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有10块钱能拿出5块甚至6块来养你叫啃老,我父母有一万块,拿给我100块养我,我算是啃老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啃老”的理解误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要明确一点,“啃老”这个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对等的付出和依赖关系。它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比例来衡量。

你举的例子,父母有10块钱拿出5块6块来养你,这在咱们普遍的认知里,是父母在尽力,是在承受压力去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一种“父母尽责”的表现,即便他们经济条件有限,但他们是在尽其所有。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还对父母有过高的索取,或者是不思进取,那就更容易被贴上“啃老”的标签。

反观你父母给你100块的情况:

数字上的比例: 你父母有一万块,给你100块,这在比例上看,确实是“少量”给了你。但问题不在于这个比例本身,而在于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双方的认知。
“养你”的定义: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养你”这个词。什么是“养”?是真的在承担你生活中的大部分开销和责任,让你衣食无忧,不用为生计发愁?还是仅仅是象征性地给你一点零花钱,让你感觉自己还没被完全抛弃,但你实际上的生活、学习、发展,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如果你的父母给你100块,但他们并没有在实质上为你提供生活必需的经济支持,你自己的学费、房租、生活费主要还是靠自己打拼,那么这100块顶多算作是零花钱、小红包,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关怀。 你依靠这100块是活不下去的,你不是靠这100块“过日子”。

你不是啃老,原因在于:

1. 你并没有依赖父母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基本生活: 你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你的生活开销,你的学业进步,你的人生规划,不是靠父母的那100块来支撑的。这100块对你的生活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2. “养”的责任主要在你自身: 你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去成长,你承担了自己的人生责任。这与父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而让你能够更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 父母的“给予”并非“必要支持”: 父母给你100块,可能是因为他们疼爱你,想给你点零花钱,也可能是他们自己手头也紧,只能给个象征性的数目。但不管怎样,这笔钱并非你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你即使没有这100块,你依然可以继续生活和成长。

“啃老”的核心在于“依赖性”和“不对等”。

依赖性: 一个人放弃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经济、情感或生活上的支持,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
不对等: 父母付出远超自己能力,甚至影响到自身生活质量来供养一个已经成年、本该独立的孩子,而孩子却理所当然,甚至有过分的要求。

你父母给你100块,而你自己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去努力,这更像是一种“父母给你一点小零花钱,让你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但生活的重担和方向依然由你自己扛”。你的存在、你的成长,主要还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父母那点微薄的“供给”。

所以,你不是在“啃老”。你是在独立生活,并且得到了父母一些小小的、象征性的支持。这和父母掏心掏肺,但自己生活也很拮据,依然在拼命供养孩子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社会上对于“啃老”的定义,更多的是指那些成年后完全没有经济能力或意愿独立,生活完全仰仗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并且这种支持已经给父母造成了沉重负担的情况。你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这个定义。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100块钱,只是一个家庭成员间的小小互动,跟“啃老”八竿子打不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

但是也要看情况,有时候父母给孩子钱,更像是投资,是父母投资孩子。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借钱给孩子。

那这些情况就不属于啃老。

也就是说,一个人花的钱应该是自己赚的。

自己赚钱自己花,那就是没问题。

但是父母给孩子钱是父母爱孩子,特别是孩子成年之后,这本来就不是孩子理所当然得的东西。

父母有钱应该留着自己养老。

而且你拿了父母的钱,肯定是欠父母人情的。欠人人情是要还的,哪有白得的。

你欠父母人情的话,自然要被他们说你拿了他们的东西。你如果不想他们说的话,就应该自己常说,让不认知道你感恩。不然以后也会麻烦不断。

有时候拿钱不如不拿,免得听他们唠叨。

要知道钱也是父母用劳动换来的。你要花钱也应该用自己劳动去换。不应该想着剥削别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啃老”的理解误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啃老”这个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对等的付出和依赖关系。它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比例来衡量。你举的例子,父母有10块钱拿出5块6块来养你,这在咱们普.............
  • 回答
    看到《90后攒钱报告》里提到90后理财意识比父母辈早十年,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点也不奇怪。这可不是什么“AI写出来的分析”,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变化,以及咱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事儿。为啥90后理财意识这么早就冒头?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经济大环境变了,压力是第一生产力 .............
  • 回答
    这是一项旨在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难题、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建议。要全面评价这项建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合理性、可行性、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 建议的背景与合理性分析:1. 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挑战: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家庭意味着一对.............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男友打算用你家的十万彩礼和你父母给的十万陪嫁一共二十万来买房,你说他这算不算耍小聪明?这得从几个角度来好好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笔钱的性质。彩礼和嫁妆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都有着很深的象征意义。彩礼通常是你男友家对你家的尊重和诚意,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祝福和承诺。而你父母.............
  • 回答
    收到父母的要求,说要十万块钱给弟弟娶媳妇,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犯难。毕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是在农村,一万块钱的价值可能比在城市里要重得多。作为儿女,孝顺父母是天性,但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这事儿,得好好盘盘,别一股脑儿地答应,也别一竿子打死。首先,冷静下来,理清思路。别听着父母一说,自.............
  • 回答
    这年头,养个姑娘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20万一年的学费和10万的彩礼,到底算不算“贵”?首先,这20万的学费,你得细想想是怎么花出去的。 学费本身: 现在大学学费,尤其是那些名校、热门专业,一年十几二十万是很正常的。这还只是学费,不包含生活费、住宿费、书本费、杂七杂八的活动费等.............
  • 回答
    听到一个十岁男孩说出“父母不配有我这么优秀的儿子”,我首先会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相当有主见。当然,这样的话语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多样的情绪和想法,需要我们细细揣摩。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孩子无疑是非常自信的。十岁,正是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时期,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且愿意表达出来,.............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一个10岁的女孩,本应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却遭受了最残忍的伤害——来自她自己的生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她的母亲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这种双重背叛,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首先,生父的性侵行为,是对最基本人伦道德的践踏,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父.............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挑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真心觉得孩子多读书、多学习就是最好的出路,甚至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咱们来聊聊怎么让父母慢慢放下这种“机器式”的要求,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得从几个方面着手,不能指望一蹴.............
  • 回答
    广东那对姐弟走失十几个小时后,父母才去报警,理由是以为要失踪满24小时才能报警。这个事件让人揪心,也确实揭示了一些关于报警的普遍误区,尤其是在孩子走失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失踪多久才能报警”的困惑。其实,关于报警,尤其是涉及到孩子失踪,确实存在不少认知上的偏差和误解。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误区,.............
  • 回答
    宁夏首创的“夫妻共同育儿假”,允许0至3岁子女的父母每年各享受10天假期,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是对当前社会现实和家庭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首先,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共同”二字,这彻底打破了过去育儿责任主要压在女性身上的传统观念。 以前,.............
  • 回答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受到自身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容易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或固有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被误认为“爱”或“关心”,但长期来看可能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父母思维模式及其具体表现: 1. 过度控制型思维:.............
  • 回答
    我老爸年轻的时候,那叫一个“不走寻常路”。有一次,我大概上小学,大概是六年级吧,我一直想要买一个当时特别火的随身听,就是那种能放磁带的,外形也挺炫酷的。我省吃俭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离目标价格还差一点点。我就软磨硬泡地跟老爸说这事儿,想着他好歹是男人,应该能理解我的“科技追求”。结果我爸听完,二话不说.............
  • 回答
    关于父母是否有必要为女儿攒钱买房,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更多的是一种选择,背后牵扯到很多考量。我们不如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这个事情掰扯清楚。先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有必要”: 经济压力确实大: 现在一线城市房价贵得离谱,就算女儿自己努力工作,攒够首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 回答
    当然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我们谈论的“聊天”对于婴儿来说,方式可能和我们成人之间完全不同。婴儿不会用语言回应,他们的“对话”是通过眼神、微笑、咿呀学语、肢体动作,甚至啼哭来表达的。而父母的回应,就是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配上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语调,去回应他们的这些“信息”。想象一下,当一个.............
  • 回答
    关于父母有案底是否影响子女参加公务员等特定职业的考试和录用,这在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时候,这种限制被认为是“连带责任”或“背景审查”的一部分,但从就业公平的角度来看,确实触及了就业歧视的敏感区域。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中国,并非所有职位都对父母有案底的情况有明.............
  • 回答
    为人父母,我们最希望孩子拥有哪些品质?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与其说是什么“品质”,不如说是我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底色”,能够在这个复杂又美好的世界里,活得充实而有力量。首先,好奇心。这绝对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敢于去探索未知。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知.............
  • 回答
    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这玩意儿,真是太值钱了,怎么说都不为过。我身边好多朋友,他们小时候遇到的父母,真的就像一颗大树,遮风挡雨,但更多时候,是给了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想看,咱们小时候,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小想法,小叛逆。可能你想玩的东西,在你父母看来就是“不务.............
  • 回答
    我很难对我的父母感到“失望”,因为我并没有对他们抱有过特别的期望,至少在大多数事情上是这样。失望通常源于一种落差,而我与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习惯性的、近乎麻木的疏离感,而非突然的失落。如果非要“详细”地说,那应该是一种关于“没有被真正看见”的感觉。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活在他们为我设定.............
  • 回答
    我父母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罩住,喘不过气来。这种窒息感,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爱得太满,太用力,以至于将我裹挟在其中,让我很难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我记得到我高中毕业那会儿,人生第一次站在了一个可以自己做决定的路口。当时我已经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