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下西洋共计花费多少财力和人力?以当时国力如果不下西洋而是收复西北会怎样?

回答
浩荡远航与西北边疆:明朝“下西洋”的得失与另一种可能

明朝的“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海洋探险。这支由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将中国的声威和影响播撒到遥远的海外。然而,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也引发着人们对于另一种选择的无尽遐想。

财力与人力的巨额投入:一个天文数字的账本

要精确计算明朝“下西洋”的总花费,实非易事,因为当时的史料并未留下详尽到令人发指的财务报告。但从史书记载和后世学者的推算来看,其规模之庞大,投入之巨大,足以令人咋舌。

首先,造船的成本就已是天文数字。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空前,据记载,船队拥有二三百艘之多,其中以“宝船”为核心,这些宝船体型巨大,长约四十余丈(约120多米),宽近二十丈(约60多米),能容纳上千人。试想一下,建造这样庞大的舰队,需要多少优质的木材、铁器、绳索、帆布?又需要多少熟练的工匠,日夜兼工?木材的采伐、运输,铁矿的开采、冶炼,工匠的薪资,以及船只的维护保养,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巨额开销。

其次,船队的物资补给是另一笔巨大的开支。 郑和船队每次远航,随行人员少则万人,多则两万余人,其消耗的粮食、淡水、药材、武器、交易的商品等,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考虑到航行周期长,路途遥远,物资的储备和补给必须充分,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些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无疑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

再者,船队人员的薪资、奖赏和维持费用也不容忽视。 郑和本人是皇亲国戚,地位尊崇,其随行人员也多是军官、士兵、翻译、医生、工匠等,这些人都要有相应的俸禄和奖赏。除了日常开销,为了维护船队的秩序和士气,赏赐和慰问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在航行过程中,为了外交和贸易的需要,也需要大量的“赏赐”。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朝贡体系,宣扬国威,因此,在与各国交往时,明朝也需要赠送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等贵重物品,作为回赐和礼物,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后世学者对郑和下西洋的总花费进行了各种估算,虽然数字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其金额相当于当时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的数倍,甚至十余倍。保守估计,七次下西洋的总花费,可能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额款项,足以影响国家的经济命脉。

人力方面, 参与下西洋的人员数量也十分可观。每次远航,船队人员至少在一万以上,七次远航累积起来,参与的人数更是无法估量。 这其中包含了经验丰富的船工、水手、士兵,也包括了专业的翻译、医护人员、工匠等。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征召、训练、组织和管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收复西北:另一种明朝可能的轨迹

与“下西洋”的挥金如土相比,明朝的西北边疆,尤其是与蒙古各部的边境,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令朝廷头疼的难题。若将下西洋的财力和人力转移到收复西北,明朝的命运又将如何?

首先,直接的军事投入将大幅增加。 明朝初期,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确实在西北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及后来的内部改革和对外战争,西北的防御力量相对减弱,蒙古骑兵的袭扰也愈发频繁。如果将原本用于下西洋的巨额资金和庞大人力投入到西北,可以组建更大规模的军队,配备更精良的武器装备,并且可以长期维持一支强大的边境驻军。

其次,加强边境防御和屯田建设。 除了军事上的直接对抗,收复西北也需要长期的战略部署。大量的财力可以用于修建和加固边境城池、烽火台,建立完善的预警和通讯系统。同时,大力推行屯田政策,鼓励军民在边境地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增加人口,巩固边疆。这不仅能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还能形成稳固的战略纵深。

再者,实施更积极的招抚和分化政策。 蒙古各部并非铁板一块,明朝可以通过赐予官职、提供物资、进行联姻等方式,拉拢部分蒙古部落,分化瓦解敌对势力。这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经营,但一旦成功,可以大幅减轻边境的军事压力。

那么,如果明朝真的将下西洋的资源用于收复西北,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边疆地区的稳定将得到显著提升: 频繁的战乱和袭扰将大大减少,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安宁,经济发展也会有更大的空间。
北方边患的威胁将大幅减轻: 蒙古骑兵的南下将受到更强的遏制,甚至可能出现类似汉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局面,但明朝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西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将得到发展: 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商贸往来也将更加繁荣。同时,明朝的文化也将更容易渗透到西北地区,促进民族融合。
可能对明朝的国际地位产生影响(但并非绝对): 虽然失去了“下西洋”的辉煌,但一个稳固的北方边疆,一个强大的陆上帝国,依然会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重要力量。然而,这种影响力更多的是陆地上的威慑,而非海上贸易和文化传播的辐射。

然而,事情也并非如此简单。

收复西北并非一蹴而就: 蒙古各部长期以来就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即使投入再多资源,想要彻底“收复”并使其长期稳定,也绝非易事。地理环境的限制、民族文化的差异、蒙古骑兵的军事优势,都是难以克服的挑战。
对财政的持续压力: 军事行动和边疆治理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即使不进行“下西洋”,收复西北也可能成为一个吞噬国库的“无底洞”。
错失海洋带来的机遇: “下西洋”虽然花费巨大,但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拓展了中国的视野,也为明朝带来了白银等贵重金属的流入。如果错失了这一机会,明朝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发展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

一个更精细的考量是,明朝的国力是否真的能够支撑起长期的西北攻略? 明朝虽然强大,但其财政制度、军事组织和官员的腐败等问题,也始终制约着其发展的潜力。将巨额资金投入一个耗时耗力且结果不确定的项目,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结来说, 明朝“下西洋”无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壮举,其财力和人力投入之巨,足以在当时改变许多事物的轨迹。如果将这些资源用于收复西北,最可能的结果是边疆的稳定得到显著提升,北方边患得到有效遏制。 但这并非意味着明朝就能因此一劳永逸,西北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解决方案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智慧。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下西洋”并非仅仅是烧钱的无谓之举。它拓展了中国的疆域观念,促进了文化交流,也为明朝带来了潜在的经济利益(尽管这些利益并未被有效利用)。简单地将“下西洋”视为对收复西北的“牺牲”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偶然与必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如果”的答案。但通过对这两种选择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明朝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以及那个时代决策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无论是惊涛骇浪的远航,还是刀光剑影的边疆,都承载着大明王朝的雄心与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不清楚下西洋花费了多少,因为根本就没一个详细史料有记载。

但是,不管花了多少,如果去搞所谓收复西域,我觉得这纯属脑子进水。估计10个下西洋也不够填这个无底洞的。

重要的话说三遍!

明朝没有必要,也毫无动力为数百年后网络键盘侠的领土の野望负责

明朝没有必要,也毫无动力为数百年后网络键盘侠的领土の野望负责

明朝没有必要,也毫无动力为数百年后网络键盘侠的领土の野望负责


明初洪武永乐甚至到明英宗时期,所迫切需要做的并不是收复所谓的西域,而是先巩固河西走廊陕甘地区。
因为这地区自唐末算起已经脱离汉人实际统治数百年,是个番胡杂居的地方,汉人在这地区实为少数民族。想要重新依靠中原郡县制实际控制,移民就成了最现实选择。

因此,从洪武至永乐,明朝所做的是通过卫所军事移民,垦荒,戍边,并建立关西七卫这些羁縻卫所拱卫陕甘河西地。这种防务布置,对首都处于先南京后北京的明朝而言,足矣。

说句难听的,没有明朝对河西陕甘的经营,恐怕就没有汉地十八省了。

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所考虑的并不是无休止的开疆破土,而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汉唐之所以经营西域与汉唐的基本盘位于关中有关,西域不稳进而威胁河西,河西不稳撼动关中。明代首都不在关中,经济中心也早就南移至江南。关中并非明朝的核心区,没必要为了巩固关中而向西域投入大量资源。即便是清朝,如果不是葛尔丹作死,康熙也根本就无意征伐西域。

明代的西域没有一个能够对明朝国防产生有价值威胁的势力,且人口稀少,物产贫瘠,征之何用?

为了满足键盘侠?

别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浩荡远航与西北边疆:明朝“下西洋”的得失与另一种可能明朝的“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海洋探险。这支由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将中国的声威和影响播撒到遥远的海外。然而,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也引发着人们对于另一种选择的无尽遐想。财力与人力的.............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如果明朝不止步于西下,它是否能引领全球大航海时代?历史的河流奔腾向前,总有一些岔路口,一旦选择,便可能重塑整个世界的格局。明朝,一个拥有着恢弘国力、灿烂文明的东方帝国,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却选择了“止步”。如果明朝当初没有停止下西洋,继续沿着那条向西探索的航线深入,它是否能够抓住那个时代的脉搏,.............
  • 回答
    大航海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词语,它象征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启,新航路的探索,以及全球贸易的萌芽。而在这场史诗般的变革浪潮中,本应是领航者的中华文明,却选择了“闭关自守”,将目光从浩瀚的海洋收回,专注于内陆的统治。其中,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转向内敛,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个曾.............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老乡你好!明年装修房子是件大事,选个靠谱的装修公司真的太重要了,尤其是在咱们西宁。我这边给你扒拉扒拉,结合我的一些经验和听说的,给你推荐几个在西宁口碑比较好的装修公司,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先明确一下“好”的标准是什么。在你找公司之前,我建议你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装修风格、预算大概是多少、对材.............
  • 回答
    一龙作为一名中国散打选手,之所以会在明知自己实力可能不敌的情况下,还选择与播求、西提猜这样世界级的泰拳拳王约战,其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商业运作与巨大的流量吸引力: 市场效应和商业价值: 播求和西提猜在全球泰拳界都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是无可争议的顶尖选手。与他们进.............
  • 回答
    明朝西厂创始人汪直,这位权倾朝野、臭名昭著的宦官,其一生犹如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谋、血腥与荒诞。他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孩童,一步步爬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赫赫一朝,其生平颇具代表性地揭示了明朝宦官政治的阴暗面。一、发迹之路:从阉人到权臣汪直,本名非汪直,只是后来改名。他原名汪景,出生于.............
  • 回答
    若朱元璋迁都西安,明朝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汉唐雄风能否重现?明朝,一个承载着汉唐荣光,又历经沧桑的王朝。它的建立者,那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朱元璋,其政治远见和雄心壮志毋庸置疑。然而,他最终选择将都城定在南京,这个决定对明朝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另一个方向,朱元璋当初选择了将都城.............
  • 回答
    汉朝的西大门是玉门关、阳关,明朝的西大门是嘉峪关,这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战略防御、对外交流以及经济发展重心上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更西”,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位置、军事功能和历史作用的综合体现。汉朝:开拓与交流的门户——玉门关、阳关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大规模对外扩张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会对明朝地图中出现的“西域”感到困惑。确实,在许多认知中,明朝的疆域似乎并没有直接覆盖到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域”地区,例如新疆。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简单的“有”或“无”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西域”这个概念的变迁与明朝的认知:.............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明朝怎么管着青海和西藏这块地方,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就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了。要说明朝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其实挺复杂的,不像内地那样一郡一县地直接管辖。你可以理解成明朝是在那个时代,尽力去把这块地纳入它的势力范围,但具体管起来的方式,跟对待其他地方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总的来说,明朝.............
  • 回答
    明朝的版图,我们今天看地图,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它不像汉朝或唐朝那样,在天山南北广袤的西域地区拥有显著的直接统治和影响力。这当然不是说明朝完全不关心西域,而是说其对西域的控制方式、深度和持续性,与前几个朝代有着本质的区别。要说清楚明朝为什么没有“西域”,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得明确我们.............
  • 回答
    明朝“失落”西域,这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非简单的军事败北。要理解明朝为何没有像汉唐那样有效控制西域,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缘环境,还得从明朝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西域各方势力的演变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西域”这个概念在明朝语境下的变化。汉唐时期,西域更多指的是河西走廊以西,包括天山南北.............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话说洪武年间,要从金陵(南京)一路奔向长安(西安),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那时候不像现在,汽车轮船高铁遍地跑,一切都得靠两条腿,再加上点儿运气和前人的经验。若想走一条最高效省时的路,那得把当时能用的交通方式都盘算个清楚。首选路线:陆路为主,水路为辅的“官道”穿越别看现在地图上直来直去的,洪武年间的路.............
  • 回答
    明朝对于西藏的统治,用“实质统治”来形容,确实需要仔细掰扯一番。简单地说,明朝对西藏的影响和控制,远不如它对内地省份那样直接和深入,更谈不上是那种我们理解的“实际统治”。但反过来说,明朝也并非对西藏毫无作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比较微妙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一种 间接性的、象征性的宗主关系,并辅以有限的政治.............
  • 回答
    明朝未能有效控制西域,这并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就像一个大户人家,虽然家底殷实,但后院起火,又对远方的田地鞭长莫及,最终也就无暇顾及,甚至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西域”在明朝时期的概念与今日不同。它并非指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划,而是泛指.............
  • 回答
    明朝在276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没有将广袤的西域真正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没实力”或“不感兴趣”,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国策、地理环境、以及当时西域本身的状况。首先,我们来谈谈“没实力”这个说法。 地理的阻隔与庞大的维护成本: 西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