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276年没有把西域纳入版图,是没实力还是不感兴趣?

回答
明朝在276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没有将广袤的西域真正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没实力”或“不感兴趣”,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国策、地理环境、以及当时西域本身的状况。

首先,我们来谈谈“没实力”这个说法。

地理的阻隔与庞大的维护成本: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距离明朝政治中心北京路途遥远,中间隔着茫茫戈壁、险峻的山脉(如祁连山、天山)。即使在交通相对便利的今天,管理如此广阔且地势复杂的区域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是在缺乏现代化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明朝。建立和维持一支能够有效控制西域的军队,需要巨大的后勤保障和持续的财政投入。明朝虽然疆域辽阔,但其统治的核心是中原地区,将大量资源和兵力长期部署在远离核心统治区的西域,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其性价比和战略优先级都值得商榷。

军事力量的部署重心: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的首要和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为了巩固统治,明朝将大量的军事力量部署在长城沿线,构筑了密集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成为了明朝军事战略的重点和重心,其军事资源的分配自然也倾向于应对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扰。相比之下,西域虽然有战略意义,但其对明朝中央统治的直接威胁程度,在大多数时期,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来得紧迫。

经济的支撑能力: 明朝的经济重心在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其财政的主要来源。将经济和军事资源向西域倾斜,意味着要从这些富庶地区抽离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在相对贫瘠、人口稀少的西域建立统治、发展经济、维持治安。这种大规模的投入是否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明朝来说,是一个现实的经济考量。

其次,我们来探讨“不感兴趣”这个说法。

战略定位的差异: 相较于汉唐时期将西域视为连接东西方商贸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并以此作为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重要区域,明朝的战略定位有所不同。明朝建立后,虽然也继承了汉唐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些传统,但其更注重巩固国内统治,防御北方的威胁,以及发展国内经济。西域在其战略版图中的位置,更多的是一个潜在的边疆缓冲区,而非核心的战略利益区。

对民族关系的认知: 明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关系,与汉唐有着显著的差异。汉朝时期,通过派遣使者、设立郡县,试图将西域纳入直接的行政管理体系。唐朝则通过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实现了对西域的有效统治。而明朝时期,西域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帖木儿帝国兴起,以及后来察合台汗国的分裂,使得西域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汗国和政权。明朝与这些政权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朝贡体系下的有限交往。虽然明朝也曾尝试过派遣使者、册封王公,但这种关系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版图纳入”。明朝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羁縻”的方式来维系与西域政权的关系,而不是直接的武力征服和行政管辖。

朝贡体系的有效性: 明朝实行的是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西域的许多政权,如吐鲁番、哈密等,都曾向明朝进贡,并通过朝贡体系获得明朝的册封和一定程度的保护。这种体系虽然不是直接统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系明朝在西域的宗主国地位,并获取一些贸易和政治上的利益,同时避免了直接派兵驻守的巨大成本和风险。在明朝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更符合自身实力和利益的“有效控制”方式。

内部政局的影响: 明朝内部并非一成不变,也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尤其是在中后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等问题,都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全国资源去远征西域,建立有效的统治,难度可想而知。

更详细地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具体的时间段和事件来理解:

明初: 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致力于稳定国内局势,驱逐蒙古残余势力。虽然明朝一度通过北征等方式震慑了北方势力,但其重心始终在中原和北方边疆。对远在天边的西域,更多的是通过朝贡和有限的军事干预来维护其影响力。例如,洪武年间,曾有使者抵达西域,但并未建立常设机构。

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时期,曾派遣陈诚等使臣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汗国建立了联系,并恢复了部分丝绸之路的贸易。这可以看作是明朝对西域的一次较为积极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但即便如此,也未达到实质性的版图纳入。永乐帝虽然雄才大略,但其对外军事行动(如五征蒙古)也消耗了大量国力,长久而大规模地经营西域,并非其国策的首要目标。

明中后期: 随着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事实力由盛转衰,以及北方蒙古势力的重新崛起,明朝的战略重心进一步收缩。对西域的关注和投入也相应减少。虽然一些西域政权(如哈密)仍与明朝保持联系,但明朝已无力像汉唐那样派遣大军驻守和管理。更多的是通过册封和外交手段来维系关系。例如,明朝曾试图扶持哈密卫,但因地理遥远和自身实力不足,未能有效控制。

与西域政权的关系: 明朝与西域各政权的关系更像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互动,而非直接的统治。明朝通过册封当地的首领,授予官职,承认其在当地的统治权,但要求其定期进贡,并表示对明朝的臣服。这种关系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但缺乏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行政和军事管辖。当西域的政权内部发生变乱或受到外部侵扰时,明朝往往因为路途遥远、实力不足而难以有效干预,或者干预的效果非常有限。

总而言之,明朝之所以未能将西域纳入版图,并非完全是“没实力”或“不感兴趣”,而是:

地理的客观限制和维护成本过高,使其在战略上优先级不高。
明朝的战略重点长期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军事资源主要部署在长城沿线。
明朝对西域采取了不同于汉唐的“羁縻”和朝贡体系下的有限交往策略,认为这是一种成本效益更高的管理方式。
明朝后期国力衰退,内部政局不稳,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西域经营。

因此,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考虑到国家实力、战略需求、地理条件以及国际格局等多方面因素后,明朝政府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和必然结果。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完全放弃了对西域的关注,而是其关注的方式和深度与汉唐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汉唐时期对西域的兴趣和经略西域的动力,来自于维护贸易线路。那年月远洋航海是一件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危险度极高,东西方的航海贸易也不是完全没有,番禺的南越王宫殿区域就发现过来自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银盒和金花泡,但是这个航海贸易只能沿海岸航行,效率并不高,东西方贸易大头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来进行的。


2,西域之所以可以作为稳定的贸易通道,是因为当时西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和,自然条件没有后世那么恶劣,绿洲城市还是挺多的,汉唐时代的精绝、楼兰在明朝早已经消失了,当年的西域三十六国,明朝的时候要么已经消亡了,要么自然条件恶劣的根本无法为商路上的商队提供补给。

举个例子,精绝国都城尼雅城,唐朝时玄奘法师记载“东入沙嘖,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基,无复途径,惟趣城路仅得通过,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由此可见当时的尼雅城自然条件竟然是湿热的,压根不缺水。而明朝的时候尼雅城:

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干旱严重缺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支撑商路了。

汉唐时期,西域的自然条件,竟然一些河流还支持内河航运运送货物,这是明朝时期无论如何也不具备的条件。

与此对应的是宋朝以后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通道兴起。这个时期远洋航海贸易装载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体现出来了,中国也参与其中。有海上贸易通道,为什么还要打通一条自然条件严重劣化的很有可能不能再使用的陆上贸易通道呢?

3,基于以上条件,明朝已经尽可能地控制了地缘上还有利于自己的西域地区,比如哈密,设置了哈密卫。东察合台衰的一批,和明朝在这个地区相安无事,明朝完全缺乏对已经离开中原帝国统治几百年,经济凋敝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西域的征伐兴趣。

4,清朝把新疆纳入版图,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准噶尔蒙古对中原帝国持续了几百年(明代的瓦剌到清朝的准噶尔部)的不断的摩擦,到了清康熙年间,准噶尔越闹越大、越打头越铁,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几百年的祸患,清朝的统治者持续不断的对准噶尔用兵,就是要将其并入版图彻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面对军事压力的反击思路,而不是汉唐那种主动兼并打通商路的思路。

但是在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完成势力整合,对明朝几乎是0威胁,自然明朝也犯不上主动出击。

user avatar

看了看下面有的回答,说句话:政治不是做账,不能做出账做不平就不干这事的决策。

是,没错,对于明朝来说西域没啥价值,但是问题是对于领土来说,这是有价值没价值这么简单的事吗?要是就这么简单,那对于新中国来说新疆西藏也全都是纯赔钱的地方,那当年统一这些地方干啥? 为什么不让他们独立? 难道就为了务虚名而处实祸吗?

为什么? 因为要规避可能的未来损失,大明做账思维入脑结果如何? 搞个卫所制想让军队自给自足,结果卫所兵最后全都变成了穷鬼,成了卫所军官的家丁农奴,大明搞了个九边想扎起篱笆过日子,结果如何? 放任蒙古人不管的结果就是也先太师、达延汗、俺答汗几次崛起整合蒙古,日常南下打草谷,还几次打到北京,不仅边关百姓日常遭劫,朝廷还承担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最后终于玩脱了,东北崛起了个努尔哈赤,这家人历经三世灭了大明,而且就算是大明挺过了努尔哈赤又怎么样,西域那边葛尔丹可已经快出场了,大不了到时候改成葛尔丹入关呗。

说白了,你对你家门口的穷地方没兴趣,那这些穷地方必然对你有兴趣,而且顺带一提,这会俄罗斯已经在朝黑龙江挺进了,然后要是延续大明那一套没利益就没兴趣的逻辑,怕是黑龙江要成为俄罗斯自古以来的领土了,然后能不能保住吉林都不好说,然后我国目前最大的产粮省份就要和我国没关系了,原因就是你对穷地方不感兴趣。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啥意思?按这个逻辑满清也没纳入版图,新疆在满清属于外藩属国,同时也向沙俄纳贡,末倒是建省了结果没五年又沦为沙俄势力范围,没几年满清嗝屁了

user avatar

哈密又被开除出西域了吗

嘉靖三年正式弃哈密之后

万历时那边又内乱炸了,哈密又跑回来投诚了

哈密还以反清复明的名义和清军小刚过一架,最后投降时上缴的不还是明朝官印么

这个问题问的都起茧子了

==============================================


还在纠结实力问题的

我就问你们,真觉得吐鲁番汗国,叶尔羌打得过麓川王国,东吁王朝吗?

宋朝除了收复河湟十年,别的都没有我们就不追溯了

唐朝把辽宁朝阳以东区域放弃了让奚人契丹人和渤海国人玩三国演义,请问是没有实力还是没有兴趣?

唐代放弃了云南东部以曲靖地区为核心的前进基地,退守重庆到西昌一线,是没有实力还是没有兴趣?

整个唐代都没有剿灭湖南湖北西部的荆州古蛮国是没有实力还是没有兴趣?

自安史之乱后再没有成功恢复河湟和陇右多数地区,是没有实力还是没有兴趣?(唐代灭亡前,收回了三州之地,归义军收复失地运动也仅成功了一年半,凉州便再丢了)

如果你能替唐代相通以上几个问题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兴趣,我想你也有本事替明代想通没有收复西域是没能力还是没兴趣

不过知乎的情况是这样的,以上这几个唐代失土或弃土的问题,其提问数量可能只有明代类似问题的百分之一吧

以上这几件事都没听说过的大有人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在276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没有将广袤的西域真正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没实力”或“不感兴趣”,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国策、地理环境、以及当时西域本身的状况。首先,我们来谈谈“没实力”这个说法。 地理的阻隔与庞大的维护成本: 西域.............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明朝前期(13681435年)是否曾有机会接管漠北草原,需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与漠北草原的地理范围 漠北草原:通常指蒙古高原北部,包括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是元朝时期蒙古各部的核心活动区域。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卫所制是明初重要的军事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保障边疆安全,并通过屯田制度解决军费问题。其优缺点可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如下: 一、卫所制的起源与核心特点1. 制度设计 设立时间:洪武年间(13681398),由明太祖朱元璋直接设立,以取代元朝的军户制度。 组织结构:全国设“卫、.............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土地制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皇室与贵族的土地分配方式、政策背景及社会影响上。以下从两个朝代的背景、制度、规模及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藩王的封地制度1. 分封背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地方割据,实行“分封制”。他将儿子分封至各地,如朱棣(燕王)被封于北平(今北京),朱.............
  • 回答
    明朝(1368年-1实在1644年)虽然以“赋税重”闻名,但其存在276年并非仅仅依赖赋税制度,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能在重税下维持长期存在: 一、经济基础的稳固: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1.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革新:明朝引进占城稻.............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