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澎湃315调查:“放两个月不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

回答
关于澎湃新闻关于沃柑的315调查报道——“放两个月不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这确实是个触及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以及行业乱象的严肃话题。如果让你来分析这件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探讨:

1. 事件本身:消费者认知与事实真相的鸿沟

沃柑的保鲜期与“反常”现象: 报道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市面上一些沃柑“保鲜期长得不寻常”的事实。我们都知道,新鲜水果从枝头摘下来,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发生生理变化,比如失水变蔫、糖分流失、细胞老化、微生物侵蚀导致腐烂。而“放两个月不烂”的沃柑,显然违背了水果的自然规律。这立刻触动了消费者对食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的担忧。
果农的“不吃”: 这个细节尤其具有冲击力。“果农从来不吃”,意味着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这种沃柑的异常。他们是生产者,是离真相最近的人,却选择不食用自己种植或市场上流通的这种沃柑,这无疑是在用行动表达一种否定和警示。这背后传递的信息是:这种不烂的沃柑,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健康、天然的食品。

2. 探究“不烂”背后的可能原因(重点是推测和调查方向):

这才是报道的核心价值所在。为什么沃柑会“放两个月不烂”?常见的猜测和调查方向包括:

不当的保鲜技术/化学处理:
保鲜剂/防腐剂的过度使用: 这是最直接的怀疑。某些商家为了延长货架期,可能会在采摘后对沃柑进行喷洒或浸泡某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食品级的,但被滥用或使用了非食品级原料,则会带来健康风险。报道中提到的“不烂”可能与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细胞呼吸作用的化学制剂有关。
打蜡处理: 水果打蜡本身是为了保鲜和增加光泽,但如果使用的蜡不合格,或者打蜡层过厚,也会影响水果的“呼吸”,理论上也能延长一定保鲜期。但单纯打蜡难以达到“两个月不烂”的效果,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手段。
其他工业化学品: 最令人担忧的是使用了非食品级的化学品,甚至是工业防腐剂,这些对人体健康是极大的威胁,可能会致癌、损害肝肾等。
基因改造或特殊培育(可能性较低,但需考虑): 虽然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沃柑品种不太可能是经过基因改造来实现超长保质期,但理论上某些特殊培育方式或许能影响其自然衰败的速度。不过,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且成本高昂,不如化学处理来得直接和普遍。
储存环境的特殊控制:
冷库储存的极端化: 即使是冷藏,普通水果也有其保鲜极限。报道可能指向的是那种对温度、湿度、气体成分进行极其精细控制的“气调保鲜库”。但这种技术本身是合规的,关键在于是否与其他不当处理手段结合。
添加特殊气体: 在气调保鲜中会改变库内气体成分,例如降低氧气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这会延缓果蔬的呼吸作用,从而延长保鲜期。但如果比例失当或与某些化学处理结合,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3. 谁是幕后推手?行业链条上的环节:

种植环节: 果农是否在种植过程中就使用了促进生长或“抗性”更强的农药、肥料?虽然这不直接导致“不烂”,但可能影响果实的内在品质。
采摘与初加工环节: 这是最可能进行化学处理的环节。采摘后,为了运输、仓储和销售,水果会经过清洗、分级、包装。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可能会偷偷进行“加工”。
批发商/经销商: 他们可能为了压低损耗,选择购买经过不当处理的沃柑,或者自己进行处理。
销售终端(超市、水果店、线上平台): 最终将这些“不烂”的沃柑摆在消费者面前。

4. 对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健康风险: 如果使用了不合格的化学物质,长期食用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这是最直接的伤害。
经济损失: 消费者花费了钱,购买到的却不是最新鲜、品质最佳的产品,甚至是为了“不烂”而牺牲了健康。
信任危机: 这类事件一旦曝光,会对整个水果行业,甚至食品行业造成信任危机。消费者会开始怀疑市面上所有看起来“完美”的水果。
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往往不具备辨别水果是否经过特殊处理的能力,完全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5. 行业规范与监管的缺失:

监管漏洞: 报道的出现,往往也反映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在某些环节存在盲点或执行不到位的地方。如何有效监控水果的采摘后处理过程?如何保证化学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合规使用?
行业自律: 一些正规经营的商家可能因此受到牵连,需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强自律,净化市场环境。
技术发展与风险并存: 保鲜技术的进步本身是好事,但如何确保技术不被滥用,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6. “果农不吃”背后的深层逻辑:

专业知识与经验: 果农是离土地最近的人,他们懂庄稼,也懂“什么才叫真正的果实”。他们知道,果实从生长到成熟,再到自然衰败,是一个完整而健康的过程。任何试图打破这个过程的“反常”现象,都意味着某种不自然或不安全因素的介入。
对“真味”的坚守: 对果农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水果的原味、口感和营养。那些“不烂”的沃柑,很可能在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上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化学物质所掩盖。
“内部消化”的潜规则: 这种说法也可能暗示着,那些真正品质好、符合自然规律的果实,可能被果农自己留下来食用、送给亲友,或者卖给对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渠道,而市场上流通的,尤其是那些“反常”的,则可能被留给对品质不那么敏感的普通消费者。

如何看待这件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次有力维护。 澎湃新闻的315调查,再次提醒了消费者,在享受便利消费的同时,要保持警惕,不轻信表象。
其次,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一次敲打。 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源头控制和流通环节的监管。
再次,这是对整个农业和食品产业链的一次反思。 追求效率和利润的背后,不能以牺牲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为代价。行业需要回归到“健康生产”、“良心经营”的本质上来。
最后,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食物有其自然的生命周期,试图通过不当手段去“永生”它,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总之,这篇报道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它不仅关乎沃柑本身,更是对整个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一次深刻拷问,需要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以及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给消费者一个放心、健康的消费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澎湃新闻这次造谣抹黑武鸣沃柑,真的是非常非常恶劣,其心可诛。它不仅是蹭315打假的热度那么简单,更主要的写作诉求,有三:

① 还是南方系一贯以来的蔑农、辱农、踩农的新闻立场。通过春秋笔法的嫁接谣作,刻画出一幅“农村经济不可信、农民生产多懒假”的惯常黑景,过去三十余年已经看到太多了。所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穷山恶水出刁民”等南方系经典语录,大行其道至今。(m.weibo.cn/7255302319/4

② 尤为阴狠的,是给国家的精准扶贫大业上眼药。其文笔暗意:“看吧,这就是所谓的扶贫成就,不过都是些假的罢了~”

③ 践踏、贬低武鸣区“沃柑扶贫”中的集体经济生态、集体分红模式,以及具体扶贫作业时的党委负责制、书记挂帅制。

从事实看,自2016年以来,南宁市武鸣区的18个贫困村集体与2800多户贫困户,正是从沃柑产业的不断壮大中分享了地租、劳务、股东分红、产品销售等收入,18个贫困村收入逾2.25亿元,凭了一枚沃柑实现了脱贫摘帽。

根据公开资料,武鸣区现今依托沃柑产业,已经培育了龙头企业12家、中小微型企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企业200多家、加工存储企业80多家,销售企业(个人)300多个。

单2019年一年,这些企业即创造了武鸣区沃柑产值60亿元,18个贫困村均从这些企业收获分红超过10万元。

2019年,嘉沃合作社还以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贫困村、户与企业联合发展,以小额信贷方式吸纳53户贫困户入股并集体分红,在灵马镇两个贫困村建立产业园,每年为贫困户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企业每年再给入股的8个贫困村8%-10%村的集体分红。

2018、2019两年,武鸣区共完成40个贫困村共198人名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带动贫困户1017户发展沃柑产业。

以合美村为例,共有1671户53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970人。通过发展沃柑种植产业,合美村在2018年就已成功整村摘掉穷帽子,2020年底完成所有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14%降至0。

合美村各户就是紧紧依靠村党总支、而村党总支又紧密依靠双桥镇党委领导,紧扣新农村建设、发展柑业。

这就是武鸣积极响应中央系列扶贫指示的党委负责制。

2017年,武鸣区制定《武鸣区打造“中国沃柑看武鸣”品牌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城区党委书记和政府区长直接挂帅、担任组长,由城区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

在武鸣区的宣传中,就将“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去年还揭牌了“武鸣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人才孵育中心”。

这种“集体经济”“党委经济”,被南方系盯上,太好理解了。

澎湃新闻,好自为之。

user avatar

又一个「果农从来不吃」,我实在是烦了,这算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类事件最常见的一句话了吧。

我昨天发的想法里就说了,

「自己不吃」其实有多重可能性:

1.很多食品相关从业人员自己也没有足够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判断不了一个东西有害没害。

2.他实在是对自己家的产品吃腻了(尤其常见于养殖户和餐饮商家)

3.多了一个加工步骤,卖得更贵,自己人没必要吃,而不一定是因为担心有害。


至于这次的沃柑泡药事件,真相如何,是否有害,多个相关单位已经把事情解释过了,不用我再说一遍,我直接把各单位的辟谣整理如下——

广西南宁市农业农村局3月15日晚间回应:

沃柑是耐贮存的水果,树上保鲜可达5个月,采后不经任何处理常温下可存放1个月以上。如需延长保鲜期,可采摘后经过洗选加工环节,洗选常规使用的抑霉唑、咪鲜胺等均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注册的保鲜剂,规范使用进行果品保鲜,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


武鸣区党委政府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沃柑加工销售市场展开排查。联合工作组对城区农贸市场、超市、水果批发点等销售的沃柑进行抽样检测。
实地排查发现,所排查的水果加工企业都能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沃柑采收及保鲜贮运技术规程》要求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保鲜剂进行规范保鲜处理。


广西柑橘类种植行业协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普及柑橘保鲜常识 引导健康消费》的文章,直指澎湃新闻误导消费者:

今天,澎湃新闻发布了一篇文章以《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为题,报道了当前沃柑分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为了引起哄动效应,采用即设立场,断章取义的手法,将问题无限放大。由于缺少正确的科学教育,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缺少经常性的常识普及。因此会误导消费者,引起消费者心理恐慌。
……

贴上柑橘协会相关文件全文,红头文件加盖章,比较正式而且写得很详细,逐条反驳了澎湃新闻的文章


以上,我非常高兴的看到这次事件中广西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回应清楚直接,虽然他们的粉丝不多,声音也比不上澎湃新闻大,但这已经是我这两年见过的多起类似事件中反应很快很好的了,而且这种硬刚的态度我非常喜欢。


3月18日补充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的辟谣



再说某些媒体,不止澎湃新闻一家,老想利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搞个大新闻,作为媒体,本该是辟谣的一方,却反而常常造谣在前线。

类似的新闻每年层出不穷,我都不知道已经在知乎辟谣过多少回了,这么多年了,老是不长进,一句「自己不吃」用了多少年了?不调查清楚就定罪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

知不知道你的一篇文章能让农民血本无归?!

媒体人的责任感在哪里?

专业性在哪里?




评论有人说我不看报道,说澎湃这篇报道没说不能泡药,只是说违规泡药,不遵守禁药期和规定浓度

可是昨天发布这篇报道的时候,澎湃使用的标题就是

《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

这样一个标题,短短几个小时阅读10万+,之后网络上的讨论的内容也大多是「沃柑泡药」「沃柑都不敢吃了」这样的内容,而很少有人说保鲜剂违规使用的可能性危害。

何况,看了原文内容之后,发现文章里面确实存在夸大危害、以偏概全、引导式采访、证据不足等问题。


原文章标题截图↓



整理下我辟谣过的这些年媒体在食品安全上做的恶

1.瞎报道黑龙江香瓜增甜剂,害得当年瓜农血本无归


2.西瓜「打针」事件扒皮,不知道坑了多少瓜农


3.车厘子吃了便血传闻


4.造谣街头18元烤鸭不能吃



最后,我们广西的柑橘真的不错,沃柑是其中的优良品种,那更是相当的不错,欢迎大家下单购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