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张网传的「中国森林覆盖低」图片是否可信?如果可信,其原因有哪些,具体出处在哪里?

回答
关于这张网传的“中国森林覆盖低”的图片,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来判断其可信度。

首先,图片本身。 通常这类网传图片会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并通过颜色深浅或百分比来标注森林覆盖率。我们需要看这张图片呈现的数据是否与已知的权威数据相符。很多时候,网传图片可能会断章取义,或者使用过时的数据,甚至完全是虚构的。

其次,关于“中国森林覆盖率低”这个说法本身。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与过去相比,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可能存在差异。但“低”这个词的定义需要有参照系。

那么,这张网传图片的可信度如何?以及其原因和出处?

普遍来看,直接断言网传图片“可信”或“不可信”是困难的,因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失真。 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并给出更详细的解释:

一、 关于中国森林覆盖率的“事实”层面:

中国政府的官方数据和目标: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一直在稳步提升。例如,官方公布的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04%。中国政府也设定了更高的森林覆盖率目标。
国际机构的评估: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是评估全球森林覆盖率的重要参考。该报告通常会涵盖中国的数据。不同年份的报告会显示不同的数据,但总体趋势通常是中国森林面积在增加。
需要注意的数据维度: 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式、统计口径(例如是否包含灌木林、人工林等)可能会影响最终数字。不同的研究机构或组织在引用数据时,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

二、 为什么这张网传图片可能会流传,以及其潜在的“可信”之处(即使数据有偏差):

1. 对比的参照系不同:
与一些发达国家或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国家对比: 比如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土面积大且原始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它们的森林覆盖率可能高于中国。如果网传图片是以这些国家作为参照,那么中国“相对”显得不高。
与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生态系统对比: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巨大。一些地区(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本身就很低,而另一些地区(如东南沿海)则森林茂密。如果图片聚焦于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区域,并以此代表全国,就会产生误导。

2. 时间滞后性:
过去的数据被用来描述现在: 森林覆盖率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网传图片使用的是几十年前(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数据,那么当时的中国森林覆盖率确实可能较低。而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植树造林取得了显著成就,数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3. 视觉呈现的误导:
颜色阈值设置不当: 如果图片用颜色深浅来表示森林覆盖率,而设定的颜色过渡阈值不合理,可能会让看起来颜色“浅”的区域显得比实际情况更不茂密。
地图投影或缩放问题: 不同的地图投影方式会影响陆地面积的视觉呈现,可能在视觉上夸大或缩小某些区域的比例。

4. 特定议题的传播需求:
“中国环境问题”叙事的一部分: 有时,一些负面信息或有争议的信息会被放大和传播,以支持某种特定的叙事(例如,“中国环境污染严重”、“中国自然资源枯竭”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数据有一定依据,也会被选择性地、有倾向性地呈现。

三、 如何寻找出处和验证:

要验证这类网传图片的来源和可信度,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反向图片搜索: 使用Google Images、百度图片等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上传这张图片进行反向搜索。这有助于找到图片的原始出处、发布平台以及相关的讨论和解释。
2. 搜索关键信息: 如果图片上有任何文字说明、年份标记或数据点,可以尝试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搜索。例如,搜索“中国森林覆盖率”、“中国植树造林成就”、“世界森林资源评估 中国”等。
3. 查阅官方和权威机构报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NFGA): 这是中国林业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会定期发布统计公报和相关报告,其中包含森林覆盖率数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FAO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FRA)是全球公认的权威报告,每五年发布一次,包含各国森林资源情况的详细数据。可以查找最新版的FRA报告,对比其中的中国数据。
其他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 例如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等也可能发布相关报告和数据。
4. 查看学术研究: 在学术数据库(如知网、Web of Science、Scopus等)中搜索关于中国森林覆盖率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通常会引用权威数据来源,并进行严谨的分析。

总结一下:

一张简单的网传图片,其“可信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果网传图片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低”,并且与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存在较大出入,那么这张图片很可能不可信,或者其数据来源已过时,或者其参照系存在误导。

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仅凭一张网传图片就下定论。 要理性看待信息,特别是关于国家发展成就和环境状况等重要议题。通过对比官方数据、权威机构报告和学术研究,才能形成一个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如果需要更具体地分析您看到的这张图片,建议您提供图片本身,这样才能进行更精准的分析和溯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图来源是这张,NASA发布的,叫做NASA visible earth


可以看出这张图和网传的是有区别的

这是nasa来源的网址

August, Blue Marble Next Generation w/ Topography and Bathymetry

nasa里有不同月份拍摄的图片

大家可以下载


ps:

图就叫可见地球(visible earth ),是不同月份的都有,然后可以做个比较,就看自己怎么解读。

盯着雪线的就说是雪线图,盯着绿化的就说是绿化图,还可以盯着海岸线,沙漠化什么的。

user avatar

你们啊,就知道说PS还有NASA图谷歌图,看洗地的来说这个是森林图,不是植被图,所以啊,咱们还是得看专门的研究机构的。可能白人没想到咱们自己人会用搞假图来忽悠自己人,所以还没来得及在制图上做手脚。来看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的国际森林资源的评估吧(他们只搞到2005年,好久没更新了,2015年的报告没找到全球性的的图,但是有个变化图我后面更新下)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先给世界森林覆盖图2005年:


各国森林覆盖率图2005年,



十大森林覆盖国(没辙,青藏高原和西北大漠占了咱们多少国土?)

本土森林树木种类

2000-2005年间森林变化情况

把时间拉长:自然森林变化图1990-2015

自然再生的森林变化图1990-2005

2015年也出了报告,但是没做对应的图,官网给了个报告主要内容fao.org/resources/infog(知乎这张图死活给我改成链接,还链接不对。直接放链接吧):

fao.org/2/gEpsb (二维码自动识别)




参考: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资源报告: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s

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报告:世界森林在变成什么鸟样(官方):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5 - How are the world’s forests changing?

联合国粮农组织图就是多:Maps and Figures

还是2005年的图比较多: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0年的全球森林报告中文版(图也不少,但是懒得从pdf文件里截取了,有兴趣自己下着看):fao.org/docrep/014/i175.

2015年那本报告全是表,没啥图就不放了

-------------2017-07-21风格线-----------------

有小伙伴质疑国际粮农组织的报告,是否足够权威。如:


这也不是自大,或者觉得可能是跪久了不习惯站着什么的。我觉得这样的习惯性自我质疑非常好,这样才能免得被洗脑。有些小伙伴看到我贴的图就特别开心,觉得TG果然好,其实这样不好,这样很容易就被我洗脑了,然后盲目乐观。不过对于上述质疑啊,我觉得这是一个新角度还是去仔细看了看报告(2010版本的中文版,15的好像还没有,英文版看着累),特回复如下:

在2010版中文版,致谢页中说:直接参与报告调查的一共900多人,另还有70多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分属机构的。提供预算外资金及借调人员参与编写报告的有:丹麦、芬兰、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日本和美国。在芬兰举办的专家磋商组给了最初指导,森林资源评估小组全程提供咨询服务。附件1列出了杰出贡献的机构人。

附件1中表明了所有参与的人和组织(2010版中文版第199页):

致谢中说的森林资源评估小组(应该是最重要的),一共22个国际和国家组织,没有一个来自中国,或者由中国主导。不过跟中国不对付的国家组织倒是好几个:澳大利亚、前欧洲经济委员会、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

附件一说参与的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清单很长,我粗略数了一下950多个,其中来自中国的一个15个。

也就是这个05/10/15三份报告里,都把中国夸出花来了了,夸得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正文里确实狠夸了),但是直接或间接参与写报告的这个人只有这15个,比例偏低,主要还是欧美及澳日这些国家参与的。应该不太存在中国直接暗箱操作的。至于数据来源,那牵扯太广我真不敢说就绝对准确了。

另外还有参考书目也很有意思,做了个小统计(可能很不专业,决不能当成资料参考,看着玩得了) :

按照数量列:

上面这两个表纯粹看着玩,别深究。

user avatar

别扯了,要说小时候绿化不好,森林破坏严重我信了,山上柴火到处被砍,木材一味的卖钱,电器化水平低,都是焚烧秸秆,但是现在,我老家五线城市的居民都不愿去那深山老林里面跑了,以前哪里看得到野猪、蛇、野鸡什么的,现在野猪都不怕人了,直接遛弯到居民房旁边,更不要说满山的蛇你都不敢进去,至少我爸单位都不主张砍树了,一直在植树造林,持续好几年了,目前甚至还有三个人都围不住的大树,里面像原始森林,小溪里面有娃娃鱼,还有野生的核桃。。。

user avatar

网传的都不准确,这里有中国国家地理和中国林业局的地图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森林定义为:“面积在0.5公顷以上树木高于5米林冠覆盖率超过10%,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根据这样的定义,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其中完整森林的面积不足森林面积的5%,而且很多分布在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边境地区。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中国的森林大体上分布是东北华南和西南多,华北和西北少。地形上看,山地丘陵多,平原高原少,这和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有关。

1、华北北部一直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几十年来一直是粮食产区,大量林地变为农田,且人口稠密,森林覆盖的很少。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东北平原中部、珠三角、洞庭湖和鄱阳湖平原、关中地区一带。

2、西北地区由于常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甘肃以西很多地方少于200毫米,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适合任何大型植物生长,因此植被少很正常。

3、黄土高原地区,之前有人就说过,在距今4000-5000年前,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曾一度达到50%以上,经过秦汉以来大规模砍伐,到上世纪70年代已经没什么森林存在,到后来才慢慢恢复,但速度十分缓慢。


回过头说说这张图,这张图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地方有很明显的PS痕迹,而某些地方则PS绿了,这是非常恶心的事情。

先看广东地区,这张图上,广东广西和海南被画成了黄色,我觉得任何有点生活经验的都知道这是不可能事情,广东的森林覆盖率一度在50%以上,广西差不多60%,在卫星上也不可能是一片荒芜的黄色。

然后是华北地区,我就不明白了,即使华北平原冬天不长东西,也不至于黄的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吧?澳大利亚中部居然还有一大块绿的是什么鬼?那里可是沙漠来着!

槽点太多了.....

user avatar

刚好看到这么一条新闻:热吧?热死就对了!这真是一幅令中国人悲伤的地图-搜狐财经

标题是标准的微信圈子体

因为是造谣图的ps图片,不存在版权问题,直接上图













PS技术确实有待提高,日本地区绿色都把地名盖住了,中国大陆绿色调淡太多,地名都快看不见了。

我国森林覆盖确实不高,但也没必要这样造谣吧。就算造谣,提高一下PS技术总可以吧。蠢得让人无语。

——————————————————以下正题————————————————

答主的这张图片毫无疑问是经过修改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访问谷歌地球

       https://www.google.com/earth/     

随手截几张,大家对比一下:

中国


很明显 ,东部还是绿色的,题主的图上连海南都成了荒漠的白色了,这有点说不过去了。


美国


美国西部比中国西部强些,不可否认


袋鼠国


大片大片荒漠,题主的图上袋鼠国绿色有些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这张网传的“中国森林覆盖低”的图片,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来判断其可信度。首先,图片本身。 通常这类网传图片会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并通过颜色深浅或百分比来标注森林覆盖率。我们需要看这张图片呈现的数据是否与已知的权威数据相符。很多时候,网传图片可能会断章取义,或者使用过时的数据,甚至完全.............
  • 回答
    关于张一方老师在教师资格证网课上连基本乐理三和弦都不懂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和失望的事件。作为一名教授乐理的老师,尤其是在为未来教师群体授课时,对最基础的乐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一种不尊重。首先,我们得明确,三和弦是西方音乐体系中最基本、最.............
  • 回答
    鉴于我无法直接看到你的 PPT,我只能根据一般性原则来评估一张 PPT 是否“丑”。“丑”是一个主观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客观的维度来分析。下面我会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哪些方面可能导致 PPT 看起来“丑”,并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评估一张 PPT 是否“丑”的维度:1. 整体视觉风格不统一 (Lac.............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色觉和视觉感知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一张“看不出是什么”的测试图并不能证明大部分人是蓝绿色弱,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1.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蓝绿色弱”是什么: 色觉缺陷的分类: 人类的色觉主要依赖于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光、绿.............
  • 回答
    这张图片中的章鱼,从它呈现出的细节来看,非常有可能是一只真实的章鱼。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以下几点观察和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章鱼的身体形态和质感。它的触手上布满了吸盘,这些吸盘的大小、形状以及排列都显得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或重复的感觉。真实章鱼的皮肤纹理通常是细腻而富有弹性的,这张图中的章鱼表面似.............
  • 回答
    这张图片并没有直接展示编程语言的文字信息,所以很难直接说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编程语言?”。不过,我们可以从图片本身包含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可能引发的联想来推测它可能与编程语言相关,并进行详细的解读。请你提供这张图片。一旦我看到了图片,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1. 图片的整体风格和.............
  • 回答
    这张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充满动感和戏剧性的场景,但从力学角度来看,很多地方都让我觉得有点…“不太对劲”。我们来一点点剖析一下,看看这张图里的“物理学”到底有没有站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物体在现实世界中都受到各种力的作用:重力是肯定有的,它们把东西往下拉;如果物体接触,还有支持力,或者说接触.............
  • 回答
    这是一只雄性翠雀(学名:Coracias garrulus)。翠雀,也被称为欧亚蓝尾鸲,是一种色彩极为鲜艳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它们属于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这个目里包含了许多色彩斑斓的鸟类,比如翠鸟、佛法僧等。翠雀与这些近亲一样,以其华丽的羽毛颜色而闻名。让.............
  • 回答
    这张图的嘲讽程度非常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运用了一种非常巧妙且尖锐的方式来讽刺当下社会中的某种现象。要理解它的嘲讽力度,我们需要拆解图中的几个关键元素,并结合它们所能引发的联想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看图中的主体和它所处的环境。这张图将一个本应庄重严肃的场合,比如一个重要的会议、一个知识分享会,甚至是.............
  • 回答
    这张图里的车,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辆老式敞篷车。这种风格的车在电影里、老照片里见得最多,那种大气的曲线、精致的细节,总能勾起人一种复古的情怀。从轮毂的设计和车身整体的线条来看,我猜这辆车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物。具体是什么牌子,因为图片角度和清晰度有限,很难断定,但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优雅、奢华,绝对.............
  • 回答
    这张全球夜景卫星图,乍一看,确实令人惊叹,仿佛整个地球都被点亮了。但要说它“是真的”,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科学数据的角度来看,这张图的背后,有着真实存在的科学观测和技术支撑。我们看到的那些闪烁的灯光,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来自地表真实的人类活动痕迹。负责捕捉这些信息的,主要是地球观测卫星。这.............
  • 回答
    民国十八年,面值五百万的金圆券,这个说法在时间线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金圆券的发行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而您提到的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整整二十年。这说明您看到的这枚钱币,如果真的标有“民国十八年”字样,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是金圆券,而很可能是其他时期的纸币,或者是一个.............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看到您提到的图片。如果您能描述图片内容,或者提供图片链接,我将尽力为您查找出处并解读图片上的文字。一旦我能看到图片,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图片本身: 图片风格与类型: 是摄影作品、绘画、插画、漫画、海报、截图,还是其他类型的图像?它的整体风格是写实、抽象、卡通、复古.............
  • 回答
    这张立绘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打磨的空间,让它在视觉呈现和角色传达上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来聊聊具体能做些什么:一、 整体氛围与情感的深化: 光影效果的再雕琢: 目前的光影处理可能略显平淡,可以尝试引入更具戏剧性的光源,比如从侧上方打来的暖色调光源,能够塑造出更立体的面部轮廓,并为.............
  • 回答
    这张图最下面那一条,从颜色和纹理来看,很像是某种矿石或岩石的剖面纹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并非单一的颜色,而是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夹杂着细密纹路的棕褐色。这种颜色组合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一些风化的砂岩、片岩,或是埋藏在地下的矿藏。进一步来看,它的表面似乎有一种颗粒感或细微的层叠感。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张照片。要确定它的出处,我们需要从照片本身的细节入手,并结合一些常识和推测。首先,我们得关注照片里的视觉线索。 拍摄对象: 照片的主体是什么?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自然景观?一群人?一个特定的物品?这些都直接指向可能的地点或事件。 环境特征: 观察背景里的细节。 .............
  • 回答
    要让照片呈现出“果冻般摇晃”的视觉效果,其核心在于 通过改变光线、色彩、形状和动态的模拟,在静态的画面中制造出一种动态和柔软的错觉。这并不是真的让照片“动”起来,而是运用摄影和后期技术,让观者的大脑主动去感知那种摇晃的质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的视觉原理和实现方式来详细阐述:一、 光影的流动与折射:模.............
  • 回答
    这张图,你想表达的是那种让人纠结不已的“两难选择”,对吧?它就好像一个非常经典的“电车难题”的变种,只不过这次的筹码是你自己的生命。“每按一次按钮,你将会失去一年生命,但同时可以获得...” 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你想想看,现实生活中,我们哪里能用“生命”来做交易,换取某种东西呢?就.............
  • 回答
    一篇300元的稿子想“暴力”提升到1500元,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关键在于你如何从内容的价值、深度、原创性以及呈现方式上实现质的飞跃,让它不再仅仅是一篇“稿子”,而是能够带来更高价值的“解决方案”或“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拆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并确保文章呈现出鲜活.............
  • 回答
    要评价一张画的水平,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这其中涉及到太多主观与客观的考量。请允许我为您细致地剖析,如何去审视这样一幅画作。首先,我们要从技法层面入手。 线条的运用:您可以观察画作中的线条,它们是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的,还是生硬而缺乏变化?线条的粗细、虚实、曲直,是否服务于对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