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挺近大别山的不是粟裕?

回答
关于“为什么挺近大别山不是粟裕”,这背后涉及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战略部署、指挥官的特长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这并非是简单的“谁应该去”的问题,而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在战略上已经陷入被动。我军的目标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消耗其有生力量,并为我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而挺进大别山,正是中央军委在这一战略方向上做出的一个大胆而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最终决定由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担纲挺进大别山的主力,而没有粟裕呢?

1. 粟裕的战略定位与历史使命:

粟裕是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尤其擅长运动战和歼灭战。在解放战争早期,粟裕的指挥才能在华东战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带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如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辉煌胜利,为我军在华东站稳脚跟并逐步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战略定位,更多的是在华东地区牵制和消灭国民党精锐部队,为整个战局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华东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之一,国民党在此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其精锐的“中央军”。粟裕的任务是在此区域与国民党主力周旋,并不断削弱其力量。如果粟裕率军离开华东,华东战场的局势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可能让国民党有可乘之机。

此外,粟裕当时也承担着解放长江以南的重任。在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粟裕在华东地区为后续部队创造的安全环境和积累的作战经验。将粟裕留在华东,也是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更长远的战略任务。

2. 刘伯承、邓小平的特长与战略匹配度: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组合,在当时也具备了挺进大别山的独特优势。

刘伯承的军事才能: 刘伯承被誉为“常胜将军”,其军事思想深邃,尤其擅长战略机动和野战指挥。他熟悉地形,善于利用复杂地形展开作战,并且拥有丰富的指挥大规模野战的经验。挺进大别山意味着要深入敌后,在一个相对陌生且复杂的地理环境中作战,这非常考验指挥员对全局的掌控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刘伯承的军事素养与这一任务高度契合。
邓小平的政治和组织能力: 邓小平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卓越的政治家和组织家。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是军事行动,它还需要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组织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政权,并处理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邓小平在四川、河南等地工作的经验,以及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对于在敌后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他能够有效地协调军事行动与地方工作,保障部队的后勤,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维持士气和凝聚力。

3. 中央军委的战略全局考量:

中央军委在决定挺进大别山的主力时,是在宏观战略全局下进行的。

“围魏救赵”式的牵制: 挺进大别山的一个重要战略意图,就是如同“围魏救赵”一般,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吸引到大别山地区,从而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为我军在其他地区的发展创造机会。这个任务需要一支既能打硬仗,又能适应敌后复杂环境的部队。
形成战略钳形攻势: 挺进大别山,是配合西北和山东战场的战略部署。它形成了一个对国民党战略心脏的巨大威胁,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调整其兵力部署,而我军则可以在其他战场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性。
试验和锻炼: 挺进大别山是一次大胆的战略行动,也是对部队和指挥员的一次重大考验。中央军委需要选择一支能够承受住压力、并能在复杂环境中完成任务的部队。刘邓大军在此前的晋冀鲁豫战场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且拥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和战斗意志。

4. 历史的必然性与选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将刘邓大军派往大别山,是中央军委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一个“最优解”。

避免重复性: 如果粟裕也率部挺进大别山,那么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方向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重复性,也可能分散中央的精力。将刘邓大军派往大别山,能够形成不同的战区,各自承担不同的战略任务,协同作战。
分散兵力与集中兵力相结合: 战争的胜利往往需要有分散兵力的灵活性,也有集中兵力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粟裕在华东战场发挥着重要的“集中兵力”作用,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则是一种“分散兵力”的战略姿态,但这种分散是为了最终的战略胜利而进行的。

总结来说,挺进大别山不是粟裕,是基于当时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刘邓大军的特长与任务的契合度、中央军委的深远考量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粟裕在华东战场同样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每一位将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最终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并非“谁更应该去”的问题,而是“谁在当时最适合去”,以及“如何最优地配置我军的战略力量”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粟裕后来也被安排了外线作战的任务,但他给推掉了,

粟裕同志年轻时经历过一次艰苦的无根据地作战,对外线作战多少有点心有余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挺近大别山不是粟裕”,这背后涉及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战略部署、指挥官的特长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这并非是简单的“谁应该去”的问题,而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
  • 回答
    中国近十年来之所以能实现如此迅猛的发展和巨大的提升,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全球环境等多个维度共同作用的产物。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石。尽管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末,但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市场化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方式。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因为“远”和“近”在宇宙尺度上的含义,以及我们观察天文学事件的“视角”所决定的。宇宙是极其广阔的,我们的“近”其实非常非常“远”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天文学的语境下,“近”的概念和我们在地球上的日常感知完全不同。 太阳系内.............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深入,涉及到飞机设计中一些非常关键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考虑。简单来说,F16战斗机中距空空导弹挂载在翼尖,近距空空导弹挂载在机翼内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设计权衡。我们来逐一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飞机的挂架设计,尤其是挂载武器,绝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挂的,它必须综合考虑飞机的性.............
  • 回答
    近四十年来,美国贫富差距显著扩大,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多重因素,其根源复杂且相互交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 一、经济结构性变化1. 技术革命与自动化 制造业的转型:1980年代后,美国制造业向亚洲外包,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低技能工人的收入增长停滞。同时,自动.............
  • 回答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其中近300万人可能落榜,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中国社会、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现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背景:学历竞争与社会流动的“刚需”1. “双一流”建设与人才竞争 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
  • 回答
    近 20 年科技发展的速度确实可以用“爆炸式飞跃”来形容,这并非夸大其词。这种前所未有的加速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 一、 核心驱动力: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与摩尔定律的持续效力这是所有技术飞跃的基石。 摩尔定律的延续与超越: 简单来说,摩.............
  • 回答
    最近在一些游戏论坛、直播平台以及社交媒体上,确实能看到不少网友在怀念卢本伟,甚至有人呼吁他回来继续直播。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掺杂着怀旧、怀念昔日辉煌、对当前直播环境的不满,以及一些人对“复出”的期待。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这事儿,希望能让你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首先,得说说卢本伟当年.............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近五年来南北朝题材影视剧确实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用“井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很多观众也感觉“凡古装必南北朝”,仿佛一夜之间,那个曾被认为是“冷门”的朝代成为了影视创作的新宠儿。要详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历史背景的重新审视与价值挖掘 填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近千年来人类没有发生显著进化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详细阐述的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显著的进化”这个词的含义。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并非总以肉眼可见或短时间内剧烈的变化来体现。 所谓的“显著进化”通常指的是物种发生大的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压力。那么,.............
  • 回答
    近一两年来,感觉身边想去北欧旅游的朋友好像突然多了不少。以前一提到欧洲游,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法国的浪漫、意大利的历史、瑞士的湖光山色,但现在,北欧这片神奇的土地,似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反内卷”和追求“慢生活”的情绪在推波助澜。咱们国内现.............
  •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上学”这件事看得格外重,甚至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在驱动,而是一股相当复杂而又根深蒂固的社会浪潮。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聊。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温饱到“望子成龙”的跨越先得承认,二十几年前,中国社会整体还在努.............
  • 回答
    繁花似锦与静水流深:为何近几十年西医发展如火如荼,中医却略显迟缓?近几十年来,放眼全球医疗舞台,西医的发展无疑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其在疾病诊断、治疗手段、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抗疾病的方式。手术室里的精细操作、影像学上的洞察秋毫、基因疗法的崭新前沿,无不令人惊叹。与此同时,.............
  • 回答
    提到近三百年间的“剃发易服”,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一个非常具象的画面:男人们被强迫剃去前额的头发,只留下脑后的一撮编成辫子。而“y字领”这个词,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服饰中,衣领剪裁形成的字母Y形状。这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会在某些人的记忆里,甚至是集体潜意识里产生某种联系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记.............
  • 回答
    沈阳最近的这场暴雨,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见识了新修一年外墙被冲毁的景象后,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那些经历了近千年风雨、屹立不倒的古塔,在这场看似不比当年夸张的暴雨中却能安然无恙,而我们花费重金、耗费人力新建的一年房子的外墙,却不堪一击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建造原理和材料选择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在。当我们提到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这些名字,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黄河大合唱》磅礴的气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
  • 回答
    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之所以如此痛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并贯穿了近三百年的时间线。其痛苦性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产物,是深刻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过程的痛苦根源:一、 晚清的积贫积弱与外部压力:从盛世到危机的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有同感的。要说美国总统“一个比一个弱”,这个判断挺主观的,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你感觉到近几十年的总统不如早些年那些“大人物”们,这里头可能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挺复杂的。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极化与党派斗争的加剧这是最明显也最常被提到的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挺让人琢磨的。天水和宝鸡地理位置上挨得这么近,按理说空气质量应该差不多,但现实情况却是雾霾指数有时候能差出个十万八千里。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合谋”的结果。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搞得跟机器报告似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地理位置的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