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赋税那么重,何以存活200多年?

回答


明朝(1368年-1实在1644年)虽然以“赋税重”闻名,但其存在276年并非仅仅依赖赋税制度,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能在重税下维持长期存在:



一、经济基础的稳固: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
1.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革新:明朝引进占城稻(高产稻种)和推广“占城稻”种植技术,使江南地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北方推广“屯田制”,通过官府组织军队屯垦,缓解了北方粮食短缺问题。
人口增长:明朝人口从洪武初年的6000万增至万历时期的1.5亿,农业劳动力的增加为赋税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
土地开垦:政府鼓励开荒,尤其是西南、西北地区,土地面积的扩大支撑了税收来源。

2.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商品经济萌芽:明朝中后期,景德镇瓷器、苏州丝织、佛山冶铁等手工业发达,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
白银货币化:通过海外贸易(如郑和下西洋、朝贡体系)和美洲白银输入,明朝货币体系逐渐以白银为主,缓解了铜钱短缺问题,也提高了经济流动性。
市舶贸易:广州、宁波等港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税收收入来自关税、盐税等,补充了财政收入。



二、税收制度的调整与效率
1. 田赋为主,丁税为辅
田赋制度:明朝沿袭“黄册”和“鱼鳞图册”制度,对土地进行登记,确保赋税征收的准确性。
丁税改革:明中期废除“一条鞭法”前,丁税占赋税比重较高,但1566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丁税与田赋合并征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税收效率。
杂税管理:盐税、关税、矿税等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尤其是矿税(如“矿监税使”)在嘉靖、万历时期成为财政支柱。

2. 税收与财政的平衡
中央与地方财政:明朝通过“均税”政策,将税收分配到地方,同时通过“漕运”和“盐运”系统保障中央财政。
财政支出控制:明朝前期(如永乐、宣德时期)注重节俭,中央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和工程建设(如长城、京师建设),后期则因战争(如辽东战事)和宫廷开支(如万历时期的“矿监税使”)导致财政压力增大。



三、社会结构与人口压力的缓冲
1. 户籍制度与赋税挂钩
里甲制度:明朝以“里”为单位管理户籍,通过“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并入田赋,减少农民负担,同时加强基层治理。
人口压力与赋税分配:虽然赋税重,但人口增长和土地扩张使得税收来源充足,农民通过土地兼并或雇佣劳动获得收入,缓解了贫困问题。

2.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商人阶层的崛起:明朝后期商人阶层通过盐业、商业资本积累,成为社会重要力量,政府通过“盐引”制度(盐税分配)吸纳商人财富。
科举制度与士绅阶层:科举制度为士绅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他们通过经济和政治参与缓解了社会矛盾。



四、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
1. 海外贸易的财富输入
郑和下西洋:1405年始,郑和七下西洋,不仅促进了海外贸易,还带回大量珍稀物品(如香料、宝石),增强了明朝的经济实力。
朝贡体系:明朝通过朝贡贸易(如朝鲜、东南亚、南亚)获得大量白银和奢侈品,补充了财政收入。

2. 白银货币化与经济稳定
美洲白银输入:16世纪后,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通过“银钱兑换”制度将白银纳入货币体系,缓解了铜钱短缺问题,也促进了经济流通。



五、政治与军事的支撑
1. 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确保官僚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地方割据风险。
监察体系:设立都察院,监督地方官员,减少腐败,维护税收征管效率。

2. 军事与国防的平衡
边防与屯田结合:明朝在北方修筑长城,同时通过屯田制保障边防军粮,减少对内地赋税的依赖。
军事开支控制:前期重视军事,后期因战争(如辽东战事)和宫廷开支(如万历时期的“矿监税使”)导致财政紧张,但总体上仍能维持基本国防。



六、后期衰落的多因
尽管明朝前期赋税制度较合理,但后期衰落并非仅因赋税问题,而是多重因素叠加:
1. 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导致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频发。
2. 财政腐败与官僚体系崩溃:矿监税使横行,导致地方财政混乱,农民与士绅矛盾激化。
3. 军事失败与内乱:辽东防线崩溃、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导致明朝失去控制力。
4. 经济结构失衡:过度依赖白银导致货币体系不稳定,同时商品经济未能有效推动社会变革。



总结
明朝的存续并非仅依赖“重赋”,而是经济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税收制度(效率与调整)、社会结构(人口与阶层)、对外贸易(白银输入)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虽然后期因腐败、战争和经济结构失衡而崩溃,但其前200年的稳定发展,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明朝的赋税制度并非“压垮”国家,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管理相辅相成的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许是因为你没有读《显微镜下的大宋》《显微镜下的大清》《显微镜下的大唐》?

学习历史,最忌讳一叶障目,遇到很多其实是历代普遍,甚至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就大呼小叫,惊呼奇观。

中国历朝历代,绝大部分时间内,民众税赋负担是远低于同期日本大名们治下的农夫,以及欧洲封建领主治下的属民们的。

明朝的税赋负担在中国历史上,又只能算是在平均线以下,而非以上的朝代。就文史资料比较丰富的朝代来说,明朝税赋负担肯定低于南北宋,清朝。

正税负担其实也低于元朝,只不过劳役负担比元朝多。

至于更早期的朝代,资料不够多,也不太好比较,但是明朝基本可以肯定是在均线以下的朝代。

但是如果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古代经济史,税务方面的知识,你会发现,剥削残酷程度远超大一统帝国的封建贵族世家统治其属地属民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的大一统王朝存续时间!

个别家族算上主干旁支,甚至能达到800+年头。

他们剥削属民的收入,可以达到其劳作收成的5-6成!而且是常年的。

所以,税赋重≠寿命短。

其实,像这样的家族统治,在我们中国也有的。从东汉到隋唐早期,世家大族在地方也有类似的坞堡,食邑。从各个方面控制着自己治下的部曲,属民,农奴。

你觉得这些家主对食邑内的属民剥削程度几何?

你基本不可能得到答案,因为一方面这些史料几乎不存在。对封建贵族领主来说,这些属民农奴,甚至不足以算作一个人类,只是一种所有物。

他们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和可能(偶尔会有被家主赏识的),基本没有人身自由。除了大部分劳作所得归属于领主之外,还要承担军事义务,采邑内的劳役等等。

我看十字军东征的资料时就发现,有些领主,真是邪恶到了一定的境界了。剥削不仅残酷得无以复加,山泽林地的狩猎权完全垄断,随意的强奸采邑内的女人,杀人劫财劫色,把属民当牲口拿去打猎也有的。

宁愿去圣地花大把大把的银子捐建教堂,也绝不拿来改善自己的食邑属民半点生活条件。

跟明朝那种中央集群和流动官吏管理的王朝相比,您觉得哪个剥削厉害点?


这时候必然有人会纳闷了,照这么说,那些贵族领主的剥削要残酷得多了,为啥他们有些能持续统治一块地方甚至达到八九百年呢?

而中国的大一统集权王朝则很难超过三百年就会被农民起义重创呢?

首先,中国在战国-唐朝前中期,也存在一些在地方拥有实质性统治权的家族横跨N个王朝都屹立不倒的。

皇帝想弄他们也是很困难的,比如拓跋焘曾经下令要诛杀尽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崔氏姻亲。

拓跋焘算强力皇帝之一了吧,虽然亲征柔然实际表现一般,但统一北方时,他可是亲征杀伐的强势统帅。

这样军权君权合一的皇帝,拿这几大家族照样没办法。人家在北魏南北朝隋唐照样横着走了很多年。靠的就是地方上控制着大片的土地,农奴,私兵甲骑。

总的来说和欧洲或者西亚的封建采邑的领主是非常接近的。

农民起义能不能摧毁他们的统治呢?很遗憾,基本不可能。

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集权帝国形成惊涛骇浪般的打击,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大一统政权可以跨越大范围地域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国家工程。

因而中国的农民或普通小市民,具备跨地域串联的可能,也具有更宽阔的眼界,更丰富的见识与知识。

封建采邑的领主们并不是不会遇到农民起义,欧洲农民起义多了去了,日本的一向一揆农民起义在战国时代也是多如牛毛啊。

但是它们规模很小,串联不便。它们封建领主治下的属民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眼界知识,均不能与中国的农民相提并论。

何况,假设五个采邑领地连一条线,从北至南如果第二个,第四个采邑的领主对待农夫比较友善。那么1-3-5起来造反,他们绝不会跟随,还会跟着领主去帮着镇压领主亲戚家的农奴。

中国皇室千百年来不断致力于打击地方封建采邑领主,削弱他们的实力和武力。大搞乡学,提升农村知识。尤其明代的官学乡学属于比较发达的朝代,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最发达的一个。

中华帝国长期存在较多的常备军,驻扎距离极为辽阔。将兵还会轮换。这样农夫们与所在地乡绅贵族的从属关系会大为削弱。还有可能行万里路,有着常人不及的见识和超群的胆略。

中国的乡村知识分子会治书,地方志,点评多任官吏。还留下了许多抨击朝政,税务的文字,让我们能有比较丰富,完整的史料。

你觉得你能看到诺曼底的农奴写本书告诉你在博希蒙德一世时代自己过得多么苦逼吗?

图卢兹的雷蒙四世,反正在君堡那绝对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就连皇帝亚力克塞的公主安娜都称赞他是法兰克诸领主群星中的太阳。

但是他超级有钱,热爱美女。自费重金武装起东征诸侯中最豪华的部队。请问他采邑里的农奴是啥生活?

你不会知道,因为安娜公主不会跑去图卢兹的农村记录下来写在日记里给你看。

戈德弗鲁瓦剥削下洛林布永的农奴严重吗?不好说,但他们的血汗支持他成了耶路撒冷的国王。

user avatar

因为其他封建朝代的赋税更重。

明朝的没受灾的年份,洪武到万历朝京津地区米价一直在240-520文。稳定性为历朝历代之最。

考虑到人口问题和购买力问题。明代民生和汉朝和唐朝前期差不多。优于北宋,远胜满清和蒙元。

user avatar

这本书我没看过

不过论文方面我倒是看过一些的,明朝的赋税大概是宋的1/3,而清的赋税在明朝的基础上还要加三饷、火耗和火耗之外的火耗,所以咱不知道你怎么得出明朝赋税最重的


综合来看的话,明朝法定税比较轻,但明朝中枢控制财政和人口不如地方,而地方的火耗加税收加劳役会比较重,不过明朝也有经常性的周期性的整顿,所以看起来也还可以

本身明朝的财政是很难说明的事情

明朝的问题不是赋税太沉重,其实是贫富差距太大了


那什么藩王宗室、地主士绅和贪官污吏们在万历后期可以说是生活富足,但在弘治年间后期的整个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就变得比较惨淡了


不过综合来看比其他王朝还是好很多

赋税和灭亡没有必然关系,我跟厌恶阶级叙事的史观

user avatar

我认为作者在瞎几把扯,与史实截然相反,而且全书就告诉你一个观点,“虽然苛政猛于虎,但老百姓过的很幸福。”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

如果说作者披露之事,句句属实,那么晚明的突然崩溃就解释不清楚了,兄弟!

据我所知,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家的孩子,他非常清楚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温饱问题,而非国家主义和民族大义。

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话,但你得知道朱元璋确实痛恨贪官污吏,甚至是大开杀戒;虽然这些人是杀不完,除不尽,而且春风吹又生。

你也明白,朱元璋也懂。既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那就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

从明太祖到万历早年,农民处境还没有水深火热,就因为朝廷征收的赋税不重。

直到万历四十六年,一代天骄怒尔哈赤崛起于辽东。这位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在日后数年间领兵南下明国,疯狂劫掠,是他给大明王朝增添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开支——没钱花的万历皇帝只好向农民增收辽响。

明天启七年,从陕西省王二起义开始,席卷北方,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正式打响;农民军,从一开始的流寇,再到“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军,这期间,发生了一件重大变故,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和明王朝的命运——因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明王朝光是每年征收辽饷,这还不够,于是崇祯皇帝又裁减地方驿站,把基层公务员李自成(日后农民军领袖)等人的工资拿去辽东犒赏三军——这足以证明万历皇帝发明的辽响还不足以解决辽东军费开支。

于是崇祯十年,为镇压农民起义,朝廷又向农民增收剿响。接着,为训练明军作战,又向苦不堪言的农民加派练饷。明末三响是一环接一环,属于是恶性循环了。

据史料记载,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总结明亡原因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明末所谓的“三饷”就是导致明朝败亡的最大弊政:“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到头来,作者却告诉你,大明王朝两百年间的赋税一直没变,但老百姓还是挺过来了。

user avatar

简直是笑话,中国所有朝代里明朝税收算最低的了,可算最民本主义,最官不聊生的朝代,这也是复明战争能持续数百年前无古人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1368年-1实在1644年)虽然以“赋税重”闻名,但其存在276年并非仅仅依赖赋税制度,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能在重税下维持长期存在: 一、经济基础的稳固: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1.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革新:明朝引进占城稻.............
  • 回答
    宋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谈到赋税,这两个朝代也各有特点,要判断哪个更重,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宋朝:重商抑武下的财政压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很高。然而,与这种繁荣相伴随的是,宋朝面临着巨.............
  • 回答
    明朝百姓的赋税负担,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说它重吧,确实有那么些年头让老百姓喘不过气;说它不重吧,也得看具体是哪个时期,哪个地方,以及你站在哪个阶层的角度去看。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明朝的赋税体系。一开始,也就是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那是相当的精打细算。他吸取元朝覆灭的教训,非常重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太阳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但同时也会晒伤我们?”一样,它触及了信仰中一个相当深刻的矛盾,也触及了我们对“上帝”和“平等”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上帝”看作一个全能、全知、而且绝对公平的“统治者”或者“立法者”,认为他.............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明朝前期(13681435年)是否曾有机会接管漠北草原,需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与漠北草原的地理范围 漠北草原:通常指蒙古高原北部,包括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是元朝时期蒙古各部的核心活动区域。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卫所制是明初重要的军事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保障边疆安全,并通过屯田制度解决军费问题。其优缺点可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如下: 一、卫所制的起源与核心特点1. 制度设计 设立时间:洪武年间(13681398),由明太祖朱元璋直接设立,以取代元朝的军户制度。 组织结构:全国设“卫、.............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