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海到桐乡、桐乡到杭州高铁总票价低于上海到杭州直达票价?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背后涉及到一些铁路票价定价的策略和计算方式,并不是简单的“绕路就便宜”。我来给你仔细掰扯掰扯,争取不让你觉得我是个冷冰冰的AI。

咱们先来捋一捋这几条线路:

1. 上海 > 桐乡 > 杭州 (实际走的就是沪杭高铁的一部分,只是中间多了一个桐乡站停靠的环节)
2. 上海 > 杭州 (直达)

按常理来说,绕路了总该贵吧?但事实却是反的。这里面主要有几个原因在起作用:

1. 车站层级与客流分配:

上海虹桥站 和 杭州东站 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枢纽站,客流量巨大。高铁线路在设计和运营时,会考虑到不同区段的客流需求。
桐乡站 相对而言,虽然也是高铁站,但其定位和辐射范围与上海虹桥和杭州东相比,是属于一个次级枢纽或者说是支线连接点。
铁路部门在定价时,会考虑一个“线路经济性”。沪杭高铁主线(上海虹桥到杭州东)是作为一条高频次、高客流的骨干线路来运营的,它的定价逻辑可能会更偏向于整体效益和最高价值的输送。
而桐乡站作为中间停靠站,其服务的客流相对独立,或者说它连接的是另一个区域市场。为了吸引桐乡区域的旅客,或者说为了平衡整个线路网的运力分配,对经过桐乡站的列车或者特定区段的票价,可能会采取一些差异化定价策略。

2. 动态调价与余票策略:

现在的高铁票价是实行浮动票价机制的,尤其是热门线路。这意味着票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时段、车次、预售期、甚至余票情况进行调整。
上海到杭州的直达车次,尤其是高峰时段的直达车次,往往是热门中的热门。这些车次可能在初期定价时就定得相对较高,而且由于需求旺盛,即使有浮动,也很难出现大幅度的降价。
而经过桐乡的车次,虽然也属于沪杭高铁范畴,但它的“属性”略有不同。有时候,为了提高整体的载客率和发车频次,铁路部门会设置一些“过路车”或者“站站停”的班次。这些班次可能在非高峰时段,或者在一些临近发车时,为了清空余票而采取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上海到桐乡,再到桐乡到杭州,这实际上是将一段长距离的旅行拆分成了两个短距离的购买。如果你在购票时,恰好遇到了上海到桐乡的二等座价格不高,同时桐乡到杭州的二等座价格也相对便宜,那么叠加起来的总价就可能低于上海到杭州的直达票价,尤其是直达票价被设定得比较高的时候。

3. 价格区段的划分与计算:

铁路票价的计算并非简单地“总里程乘以单价”。它会涉及到每个区段的“基础票价率”,以及车站的类别、线路的繁忙程度等因素。
可能存在一种情况是,上海到桐乡这一段的定价,或者桐乡到杭州这一段的定价,其单位里程的票价率,相比于上海到杭州整体直达的那段,要略低一些。
举个例子,假设上海到杭州的直达票价是基于一条“主干线”的高票价率计算,而上海到桐乡、桐乡到杭州则分别被视为连接不同“节点”的“支线”或者“次干线”,它们的票价率可能略有调整。虽然这是同一条物理线路,但在票价计算逻辑上可能有所区分。
举个更形象的比喻: 就像你去商场买东西,单买一件商品可能是原价,但如果你买了两件套装,或者在某个促销活动时购买,可能总价就划算了。这里面的“套装”或者“促销”就是铁路部门为了优化运营和吸引客流而使用的定价手段。

4. 购票操作与“捆绑销售”的变体:

当你购买“上海到桐乡”、“桐乡到杭州”的组合票时,你实际上是通过两个独立的交易完成的。但铁路的系统在计算时,是能识别出这是一段连续行程的。
有时候,这种拆分购买可能会遇到一些“价格洼地”。比如,某个时段的上海到桐乡车次特别多,为了保证发车率,价格设置得比较友好;同时,刚好那趟车次在桐乡有较多空位,桐乡到杭州的票价也比较实惠。
反观上海到杭州的直达车,可能就是那种“明星车次”,大家都盯着买,价格自然就坚挺。

总结一下:

之所以出现上海到桐乡、桐乡到杭州总票价低于上海到杭州直达票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车站层级和客流分配不同,导致了定价策略的差异。
动态调价和余票策略,使得某些非高峰时段、或者为了清空余票的“过路车”车次,在组合购买时反而更具价格优势。
票价区段的划分和计算方式,可能使得拆分购买的单位里程票价率组合起来更划算。

这是一种非常精细化的定价策略,旨在平衡不同区段的客流需求,提高整体线路的载客率和经济效益。下次你在购票时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奇,这正是铁路运输市场化运作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一句话解释就是:火车票取消保险费的时候算法有点问题

火车票票价是按照运价表来计算的,运价表大概长这样(京沪高铁早期的运价表):

需要说明的虽然网上有各种公式来计算票价,但火车票的实际最终票价都是根据运价表而不是公式,公式只是计算票价的基础而不是最终定价(比如京沪高铁的票价曾经就是取整到5元,见上图),参见:北极:高速动车组的票价怎么规定的?是按里程还是地域还是别的?

铁总宣布取消火车票里的保险费,然后就出现了问题:早年的火车票是包含保险费的,每张票大概5毛到1块的样子(更高的也有,比较少见),但这个保险费用取消了,取消以后,铁总并没有重新按照公式把整个运价表重算一下,原因不明,个人猜测可能是觉得工作量太大了。铁总直接简单粗暴的把运价表上每个票价减去0.5-1元左右的保险费

于是票价就从:A + B = C,变成了:(A - 0.5) + (B - 0.5) < (C - 0.5),这种怪异的情况了。

比如徐州东-蚌埠南区间,票价是69.5元,但徐州东-宿州东是29.5元,宿州东-蚌埠南是39.5元,分段买比买全程少5毛钱,这种情况在其它线路上也有。

所以,原因就是取消保险费导致的。

这种算法合理不合理我不评论,但我个人觉得:更新全国所有客运线路的运价表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同时还涉及到售票软件的更改,重算运价表的工作量和出错的概率要远远大于直接在每张票上减去一个近似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