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呼吁互联网打工人不要下班后去健身房运动,说会让疲惫的身体更累…这说法靠谱吗?

回答
关于“互联网打工人下班后不要去健身房运动,否则会让疲惫的身体更累”的说法,是否靠谱,不能一概而论,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有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

支持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说):

1. 累积性疲劳(Cumulative Fatigue):
高强度脑力劳动 vs 身体疲劳: 互联网工作的特点是长时间的脑力劳动,通常伴随着久坐、颈椎压力、肩背紧张等问题。虽然这不是典型的“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但大脑的持续运转消耗大量能量,并且会引起身体的紧张和僵硬。
精神和心理疲劳: 长时间面对电脑、处理信息、应对压力、社交互动等,会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下班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可能已经处于一种高度活跃或耗竭的状态。
睡眠不足和生活失衡: 许多互联网从业者面临加班、睡眠不足的问题。在身体本身就处于恢复不足的状态下,再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运动,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疲劳。

2. 运动可能加剧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
运动的抗压作用被压倒: 适度的运动确实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但如果是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运动本身带来的“应激反应”反而可能让已经疲惫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
受伤风险增加: 疲惫时,身体的协调性、反应速度和肌肉控制能力都会下降。这会显著增加运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比如拉伤、扭伤、关节疼痛等。
影响恢复: 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营养和休息。如果在身体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反复进行高强度训练,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过度训练,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甚至出现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心理上的挫败感: 如果因为疲劳导致运动表现不佳,可能会产生沮丧和挫败感,反而对健身产生负面情绪。

3. “打工人”的普遍状态:
时间压力: 很多打工人下班后时间紧迫,可能还需要处理家务、陪家人、准备第二天的食材等。再去健身房意味着要压缩其他重要活动的时间,增加整体的“忙碌感”。
目的性不明确或方法不当: 如果去健身房只是为了“跟风”或者没有明确的训练计划,没有根据自身状态调整,反而可能变成一种负担。

反驳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为什么下班去健身房运动依然有益):

1. 运动是缓解疲劳的有效手段:
缓解精神疲劳: 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释放内啡肽(一种“快乐荷尔蒙”),帮助人们从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改善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缓解身体僵硬: 久坐导致的肌肉僵硬和不适,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运动(如拉伸、瑜伽、力量训练等)得到改善。
“活动性恢复”: 有时候,轻度到中度的活动比完全静止更能促进身体的恢复,因为它能加速乳酸的清除,并提高肌肉的代谢率。

2. 个体差异巨大:
身体素质: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体能水平、耐受度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刚完成一天的工作,但身体依然精力充沛,能够承受一定的运动量。
工作性质: 并非所有互联网工作都一样“劳累”。有些工作虽然脑力密集,但整体节奏相对平缓,员工的身体疲劳程度也不同。
运动强度和类型: 并非所有健身房运动都是高强度。散步、快走、瑜伽、冥想、轻度力量训练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放松和恢复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个人喜好和习惯: 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是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放松方式,是习惯,是爱好。剥夺这个习惯,反而可能增加他们的压力和不适。

3. 长期健康益处远大于短期疲劳:
增强体质: 规律的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健康,从长远来看能提升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改善睡眠: 适度运动可以帮助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而高质量的睡眠是缓解疲劳的根本。
心理健康: 运动是重要的心理调节剂,可以对抗焦虑、抑郁等情绪。

4. “不让去”的逻辑漏洞:
将原因归结于运动本身: 这种说法倾向于将打工人疲劳的根本原因(如加班、工作压力、睡眠不足)归结为下班后的运动,而忽略了更深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问题。
过于绝对和片面: 运动不等于疲劳,关键在于“如何运动”。

如何平衡工作疲劳与下班运动?

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许多人确实在疲惫不堪时做了“错误”的运动,导致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更科学的做法是:

1. 评估自身状态:
倾听身体的声音: 如果你感到极度疲惫、头晕、恶心,或者睡眠极差,可能确实不适合进行高强度运动。这时,散步、简单的拉伸、泡个热水澡可能更好。
区分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有时候,精神上的疲惫可以通过一些温和的身体活动得到缓解。

2. 选择合适的运动:
温和的运动: 如果状态不好,可以选择瑜伽、普拉提、太极、室内散步、游泳、拉伸等低强度、有助于放松的运动。
避免高强度: 避免在极度疲劳时进行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等需要大量体能和精神集中的运动。
关注身体的连接: 选择那些能让你感觉身心舒畅、而不是榨干最后一点能量的运动。

3. 合理安排时间:
不要过度压缩: 如果去健身房,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还能有充足的休息和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
提前规划: 提前规划好今天的运动类型和时间,避免临时起意下的盲目选择。

4. 关注整体生活方式:
保证睡眠: 睡眠是身体恢复的关键。如果经常性睡眠不足,那么再多的运动也难以弥补。
健康饮食: 均衡的饮食能为身体提供恢复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管理工作压力: 从根源上解决工作压力和倦怠感,比单纯调整下班后的运动更重要。

总结来说:

“互联网打工人下班后不要去健身房运动,说会让疲惫的身体更累”的说法,有一定的警示意义,但过于绝对且不完全靠谱。

靠谱的方面在于: 如果是极度疲惫,且选择高强度运动,确实可能加剧身体负担,增加受伤风险,并影响整体恢复。
不靠谱的方面在于: 运动本身是缓解疲劳、改善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个体差异、运动强度、运动类型以及是否能合理安排和倾听身体的声音。

最好的建议是,不要一概而论地禁止自己下班去运动,而是要根据当天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并将其作为整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来对待。 如果感到疲惫,那就选择温和的、有助于恢复的运动;如果精力尚可,适度的运动反而能帮助你更好地释放压力、提升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MI超重,但根本没到走不动路影响心肺功能的程度。互联网996/医院36小时夜班之后,猝死了,你们把注意力往“太胖”上引。

996/白夜白,长期螺丝钉“去人性化”后,回家报复性熬夜/打游戏,猝死了,你们说原因是熬夜/打游戏。

北京Top2专业三甲医院医生,带病工作六天,撑回家猝死了,通告是“在家心脏骤停”。Top1大学最好的附属三级丙等医院医生,北医八临刚毕业,猝死了,通告叫“在家脑意外”,丧事喜办,敲锣打鼓捐器官。

人都凉透了熟成了,为了躲48小时工伤鉴定,一口咬定还没死亡正在抢救。

996/白夜白之后,下班去健身,99%的人健身根本到不了高烈度心率。猝死了,原因也TM往健身上推。

过劳死鉴定,就应该“一滴血”原则。

过劳+N=猝死,不管这个N是什么,跑马拉松也好,一夜十个小姐姐也好。人家只要干的事情是合法的,正常人不会猝死的,那责任就全在过劳,和这个N一点关系也没有。

社会上哪来那么多不健身高强度加班还不发胖、不熬夜、不打游戏、绝对健康的“圣人”。如果猝死和N有关系,那用人方可以推卸一大半责任了。

user avatar

你去问一下专业的健身人士,健身需要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会说,良好的营养、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

做不到这三点,就算是没有猝死风险,去健身房也是白扔钱。

很显然,大多数互联网人是做不到这三点的。

而且,我个人的感觉是,现在的健身房其实跟健身也没多大关系。

理论上说,“健身”的核心目的应该是健康,但如今的健身房主推的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减脂、增肌、塑形等为目的的。

当然,不是说健身房不能搞这些东西。但一个人的体型是否美观,与其个人是否健康真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只要人不是肥胖过度,腹部保持一定的脂肪,也不见得就健康状态就一定比八块腹肌差。

对普通人来说,营养均衡、尽量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都可以算是一种运动)。其实就完全可以了。

而且不同人的身体状态差别比较大。拿我自己来说,我自己有时候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就会有心悸、气短的感觉。这种时候,别说让我去健身房了,就是走到路上都有可能觉得走不动,真要是让我举铁,估计我也得躺到那儿。

你要是把人比作一个机器的话,那么不管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机器运转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算是要保养机器,也得等机器停了,然后零部件温度和状态都恢复正常了,才可能进行后面的操作。要是说机器本身刚停下,零部件都发烫呢,你一瓢水浇上去说要清洗一下机器,往好点说水都蒸发没了,没啥用,往坏点说,这都有可能让机器零件变形。

当然,这里所说的“劳动”也不一定是上班。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可能就算不加班,下班后也常常呼朋唤友出来玩,然后酒足饭饱之后,觉得有点羞愧,再去健身房撸几下铁。这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只不过不太被人注意。

总之,累了就睡,精力充沛的时候再去健身,不仅健身的效果好,也不至于让钱白白扔掉。

user avatar

就跟女的被强奸怨人家穿得少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