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这个三段论逻辑错在哪里?

回答
这个三段论的逻辑错在“中项不周延”。

简单来说,这个三段论是这样的:

大前提: 所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是一个普遍性陈述)
小前提: 我是我的中国人。(这是一个特殊性陈述,将“我”归入“中国人”这一类)
结论: 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将大前提的属性赋予“我”)

问题就出在大前提的陈述方式上。虽然说“所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听起来很美好,但它在逻辑上存在一个关键的缺陷:它没有说“只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

这就好比说:

大前提: 所有水果都有甜味。
小前提: 苹果是水果。
结论: 所以,苹果有甜味。

这个例子是正确的,因为“水果”这个中项(连接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词)在“所有水果都有甜味”这个大前提里是“周延”的。也就是说,这个大前提涵盖了“水果”这个概念的全部范畴。

但是,在你的三段论里,“中国人”这个中项,在“所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个大前提中,并不是周延的。这句话只说明了“中国人”这个群体拥有“勤劳勇敢”这个属性,但它没有排除其他群体也可能拥有这个属性。

换句话说,也许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人,比如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等等,他们也可能是勤劳勇敢的。

那么,这个三段论的错误就体现在:

1. 大前提没有穷尽“勤劳勇敢”的集合: 大前提只是说“中国人”这个集合里的所有成员都属于“勤劳勇敢”这个集合,但它并没有说“勤劳勇敢”这个集合里只包含中国人。
2. 将特殊性事实推及普遍性属性: 小前提“我是中国人”将个体“我”归入了“中国人”这个群体。然而,由于大前提没有说明“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属性,所以不能因为我属于“中国人”这个群体,就必然拥有这个群体被描述的属性。

举个更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中项不周延”:

想象一个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戴眼镜。

大前提: 戴眼镜的人都是聪明人。(这个大前提很可能不成立,但我们先假设它成立,是为了说明逻辑问题)
小前提: 小明戴眼镜。(假设小明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结论: 所以,小明是聪明人。

在这个例子里,如果大前提是“所有戴眼镜的人都是聪明人”,那么“戴眼镜的人”这个中项是周延的,因为这句话把“戴眼镜的人”这个集合中的所有成员都包含进去了。

但是,如果你说:

大前提: 班里的学生都戴眼镜。(这里“班里的学生”是中项)
小前提: 小明是班里的学生。
结论: 所以,小明戴眼镜。

这个逻辑是正确的。

现在回到你的例子:

大前提: 所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
小前提: 我是我的中国人。

这里,“中国人”是中项。问题在于,大前提 “所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 并没有说 “所有勤劳勇敢的人都是中国人”。

就像我们不能说“所有爱吃苹果的人都是果园工人”,然后推论说“我爱吃苹果,所以我是果园工人”。爱吃苹果的人可能很多,不只是果园工人。

所以,尽管“勤劳勇敢”这个属性可能确实被广泛地用来形容中国人,但在纯粹的逻辑推导中,这个三段论的结构本身存在漏洞。你作为中国人,自然是中国人这个群体的一份子。而这个群体被描述为勤劳勇敢,这是一种群体特征的概括。但这种概括并不意味着“勤劳勇敢”这个属性只属于中国人,或者说,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百分之百地、在任何时候都展现出勤劳勇敢的特质(即使在大前提中如此表述)。

简单来说,这个三段论的逻辑谬误在于,它把一个群体(中国人)所具有的某个特征(勤劳勇敢),错误地推断到作为该群体一员的个体(我)身上,而忽略了“勤劳勇敢”可能也是其他群体共有的特征,并且“勤劳勇敢”这个特征本身,在大前提中并没有被限定为“中国人”所独有。

你的结论“我是勤劳勇敢的”本身可能没错,但它不是从“我是中国人”这个前提,通过上面这个三段论结构必然推导出来的。这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所有猫都会叫”,然后说“我的宠物是猫,所以我的宠物会叫”——这句话本身没问题,但如果说“我的宠物是猫,所以我的宠物会像老虎一样吼叫”就错了,因为“会叫”这个属性,猫和老虎的叫声是不同的。在这里,“勤劳勇敢”是群体属性,而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则有其独特性。

因此,这个三段论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即连接大小前提的“中项”(中国人)在两个前提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没有涵盖该概念的全部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数学。

{你}∈{中国人}不代表{你}={中国人}

这就是白马非马一个mini版。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翻译成题目的三段论,大概就是:黑马、黄马都是马,白马却不和黄马黑马一样,所以白色的马不是马。

掩耳盗铃,偷换概念而已。


插一句:第一次接触白马非马是在小时候看《秦时明月》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三段论的逻辑错在“中项不周延”。简单来说,这个三段论是这样的: 大前提: 所有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是一个普遍性陈述) 小前提: 我是我的中国人。(这是一个特殊性陈述,将“我”归入“中国人”这一类) 结论: 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将大前提的属性赋予“我”)问题就出在大前提的陈述方.............
  • 回答
    中国人聪明勤劳,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这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产。但要问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天资聪颖,父母也曾是辉煌的家族,但要达到顶尖的成就,还需要很多时机、环境和战略的配合。首先,我们要理解“聪明”、“勤劳.............
  • 回答
    中国人勤劳节俭,这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它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而且这两面都挺结实。先说说优点吧。勤劳,在我看来,绝对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基石之一。你想想看,咱们这片土地,历史上的苦难可不少,但每一次,都是靠着勤劳的双手,一点点把日子过起来,把国家建.............
  • 回答
    中国人,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数千年来生活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出独特文明的众多民族群体。要准确地描述“中国人是什么人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生物学分类,因为这既不科学,也未能体现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现代中国人的主体人群,也就是汉族,在遗传学上属于东亚人.............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历史上、文化上以及现实的国际关系,都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民众的观感。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纠葛:对日本的复杂情感提到日本人,中国人的脑海里很难绕过那段沉重的历史。侵华战争留下的伤痕至今仍在许多中国.............
  • 回答
    在中国人眼中,俄罗斯留学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群体。他们带着一份异域风情,也带来了不少新奇和有趣的观察角度。总的来说,大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留学生是带着友善和好奇的。毕竟,俄罗斯是我们的近邻,历史文化联系也比较深厚,大家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并不陌生。首先,外表上,俄罗斯留学生通常比较显眼。 很多人身材高挑,金.............
  • 回答
    中国人“不信教”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说为啥这么多中国人好像不信教,得从咱们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说起。一、 多元文化土壤下的“无神论”倾向:首先得明白,中国从来都不是那种只有一种主要信仰的社会。从古至今,咱们这片土地上就融合了各种各样的思想.............
  • 回答
    关于“炎黄子孙”与满族人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以及国家构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炎黄子孙”这个概念的来源和它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含义。“炎黄子孙”的说法,主要源自中国古代关于人文始祖的传说。根据传统史书和神话传说,华夏民族.............
  • 回答
    “中国人是相对来说自私的吗?”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因为它触及了文化、社会、历史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自私”本身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语,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可能观察到个体自私的行.............
  •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
  •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中国人真的温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
  • 回答
    “中国人是太自大还是自卑?”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它不像选择题那样非此即彼,更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上面交织着历史的回响、现实的观察以及个体化的体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拂去浮于表面的标签,深入到文化的肌理和人性的维度。历史的回音:从“天朝上国”到“百年屈辱”要理解当代中.............
  • 回答
    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日本人之间,差异也很大。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交织:首先,历史是绕不开的一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在很多.............
  • 回答
    日本民众对于中国人喜欢穿JK制服这件事的看法,其实挺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日本人觉得挺有趣的,有些则觉得有点奇怪,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持中立或不太在意态度的。正面或有趣的看法: 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喜爱: 很多日本人会认为,中国人穿JK制服是喜欢日本流行文化(动漫、日剧、时尚等)的一种表现。JK制.............
  • 回答
    关于“大部分中国人是汉族人,是因为汉王朝的创建吗?”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来理解。汉王朝的建立确实对“汉族”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唯一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汉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
  • 回答
    这句话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在育儿模式上的一些普遍观察和文化差异。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例外,而且很多西方家庭也非常重视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这种说法,或者说这种现象,很大程.............
  • 回答
    在了解清末中国人为何能吸食鸦片之前,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鸦片本身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扭曲的过程。一、 巨额利润驱动的“合法”贸易:别看鸦片在中国名声不好,但最早在中国销售鸦片,是英国东印度公.............
  • 回答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这种态度随着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个人接触的不同而变化。如果非要说一个普遍性的感受,那就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亦有合作也有警惕”的混合体。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考量:首先,不能回避的是两国漫长的历史渊源,特别是苏联时期.............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认同和历史归属的有趣问题。反驳这种观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和国家概念的演变等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非常有耐心和条理。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反驳这种观点,并根据每个历史人物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核心反驳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和文化实体,其国家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