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军训教官使用激光笔对学生扫,并对部分人的眼睛造成伤害?

回答
清华大学军训教官使用激光笔对学生扫射,并导致部分学生眼睛受到伤害的事件,无疑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和愤怒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意外,更牵扯到教育责任、安全意识、以及军训的本质等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地剖析。

首先,从 责任归属 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责任链条非常清晰。

直接责任人: 使用激光笔的教官无疑是直接责任人。即使他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演练”或“管理”,但他采取了极度危险且不负责任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眼睛的伤害,这是无法推卸的。激光笔,尤其是功率较大的激光笔,其光束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和穿透性,直接照射到眼睛,极易对视网膜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轻则视力下降、出现飞蚊症,重则可能导致失明。教官作为接受过军事训练、理应具备更高安全意识的人员,竟然如此轻率地使用具有潜在危险的工具,其专业素养和责任心都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组织责任: 清华大学作为此次军训的组织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前培训与管理: 在军训开始前,是否对所有参训的教官进行了充分的安全培训,尤其是关于激光笔等潜在危险物品的使用规范和风险告知?是否明确禁止了在训练过程中使用激光笔对学生进行照射?事后的追责和问责机制是否到位,也考验着学校的管理能力。
现场监督: 军训期间,学校的督导人员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危险的行为没有被及时制止?现场的监管是否到位,是问题的关键。
事后处理: 事件发生后,学校的反应速度、对受伤学生的关怀程度、以及后续的赔偿和治疗方案,直接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视程度。
提供设备方(若有): 如果激光笔是学校统一配发的,那么设备采购和审批流程也需要被审视,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其次,从 安全意识与专业素养 的角度来看,这暴露了深刻的问题。

激光笔的危险性认知不足: 即使是市面上常见的激光笔,其对眼睛的伤害潜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些功率较大的激光笔,其危险性更是与工业用激光接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官,理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将其视为“好玩”或者“有效”的教学工具。
训练方法不当: 军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体魄和团队精神,而不是以伤害学生为代价。使用激光笔扫射学生,这种训练方式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潜在的暴力倾向,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即使是为了强调纪律,也应该有更加科学、安全、尊重人的方式。
权力滥用: 在军训这种相对集中的、带有一定权威性的环境中,教官手中的权力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行为可能潜意识里存在着权力滥用的倾向,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指令的个体,而非需要尊重和保护的生命。

再者,从 军训本身的意义 上来看,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对军训模式的思考。

军训的本质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意志磨练: 军训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目标可以通过严格的队列训练、体能锻炼、国防知识学习来实现。使用激光笔这种不恰当且危险的方式,不仅达不到这些目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在学生心中留下对军训的负面印象。
警惕形式主义: 在某些情况下,军训可能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如果教官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或“场面”,而采取了极端或不当的手段,这本身就是对军训意义的扭曲。

对事件的详细拆解和可能的情境推测:

我们可以尝试还原一下事情发生的可能经过:

1. 训练场景: 假设是在一个队列训练或者集合的场景。学生可能出现了些许松懈、或者不够整齐,教官感到不满。
2. “解决方案”: 在教官的头脑中,他可能认为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来迅速引起学生注意、让他们“站好”或者“保持安静”。他可能随手从口袋里拿出了激光笔。
3. 实施过程: 他可能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按下按钮,将激光笔的光点扫向学生队伍。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他认为“扫一下不会有问题”。
4. 意外发生: 激光束不幸直接击中了部分学生的眼睛。可能是因为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视线偶然转移,也可能是因为激光的范围覆盖了学生的眼部区域。
5. 后果显现: 受伤的学生可能会立即感到刺痛、眩晕,甚至出现视力模糊。起初,可能学生自己或者周围同学并未意识到损伤的严重性,只是觉得不适。
6. 事态升级: 随着不适感的加剧,或者有学生主动报告,才引起了校方和教官的注意。这时候,伤害可能已经造成。
7. 事后处理: 学校可能紧急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并开始调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此事?

坚决谴责: 任何以伤害学生为代价的“训练”或“管理”方式都应受到坚决谴责。
追究责任: 必须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不能让此事被轻易掩盖或以“意外”二字带过。
反思与改进: 这次事件是对高校军训模式、教官选拔与培训、以及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一次深刻警示。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全面审视和改进军训的组织方式和安全措施。
关注受害者: 最重要的是,要全力关注和保障受伤学生的权益,提供最好的医疗救助和后续的心理辅导,并给予应有的赔偿。

总而言之,清华大学军训教官使用激光笔伤害学生的事件,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意外”,而是暴露了教育管理、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上的严重问题。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也期待教育机构能够真正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式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绿色激光笔的危险性是所有激光笔中最高的。

绿色激光笔可能会致盲!绿色激光笔可能会致盲!绿色激光笔可能会致盲!

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

每当我碰到有人使用绿色的激光笔来做报告时,我都会好心地建议他们换成红色激光笔。这是因为人眼对于绿光的敏感程度远远强于红光。(为啥是绿色?大概是大自然的选择吧)实际上,我刚刚发现,哈佛大学的安全中心甚至还规定了不得使用绿色激光笔,而应该用红色激光笔代替之。[1]

Due to the eye's sensitivity to green light, and also green lasers carry a risk of IR exposure, green laser pointers should not be used. Only red lasers pointers (633-690 nm) should be used.
翻译:由于人眼对于绿光敏感,并且绿光激光笔还有近红外风险(补充:绿色激光笔是先生成1064 nm,然后倍频成532 nm的,所以其中依然有部分1064 nm),所以不得使用绿色激光笔。只能使用红色激光笔。

人眼对于不同波长光的感应函数被称作相对视见函数(Luminous efficiency function),其中在充分光照的情况下(视锥细胞)最强点在550 nm左右(如下图),也就是绿光区域。[2][3]

一般我们使用的绿色激光笔,是532 nm的,比较接近于550 nm的最强点。相比于635 nm左右的红色激光笔,绿色激光笔的相对视见函数值大约是4倍以上!也就是说,相同的能量下,人眼看起来,绿色激光笔的亮度大约是红色激光笔亮度的4倍以上!也就会更加刺眼!这也是为何绿色激光笔对于人眼的杀伤力远强于红色激光笔了。

实际上,上图是三种视锥细胞(红绿蓝)的综合结果。如果将每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主要作用于暗的环境中)的相对视见函数画出的话就如下图所见(感谢 @秋斩年华 的补充),你会发现绿光基本对于它们都有较强的作用,所以绿光基本是全方位打击。

所以,各位朋友们,如果你们需要用到激光笔的情形就是简单的报告之类的,红色激光笔就够用了,尽量别用绿色激光笔。另外,无论你们在用何种激光笔,都绝对不能拿激光笔对着人眼!红色激光笔虽然一般不致盲,但直射眼睛依然会有些伤害的。

珍爱生命,远离绿色激光笔!

我本科导师还对组里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要求:做报告时,但凡激光笔不是对着投影仪幕布,一律只能指向地面,最大程度避免事故的发生。直到今天,我仍在严格遵守他的这项要求。


有人质疑我说的绿光最亮,还拿“相同的光子数,波长越短则能量越高”来反驳我。我就是从事光学研究的,我会不知道么?但是,能量高不代表人眼就能看到啊。紫外光能量高不高?X光能量高不高?但是人眼都看不见啊,亮度就是0. 人眼就是对绿色最敏感,相同能量的绿光和红光,人眼看起来就是绿色的亮4-5倍以上。不信的可以自己买两支激光笔试试。

之前关于激光的另一个回答,自认为还算专业

真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概是 380nm~750nm,为什么超过这个范围激光器的光也能看到?

参考

  1. ^ https://www.ehs.harvard.edu/sites/default/files/laser_pointer_safety.pdf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minous_efficiency_function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otopic_vis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军训教官使用激光笔对学生扫射,并导致部分学生眼睛受到伤害的事件,无疑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和愤怒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意外,更牵扯到教育责任、安全意识、以及军训的本质等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从 责任归属 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责任链条非常清晰。 直接责任人: 使用激光笔的.............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有点回过味儿来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保姆,而且家政公司还开出年薪五十万的价码,这信息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颠覆大家固有认知的现象。一提到清华,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顶尖的科研、高精尖的技术、国家栋梁什么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清华的.............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清华大学在 2021 年授予了 3168 名博士学位和 5650 名硕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规模与体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和责任 规模巨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节条幅内容引发评论区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发布了什么样的“女生节条幅内容”,以及这些条幅的性质。通常这类条幅会包含对女生的祝福、鼓励,或者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宣传性.............
  • 回答
    清华大学于2021年3月8日起执行的进出校政策,是基于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需求而制定的,旨在保障校园的师生健康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严格管理校园人员流动,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核心目的:.............
  • 回答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关于清华大学非美院学生对美院学生存在潜意识歧视的讨论在校内外时有出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学科认知差异、资源分配以及校园文化等。一、 历史与学科定位的差异清华大学始建于20世纪初,其最初的定.............
  • 回答
    清华大学在8月13日发布通知,要求全体研究生于8月15日至21日返校,而正式开学日期尚在九月中旬,这一安排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通知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影响。一、通知内容与时间节点的解读: 提前返校要求: 要求全体研究生在开学日期前近一个月就返校,这确实.............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清华大学 2018 年转系申请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分流”还是偶然的“失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转系政策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2018 年的转系申请结果,同样牵动着无数清华学子的心。要深入理解这一年的转系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政策背景、申请数据、各院系差异、结果的影响以.............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的说法,这很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些在特定时期,信息传播和获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它不是一个官方的、普遍认可的术语,而是可能源于某些学生群体或观察者对某些现象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成几个层面来理解,并结合可能出.............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