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呼吁互联网打工人不要下班后去健身房运动,说会让疲惫的身体更累,这种说法靠谱吗?

回答
关于“互联网打工人下班后别去健身房运动,会加重身体疲惫”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并非空穴来风。它触及到了我们这些每天埋头屏幕前的上班族,在工作日结束后的身体和精力状态。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代互联网工作的确很“耗神”。长时间面对电脑,颈椎、肩膀、腰椎都可能处于一种紧绷状态。眼睛干涩、精神疲劳更是家常便饭。这种情况下,回到家就像全身被掏空了一样,只想瘫倒在沙发上。这时候,有人提出“再出去运动岂不是雪上加霜?”这种想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

从科学层面来说,确实存在一些考量点:

身体的修复与恢复: 我们的身体需要时间来修复在工作日造成的疲劳。如果下班后立刻进行高强度运动,身体可能还没来得及进行有效的恢复,反而会进一步消耗本已不足的能量储备。这就好比你一整天都在爬山,下山后又马上开始跑马拉松,身体确实会吃不消。
精神疲劳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疲惫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消耗。这种精神疲劳会影响我们对身体信号的判断,也可能让我们在运动时无法达到最佳状态,甚至因为精力不济而受伤。
睡眠质量的担忧: 如果运动时间过晚,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训练,可能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晚上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下降。而对于互联网工作者来说,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的关键。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别去健身房,会让身体更累”的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已经极度疲劳,或者选择高强度运动的人来说。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人都归为“累到不能动”的境地。这其中还有很多辩证的方面:

“累”的定义和程度不同: 工作日的“累”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些人可能是长时间久坐导致的肌肉僵硬和血液循环不畅,有些人是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疲劳。对于前者,适当的、以放松和舒展为主的运动,反而能缓解肌肉酸痛,促进血液循环,是“好事”。比如一些温和的瑜伽、拉伸或者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运动的类型和强度是关键: 这句话里最核心的词是“运动”。运动的种类繁多,强度各异。下班后去健身房,可以选择的运动方式非常多。
高强度训练: 如果你下班后直接进行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等,而且你本身已经处于深度疲惫状态,那么确实可能适得其反。
低强度或中等强度运动: 相反,一些以舒缓、放松为主的运动,比如瑜伽、普拉提、慢跑、快走、游泳,甚至只是在健身房里做一些拉伸和泡沫轴放松,这些运动反而能够帮助你释放一天积压的压力,缓解身体的僵硬感,让你感觉更舒畅。它们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升情绪,也能改善睡眠。
运动的“激活”作用: 对很多人来说,工作日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静止或半静止状态,血液循环不畅。下班后的运动,反而能“唤醒”沉睡的身体,提高新陈代谢,让你从工作状态切换到放松状态,这种“激活”作用有时比单纯休息更能有效缓解疲劳。
心理因素: 对于一些人来说,健身房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是他们从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仪式。即使身体有些疲惫,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可能比继续在家“无所事事”更能帮助他们恢复精神。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互联网打工人下班后,要根据自己当天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而不是盲目地去健身房进行高强度训练。”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是那种“一碰就倒”的疲惫,精神极度萎靡,那么,回家好好休息,做一些简单的拉伸,早点睡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久坐而肌肉僵硬,或者精神有点疲惫但身体还有基本能量,那么选择一项温和的运动,比如去健身房进行一场舒缓的瑜伽,或者在跑步机上悠闲地跑上半小时,反而能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以更好的状态迎接第二天。

总结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靠谱”:

不完全靠谱,但有一定道理。
关键在于个体差异和运动选择。
不应一概而论,需要听从自己身体的信号。

对于互联网打工人来说,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了解自己的身体,不强迫自己,选择那些能真正帮助你恢复、让你感觉更好的运动方式,而不是把健身房当成 another 劳累的任务。有时候,最“不累”的运动,恰恰是让你第二天更有活力的那一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久坐的人,适合健身活动一下。

但是久坐的996工作,睡眠不足的人就不一定了。

健身是消耗,让身体代谢恢复。你996身体本来就在疲劳状态。

睡眠不足,身体恢复不过来,再去健身消耗就很危险了。

而且,现在健身房一般都是力量训练,男的去只做有氧的不多。

力量训练对心脏本来就不友好,hiit对心脏压力更大。

user avatar

你可以试做一个动作:维持一个脖子前伸的姿势盯着墙不动,看两分钟。

或者试做另一个:坐在凳子上低头盯着自己的大腿,看两分钟。

是不是脖子特别不舒服?

正常情况下,大脑通过发出一系列信号来敦促你去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比如渴了、饿了、冷了、困了、有尿意了、脖子疼了,你就会喝水、吃饭、穿衣、睡觉、撒尿、活动一下。

“上班”这件事干扰了你对信号的感知。

累了不能休息,饿了晚会再吃,有尿再等等……(脖子疼?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可以暂时阻断疼痛的信号,让你专心完成眼前的事情,所以刷手机往往要很久之后才发现脖子疼)

对信号的忽视,在身体看来是你遇到了麻烦,于是会暂时使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激素升高,来应对这些麻烦。

而长期对信号的忽视,也会使压力长期维持在高位(肾上腺也是会疲劳的),别说运动了,你可能好不容易有时间了想好好睡个觉,都很难有高质量的睡眠(因为压力对身体意味着危险,要时刻警惕)

这种情况下,在为了维持健康而应该做的事里面,最高优先级应该是找回对身体的感知,并听从身体的信号,而不是别人说运动健康你就运动,别人说运动容易猝死你就不运动。

少吃高度加工的食品,多吃贴近原材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晒太阳(隔着玻璃不行),多呼吸新鲜空气,补充钙镁等矿物质(因为现在对水的净化导致失去了一大矿物质来源)。

这些贴近自然的事情,可以尽可能帮你维持健康,对身体的感知也能略微敏感一些,之后再考虑运动的问题吧。

运动和运动也不同。

有些运动让你喘粗气停不下来,有些则是可以不紧不慢地呼吸,还有些运动则可以帮你激活久久不用的肌群,让身体更舒服……

没有经验的话怎么区分?

做到两点即可:强度尽量小,运动量尽量小。

前者的意思是,跑步不要跑太快,举铁不要举太重。

后者的意思是,跑步不要跑太久,举铁不要次数太多。

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十分抗拒训练,一定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好好休息。不用太纠结,不练的损失没那么大。

user avatar

我今年30岁,伏案工作已经5-6年了,

久坐带来的身体影响主要是:

劲椎病,较为严重,周五周六上班基本感觉头昏脑胀,

脖子前倾,较为严重,以前健身恢复过,后来健身断了,

肚子赘肉,一般,因为一直在收腹,一口气能做100个仰卧起坐,

前列腺炎,一般,中年男人的痛,且互联网人常见,不可避免,保持提肛和控制坐姿和时间,基本不会复发,一切正常,但是复发了的那段时间就难受,

真的佩服上了一天班,写了一天文案和代码的人,还有精力去健身,但是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两天两夜,给你饭的时候,不要大口大口的吃,不然会噎死,或者胃受不了痛死,

身体也是这样,久坐一天,肌肉和血液都比较慵懒,一下子剧烈运动,人家都还没准备好呢,

而且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减肥才去健身,跑步和hit运动,心脏、肌肉、血管,都是考研,

建议周一至周五下班多散步,多吃蔬菜,周六周日中午去健身,晚上再跑跑步,


其实,互联网人没有周末。

user avatar

挺靠谱的,不过累倒无所谓,主要怕猝死。

很多人会选择在本就繁忙的工作后,通过健身、锻炼的形式来释放压力,认为流汗了很舒服。其实这种做法会进一步加重心和肺的负担,并加速猝死的发生。

————


延伸一下:

一个人平时健康或者貌似健康,却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被称为猝死。

在猝死之中又有约75%的猝死事件为心源性猝死——急性症状发生的1 h后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抢救率非常低,不足1%,但每年的发生人数却有几十万,所以非常可怕。

很多研究对它的诱因进行研究,发现嗜酒、过度劳累、重大变故带来的刺激等都可能引发。

如果你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难、身体乏力、大汗淋漓等,不要拖着,赶快去医院看看。在平时就尽量保持心态稳定,不要有情绪的大起大落,不要熬夜,不要超负荷运动。

猝死逐渐年轻化,身体才是第一位。

user avatar

2020年12月9日18时30分,

商汤科技一47岁员工,

在公司健身房健身,

休息时被发现心率骤停,

120急救人员到场后,

宣布其已死亡。

2022年2月23日18时,

字节跳动一28岁员工前往中卫通健身房运动,

运动约1小时后出现头晕呕吐现象,

送医院48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两次不幸都发生在冬季,

同样都是在18点后。。

事实上冬季的猝死率最高,

达全年50%以上!

健身需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

量力而行!

觉得累就不要去健身了,

睡一会比较好。

如果平时经常加班熬夜,

工作压力大的人,

最需要的是休息,

而不是运动,

所以尽量少做高强度运动锻炼,

尤其在冬天,

多睡觉多休息,

及时恢复体力才是王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