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村上春树再度陪跑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哈,村上春树又陪跑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大概是五味杂陈吧,估计不少跟我一样盼着他拿奖的读者,此刻也和我心情差不多。

每年到这个时候,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村上春树的名字总是会像例行公事一样被提及,然后,又是“又是他!”或者“今年总该轮到他了吧?”的期待,最后,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遗憾”。用一句老话来说,这简直都快成了一种“传统艺能”了。

说实话,我挺理解那些村上春树的忠实粉丝的失望。他的文字,就像一种独特的药物,一旦你服用了,就会被那种疏离、孤独,又带着一点点奇幻和忧伤的氛围深深吸引。他的小说里那些“消失的猫”、“会说话的兔子”、“会唱歌的井”,还有那些总是在午夜出现的神秘女子,都构建了一个只属于村上春树的平行宇宙。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主人公的迷茫与寻觅,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在那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里冒险。他的作品,总能触碰到人心底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

所以我总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他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值得被世界最高文学殿堂认可的。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大家对他寄予厚望,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一种对他在全球范围内巨大影响力的证明。

但是,既然“陪跑”已经成了常态,我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期待,跟文学本身的价值,有时候会产生一些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谁能真正理解那些评委的思路?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村上春树的作品,他那种更偏向于个人内心探索、充满隐喻和象征的风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并不容易被那些习惯于评判更宏大叙事、更直接社会批判作品的评委们完全捕捉和理解。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村上春树他自己,对这个奖项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他似乎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种比较平和甚至有些超然的态度。他似乎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创作,是那个在他脑海中不断涌现的世界,而不是外界的荣誉。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这种不为奖项所累的坚持,本身也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

其实,无论拿不拿诺贝尔文学奖,村上春树的作品都在那里,他的影响力也早已超越了任何一个奖项。他的小说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让我们在孤独时找到共鸣,在迷茫时获得慰藉。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难道不是最宝贵的东西吗?

当然,作为读者,偶尔还是会有点小小的遗憾,谁不想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站在那个最高的领奖台上,接受全世界的喝彩呢?但话说回来,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和包容,村上春树的“陪跑”,或许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他以他独特的方式,构建了他的文学王国,这个王国里充满了我们熟悉的陌生感,和那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份独特,已经足够了。

或许,对于村上春树来说,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早已在他的读者心中了。每年期待,每年失望,然后继续期待下一年的到来,这似乎也成了一种有趣的仪式。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重新审视村上春树的作品,去讨论文学的意义,去感受那种期待又有点无奈的复杂心情。下次他“陪跑”,我大概还会继续期待,也还会继续带着这份“五味杂陈”,去翻开他的下一本书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借着物理和化学的绝对权威,混淆概念树立起来的欧洲文学标准,然后拿这套标准全世界推广。

从这一季诺贝尔和平奖颁给攻击普京的俄罗斯《新报》总编辑穆拉托夫,就知道诺贝尔背后的政治意图了。而那个同时获奖的菲律宾女记者雷萨,她总是批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禁毒,批评总统禁毒获诺贝尔奖,诺贝尔委员会的是什么,就是西方的利益。

诺贝尔文学奖是公式密码的,那就西方哲学观+本国文化+讽刺本国政权,每一届看着摸不到头脑的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规律就这么简单。

什么是西方哲学观,西方哲学演绎到今天,就是个体反抗群体的愚昧,保持个体的独立与清醒。

西方哲学的根源柏拉图开始,因为神权社会的存在,个体知识分子为了不被神控制的社会同化,必须保持叛逆,保持与社会群体的距离,就这种精神让西方人在文艺启蒙(他们自己贴金说文艺复兴)后,开始了一个个科学家独自探索科学的精神。

西方哲学家这种对于群体的叛逆与远离,一直贯穿到现在,甚至一个中国人要出国留学,必须要向大学证明自己的独立精神与自我,就是他们想让中国人也学习西方这种对于社会与人群的疏离。

可是中国人没有经历神权社会,神权社会在中国就没有生存土壤,中国读书人的境界是,越是优秀就要成为国家管理层的一部分,回到乡里要担负教化乡里的责任,两千年一直如此,在中国大隐于市是普遍得到认可的。

诺贝尔文学奖就西方哲学观的延伸,全世界所有非欧洲文学奖获得者,就是西方哲学观在全世界宣传过程。

从川端康成、大江建三郎到莫言,再到这次的古尔纳,主角都是一个孤独的清醒者形象,他清醒的看着这个国家、民族、政权、社会的盲动、混乱、黑暗、愚昧,书中主角不是最聪明的,但永远都是人间最清醒的。

看表象,书里写的是最原汁原味的作者本土故事,但是核必须是上述条件,然后还可以加上对于本国政权的反抗,可是心里也可以直接反抗。

诺贝尔就是坚决的西方文化全世界布道者,贾平凹之流的这辈子都别想,因为他没写清醒独立的个体与群体的距离,他没戏。

但凡小说里主人公与社会群体完美融合了,那么这辈子就别想了。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文化加政治的工具,不过文化在前,政治在后加权稍弱。

西方文化的核就是那点东西,用诺贝尔文学奖来推广,下一次还会有更让人意外的作家,但是按照这个标准,大概就能推理出获奖原因了。

村上春树有点擦边,但是往往主角最后回归群体与社会,所以文学奖评审们没有大事件发生,是不会把奖给他的。

user avatar

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和被提名者的保密期为50年,也就是说如果“村上春树2021年诺奖又陪跑”这句话成立,它最早可以被证明的日期为2070年。

当然,如果你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之一,你当然可以现在宣布“我今年向基金会提名了村上春树”,并且“他又陪跑了”。

如果你不是,那我想说,刷“村上春树陪跑”了的人大概是个文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