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王爷地多还是清朝圈地多?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土地制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皇室与贵族的土地分配方式、政策背景及社会影响上。以下从两个朝代的背景、制度、规模及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藩王的封地制度
1. 分封背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地方割据,实行“分封制”。他将儿子分封至各地,如朱棣(燕王)被封于北平(今北京),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分封到各地,形成“藩王”体系。这些藩王被授予封地,通常包括土地、庄园、官职等,以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封地规模与性质
土地分配:藩王的封地通常由朝廷直接分配,范围涵盖全国重要地区,如北方的燕王、南方的楚王等。封地内有大量农田、山林、矿产等资源。
经济基础:藩王的封地依赖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例如,朱棣的封地燕京(今北京)是北方军事重镇,经济发达。
权力结构:藩王拥有世袭权,但需定期向朝廷进贡,且受朝廷节制。明中期后,因财政困难,朝廷逐渐削弱藩王权力,如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后,进一步控制藩王。

3. 明末的衰落
明末因财政危机,朝廷对藩王的封地进行削减,部分土地被没收或转为官营经济。此外,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后,藩王封地被进一步削弱,许多藩王失去实际权力。



二、清朝的圈地运动
1. 圈地运动的背景
清朝入关后,推行“满汉分治”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满族贵族和政府。这一过程被称为“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顺治、康熙时期,目的是巩固满族统治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 圈地的实施过程
土地掠夺:清军入关后,将大量汉人土地圈占为满族贵族的私有财产。例如,顺治帝将北京周边土地分配给满族贵族,导致大量汉人失去生计。
政策手段:清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圈地,如《圈地条例》规定,凡圈占土地者可获封爵位,而被圈地的汉人需缴纳“地税”或迁徙。
土地类型:圈地范围包括山林、湖泊、草原等未开发地区,以及汉人聚居区的农田。

3. 圈地的规模与影响
规模:圈地运动涉及数百万顷土地,尤其在东北、华北地区影响深远。例如,清朝在东北圈占大量森林和草原,用于军事和畜牧业。
经济影响:圈地导致大量汉人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动荡。同时,满族贵族通过圈地获得大量财富,加剧了阶级矛盾。
社会结构:圈地运动加速了满汉社会的分化,清政府通过圈地强化了对汉人的控制,也推动了土地私有化,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政策奠定基础。



三、比较分析
| 对比维度 | 明朝藩王封地 | 清朝圈地运动 |
||||
| 制度性质 | 皇室分封,带有封建性质 | 政府强制圈占,带有殖民性质 |
| 土地来源 | 国家直接分配,依赖农业经济 | 从汉人土地、山林、草原掠夺 |
| 规模与范围 | 覆盖全国,但后期因财政问题被削弱 | 以华北、东北为中心,规模庞大 |
| 社会影响 | 早期稳定,后期因财政问题导致藩王衰落 | 引发社会动荡,加剧满汉矛盾 |
| 政策目的 | 巩固皇室权力,控制地方 | 增加财政收入,强化满族统治 |
| 历史延续性 | 明末被削弱,清军入关后藩王封地被彻底取消 | 清朝持续至民国,影响深远 |



四、结论
1. 明朝藩王封地的规模:明朝藩王的封地在明初确实非常广泛,但因财政问题和清军入关后被彻底取消,实际土地数量在清初已大幅减少。
2. 清朝圈地运动的规模:清朝的圈地运动涉及更广泛的区域和更强制的手段,土地掠夺规模远超明朝藩王封地,且对社会影响更深远。
3. 关键差异:明朝的藩王封地是封建制度下的分封,而清朝的圈地运动是中央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再分配,两者在性质、目的和影响上存在本质区别。

因此,清朝的圈地运动在规模和强制性上远超明朝藩王的封地,但需注意两者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性质不同,不能简单比较“多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当是清朝圈地多,因为很多人只知道一个清朝在直隶地区圈地16万顷,可你们是否知道原辽东地区的圈地呢?是否知道清朝在其他地区的圈地呢?

乾隆敕修《清朝文獻通考》则记载,直隶全省旗地占順治顺治末年全国土地5,493,576頃的4.32%,占当时直隶全省土地 159,772 頃的52.59%。

除此之外,满清皇室与八旗王公圈占庄田6万余亩,合计共圈占汉族人田地 224982 顷。

清朝在辽东,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过圈地,我来举几个例子。

1驻防八旗通过马场进行的圈地行为。

杭州驻防八旗17世纪中期旗营马匹总数在一万以上,朝廷为此强占了接近84000亩田地作为马场,约合840顷。

而这些田地大部分在18世纪后被杭州八旗出租给汉人耕种。

可以看看八旗兵马拥湖山:清代杭州旗营史话这本书。

难道杭州也被明代藩王侵占了?

乍浦驻防八旗

乍浦八旗设防后,为了供给士兵马匹,在乍浦圈二万亩作为马厂(约200顷)。

乾隆五十六年,乍浦驻防四筹度,并无长策。若欲增编佐领,恐天下正项米石不得不让满营交出过去削减马匹后多余的1.5万亩充做旗田,耕种。

西安驻防八旗马厂合计960顷。

山西右卫马厂合计2625顷余84亩

绥远八旗马厂总面积高达32400顷。

甘肃凉州八旗马厂总面积高达4000余顷(周围广阔,计890里)

庄浪八旗马厂总面积高达6000余顷(一处周围广阔计80里,一处南北20里,东西50里)

宁夏八旗马厂坐落于黄河两岸,设堤拦之,堤外民田,堤内马厂,计约2000余顷。

江宁八旗马厂设于城南钟山与芜湖万春湖,计千余顷。

荆州八旗马厂总计63000亩,约合630顷。

成都驻防八旗马厂周围17里,约合980顷。

合计全国满城仅仅是圈占马场就超过了8万顷土地。

ps有人质疑说这些土地是牧场不能算作耕地,这里我就很纳闷了,成都八旗在金井湾设立的马厂不是强占民田的 ?

宁夏八旗设立在黄河岸边的马厂不是强占民田?

杭州,乍浦,江宁,芜湖,这些地方不是强占民田的?

绥远八旗那个3万2千6百顷我是根据清末出租民田计算,可没有计算牧场捏

我给你计算的三万两千六百顷是清末绥远八旗出租后的土地。

绥远八旗马厂地在乾隆嘉庆道光开放过5次,共放出七千九百四十五顷 。

乾隆六十年放厂地4230顷,嘉庆十一年放地2750顷,嘉庆十四年放地七百九十顷,道光六年放贷260顷,光绪二十年放地3814顷,光绪二十三年,3382顷,皆允满蒙八旗收租过活。

光绪二十九年,全面开放马厂,允许八旗招民户耕种。

2直接的圈占的田地

这里实在太多,我只居几个例子。

太原八旗的驻防点圈占了484顷。

德州八旗圈占了30695亩田地,约合307顷。

除开在直接由满清直接强占的田地还有各地八旗自己强占的田地。

如江宁京口两地满城将沙州充做八旗公产,江宁八旗的八卦州15310亩,京口八旗的征人州7980亩,德兴州7970亩。

这些资料实在太多,不赘述了。

各地驻防八旗的校场,以及满城普遍每处在100顷上下,全国合计1900顷。

在最早被满人圈占的汉地—辽东,圈占更是触目惊心。

其中辽东—盛京驻防点共24个,分别为兴京、辽阳、宁海(金州)、盖平、广宁、抚顺、铁岭、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锦州、义州、小凌河、宁远、中前所、中后所、熊岳、岫岩城、复州、牛庄、凤凰城、旅顺。

据乾隆朝《钦定盛京通志》记载,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盛京地区总计有耕地18167711亩,其中民地有3510957亩,约合3510顷,旗地14656754亩,约合146567顷。

1801年5月,盛京将军清查出马场地近39万亩,令各城旗兵开垦升科。

次年八月,盛京将军富俊等奏报,“自上年九月至今,业据旗民首报地,约计二十一万余亩”。

这1802年,辽东旗地就高达15万2千567顷。

清末由于闯关东的出现,满人掀起了圈地狂潮,东北旗地更是快速飙升。

黑龙江吉林也是如此

这里只列黑龙江,雍正十三年(1735),黑龙江将军辖区内旗地合计为113902垧,另有八旗、水手、拜唐阿等承种公田8801垧。至乾隆晚年,齐齐哈尔城旗地计72371垧,墨尔根城旗地计20602垧,黑龙江城旗地计36961垧,布特哈城旗地计22100垧,呼兰城旗地计20685垧,五城旗地总计172719垧。每垧以6亩计算,合计为1036314亩,约合10363顷。

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就有耕地六十一万多垧,约合366万亩,也就是3万余顷,几乎都是以雇工和家仆为主体的汉人开垦而来。

在1805年,汉地旗地(各个地区的旗地与八旗马厂加上辽东地区的八旗旗地)共有接近50万顷,也就是5000万亩土地,约合当年全国总耕地13亿亩的26分之一。

在《清代白莲教研究集》中,开篇点题到清代官田,旗地达到史无前例的90万顷,诚不欺我也(除去旗地外的官田又是一个概念)。

清代圈地几乎都在北方与江南居多,而且不仅仅是只有清初圈地,在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八旗仍然继续投充土地(例如沙洲之事),在清末汉人闯关东时,又掀起了一波圈地狂潮。

而且清朝不只有八旗一个圈地对象,还有绿营,官地,同理,明朝也不至于藩王一个圈地对象,所以这题目我感觉不太好。

最上面的回答说

说实话,清朝入关真没必要抢占民田,只需要把明代宗王庄园全部没收即可,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多侵占民田

所以辽东有藩王是吧,所以荆州有藩王是吧,南京有藩王是吧,芜湖有藩王是吧?

他又说到

清朝实际上灭掉明朝还解放了生产力,至少清代成都平原可耕地绝大部分是属于民人的。

怎么解放生产力解放着解放着自己到了1800年左右圈了50万顷土地?明朝至少直隶的绝大多数是明人的,南京宁夏荆州江口等等城市是汉人自己居住的,没有八旗马厂。


《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我直接粘贴一下。

据《大明会典》,万历六年云南布政司田土为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三顷五十八亩零,②万历七年云南屯田为一万一千一百七一顷五十四亩零,③两项合计共二万九千一百三十五顷零。而沐府庄田逐年增加,至万历三十九年查出数额已近九千顷。增加之数多是侵夺的民田,也就是原隶布政司的土地。此增彼减,粗略计之,沐氏庄田所占,约为全省田土总额的三分之一。

明朝蜀王府以及官田已经占到成都所有可耕地的90%,而清朝维护明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沿袭明代官田,成都平原在清中期接近百分之四十五为官有田地,但是伴随着民人涌入成都,当地的土地开垦快速进行,虽然成都的官田数量一直在增长,但是比例却快速下降。

学界对明代藩王土地研究最为深刻的当为王毓铨先生,他的《明代的王府庄田》中对全国藩王田问题做出了探讨,截取一段,感兴趣可以自己买来看看。





学界争论明代藩王土地占有160万顷土地是哪国的学界?

泰国学界吗?读了个书名就装起来了是吧?

ps @李依

小兄弟 谁TM拉黑你了?虚空索敌很厉害?

众多周知,知乎拉黑后@是收不到消息的。

虚空索敌一波是吧。

user avatar

清朝跑马圈地,除了北直隶之外,全部圈的是明朝宗藩的王庄,有什么问题?


我不是说不能批判清朝跑马圈地,清朝在北直隶把大量民田划入旗地是非常值得批评的事情。


但是,实话实说,和明朝王爷圈地相比,清朝跑马圈地根本不算什么。


这里推荐大家看一篇论文《潞王府的庄田、店业考述》,潞王就藩的时候,万历帝为了显示自己做哥哥的“友爱”,把之前景王的封地封给了潞王。


但是景国除国的时候,所有封地都退还给民众了,结果分封潞王后,又重新圈地:


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终于把潞王王庄补齐了,被万历帝停俸的官员才重新开始领工资。


那么,潞王一共有多少庄园呢?四万顷。


而明代一百亩为一顷。


明朝文官里名义上拥有田亩数量最多的徐阶,按照他自己说,家里算上挂靠也才不到2万亩。也就是200顷。


家下田亩,其载书册不过二万,册外又别无户,不知所谓四五十万者安顿何处? 若当道诸公肯加查核,有无便立见矣。——《徐阶致曹贞菴书》


就算是十万亩,也不过1000顷,仅仅只是万历皇帝弟弟潞王全部庄园的2.5%。


有人说,明朝藩王不能自己管理庄田,都是地方官按照《大明会典》里规定“上田征银三分,中田二分,下等田一分五厘”。来征收田赋给宗王的。


然而《潞王府的庄田、店业考述》作者苏德荣教授研究发现,潞王有大量“自行管理”的王庄,不仅潞王,相当多的亲王都通过上书皇帝,获得特许的形式拿回了自己王庄管理权:


那么,明朝藩王是怎么自行征收田赋的呢?


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明末起义军抓着藩王就处死了吧。


根据《明神宗实录》、《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等学术著作,明朝蜀王府以及官田已经占到成都所有可耕地的90%,而云南所有耕地里有49%属于黔国公以及官田。


说实话,清朝入关真没必要抢占民田,只需要把明代宗王庄园全部没收即可,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多侵占民田。


清朝实际上灭掉明朝还解放了生产力,至少清代成都平原可耕地绝大部分是属于民人的。

user avatar

叫兽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上说万历乱封滥赠:

“万历帝自己的皇庄占地210万亩,赐给他弟弟潞王翊镠田400万亩,赐给他儿子福王常洵田200万亩。没有田了,就将周围郡县的土地划过来。他们父子、兄弟三家占地810万亩,而万历六年,全国的田地是5.1亿亩,他们三家占全国总田地数的6.3%”

先不看内容真假,先说里面的小学生算术题,810万亩除以5.1亿亩等于多少?

结果约等于1.59%

他阎崇年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们三家占全国总田地数的6.3%”呢?阎叫兽什么学历?

然后看上面他说的话。第一句就是错的,明代的“皇庄”,兴起于永乐末年,于正德时期达到高峰,然而到了明世宗即位后的嘉靖年间,皇庄就已经被废除。

这些内容就连另一位叫兽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都有记载。

嘉靖年间废除后,明朝皇室宗族的皇庄改为官地,这个官地是不属于皇家的,原来的皇庄等同于皇族的私人财产,改革后“户部派州县官取代,即‘有司代管’”。这些官地由谁耕种呢,是租给佃户。而这种性质的田租比例远小于一般地主征收的田租(按每亩三分征)。可以说耕种这些田地的佃农负担小于一般地主田地的佃农。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佃户交的税是给皇家使用的,与改革以前所不同的是,以前皇庄收入都归皇家,而现在皇家名义上享受这么多土地的供奉,但只是收取比一般土地更少的田租而已。这样佃户种田解决了自己的生计, 同时也解决了供奉问题 ,

这就是众人诟病的天下养朱的真相。

另外“ 嘉靖二年(1523)九月,明世宗又令户部清核畿辅庄田。”,清查的结果又把大部分原本属于皇庄的官地归还给民间。也就是说清查出来的这些土地连官地都不算了。

叫兽阎崇年所谓的“万历帝自己的皇庄占地210万亩”,也是毫无常识的信口雌黄,因为嘉靖以后,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皇庄了。

关于明代的所谓皇庄王庄性质的问题,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财政与税收》一书有比较具体的论述。现摘引如下

“16世纪晚期,这些财产与先前的草场,可以被分成下列六大类(a)皇庄;(b)王庄;(c)其他贵族庄田;(d)京军草场,……

所有这些田产都同纳税土地分开,……然而实际上这些土地的租金也产生了一个与田赋相类似的情况。除了很少的例外,它们都由地方官员管理。甚至租率也和田赋正税相同。……到了16世纪晚期,绝大多数的牧场和苑囿都已经转化为耕地,收取同样的租米。贵族作为土地收益的接受者,除非他们自己耕种,否则是不允许他们以田地为生,因而他们的永久佃农也就是事实上的田主。”

结合这段话来看,严格的说从嘉靖以后,所谓的皇庄也即官地,和皇室唯一的联系,无非是每年向皇室交一笔银,而不必再另外交税。就如黄仁宇所说“永久佃农也就是事实上的田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第三章,注释二中的一段话 “对于福王庄田的若干情节,中外学者多有误解,当时万历指令湖广、山东、河南三省以田土4万顷作为福王庄田。……对于这些田地,如果按照传统的封建主义方式的控制,则福王必当封茅裂土,层层分割,由各级亲信掌握管理,……因为以私人而占有大量耕地及农民,必须有私人的武装和法庭,否则就不能有效的管理。这些权力通常也为自上而下的各个世代所继承。然而福王并未具有这样力量。……因此,对研究者来说,不能只看到一些明文的记载,而应该透过资料,彻底查清事实的真相。万历指令以4万顷为福王的庄田,不过是和群臣讨价还价的办法。讨价还价之余,万历就减价为2万顷,福王本人也再三表示‘推辞’。而万历所真正为福王索要的,则不在田土而在佃金。因为河南在明初地广人稀,其后民间开垦所增田地,称为‘白地’,其所有权常常发生问题。地方官对这种田地所征取的赋税,既不归入一般的田赋,也很难视为官田的地租。山东由于黄河河道的变迁,被淹后的田地重新开发,情形亦复类似。湖广则因河流湖泊众多,昔日之湖沼成为圩田,河岸瘠土仅征‘芦课’者至此也有成为良田的趋势。此外各省还有被抄没的庄田等,情况极为复杂。这些土地的赋税收入,纵未尽入地方官之私囊,但也从未作公开而详尽的交代。万历的意图,即要三省地方官从这笔收入中每年缴纳银46000两,以作福王府的开支。迟至1617年,湖广官员只表示承担3659两的银子。福王本人,曾因为不相信各地的报告,而派人在河南丈量上述田土,以致与当地官民发生冲突。请参阅《神宗实录》页9771、9773、9825、9901、9920、9924、9942、9946、9957、10089、10339、10526、10611”


黄仁宇这段话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所谓赐予福王两万顷土地,并非是福王就真的拥有这两万顷土地,而仅仅是相应的省份,每年提供给福王对应这些土地相应的一笔银子,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我也没什么考据,只是以我朴素价值观来看。

1.一个王朝养活一亿多百姓,一个王朝养活四亿百姓。

2.个人判断地主阶级应该不会主动把自己口粮给百姓吃。

3.高产作物到民国产量不足10%。

4.小冰河最低温度记录是四亿王朝。

5.一亿王朝农民起义历史之最。

哪个王朝剥削阶级剥削的更狠起码我自己是有判断的。

user avatar

如果元清正统论能成立,那外人来侵略咱也别反抗了,不反抗会增加我们的法理领土。元清正统论的本质是“认为中国是地理概念”,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谁就是中国。那么不论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外星人,如果他们把这片土地上的人都鲨光了,他们自己住在这里了,按照元清正统论,他们就是中国人了。

把“中国人”变成了“罗马人”的概念,变成了蛮族谁都可以用的荣誉称号。目的就是害怕汉族团结起来产生民族意识,所以要虚无化中国,讓群众跪拜征服者,还要自觉为征服者的赫赫武功感到自豪。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同盟会誓词

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雷铁崖的《中国已亡之铁案说》“故夫中国之亡非亡,定于汉人之为主与否。历朝易姓而汉人不易,故中国不亡,若中国之君为异族,则中国决定为亡国,次直截了当之言,一见而解,无须援拒法理。”

章太炎《革命军约法回答》一文对此曾有透彻的说明:“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稍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

user avatar

明朝王爷圈地和满清圈地是一回事吗?

第一。明朝王爷有几个人?整个满族又是多少人?难道朱元璋能生出10几万儿子?

第二。无论哪个地主圈地多少,重点是对土地上的民众如何。明朝王爷的圈地是按照爵位朝廷合理分封的。满族圈地却是一场野蛮抢劫。

明朝被黑得再厉害,你听过明朝王爷的土地上的雇农造反的吗?

八旗是怎么圈地的呢?那么这些八旗子弟们是如何圈地的呢?他们前往各地圈地只带绳子和马匹,所骑的马匹能跑多远,所跑过的土地,就被划为八旗土地,同时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房产、山林都属于八旗所有,把原有土地的主人农户们,不但突然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自身也被强行投充到八旗的庄园,作为佃农乃至奴仆,有的只能流落他乡,成为乞丐,流民。

你出这样的题目本身就是为了忽悠那些不懂历史的人的,就是为了黑明朝。


57个民族,没有一个像满族这么滑稽的。 明清毫无可比性,清朝是各民族养整个关内满族, 明朝只是养王族,但明朝王族不能从政,所以明朝王爷很惨,想腐败都没可能。满清整个八旗可以随便腐败。满族是马跑到哪就是他们的地,抢劫。明朝是分封地,安排得好好的。其实比这些也毫无意义,满清屠杀一个多亿2个亿万汉人+蒙古人,中国文明倒退3000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土地制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皇室与贵族的土地分配方式、政策背景及社会影响上。以下从两个朝代的背景、制度、规模及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藩王的封地制度1. 分封背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地方割据,实行“分封制”。他将儿子分封至各地,如朱棣(燕王)被封于北平(今北京),朱.............
  •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藩王和王爷进出京城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政策,这背后是两个朝代在政治控制和皇权巩固上的不同考量与策略。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明朝:藩王进京的“紧箍咒”与防患未然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大量的藩王,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势力庞大,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朱元璋之.............
  • 回答
    要说明朝养王爷和清朝养八旗,哪个花费更大,这可不是一笔能简单算清楚的账。两者都有各自庞大的开销,而且性质和规模都不同,所以要深入掰扯掰扯,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咱们先来说说明朝养王爷这事儿。明朝的藩王制度,那可真是给国家财政添了不少堵。皇帝老儿为了笼络宗室、巩固统治,大封宗亲,封王封郡王,给他们封地、.............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明朝皇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处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既有怀柔安抚的一面,也有防范打压的一面,具体策略随着时间推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总的来说,满清的处理方式旨在巩固其统治,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同时也要展示其宽厚仁慈的形象以争取人心。以下将详细讲述满清对明朝皇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
  • 回答
    要说明朝“被黑最惨”,这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不过历史评价本就是多维度、多视角的,明朝的功过是非,也如烟云般在史书中流传了数百年。撇开那些喧嚣的指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数一下明朝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伟大成就。一、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活力:一个繁荣的时代说起明朝的经济,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闭关锁国.............
  • 回答
    明朝,一个在很多人心中占据特殊位置的朝代,它不像汉唐那样在疆域和对外影响力上达到巅峰,军事上也有不少软肋,为何却能在无数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赢得如此多的“粉丝”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复杂和动人的历史叙事。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强盛”维度是多元的,并非单一的军事或版图扩张。如果将目光投向社.............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际形势”算不算最好的,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最好”,这个词儿太绝对了,古代中国跟现在不一样,哪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甚至是危机四伏。不过,跟一些其他朝代比起来,明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实力和地位,也经历了一些特别的阶段.............
  • 回答
    明朝太监专权是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而清朝则相对较少出现类似的大太监一手遮天的局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和政治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太监崛起的土壤和清朝皇权为何能更有效地压制太监势力这两方面来细说。明朝太监专权的“土壤”:首先,得聊聊为什么明朝那么容易出现大太监。这跟明朝的建国之初,.............
  • 回答
    朝鲜王朝神贞王后(申贞王后)主张恢复明朝万历皇帝祠堂“万东庙”的说法,在史料中并无确凿的记载支持。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万东庙”的由来以及神贞王后在朝鲜王朝中的身份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何史料中缺乏直接证据。“万东庙”的由来与意义“万东庙”顾名思义,意为“东边的庙宇”,特指.............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库空虚,军饷难继。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为何没有向宗室王爷等皇亲国戚寻求军费支援,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文武百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朝的制度、宗室的特性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处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的“祖宗之法”和宗.............
  • 回答
    明朝风云录:靖难之役前,姚广孝的尘封过往提起明朝的姚广孝,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在靖难之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妖僧”。他凭借其深邃的智谋,辅佐燕王朱棣夺取了皇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来临之前,姚广孝究竟在做些什么?他作为一名僧人,又有怎样的经历?这其中.............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时空,想象一个没有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由汉族延续了明朝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假设,的确能引发关于中国疆域演变的许多有趣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期和地区来梳理一下,看看一个汉族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没有可能维持甚至扩张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本身的疆域,与.............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明朝之所以能排进中国历史上的顶级王朝前五,绝非偶然,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之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一、 制度的奠定与革新:稳固统治的基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朝灭亡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他深谙集权之重要,但也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在制度.............
  • 回答
    威宁伯王越:明朝疆场上的“常胜将军”?在明朝的宏伟画卷中,王越无疑是一位浓墨重彩的军事将领。他出身于军事世家,一生戎马倥偬,屡建奇功,最终被封为威宁伯,与“常胜将军”的美誉不胫而走。甚至有人将其比作汉朝的霍去病,认为他是明朝疆场上的另一位传奇。那么,王越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与霍去病相比,又孰优孰劣.............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一个“宣王”加上崇祯皇帝,这画面感,简直了!如果要说明朝有没有救,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把这“宣王”的身份给捋清楚。明朝历代藩王不少,名字里带“宣”字的,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著名的“仁宣之治”的开创者。如果说的是他,那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这可不是.............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在我看来,将明朝定性为“中国最黑暗的王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偏激且过于简化的论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明朝时期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甚至可以说相当黑暗的方面,但如果因此就将它“最黑暗”化,未免有些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非要深究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我想到几个可能的原因,它们大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