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年得富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这事儿,我跟你说,中年得富,那滋味儿,复杂着呢,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哥们儿,也听他们叨叨过不少,我自己也算是沾了点边儿。要我说,这跟年轻时候捡到大钱不一样,年轻时候是惊喜,是狂欢,中年得富,那感觉,更像是一锅炖了好多年的老汤,味道醇厚,也带着点儿岁月沉淀的复杂。

首先,心态上的转变,那绝对是翻天覆地的。

年轻时候穷怕了,或者说,是穷过来的,总有一种患得患失。生怕这钱没了,生怕别人知道你有了钱,就指望着你。所以就算有钱了,也可能小心翼翼的,不敢花,不敢声张,生怕引来麻烦。

中年得富就不一样了。你这都中年了,阅历摆在那儿。年轻时候的虚荣啊,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啊,早就被生活的柴米油盐磨得差不多了。你更清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钱来了,你不会像年轻人那样,感觉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了,然后一股脑儿去买房买车买名牌。你可能会想,这笔钱,能让我和家人过得更踏实些,能让我安心做一些年轻时候想做但没条件做的事儿,能让我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

比如,我那老张,之前开个小破修理铺,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后来他那片儿拆迁,一下拿了好几套房子,还有一大笔拆迁款。他跟我说,最开始那几天,都没睡好觉,总觉得像做梦,醒来一看,钱是真的,房本是真的。但是他没像别人那样,立马买个大别墅,开个豪车。他先是给老母亲换了个舒服的大房子,然后给儿子在好点的学校附近买了套学区房,又给自己和媳妇儿置办了些一直想要的体检套餐。他说,“我这把年纪了,身体是第一位的,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也放心。钱是好东西,但要是拿命去换,那就不划算了。” 这就是中年人的智慧吧,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对家最实在的。

其次,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主。

年轻时候,可能为了生活,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上班下班,挤公交地铁,忍受着上司的气,忍受着工作的压力。中年得富,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你可以选择不再为了钱而工作。你可以把手里的生意做得更舒服,或者干脆找个喜欢的爱好去钻研。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摄影,有人喜欢研究茶道。之前没时间没钱,现在都有了。而且,因为懂得了时间的宝贵,你不会轻易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我有个朋友,以前是律师,一天到晚忙得脚不烂打。后来家里拆迁,他也算是个小富翁了。他没辞职,但他开始只接自己感兴趣的案子,而且工作时间也灵活了许多。他说,“以前是为了案子而律师,现在是为了喜欢而律师。能为那些弱势群体,能为那些我认为对的事情发声,我觉得挺有意义的,而且不愁吃穿,底气也足。” 他还开始学习画画,说年轻时候就喜欢,一直没时间。现在,周末他就能泡在画室里,虽然画得不怎么样,但他觉得特别开心。这种不为生计所迫,纯粹为了兴趣而投入,那种享受,是年轻时候不敢想的。

但是,也别以为中年得富就是一劳永逸的幸福。

这中间也有不少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新的烦恼。

人际关系的变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以前的朋友,好多就渐行渐远了。不是故意的,而是生活轨迹不一样了。你可能习惯了早茶配新闻,而他们还在为生计奔波,你们的话题也慢慢没有了交集。当然,也有关系更近的,但一旦涉及到钱,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有人会主动来借钱,有人会拉你入伙做项目,有人会把你当成提款机。这时候,怎么处理这些关系,怎么保持真诚,不被利益冲昏头脑,是个考验。

我有个亲戚,之前过得紧巴巴的,后来中了彩票,一下子几百万到手。没多久,他那些远房亲戚啊,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找上门来,有说亲戚的,有诉苦的,有劝他投资的。他这个人,心软,又不懂得拒绝,结果没多久,钱就分出去不少。后来他跟我说,他宁愿自己一直穷着,也不想这样被钱绑架,被亲情“绑架”。这让他觉得特别累。

家庭内部也可能出现新的矛盾。

比如,夫妻之间对钱的使用规划可能不一样。孩子突然有钱了,会不会变得娇生惯 উত্তেজ?父母年纪大了,是应该享福还是应该继续操劳?这些都需要好好沟通和平衡。

更深一层讲,中年得富,也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当物质不再是最大的追求时,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凸显出来了。你可能会开始反思,我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我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这种思考,会比年轻时候更加深刻和迫切。

总的来说,中年得富,是一种“被允许的喘息”,是一种“迟来的自由”,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责任”和“更深的思考”。

你可能会觉得生活突然变得简单了许多,不用再为房租水电发愁,不用再为账单精打细算。但同时,你也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这笔财富,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如何平衡好家庭和友情,如何在物质丰富之后,找到精神的寄托。这是一种成熟的体验,需要智慧,也需要一颗平常心。

它不像年轻时候的狂喜,更像是一种平静的满足,一种对过往辛劳的犒劳,也一种对未来更从容的展望。当然,前提是,你能hold住这份财富,不被它吞噬,而是让它成为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助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参加工作比较晚,09年博士毕业时已经三十出头了,但一直喜欢研究投资。工作这12年,在上海买了两套房,一套11年买的郊区(15年底换到市区老破小),一套14年买的电梯房(自住)。两套加一起市值1000多万吧,还欠银行贷款200多万。

读博士时就对投资感兴趣,早期一直研究股票,2013年底知道了比特币的存在,研究后被震惊了,感觉是颠覆性的事物,于是开始介入。但当时存款比较少,而且还要买第二套房,需要在自己承受范围内进行投资。陆陆续续买了10万元的比特币,到2017年牛市的时候又加仓了。成本已经全部取出,买入的比特币一直坚持持有,现在市值有2000多万了。

股票也做得不错,2013年后开始转为长期持股,2016年判断市场在2022年之前没有牛市,于是转为熊市炒绩优,280元的时候买入茅台等白马股一直持有。但股市的市值与币市市值无法相比,差了一个数量级。

2013年买入比特币后,我告诉老婆以后我要做到1个亿,她根本不信,只当我在吹牛。一直到2017年底市值达到1000万时,她觉得我似乎不是在吹牛了。目前我们依然坚持持有,静静地等待目标一步步实现。

但为了做投资,也付出了很多,曾经在几乎是毛坯的房子里住了6年,一直也没买车,我现在甚至连驾照也没有。但回过头看,延迟享受才能带来财富梦想的实现。


补充于3月27日:

有网友评论说房产、比特币、股票都被我把握住,不太真实。而且几年前就判断股市没有牛市,似乎不太可能,感觉我似乎是穿越时空了。其实,我只是说了我目前的结果,但说一下过程,其实是非常虐心,而且我在投资路上的历程非常艰辛,距离完美差了十万八千里。

今天先说说房产吧,我其实是完美错过上海房价最初的上涨红利的。十几年前年来上海读博,那时上海房价高层大概是4000多,老公房单价3000左右。按照当时家里的条件,买一套总价二三十万的老公房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贷款买房,甚至可以买两三套(当时上海房租基本可以覆盖月供)。但当时觉得上海房价很虚高,老家房价1000元/平,家乡省会2000元/平,北京房价也比上海便宜了接近20-30%,上海房价凭什么是老家的4倍?省会的2倍?肯定是因为泡沫呀。于是一直到2009年参加工作,都没动过买房的心思。

到了2011年,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写一份有关某个房地产产业的市场前景报告,对上海房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上海房价上涨的内在逻辑,刚好也是结婚需要,当年入手了第一套房。但现在看起来,第一套房买在郊区,也非常失策,后来因为居住需要,在2015年底进行了置换,这套房产卖出价是145万,买入价是104万,4年时间,扣除还贷、税费,根本没有享受到什么上涨红利。

很多网友可能会好奇,2011年我写的报告,得到了什么结论?从而判断上海房价会涨。其实很简单,就是供求关系。

2011年做市场分析时,发现几个关键因素,一是人均居住面积的趋势。二是人口流入的需求。

上海当时人均居住面积还比较低,大概17平左右。而全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有34平米,而且之前的十年时间中,全国人均居住面积每年递增1平米左右。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全国人均数值的一半,存在巨大的居住需求,按照每年增加1平米计算,上海2000万人口,需要增加2000万平米的住宅面积。

从人口流入角度看,当时上海年均人口流入约50万人,按每人居住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需要1500万平米的居住面积。

仅以上两个因素,上海的刚性需求每年达到3500万平米,这还没考虑投资性需求等因素。

而上海的每年住宅供应量是多少?当时我统计了5年的数据,发现每年只有2000万平米左右。

2000万平米的供应,3500万平米的需求。这,就是当时上海房价不断上涨的秘密。

很多事情说穿了,其实很简单,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用这个方法分析一下当地的房地产市场,调查一下5年以来当地的供求关系,就可以对当地房价趋势做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判断了。



4月8日更新:

说完房产,再来说说股票和比特币吧。

我是2007年4月开始接触股票的,当时还在读博,接触到股票之后,我向父母借了5万元,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笔投资。我做事情有个习惯,要么不碰,如果碰了,就要研究清楚,从小学习也是这个习惯,所以从小到大,一直也是同学眼里的学霸。毕竟是涉及金钱这么大的事情,什么都不懂就乱买股票,其实对自己对金钱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于是第一天接触股市,我就买了一大堆书籍开始研究,有技术分析的、趋势分析的,还有江恩投资理论的,这些书至今我也没扔,都还在家里的书架上放着。后来还以笔名“middleyong"写了帖子,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分析。

但其实我一开始投资就走入了短线操作的误区,2013年之前,总体算下来反而是赔钱的。

到2015年6月股灾前,当时判断创业板要从4000点跌到2500点,我抛掉了所有股票,集中于一个东方航空股票,在股市下跌1000点的情况下,我逆市赚了40%,当时大概盈利50万左右。我计划做完这波东方航空的上升行情,拿出30多万,将自己的比特币增持到200个(当时只有10个)。

但东方航空逆市上涨的走势,让我做了一个至今都后悔的操作。因我当时没有开通融资融券,又想扩大收益,我将东方航空股票做了两轮抵押,进行融资,然后继续买入东航股票。结果东航后来进行了补跌,吃了4个跌停板,50万利润只剩一二十万,无法再按照原来的预想增持比特币到200个,只增持了20个比特币。

因为我从2007年开始接触股市,对股市大势判断还算比较准,2008年3月4000多点彻底看空股市让大家远离,2015年6月16日提出创业板要回调到2字头,我的群友当时有个说法,说我是看大盘第一人。呵呵,也许这里高手很多,让大家见笑了。


4月8日继续更新:

2015年股灾后,股市不太好,我一直也没怎么在股市上赚到钱。但2013-2014年定投陆家嘴,成本价在18元左右,2015年涨到30多元的事后卖掉了,基本赚了一倍,让我品尝到了长线投资的威力。

2016年年底,我对股市大盘再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股市2022年之前没有牛市的结论。其实很简单,把股市月线或季度线做一个趋势分析,将2007年的6124点和2015年的5178点相连形成一条压力线,将月线或季度线低点相连形成一条支撑线,这个大三角形,没有突破之前都不能形成牛市。而三角形末端,测算下来要到2022年,甚至要到2027-2028年。

做出2022年前没有牛市的判断后,结合熊市炒绩优的规律,2016年底,我将资金全部买入白酒股和格力电器等白马股。可惜的是,当时白酒股分别买了贵州茅台 、五粮液和洋河股份,甚至因为洋河股份比较便宜,买得反而偏多一些。而后来洋河的涨幅远远不如茅台,后续我陆续进行了切换,将资金基本集中于贵州茅台一个白酒股。

但我在股市上的资金比较少(一直在还之前买房子的外债,2017年底才还清),虽然拿住了白酒等白马股,实际盈利的绝对金额并不高,没有具体计算过,估计也就在50-100万之间。



4月8日22点继续更新:

说完了股市,再说说比特币吧。这个问题我在别的问题中也提到过,今天顺便说说我从哪里搜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我是在2013年底看到同事电脑上的K线,以为是股票,感觉K线走得也太牛了,一问才知道是莱特币。于是开始研究,看了很多资料后被震撼了,这TM的绝对是改变世界的伟大事物。于是陆续买入,从2013年的6000元到2015年的1700元,陆续买了30个。2017年又买各种币,最高峰时市值达120个币,后来各种折腾、合约亏损、经历交易网站跑路等,只剩下70个左右,不敢瞎折腾了,老老实实拿到现在。

2013年我研究比特币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观点,是某个论坛昵称为"马索“或"马索1"的一位大神写的帖子,他从2011年到2012年,陆续写了很多帖子鼓吹比特币,但当时比特币比较小众,他的帖子响应的人并不多。我是2013年接触比特币后,回过头来找各种分析文章,看到他的帖子后,遗憾得差点拍断大腿,因为2013年之前我还经常上这个论坛,竟然入宝山而空手归,整整晚了两年才看到他的文章。一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在幻想,要是在2012年看到他的文章,按当时比特币均价30人民币的话,我买5万元,也能拥有1500个比特币呀(2011年,我投资邮票都花了2万元,要是买成比特币,哎,不敢想,不敢想)。

马索在2013年比特币过了8000人民币后,曾留言说别看涨了300倍,还能再涨300倍,我算了算,再涨300倍,相当于一个240万-300万人民币,大概35-40万美元一个,届时比特币的市值将媲美黄金,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后来买入30个比特币的原因(比特币300万人民币,市值1亿左右)。

说起币市投资还有个两个小插曲:

一是我2013年底曾花1.3万元买了某个山寨币,2015年跌到只值800元,到了2017年,各种币鸡犬升天,我的这个币竟然涨了200倍,市值达到了15万元,但当我下载完钱包数据整整用了三天,把币转入交易所卖出时市值只有5万元了,即使这样,比起2013年的高点附近依然赚了3倍。币市的疯狂可见一斑。

二是2015年底,我将郊区的小房子卖了,手头有100万,我其实挺想搏一把比特币,当时比特币2500人民币一个,可以买400个,但我老婆坚决不同意。2017年5月,某个周末,我看到狗狗币等山寨币要发力,急需资金炒一把,但我股市的资金周末取不出来,于是向老婆借了9万元,周末两天时间,买入的山寨币最高涨到45万元(卖出过程中有回落,实际套现了36万),把我老婆看得目瞪口呆,钱还能这么赚?后来她对我投资比特币是坚决支持,她自己的资金也拿出来投资币市。当时她买了十余个比特币,在2017年9月打压比特币后,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在3万元左右全部卖出。2017年底,比特币上了10万,她后悔不迭,天天在我面前嘀咕,我只好又转给她12个币才让她心里好受些,后来一直持有到现在。


综合起来,我的投资历程就是:

房产:房子两套都是自住(一套老人住),40多岁的中年人,两套房产在上海很普通。

股市:2013年之前以短线为主,虽然看大盘还算比较准,但2013年之前其实是赔钱的。后来转为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白马股才稳定盈利。但资金量比较小,股市赚取的财富并不算多。

比特币:因为坚信,且有股市投资经验,从而做到了长期持有,目前成为我财富的主要来源。但过程中也很多失误,我老婆2017年卖出的操作和我后来的操作失误,少了30个币。

投资其实很简单,我经常说的三句话:

一是要在正确的方向上。

二是屁股比脑袋赚的钱多。

三是要有足够的量级。

但投资又很难,因为正确的方向很难找出来,没有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做到的。二是长期持有是反人性的,很少有人能坚持住。

user avatar

我现在的收入比15年前的收入翻了50倍以上,那时候每个月10-15k,在同龄人和朋友中虽然也不穷,但是绝对达不到富的程度。

虽然现在每个月收入高了,也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反而觉得那时候的我更开心,现在的我每天要操心的事太多了,睁眼到闭眼全是工作。

体验的话,就是买东西基本上不用参考别人的意见了,自己喜欢就买了。

上个月刚买了一块我看了很久的表,580k,放在十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现在犹豫了几天也就买了,毕竟花钱难买我开心。

手上流动资金并不是很多,也就2000k左右,其余的大部分都放在理财里,每年拿利息也可以拿个400k左右,还有少部分资金借给朋友,几乎是无息借的,大部分都会还的,只有一两个人应该是还不了,赌博,输得倾家荡产,输了应该有10000k多,借我的那500k我也不太好意思要了,毕竟这种赌徒把他逼急了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去年买车去保时捷4s店看了看,觉得帕拉梅拉还是挺好看的,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车,感觉不太适合我,毕竟已经不是15年前那个年轻的我了,所以最后买了隔壁B开头的车,为了证明我没说谎,下面放图。
















哦,忘了说一下,K是块的意思,15年前我9岁,每个月零花钱15-20块。


想连载个小故事,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

user avatar

我自我感觉算是吧,我是 82 年的, 2019 年,我最后一份工作税后到手 2 万 6,之前干了十多年的程序员,薪水从 3500 涨到 26000,花了十六年时间。

19 年底我做了一个软件,上线之后,用户增长很快,去年我就辞职招人开始自己干,到上个月,平均日收入在 5 万以上。

从月收入 26000 到日收入 5万多,一共用了一年零四个月,感觉上和一夜暴富差不多,我今年39,马上即将40岁,算是标准的中年得富。

刚毕业的时候,我特别崇拜李想、戴志康、茅侃侃(90,00后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了),向往着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年纪轻轻就是亿万富翁,是大家羡慕的对象,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个时候,我也是辍学和朋友一起做网站,幻想着我们也可以成为像张朝阳、丁磊那样的牛人,20几岁就能开着跑车,住着豪宅,美女环绕,当着人人羡慕的钻石王老五,我想大部分的年轻人应该都有过这个想象吧。

但是,实际执行,完全不像我们的想象,在我们那个闭塞的内陆小城市,想学习都买不到书,交网费,电信局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钱,根本做不下去。

最后只能以大专肄业的身份来北京闯荡,从网页制作到程序员,一路艰难的打工,心里的远大梦想也慢慢变成了养家换贷,每天用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的失意人生,渐渐学会了和平凡的自己和解。

但是嘴上虽然不再提起了,内心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挣扎,终于在去年这次折腾的东西赚钱了,而且一下让我的收入提高了上百倍。

人到中年,才终于实现了一点点年轻时的追求,中年得富大概的体验是:

心态方面

膨胀但不失理智

如果是20岁的我有现在的收入,那我一定会到处招摇,四处显摆,生怕别人不知道我赚钱了。

但是人到中年心境不同了,内心里依然有想法,想得瑟一下,但是理智告诉我,比你有钱的人多的是,别让人笑话了,别人比我有钱,人家都低调谦和,我有什么资格可膨胀的。

不过虽然我不会在朋友圈里说什么,但我还是会在QQ里和陌生人吹吹牛,显摆显摆。

消费方面

如果是20岁我有钱了,那我一定会去买跑车、买高档商品、到处旅游,穷人乍富一样的四处招摇。

现在人到中年,好像没那么激动了,想换个房子,但是房价太贵了,把所有钱用掉都不够买一个大点儿的三居买,对车倒没什么欲望,就算换车,也肯定不会换那些很招摇的车,也不会刻意去高档场所消费,买昂贵的东西,生活消费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

但是会给几个老人都开份工资,给他们一些生活支持,会支持朋友们的工作,比如找他们买保险、组织旅游之类,也会把一些不太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好朋友,照顾一下他的家庭(朋友的妈妈瘫痪了,工作受到影响),会更愿意支持朋友,但不会为了虚荣,而是更理智。

情感方面

做了十几年的程序员,人也不高不帅,能有老婆愿意嫁给我已经很感恩了,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沾花惹草,接触到的异性也不会对我有什么热情或好感。

现在很多人知道我的收入提高了,以前不怎么联系的女同学也开始主动和我联系了,以前的女同事也可以吹我的彩虹屁了,女网友们也开始对我热情起来了,从心态上,肯定是很得意的,但是理智告诉我,我不能背叛家庭,十几年的婚姻维持不易。

不过在私下里还是会和一些网友聊聊骚,暧昧暧昧,但都不会见面,有时候也会在直播间里给主播打个赏,听听主播虚伪的喊几句大哥你好帅,仅此而已。

总的来说,中年得富少了些许少年得志的春风得意,但却多了几分老有所为的去留无意。

————————————————

从上次回答到现在过去快 8 个月了,这一年过的很不平静,老婆生病,业务受挫,我的小伙伴还帮我算了星座运势,说水瓶今年就是不顺,有心说让她帮我算算破解方法,她说还得花200块钱,呃,那还是算了吧。

今年年初的时候业务发展很顺,还以为年底能有机会去回答一下资产过亿是什么体验的问题,看来着实想多了,今年政策上一直在打压虚拟经济,社交产品几乎都收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心、豆瓣、微博、就连知乎也被责令整改了,我们也经历了好几次警告责令整改,业务受影响很大,有将近大半年的时间收入只有高峰时期的1/3,好在我们的调整方向对了,最近几个月收益终于回升了一些。但还是比年初的时候低不少。

现在再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和年初的时候有些不同了。

现在少了几分春风得意,多了几分无力和焦虑

就像减肥进入平台期,好像营收到了这个规模,就到了我的能力天花板一样,今年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试图突破现有规模,尝试各种推广拉新、裂变、产品升级、推新品但是最终结果始终是在这个用户和营收规模上波动,就是无法突破,似乎触到了我们的天花板似的,而且我们需要很努力才能维持现状。

之前我工作过的公司里,有好几家就是这种状态他们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现在的营收规模,但是始终无法突破,直到现在董事长已经到了退休年纪,规模依然如此,然而虽然营收没减,但是却能明显感觉到做得越来越艰难,可能这就是很多普通人的能力天花板了。

我大概率也是这种情况,可能折腾一辈子也就到这个规模了。

现在陷入两难境地了,一方面想躺平,老实人做事,不敢耍心眼,老老实实纳税,全额社保公积金,赚的钱一半都花出去了,也许我能赚钱的时间就这么几年,还不如就认了,我就这个能力了,不折腾了,缩减成本,尽可能把钱多拿回家一些,也算是没白折腾一场;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还是想尝试突破,总觉得还能突破,但是继续折腾成本越来越高,人力成本,试错成本都居高不下,也许到头来也折腾不出个啥,最后还没留下多少钱,只是为祖国经济繁荣添了半拉砖瓦。

现在慢慢能体会到更多一些所谓的中产焦虑了。

体制外的人,单纯手里有点钱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未来政策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年纪越来越大,再就业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感觉快要进入退休生活的样子,希望孩子将来可以独立自强吧,回不回报的不追求,不啃老就算孝顺了。

走正道,敢挑战,死缠烂打,这依然是我的信条,爱折腾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就算老了,只能摇着轮椅出门了,也会想着怎么能把轮椅改成履带的。

user avatar

写一写我爹吧!

我爹真正有钱是从四十岁开始的,所以算得上中年得富。不过他前面几十年也不算太穷,毕竟生在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自己又赶上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春风上了大学。但是当年全中国都是穷人,所以他也没好到哪去。

大学毕业后和我娘都回到老家当了物理教师。工作了一年后,我爹觉得的当老师赚钱太少,原因主要是身为文艺青年的我爹有太多烧钱的爱好。于是在我爷爷和我娘的支持下考了上海交大力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到我们当地的一家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工作几年之后依旧觉得钱少,于是趁着92年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和几个同伴下海经商。

我爸当年干的行业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在当年却是绝对的蓝海——铝合金材料。起初他们只是想做点铝合金门窗赚点钱。但是后来随着公司业务发展,成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幕墙工程的企业,最后成为了国内幕墙行业的龙头。其实做幕墙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赶鸭子上架,当时公司里其他人都是搞机械的、搞材料的,只有我爹是学力学的,好歹算是和建筑有点关系。于是从接手第一个幕墙工程开始,我爹就一直负责施工部门,一直到09年。在此期间,我爹的工资收入和分红一直快速增长,最后几年年薪都在600万左右。

后来我爹又利用常年在全国各地施工,了解各地房地产市场的优势,在全国各地买了大概一百套房产。然后又在我妈的建议下,投资教育产业,此后又注资了一家连锁酒店。这样的资产结构使得近些年我家的收入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受大环境影响不大。

在我看来,我爹中年得富的经历使他身上并没有体现出什么暴发户的特征,虽然他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了大量财富。

时至今日,我爹从来没带过超过5000块钱的表,日常代步车是一辆天籁,原因是坐着舒服而且省油。前几年迷上了外出爬山,告诉我想买一辆越野性能好一些的车。我原以为他会买一台四驱SUV,结果他买了一台五十铃D-MAX的皮卡,理由是皮卡既能越野,又能拉货。

我的结论就是中年得富的人必然经历了更多的磨砺,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正确的看待社会和财富之间的关系。

用我爹自己的话说:获取财富的过程,也是获取驾驭财富的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越漫长,经历的磨砺越多,你驾驭财富的能力就越强。一夜暴富的人多数被钱吞噬,就是因为没有能力驾驭财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我跟你说,中年得富,那滋味儿,复杂着呢,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哥们儿,也听他们叨叨过不少,我自己也算是沾了点边儿。要我说,这跟年轻时候捡到大钱不一样,年轻时候是惊喜,是狂欢,中年得富,那感觉,更像是一锅炖了好多年的老汤,味道醇厚,也带着点儿岁月沉淀的复杂。首先,心态上的转变.............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心堵,也让人琢磨。一个男人,辛辛苦苦地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最后发现不是自己的,这得多大的打击啊?还跑到娘家去要赔偿,这其中的曲折和情感纠葛,估计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说得清楚。先说这个“上门女婿”的身份。在咱们这儿,尤其是像湖南这样的地方,上门女婿总归是比那些入赘的要更受重视一些。但即便.............
  • 回答
    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即使你觉得自己体型微胖、脸部线条不够硬朗,也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掌握一些小技巧和角度,让你的个人魅力在镜头前得到最好的展现。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能让你在照片里“瘦身显脸小”的秘密武器。一、 姿势是灵魂:告别“站桩”式拍照首先,咱们得明白,拍照不是站军姿。身体稍微动起来,你会.............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方面,从法律、伦理到实际操作,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会尽量详细地,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跟你聊聊这种情况,努力让它听起来不那么“机器”,更像是一个有思考的人在跟你交流。首先,我们得明白,监狱里的生活,即使在法律框架内,也和外面有很大区别。核心是“改造”和“管理”。但同时,.............
  • 回答
    评论一篇名为《朝鲜战争,中国得一失九》的博客,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标题所蕴含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审视。这种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判断性和论断性,它预设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失大于得”的结论。因此,评论的核心在于:1. 理解博客作者的论点和证据。2. 从历史事实和不同视角出发,评估其论点的合理.............
  • 回答
    .......
  • 回答
    中文学得不好,那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却又难以捉摸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你想与之互动,却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雾,让你欲言又止,满心遗憾。从沟通层面来说: “我懂你,但说不出口”的尴尬: 你能听懂大部分对话,甚至能理解中文歌曲、电视剧的梗概,但轮到自己表达时,脑子里的词汇就像跑丢了的兔子,东.............
  • 回答
    中国的癌症谱与全球整体情况有所不同,但也有不少重叠之处。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和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型:1. 肺癌:肺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这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吸烟: 尽管近年来控烟力度加大,但中国的吸烟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在.............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能够抵御不同程度的寒潮袭击。但若真的遭遇类似得州那样的极端寒潮,其影响的严重程度将取决于寒潮的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中国应对的准备程度和基础设施的韧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中国遇上得州寒潮可能出现的“悲剧”情景:1. 电力系统崩溃:需求激增与供.............
  • 回答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律,许多王朝的兴衰都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要说最典型的例子,汉朝的建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汉朝的建立,特别是刘邦能够最终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生动演绎。在秦朝末年,那个庞大的帝.............
  • 回答
    电视剧里的“得兵书者得天下”,这句口号听起来特别带劲,也确实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要说它是不是真的能“得天下”,那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句话的语境。在很多古装剧里,“兵书”代表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堆纸上的文字,而是智慧的结晶,是战术、战略、用兵之道的大集结。它可能包含了前人的经.............
  • 回答
    要评判“写得最好”的司法判决,往往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法律的严谨性、说理的清晰度、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贡献。在中国当代司法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因其深度、广度、创新性或标志性意义而备受关注的判决。它们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回应,是对法律精神的诠释,甚.............
  • 回答
    科普在中国和国外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 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几个主要原因:在中国,科普工作的艰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思维: “唯分数论.............
  • 回答
    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要理解为什么两国之间会产生如此激烈的争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渊源、经济依赖、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意识形态差异。历史的阴影与“战友”到“疏远”的转变起初,中澳关系并非如此。二战期间,两国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成功”这个词在反派身上,往往不是指他们做了多少坏事,而是他们如何触动人心,如何让我们在憎恨之余,也忍不住去思考,去理解,甚至在某个瞬间,会觉得他们身上有那么一丝我们自己也曾有过的影子。在我心里,塑造得最成功的反派,那一定非《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 小丑 莫属了。希斯·莱杰的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滋润”或“不滋润”。要理解马云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马云这个人,他的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崛起紧密相连。创办阿里巴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做到全球瞩目的商业巨头,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在这个过程中,他无疑是.............
  • 回答
    在《文明》系列浩瀚的文明长河中,要挑出一个“最失败”的设计,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每个玩家的体验和偏好都不同。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系列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诟病、影响玩家游戏体验、且在后续作品中被大刀阔斧改进甚至几乎被抛弃的设计,那么《文明4:超越天堂》(Civilization IV.............
  • 回答
    在《原神》这片广阔而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里,林林总总的角色设计,如同璀璨星河,各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如果要我挑出一位设计上相对“失败”的角色,那么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恐怕是那位身披紫色斗篷,浑身散发着神秘气息的——迪希雅。请允许我稍加详细地阐述一下我的看法。并不是说迪希雅这位角色本身一无是处,她的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那种被既定轨道推着走的感觉,以及在快节奏生活中似乎总也追赶不上的疲惫,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体会。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看着身边的人,感觉大家都在重复着相似的生活模式,为了房子、车子、孩子、票子而奔波,而那些真正能让自己心安的宁静和喜悦,却变得越来越奢侈。你问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