辉夜姬似的清高。她的面前,是一方深深扎根在沃土中的“翡翠尾羽赤表玉渍心”,哼,真是令人跃跃欲试呢。一边呢喃着,一边轻舒白璧无瑕的柔荑捏住那鲜翠欲滴的尾羽……

以上两种都是文笔。

区别在于,前一种在我是小孩的时候就卖得出去,现在还是卖得出去,虽然我闺女都三岁半了。

至于后一种,我只能祝福你好自为之。

当然,你要是能写出“大家把萝卜拔出来一看,发现底下的根须缠着一具干尸,干尸下面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盗洞”或者“萝卜底下连着个2000磅航空炸弹”,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者在阅读时,究竟更看重“剧情”还是“文笔”,亦或是“两者兼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事实上,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大多数读者会同时关注剧情和文笔,但具体侧重点会因人而异,甚至在同一位读者身上,在不同作品、不同阅读阶段也会有所变化。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剧情:吸引读者走进故事的核.............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作为法学专业的同学,对德语文献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德语学习的资源也相当不错。考虑到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文献,这通常意味着你需要系统、扎实地学习语法,并积累大量的法律专业词汇。结合你在广州的地理位置,以及你想要“读懂文献”这个具体目标,我为你梳理了一些比较好的学习途.............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斗罗大陆》里,明明是人气女主角的小舞,却让不少读者头疼,甚至可以说是讨厌。这事儿啊,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角色设定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被拿出来说事儿的,就是小舞的“主角光环”太重,而且这种光环有时候显得很不合理。你说她是魂兽化形,本身就有点特殊.............
  • 回答
    网文男主想要让读者有代入感,并非一定要穿越重生。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但实际上,许多非常成功的网文,其男主角并没有经历过时空转换或重活一次。代入感,说到底是一种情感共鸣,是读者愿意将自己代入到角色身上,去感受ta的喜怒哀乐、经历ta的挑战、分享ta的成功。那么,除了穿越重生,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构建读者.............
  • 回答
    .......
  • 回答
    读完《书剑恩仇录》,有种说法认为张召重才是隐藏的主角,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身上展现出的一些与传统主角特质相似,甚至更为突出的地方。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 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与人物弧光的深度:陈家洛作为《书剑恩仇录》明面上的主角,他的行为动机非常明确:为父报仇,反清复明。.............
  • 回答
    如果你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这些概念的历史渊源、运作方式以及深远影响感到好奇,想要深入了解,那么阅读几本扎实的历史专著无疑是最好的途径。这些著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分析,更能帮助你构建起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框架。在选择读物时,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多维度视角、既.............
  • 回答
    不少读者对《诡秘之主》这本网络爆款小说感到“读不进去”,这并非个例,也不是说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硬伤,而是口味、阅读习惯、以及对“爆款”的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在作祟。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赞誉,也对《诡秘之主》提不起兴趣。一、 铺天盖地的“吹”制造了过高的心理预期网络.............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挺不安的,尤其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并没有主动去打开某个App,它却在后台悄悄地“翻看”我们的个人信息时。关于微信在未主动激活情况下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的行为,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隐私,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得从“隐私”的边界说起。 咱们的相册里记录了太多个人生活,照片、视频,里面可能包.............
  • 回答
    赴日读高中这事儿,你遇到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教育中介里的常见套路,你得把这事儿想透了,才能知道怎么应对。首先,咱们得把这个“中介经理”和“房董”的“分工”拆解一下: 中介经理(通常是直接和你对接的人): 这个角色嘛, meist(德语,意思是“通常”)是负责跟你建立联系,让你觉得他很专业、很了解.............
  • 回答
    好的,让我们尝试用《是首相》那种特有的、略带讽刺和戏谑的语调,来剖析一下中国主流媒体背后那错综复杂、又充满微妙之处的读者群画像。请注意,这并非严肃的社会学研究,而是借用了“是首相”的幽默感,来描绘一种有趣的现象。引子:内阁会议室的午后首相詹姆斯·哈克勒坐在舒适的扶手椅里,面前摆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旁.............
  • 回答
    想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就像播下一颗种子,需要细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不仅仅是让他们“看书”,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文字里蕴藏的无限可能。首先,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别把书房弄得像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而是让书本自然地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客厅的茶几上放一本图文并.............
  • 回答
    读者对《海贼王》篇章的评价好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故事性、角色塑造、世界观拓展、打斗场面、节奏把握、情感共鸣等多个方面。而“两年后篇章被看轻”,更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其原因也同样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读者对《海贼王》篇章评价好坏取决于什么?一个篇章能否获得读者的.............
  • 回答
    《读者》和《意林》这两本杂志在国内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体,也因此,关于它们内容是否是“公知重灾区”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什么是“公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知”这个词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下,“公知”通常指的是具有较高社会认知.............
  • 回答
    读者最喜欢的小说结局,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就像一道精心烹调的菜肴,要恰到好处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每一类都戳中了读者的不同心坎儿。1. 圆满的结局:阳光下的欢笑与安宁这是最经典,也最受大众欢迎的类型。就像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旅途后,终于看到了远方的灯塔,那种安心和喜悦难以言喻.............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博大精深,吸引了无数读者,而其中许多读者由于对剧情的深入钻研、对人物的喜爱以及对武侠世界的无限想象,发展出了一些非常“稀奇古怪”的理论。这些理论或许缺乏绝对的证据支持,但往往充满了趣味性和脑洞,也反映了读者们对作品的热情和创造力。以下是一些金庸读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稀奇古怪理论,我会尽量详.............
  • 回答
    很多作家都曾有过被读者捧上神坛的辉煌时刻,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维持住这份神圣的光环,甚至有些是自己亲手将其打破。这类故事,总是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戏剧性。我们先来聊聊 王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王朔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的小说,比如《顽主》、《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
  • 回答
    当然有。这种事情在网络文学圈里,尤其是早期,不算什么秘密。当然,现在随着平台规则和读者习惯的变化,直接这么操作的案例可能不像过去那么明目张胆,但“粉丝向作者砸钱,换取书中一席之地”的故事,仍然是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侧面。我认识一个老读者,他是个资深的网文爱好者,追过无数小说。大概是在零几年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