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百姓承担的赋税很重吗?

回答
明朝百姓的赋税负担,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说它重吧,确实有那么些年头让老百姓喘不过气;说它不重吧,也得看具体是哪个时期,哪个地方,以及你站在哪个阶层的角度去看。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明朝的赋税体系。一开始,也就是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那是相当的精打细算。他吸取元朝覆灭的教训,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赋税制度也比较简单粗暴,主要是“田赋”和“力役”。

田赋:就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产量来收税。初期定下的是“一条鞭法”之前的模式,就是“分地粮”、“每户粮”之类的,说白了就是按地收,也按户收。这部分相对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皇亲国戚、功臣豪强地多,但他们往往有免税权,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少缴税。反倒是那些自耕农,手里的地不多,但税是一分不能少。
力役:这个就比较烦人了。早期是“里甲制”,就是把户籍按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甲”,每甲里有一个里长,负责征收赋役。这“力役”包括徭役、杂役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需要的时候,你得出劳力,比如修河、运粮、守卫城门等等。这玩意儿最折腾人,一耽误就是好几天甚至几个月,地里的活儿怎么办?家里的事儿谁管?而且徭役的摊派也容易出现不公。

到了中期,情况开始有点变了,尤其是张居正改革之后,“一条鞭法”的出现,算是对赋税制度的一次大整合。

一条鞭法:这是明朝赋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把原来名目繁多的各种赋税、徭役,合并为以“银”为主要征收单位的少数几种。说白了,就是把原来的粮食、布匹、还有各种杂税,都折算成银子来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简化征收:地方官征收起来方便多了,不用收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减少中间盘剥:理论上说,层层折算成银子,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腐败和层层加码。
方便商品经济发展: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老百姓手里有余钱了,也可以拿去买卖东西,市场经济就更活跃了。

然而,一条鞭法也并非完美无缺,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正是这些弊端,让很多老百姓觉得赋税负担“重”。

1. 银的压力:虽然一条鞭法是收银子,但老百姓手里不一定就有银子啊!很多时候,农民手里的还是粮食、棉布,要买银子去交税,就得把自家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卖。偏偏明朝的经济,尤其是后期,商业发展和白银的流入并非平均分布,很多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收成好了也未必能换来足够的银子。这时候,为了凑够银子交税,就得贱卖自家的粮食、布匹,或者高价从中间商那里收购白银,这中间的差价,实际上就成了额外的负担。
2. “附加税”的盛行:一条鞭法虽然说是合并了赋税,但地方官吏为了维持自己的开销和捞油水,就开始发明各种名目来增加“附加税”。比如“火耗”(熔炼碎银时的损耗)、“公费”、“恩赏”、“里书费”等等。这些名目,虽然不是直接写在国家法令里的,但到了基层,往往比正税还要高。有些地方官甚至会随意增加税额,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3. 土地兼并导致税负不均:一条鞭法最直接的税源是土地。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地主、大官僚往往拥有大量的土地,但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比如霸占良田、逃避赋役、甚至雇佣人丁来代替他们交税,把本应由他们承担的税负,转嫁到了那些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自耕农身上。这意味着,虽然理论上是按地收税,但实际承担税负的却是那些最无力的群体。那些手里有几亩地但又不够“大”到有免税权的自耕农,他们的负担就尤其沉重。
4. 兵役的加重:明朝后期,由于边患和内部叛乱不断,对军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直接的兵役(也就是征兵)主要针对特定人群,但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开销,也衍生出了各种形式的“钱粮”,变相地将军费摊派到百姓头上。比如“征兵粮”、“站牌钱”等等,这些名目同样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5. 天灾人祸:明朝末年,天灾频发,比如大旱、洪水、蝗灾等等,导致很多地方歉收甚至绝收。在这种情况下,赋税却没有相应地减免,反而可能因为官府急于征收以维持开销,而要求百姓“借钱”交税,或者变卖家产交税,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政治腐败、官员贪婪,百姓的痛苦可想而知。

所以,回答“明朝百姓承担的赋税很重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说:

明朝前期,在朱元璋和永乐年间,赋税制度相对比较简单,百姓的负担应该说是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毕竟国家稳定,农业生产也在恢复。
明朝中期,尤其是张居正改革后的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赋税,也促进了商品经济。但其局限性,以及后期附加税的盛行、土地兼并导致的税负不均,让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自耕农,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明朝后期,在天灾、内乱、政治腐败的多重打击下,百姓的赋税负担可以说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许多地方性的起义和农民起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赋税过重,民不聊生。

总而言之,明朝百姓的赋税负担,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整体趋势来看,特别是到了明朝后期,它确实是相当沉重的,并且由于税制设计、社会结构以及时代环境的种种原因,这种沉重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百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些夹缝中的小农,往往是承受最直接、最痛苦的一群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农民负担大头从来不在正税上,特别是明朝,如果只看明朝的税率,再和欧洲那动不动三四成甚至一半的税率比,那大明是大大的仁政

但农民除了税收和地租,还要负担徭役,那可是动辄几个月让你自带干粮的义务劳动,一旦误了农时那负担就会陡然加重,还要负担比正税高几倍的“耗”,还有各路官员迎来送往的摊派,出去赶集有榷关税,还有官盐专卖价格极其高昂,这也是变相收税,更何况有官府和盐商层层差价,古人做菜舍不得放盐可不是玩笑话

还有就是因为广大农村的商品经济不发达,明朝货币体系也是稀烂,农民手里有粮食,有各种农副产品,但是没有银子,毕竟银子和铜板地里不长,甚至一般小地主也未必有多少现银,平常收实物税也罢了,但例如崇祯加派三饷等要收你现银的情况,负担会更重,因为你不能及时兑换到银子,逢奸商哄抬银价,那么农民实际的负担要比三饷账面上的多几倍,还有其他各类杂项也时常催逼现银,平常可能1石粮食一两银,可交税时便往往要3、5石粮兑换一两银,因此税吏下乡鸡飞狗跳也就不难理解了:不是你从钱包里掏出1两银子交给他就完事,而是你要赶紧把辛辛苦苦省下的粮食高价兑换成银再缴纳,这里面多少额外成本?

另外,中国是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好在雨热同期,坏在不稳定,我们应该都能感受到三年内基本是旱一年涝一年风调雨顺一年,风调雨顺那一年保不齐还闹虫灾

这在农业社会就很可能是三年里有两年大规模减产,一年丰收,勉勉强强支应而已,所以从我们过年的民俗中也能看到先民对丰收和风调雨顺的无比渴望

应该说明清时节农民的负担未必 比同期欧洲更重,甚至太平盛世时因为内地长时间的和平,可能会略轻,但逢天灾人祸和官家摊派,还是会导致大量农民破产而揭竿而起

——————————————————————————————————————————

关于题主的算法,我认为是不对的

古代税收不是按人头收,户才是统计税收的基本单位,而且古代没有都市白领,不存在什么夫妻两人上班,或者子女上班父母没退休一家几份工资的情况,所以户也是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生产者是正当年的男性壮劳力,其次为其妻,老人小孩也就敲敲边鼓,并非主力。

明朝1亿人口,户籍人口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明朝在籍户也就两千来万户

税收现银+折色一年大概是2500-3000万两,平均一户负担1-1.5两(注意这是从宽算了,因为明朝在籍户有时连2000万都没有)

一户农民风调雨顺时节的岁入,折合银约十几两,如果是不用缴纳地租的自耕农,且不催逼现银,那倒还好,要缴纳地租,年入直接腰斩,那么可能就是7-10两

还要考虑到兑换现银时产生的额外成本,那么一户起码要负担3两,也就是说一户实际税赋为30-50%左右,这还不算徭役,因此在不考虑战乱时,中国农民负担和欧洲实际上大差不差

平常倒还能支应,但加派三饷一年实际上摊到他们每个人头上时,负担又多了一倍不止,加上农业歉收和徭役

这时候就真的没法活了

user avatar

纸面上规定有多少,官吏就收多少?拿征税的都当活雷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百姓的赋税负担,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说它重吧,确实有那么些年头让老百姓喘不过气;说它不重吧,也得看具体是哪个时期,哪个地方,以及你站在哪个阶层的角度去看。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明朝的赋税体系。一开始,也就是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那是相当的精打细算。他吸取元朝覆灭的教训,非常重视.............
  • 回答
    在《明日方舟》这款游戏中,玩家社区中催生了许多热门的CP(配对)组合,其中百合CP(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感配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玩家们普遍观察到,官方在承认或推崇这些热门百合CP方面,表现得相对谨慎,甚至可以说是“不承认”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商业考量与受众.............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在明末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如果出现一个强大、爱护百姓、制度先进且尊重风俗的入侵外族,明朝百姓是否应该抵抗,这是一个极其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站在不同群体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抵抗”的性质与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抵抗”的含义。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对“高贵”和“奴役”的理解。事实上,将明朝简单地断定为比清朝“高贵”是一个有争议且过于简化的观点。大多数历史学家不会简单地使用“高贵”来评价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统治方式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您提出的“封建王朝不都是奴役百.............
  •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
  • 回答
    清兵入關後,對於明朝皇室的處理,並非一概的「趕盡殺絕」,而是呈現出複雜且多樣的局面。這其中既有針對性地清算,也有策略性的懷柔,更有因時制宜的妥協。清兵入關後對明朝皇室的處理:首先,我們需要釐清「趕盡殺絕」的定義。如果指的是將所有明朝宗室成員,不論老幼男女,全部殺戮殆盡,那事實上並非如此。清朝的統治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
  • 回答
    明朝吧……唉,说实话,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要说它“烂透了”?倒也不至于那么绝对,但确实是问题不少,让人看了挺糟心的。首先,得承认,明朝吧曾经有过辉煌。当年,那些对明朝历史充满热情的人们聚在这里,分享考据、辩论观点、交流心得,气氛那叫一个热烈。你能看到对朱元璋经济政策的深刻剖析,能读到关于万历三大征的详.............
  • 回答
    要评价“明朝吧”,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知道,贴吧这地方,尤其是像“明朝吧”这样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庞大用户群体的吧,它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有人文,有烟火,也有泥泞。想把它说得透彻,得从里到外,从表到里,仔仔细细地掰扯一番。首先,得说说它的内容。明朝吧顾名思义,核心当然是围绕着明朝的历史展开的。这里.............
  • 回答
    明朝虽有锦衣卫、东厂等赫赫扬名的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并非因为清朝皇帝没有特务,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精妙、更系统化的统治策略,以及利用了与明朝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其实,王朝末年,那帮大臣们之所以还那么“忙活”于贪婪和内斗,并不是因为他们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脑袋里就没有“国家存亡”这根弦。这事儿,说白了,是系统性的烂,是人心思变,更是体制的僵化和权力的腐蚀,层层叠叠,最终把一个好好的朝廷推向深渊。一、 崩塌的信任与普遍的绝望:你想想,当一个.............
  • 回答
    一个没有小冰河期的大明,能否延续到下一个百年?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咱们不妨抛开那些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统计,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聊聊这个假设,看看历史的齿轮如果少了这一环,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要说明朝能不能多活一个世纪,首先得明白,小冰河期对明朝来说,绝对不是闹着玩儿的。那会儿,老天爷仿佛是故.............
  • 回答
    关于百度《明日方舟》吧出现使用《原神》角色可莉的血腥分尸图一事,这确实是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事件本身:简单来说,就是在百度贴吧的《明日方舟》吧,有用户发布了涉及《原神》角色可莉的极端内容,具体表现为血腥、分尸的图片。这并非简单的游戏角色“恶搞”,而是触及到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如果清朝真的“迟百年入关”,也就是到了1740年代左右才开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统治,那么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能发展成一股真正的历史潮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明末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看看当时社会经济的脉络,以及清朝入关的“迟.............
  • 回答
    百家号“明星造星”:流量洼地还是星光坠落?最近,百度百家号大刀阔斧地向内容创作领域进军,而且玩得相当“大”。听说他们不仅在线上大开“offer”,广招各路内容创作者,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还在积极邀请众多明星合作,要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属的个人栏目。这番操作,不禁让人好奇,百家号这是要变天,还是在玩一场“.............
  • 回答
    先秦时期,各国动辄调动百万大军,而到了明清时期,人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为何能调动的兵力却似乎反而有所不如,只能到达数十万?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人口数量对比,而是涉及军事组织、经济承载力、社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议题。一、 先秦“百万大军”的真相与时代背景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