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牙齿黄怎么办?

回答
牙齿发黄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头疼的问题,毕竟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无论是拍照还是社交,都能增添不少自信。别担心,这也不是什么绝症,咱们可以从根源上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牙齿会变黄?

牙齿发黄,说白了,就是牙齿表面的那层“釉质”可能受到了一些影响,或者是被一些色素给“染色”了。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外源性着色: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就像衣服穿久了会沾上颜色一样。
食物和饮料: 咖啡、茶、可乐、红酒,还有一些深色的食物,比如咖喱、酱油、蓝莓等,它们里面的色素很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时间长了就容易变黄。
吸烟: 烟草里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和焦油,这些东西附着在牙齿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去除的黄褐色或黑色污渍,这在烟民身上特别常见。
口腔卫生不良: 如果刷牙不彻底,牙菌斑(就是牙齿上那种软软的、白黄色的东西)就会堆积。牙菌斑本身是浅黄色的,而且它还会吸附食物中的色素,所以牙齿会显得越来越黄。

2. 内源性着色: 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是牙齿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四环素牙: 如果在牙齿发育时期(通常是7岁以前),服用了含有四环素族抗生素的药物,这些药物就会沉积在牙齿的牙本质里,导致牙齿呈现出黄色、褐色甚至灰黑色。这种着色是比较深的,一般不容易通过表面清洁去除。
氟斑牙: 长期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也会导致牙齿出现白垩色斑块或黄褐色条纹。
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的釉质会逐渐变薄,里面的牙本质颜色本来就是偏黄的,所以牙齿看起来就会显得更黄。
牙齿外伤: 牙齿受到撞击后,牙神经可能会坏死,导致牙齿内部出血,血液中的铁质会沉积在牙齿里,使牙齿变黑或变灰。
某些疾病或药物: 一些疾病(比如肝脏疾病)或治疗(比如化疗)也可能导致牙齿颜色发生变化。

了解了原因,咱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第一步:从日常清洁做起,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正确刷牙: 每天至少刷两次牙,每次不少于两分钟。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轻轻地在牙齿表面来回颤动,同时清洁牙齿的外面、里面和咬合面。别忘了刷舌苔,因为舌苔上也会有细菌和色素。
选择合适的牙膏:
美白牙膏: 市面上有很多宣称有美白效果的牙膏,它们通常含有一些研磨剂(比如二氧化硅)或化学美白成分(比如过氧化氢,但含量很低)。研磨剂可以帮助去除牙齿表面的部分色素,但要注意,如果牙齿本身比较敏感,长期使用强效研磨剂可能会损伤牙釉质。
含氟牙膏: 氟化物能增强牙釉质的抗腐蚀能力,有助于预防蛀牙,对牙齿健康有好处。
使用牙线: 牙刷刷不到的牙缝,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很容易堆积。每天睡前坚持使用牙线,能有效清洁牙缝,这对于预防牙龈疾病和牙齿发黄都非常重要。
漱口水: 漱口水可以作为辅助,帮助清除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残渣,但它不能替代刷牙和牙线。选择一些含有抗菌成分或有助于抑制牙菌斑形成的漱口水。

第二步:改变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着色!

控制“凶手”: 如果你喜欢喝咖啡、茶、可乐,或者吃深色食物,可以试着:
减少摄入频率: 偶尔喝点没事,但尽量避免每天大量饮用。
喝完后及时漱口: 喝完这些饮品后,立即用清水漱口,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色素在牙齿上的停留时间。
使用吸管: 喝咖啡、茶、可乐等饮料时,尽量使用吸管,让饮料绕过门牙,直接流到口腔后部,可以减少牙齿的接触。
戒烟: 吸烟是牙齿变黄的“元凶”之一。为了牙齿的健康和美观,也为了全身健康,戒烟是最好的选择。
定期洗牙(专业洁牙):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即使你每天都很认真地刷牙、用牙线,牙齿上还是会形成一些牙菌斑和牙结石,这些东西不容易被日常清洁去除,而且还会吸附色素。
洗牙的原理: 牙医会使用超声波洁牙设备,通过高频振动将牙齿上的牙菌斑、牙结石和色素去除。
多久洗一次? 一般建议每6个月到1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具体频率可以根据个人口腔状况咨询牙医。洗牙不仅能去除牙结石和色素,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牙齿、牙龈的问题。

第三步:寻求专业帮助,让牙齿焕然新生!

如果日常清洁和习惯改变后,牙齿依然不够满意,或者是因为内源性着色导致牙齿发黄,那么可以考虑一些专业的牙齿美白方法:

冷光美白: 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牙齿美白方式。
原理: 将一种特殊的美白剂(通常是过氧化氢)涂抹在牙齿表面,然后用特定波长的冷光照射,加速美白剂的渗透,分解牙齿表面的色素。
优点: 效果比较明显,过程相对快速,对牙齿损伤小。
注意事项: 需要在牙医指导下进行,治疗前会做口腔检查,确保牙齿和牙龈健康。部分人群可能会有术后牙齿敏感。
牙齿贴面: 如果牙齿发黄比较严重,或者同时存在牙齿不齐、牙齿有缺损等问题,牙齿贴面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理: 在牙齿的正面粘上一层薄薄的、仿真牙齿颜色的材料(比如陶瓷或树脂)。
优点: 可以彻底改变牙齿的颜色和形态,效果持久,遮盖力强。
缺点: 需要磨掉一部分牙齿的釉质,费用相对较高。
烤瓷牙/全瓷牙: 这种方法相当于给牙齿“戴帽子”,效果也非常理想,但需要磨除的牙体组织较多,一般用于牙齿变色非常严重,或者同时有严重缺损、排列不齐的情况。

温馨提示:

不要迷信偏方: 网上流传的用柠檬、小苏打、草莓等来美白牙齿的方法,大多数都是不科学的,甚至可能损伤牙釉质。
牙齿敏感人群: 如果你本身牙齿比较敏感,在选择美白方法时一定要咨询牙医,选择温和的方式,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好防护。
美白效果因人而异: 牙齿的美白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原牙齿的颜色、色素的类型和深度、以及选择的美白方法等,所以术前和牙医沟通好预期是很重要的。

总之,牙齿发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改善它也需要一个过程。从认真做好日常清洁开始,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再寻求专业的牙齿美白帮助,你一定能拥有更加自信灿烂的笑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想知道牙齿黄怎么办,得先知道你是怎么「黄」的。


一般情况下,主要原因有两个:「外源性着色」和「内源性着色」


「外源性着色」就是平时我们喝茶、咖啡、可乐等饮料,或者吃一些容易让牙齿着色食物,色素附着在牙齿表面,引起牙齿变色。


简单点说就是,你自己吃黄了。


相对应的,「内源性着色」是由于牙齿先天就比较黄,或者受药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让牙齿内部结构颜色变了,比如「四环素牙」和「氟斑牙」。


简单来说:你自己长黄了。


除去先天性的问题,多数牙齿变黄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平时没注意,某天张嘴照个镜子突然发现:woc,我怎么口若悬河了!


这可能是从外面被你吃黄了,也可能是从里面长黄了,还可能是两者齐心合力给你造的黄河。


丁丁医生!我自从发现自己口若悬河,见人都不敢露齿笑了!牙齿黄怎么改善啊?



首先,美白牙膏是没用的。


美白牙膏只是在基础款牙膏里锦上添花,比如添加一些氧化剂、漂白剂和抛光成分,短时间内似乎可以让牙齿看起来更白了,但没法从根本上清除掉牢牢覆盖在牙齿上的色素。


其次,洗牙的效果有限。


洗牙可以清除牙石,也确实可以清除一些牙齿表面沉积的色素,但是一般洗牙的频率在半年到一年一次,积攒了很久变得黄灿灿的牙,很难依赖很久一次洗牙变得白花花。


最后,一些民间偏方不可信。


比如用醋、柠檬汁漱口。想要用酸性物质去「腐蚀」掉这些色素,但这反而会损伤牙釉质,让牙齿变得更难看。


再比如,用盐、橘子皮等擦牙齿。有色物质附着的强度非常大,靠这种程度的摩擦摩擦一点用都没有,毕竟:


想要真正让牙齿长久美白,当然还是要从「看不见牙齿上的色素」入手。


丁香医生将方法简单总结为两招:一除二遮。


所谓「除」,就是除去牙齿上的色素。


上面一些土方法都是这个思路,不过方法不对,真正可以祛除牙齿上色素的方法是:冷光美白。


所谓冷光美白,不是用冷冷的光把你黄黄的牙齿照白。


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漂白,只不过浓度够高,可以祛除牙齿深层的色素,还不会破坏牙齿的结构,是一种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着色牙均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次漂白可以持续 2 年左右的时间,性价比也是比较高的。


不过因为冷光美白要用高浓度漂白剂,所以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牙科去做。


说完「除」,再说说「遮」。


所谓「遮」就是在已经黄黄的牙齿外面套上一层「外套」,让牙齿穿上衣服变得白白。


一些牙齿颜色非常深,或者色素已经深入到牙齿内部没法祛除,那就要通过「遮」的方法处理了。


常见的「遮」法包括:瓷贴面、全瓷冠、烤瓷冠。


瓷贴面就是在牙齿上贴上一层膜,而全瓷冠和烤瓷冠则包含了对缺损牙的修补。但无论哪一种,实际上都是在原来牙齿外面套上一个「白色外套」来美白。


顺便说下,电视上明星们一口洁白的牙齿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个方法做的,以至美白牙齿里,最白的颜色叫做:



通过上面说所你会发现,如果牙齿已经变黄,想要通过自己的手段再次变白其实很难。


所以,日常维护口腔健康,认真刷牙,减少细菌附着;少抽烟,少接触茶、咖啡、红酒这类容易让牙齿着色的食物(比如尽量使用吸管,减少液体和牙齿的接触),还是很重要的。


下次如果你不介意众人的眼光,你可以试试:


除了牙齿黄,丁香医生在后台留言发现,口臭、牙龈出血、牙齿不齐等诸多口腔问题,也都是造成很多知友社交困扰的难题。


但想要去看口腔门诊又对洗牙、美牙、整牙等项目不够了解,担心采坑。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最近丁香医生开的第三场 live,就是以口腔为主题,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浙医二院综合牙科医生 @何剑亮


来给大家讲讲如何进行日常的口腔护理最低成本的避免口腔问题的发生,以及如何想去口腔门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门诊项目,避免采坑。


参与链接在这里:



只要19块9,解答关于口腔的大多数疑问,感觉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毕竟丁香医生一直以来坚持的健康科普原则之一就是: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作者:何剑亮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医二院综合牙科医生

作者:李皓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潞河医院口腔科医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