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出「拒绝外卖、鼓励线下堂食」的倡议书,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近发出的那份“拒绝外卖、鼓励线下堂食”的倡议书,说实话,我看到的时候真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

首先,我得承认,这倡议书确实挺有“一股清流”的感觉。在如今这个外卖行业发达得不得了,人人都追求方便快捷的时代,大学里还能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逆潮流”的号召,本身就挺让人关注的。它触及到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更是在探讨一种校园生活方式的回归,以及其中蕴含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意图。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倡议,背后肯定是有不少考量的。

食品安全和健康层面: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因。外卖的来源五花八门,虽然监管一直在加强,但小作坊、卫生条件不明的外卖店始终是个隐患。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旦吃坏了肚子,不仅影响学习,严重起来还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问题。学校作为学生们的管理者,对大家的健康负有责任,所以从源头上减少不可控的外卖,转而选择有学校统一管理的食堂,自然是最稳妥的选择。食堂虽然口味可能不如外卖多样,但至少在卫生、食材来源方面,学校更有信心把控。

校园生活的氛围和同学间的交流: 这点是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人际交往、锻炼社交能力的重要平台。如果大家每天都窝在宿舍里点外卖,那原本可以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比如食堂、宿舍楼下的休息区,就会变得冷清。食堂不仅仅是个吃饭的地方,它更是同学们相遇、聊天、分享一天经历的场所。在食堂里,你能看到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同学,偶然的闲聊可能就带来新的灵感,或者认识新的朋友。鼓励堂食,其实是在鼓励一种更具活力的校园生活,让大家走出自己的“小圈子”,重新建立起校园的集体感和归属感。

对食堂的支持和良性循环: 很多时候,学校的食堂也面临着经营压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外卖,食堂的客流量就会下降,这可能会导致食堂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过来,如果大家愿意回到食堂,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学校也更有动力去投入资源改善食堂的菜品、服务和环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食堂变得更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环保和资源浪费问题: 这个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卖包装,尤其是塑料餐盒、一次性餐具,实在是太浪费了。每一次外卖,都意味着一堆垃圾的产生,这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压力。学校作为一个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构,自然会对这个问题有所警惕。鼓励堂食,减少外卖,也是在践行一种环保的理念,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意识到资源的宝贵。

当然,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个倡议“不近人情”或者“难以执行”。

口味和选择的单一: 这是学生们最直接的抱怨。食堂的菜品虽然在进步,但毕竟种类有限,口味也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挑剔。外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从川菜到粤菜,从日韩料理到西餐,几乎你想到的都能点到。而且,很多学生对外卖的“自由”度非常看重,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这在食堂是难以实现的。

时间的效率考量: 对很多学习压力大的学生来说,吃饭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挤”出来的。排队打饭、找座位、吃完再收拾,整个过程可能比直接点外卖送到门口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考试周或者项目赶进度的阶段,每一分钟都很宝贵。

便利性是硬道理: 很多学生习惯了在宿舍里边学习边吃饭,或者点完外卖直接在宿舍享用。这种便利性是食堂很难提供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住在离食堂比较远的学生,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走去食堂也是一件麻烦事。

所以,我觉得这个倡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的执行和效果,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周全的配套措施。

在我看来,学校如果真的想让这个倡议落地,并且获得大家的广泛认同,可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升食堂的吸引力: 这才是关键。学校需要真正下大力气去研究学生的口味需求,定期更新菜品,引入一些更受欢迎的特色菜系,或者邀请外部知名餐饮品牌入驻。同时,优化食堂的就餐环境,增加座位,改善通风和清洁度,让食堂成为一个舒适、有格调的用餐场所。甚至可以尝试引入一些“网红”餐厅的模式,增加一些互动性和话题性。

2. 提供更灵活的用餐选择: 比如,是否可以适当延长用餐时间,或者在非高峰时段提供一些简餐或小食,满足不同时间段的需求。

3. 循序渐进,注重引导而非强制: 倡议书的意义在于引导,如果过于强制,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比如“食堂美食周”、“健康饮食讲座”等,让学生们认识到堂食的好处,并逐步培养他们回归食堂的习惯。

4. 与外卖平台协商,寻求折中方案: 比如,是否可以和部分有资质、信誉好的外卖平台合作,在特定区域设置外卖取餐点,或者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商家进行认证,引导学生选择更安全的外卖。

5. 关注学生的声音,及时反馈和调整: 鼓励学生积极反馈他们在食堂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学校也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切实的改进。

总而言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拒绝外卖、鼓励堂食”的倡议,触及了大学生活方式、健康、环保等多个层面。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别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健康的体魄以及对环境的责任。至于它能否真正改变学生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拿出更有诚意、更具吸引力的方案来回应学生的需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我个人很期待看到后续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校长或者校领导在其中承包了巨大的利益。

一般情况下后勤在高校的作用虽然非常大,但是地位并不高,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学校行政高层人员和承包集团有利益输送。

有人可能问,这不是很常见的情况么?以前是挺常见的,但是现在尤其是东部高校的少见了,因为网络时代很容易被发现,而且容易发酵成ZZ事件,这年头学生但凡有一点事情,或者三个人以上上街“散步”,校长都是吃不了兜着走的。而且最近国家非常注意在高校内部的反腐败。然后冒着这个风险那可能是要坐牢的。

所以南京的高校还有这事情,令人惊讶,这种事情至少表面上都很难看得见了。

user avatar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出「拒绝外卖、鼓励线下堂食」的倡议书,并让学生签字,引来一众学生的吐槽和批评。看来这个学校的食堂饭菜应该不好吃,要不然也不会招来本校学生的不满。

很庆幸北大的饭菜味道还不错,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本科四年和读博期间点外卖的次数屈指可数,老师同学朋友来京,也是请他们在学校食堂就餐。北京点外卖是真心贵,均价都二十几块钱,不见得有学校食堂做得好。学校即使不发出倡议书,我也不会点。

另外一方面,北大周边餐馆寥寥无几,聚个会得跑到五道口或者其他地方,极其不方便了。还有北大食堂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以至于附近的上班族经常混进北大食堂找学生借卡吃饭。

点外卖还是吃食堂,应该给学生多一个选择的权利,要不就踏踏实实把食堂做好,我不相信饭菜可口了,还有学生会跳将出来说这说那。学校「以人为本」不是「以利益为本」,总拿疫情说事,估计只能骗小孩子了。

user avatar

我朋友承包过一个大学食堂,最小的一个,那所大学有九个食堂,最大的一个比最小的大五倍。一年挣了十五万,第二年招标没招上,别人给的钱更多,学生普遍反应第二年的食堂菜不如去年的好,然并卵,学校看的是效益。

user avatar

先说说,我上大学的时候的事情:

我大一正好是“非典”疫情平息后的第二年,进学校的时候就听学长说非典的时候他们的“惨痛经历”——学校封校不让出入,只能在学校吃,食堂的饭巨难吃,还涨价!据说价格翻了一番,爱吃不吃!连小卖部的方便面都是10元一包,还供不应求........


其实,如果学校真的能为学生着想的话,把食堂的饭菜质量提高,价格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我相信即使不发什么倡议书,大部分同学也一定会选择“堂食”的!


个人认为,学校的这个倡议很有“内涵”!为什么要同学们都签字?估计下一步就要禁止外卖进校园了,然后可以说是“所有学生共同请愿的结果!”

学校封了,“堂食”能去哪?只能是“食堂”啊.......位置调换一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了.........


对学生耍这样的心机真的没必要!


最后,不要把所有人当成傻瓜!食堂是谁在经营,是怎么个承包方式,都明白,不如直接点写个倡议:“为了让学校食堂活下去,让学校有收入,请同学们在学校堂食........”简单明了不是.......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