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举例大法的时间
实际上大部分重骑兵都是混编弓箭或者直接通用骑兵的。波斯,中国,拜占庭,穆斯林这些大户,都有弓箭传统。
真没法射的都是欧洲佬,实际上打赞吉这种塞尔柱军阀都吃力。
所谓骑射手没法重组这种池沼言论也不是第一次看见了。
知乎大手子以为的骑射手:打起来无组织,射箭只有短弓轻弓射5步(8-10米),抹鳅射要减速,马匹负重更低的情况下还能被重装的骑兵追上。
实际上的骑射手
普洛科皮乌斯《战史》中描述的罗马骑射手
有人一提到我们今天的士兵便会鄙夷地说“他们不过是一群弓箭手罢了”,而只去称赞历史上那些“手持盾牌与敌军进行白刃搏斗的军团步兵”。这些人为我们失去古时的好战勇气痛心疾首,但事实上这正代表着他们不过是无知百姓。
他们说弓箭手在古时是受人鄙视的兵种,却不记得在他们所说的荷马(Homer)时代,弓箭手都是既不骑马也没有装备长枪、盾牌或盔甲的轻装部队,他们徒步进入战场,或躲在战友的盾牌背后,或依靠岩石作为掩护。
这样的弓箭手既不能有效保护自己,也不能信心十足地攻击敌军,只能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战斗的边缘地带。不仅如此,由于这些人体质柔弱,而且缺乏射击技能,他们只能把弓弦拉到胸口,箭矢飞出后自然显得漫无边际,其威力可能也不足以杀伤敌军。
但我们今日的马弓手已经完全不同,他们身着胸甲,腿上也拥有及膝的胫甲。这些马弓手配有弓矢和刀剑,大部分人拥有一支长枪,左肩上还有一枚小盾,盾牌由皮带绑在肩膀上,而无须用手握持。他们骑术高超,能够在战马全速奔跑时弯弓射箭,无论在前进还是撤退时都能保证箭矢的精准。他们并不仅仅将弓弦拉到胸口,而是拉到脸颊,有时甚至会拉到右耳,因此箭矢的威力也变得更大,总是能给敌人造成致命伤害,甚至能够毫不费力地同时穿透盾牌和胸甲。可即使如此,仍然有厚古薄今之辈因无知和愚昧,对我们的马弓手抱有鄙夷,然而这些马弓手的效率,早已在历次大战中展现得一清二楚。
个人技能方面
分鬃,抹鳅,对镫三项合一,连射法一口气完成,对标准靶分鬃射和抹鳅射距离50米。(朙代训练是模拟人马一体的门板靶,记录一般80步左右)
射5步的近代也有记录,比如藏军,但是人家射的是面靶,模拟大平原骑战中没有防护的人脸的近距离靶。
马上操作长弓大箭靠位贴耳射的乾隆(乾隆本人七力弓,康熙可以射十一力,清初十力以上满街跑)
纪律组织方面
莫里斯的著作里骑射手会混编在重骑兵部队中按照古代方阵的模式组成骑兵方阵作战。
更靠后的蒙古、朙军,清军骑兵体系更接近大队时期的罗马步兵,比如平藩得胜图里的骑射单位,前排队长,骑手居中,骑射手按纪律在大旗周围集结,从各个角度迎敌。骑兵跟据旗语和预设的训练模式进行指挥
这种旗语体系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的步兵旗语指挥,能力上也更接近,目的就是依靠旗帜信号控制快速实现队列转变和复杂战术动作。就这还说没法重组,真拿自家春游当作战指挥了。
还有那种觉得马免疫箭射的,虽然没找骑射的照片记载,但是步射长弓有明确的射爆大象的照片。想想欧洲那种普遍不披马甲的骑兵对付高效率的弓箭手是什么感觉,我估计没人会认为自己的马比大象还结实。骑射民族常用的复合弓反曲弓的弓箭在非超高磅数区蓄能效率上比长弓还高。
真以为骑射手都是马扎儿人或者塞尔柱军阀那样牧民充数的么。
另外从重骑兵的角度说,实际上重骑兵作战需要大量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才能形成有效的冲击。
欧洲那种不着甲的马需要步兵拿着盾牌围住马防止莫名其妙马没了。冲锋开始前需要聚集一个大的密集队形,在指定指挥官旗帜控制下行动,全速冲刺之前需要使用快步进入出发阵地组织冲击队形(西欧限定,罗马人可以使用军旗鼓点和训练结合让骑兵在冲击阶段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维持疏散队降低弓箭的杀伤力,到最后阶段才在军旗指导下组成若干个密集长纵队进行冲击)。所以重骑兵这玩意更接近于一个杀招而不是万能兵种。
实际上重骑兵在这种情况下队形很容易散开失去冲击力,被杀死的战马也会破坏骑兵的冲击队形。比如卡迪根诺曼人顶着长弓冲矛墙,撤退的时候被威尔士的雇佣骑兵滚雪球。尼科波利斯被西帕希反冲击,阿金库尔在泥地和拒马中间被步行骑士割头都是冲击后无法维持队形且来不及重组导致的。想要避免重骑兵队形被火力和人工障碍物打乱,那就学习带清在白巴牙喇冲击之前用绵甲盾车兵上去填土。
一定不要游戏带入现实觉得封闭头盔内视野极为有限的重骑兵可以特别稳定的保持队形,没有旗帜体系的情况下能重组喊句话就能听指挥,密集队列里战马摔倒不会影响队形,同样马匹饲养情况下高负重的的骑兵可以追上低负重。
重装骑兵微微一笑,掏出了弓箭
因为真的能追上。
重骑兵才是马匹更好,体力更充沛,行动组织更方便的那个。
而且只要把你追散了,目的就达到了,在重新组织起来之前你已经不可能产生有意义任何战术价值了。而弓骑兵不是AI,也没有天网,想重新组织起来,不说古代了,在现代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不是个容易问题。
不信你可以不带手机组织个百人春游,让他们全跑散,你再组织起来试试。
你估计是游戏代入了现实。游戏里那种永远士气饱满,体力充沛,完美配合的现实压根就不存在。
因为大部分游牧的“轻骑兵”素质极其堪忧,“蒙古战术”这种诈败再把敌人引入埋伏圈包抄的战术看似完美,但是前提是你的兵素质过硬,不然的话诈败基本会成为溃败,比如淝水之战苻坚微操导致引诱敌军结果把我军诈败活活整成了我军溃败了。。。。。。
在长子西征中也是,按照骑士姥爷的经验里面,他们遇到的游牧都是他们一冲锋就溃败了,于是他们冲了进去,被包围后直接懵了。。。
而蒙古军队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们这样“微操”了无数次却总是能赢。,这样的素质才是蒙古军队不可小视的原因。
因为被追杀的轻骑兵也不会射箭,不仅如此,纪律屌差,组织涣散,而且训练度几乎为0,无论是在正面作战还是遭遇战,被专门肉搏的骑兵爆杀也是很正常的。
另一方面,其实轻重骑兵的分野也很模糊,毕竟这种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是为了区分具体作战职能而做的分野。按照当年欧洲佬的标准,法国那种只有胸甲+马刀的骑兵也是重骑兵,其实这方面欧洲佬自己也是自相矛盾,比如在1812年那会,他们还认为俄军队伍里身披锁子甲,拿着盾牌和骑矛、弓箭的卡尔梅克人也是轻骑兵............17世纪那会,还认为全副武装的波兰胡萨骑兵也是轻骑兵............所以,欧洲人的轻骑兵和重骑兵的概念,大概率也是按照职能划分,而不是按照装备划分。只不过他们对于骑兵的职能界限极度模糊,所以就简单的用轻重骑兵来做区别
在古代也没有全按照装备来划分轻重骑兵,全按照职责来分,不是以轻骑兵或重骑兵做区分。
比如正面冲锋陷阵,硬钢敌军一大坨步兵的就是陷骑(甲骑具装,)(在中国古代,甲骑具装往往不是最精锐骑兵,但一定是最不怕死的骑兵,基本都是选中胆大不怕死的士兵临时批重甲和马甲的敢死队,他们的作用就是拿命去敌军那里硬给你撕开个口子,兵员要求是心理素质足够好,而且个人性格暴躁,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那种,因此,担任这种任务的骑兵,一般都会有丰厚的赏金作为鼓励,毕竟,重赏之下,必有不要命的,能担任甲骑具装的兵员基本都是具备卷王素质的。因此,不要把中亚,西亚那一票穿着很重,还花里胡哨的甲骑具装和中国的甲骑具装混为一谈,西亚和中亚的那种具装骑兵很多时候都是负责装逼和抢军功的贵族子弟们,负责冲锋的不是以他们为主,而是依靠那些连个像样护甲都没有,但是宗教信仰足够狂热的阿扎普和费拉们去干的,那些批华丽重甲和马甲的伯克老爷和伊克塔老爷、以及成功上位成老爷的古拉姆们可不轻易干这事,因为当初有个干过这事的那个人,最后他脑袋被敌对的皇帝做成醒酒器了)
乘敌军阵型没列好,或者阵型大乱的时候,用来快速突击穿凿敌军结合部、以及敌军溃败,负责追杀收人头的是突骑(人披重甲,马光腚或者只有挡胸的半具装骑兵)
负责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以及以大队的编制单独去执行迂回任务的是弓骑(训练有素的弓骑兵)
负责侦查、反侦察和执行骚扰任务和独立的战术任务的是游骑(游骑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单独行动,不跟大部队一块行军,而且这种编制一般都会有专门的信号传递手段和配备一个专门负责报信的士兵,能加入这种编制的都是相当精锐的士兵,而且文化素养比普通的士兵高很多的那种,而且个人还得很善于随机应变,为人处世不能太死板,打个比喻,要是没有个侦查专业本硕连读的履历,以及胆大包天的性格,你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哪怕是到了近代,对于侦查骑兵来说,都得是个人战术素养极高的士兵,虽然纪律不一定都很好,但是个人能力绝对是在骑兵编制里能崭露头角的那种。)
讲一个冷门的原因:战场上很多时候,不需要全歼敌军,把敌军打退,“追不上”,本身就已经算是成功。
没有无线电的古代,部队沟通是头等大事,近的靠旗语指挥,远的靠传令兵。如果敌军的骑兵进攻我方骑兵,我方骑兵靠着机动性脱离接触,但同时也脱离了主帅的指挥范围。
不仅如此,我方脱离战场的骑兵部队必然留下空档,我方指挥官必须调动预备队填补。不然的话,就算敌方为了保留骑兵的体力(预防我军骑兵的反冲锋)选择让骑兵就地修整,步兵预备队方阵从缺口发起进攻,我方也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我方指挥官就必须在敌军骑兵随时可能完成修整发起二次冲击的威胁下,把预备队调动过来填补缺口。
如果此时敌军的主帅是不世出的天才,在我方调动预备队填补骑兵撤退留下的缺口时,把预备队用来冲击正面,那就彻底结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